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中老年教师在九年义务教育中,要进行教育观的尽快转变,用现代教育观代替陈旧思维定势,树立现代学生观、现代教师观、现代教学观。
关键词:主导 主体 教学观
立国富民,教育为本。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和深入,信息化现代教育走进课堂,标志着人类教育活动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理化生实验室高标准的建设和实施,使学生的探究学习更切近实际,切近生活,更具有操作性、验证性。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方法已从旧教育模式中日渐分离,传统的学习方式和课堂授课进程以很大程度上不适应现代学习环境。课堂中师生关系不再是教师主载,学生客体的关系。在新课标理念下,学生的学习方法多样化,思维发散。学生思考、回答问题的切入点多方位、不惟一,往往使老教师诱而不达其意。新课标课堂模式下提倡“合作交流,科学探究”。往往上完一节课,教师总觉得这堂课不太满意,乱糟糟的。从而,出现过去在教学一线所谓的精英,骨干教师,现在总觉得教材难教,学生难管。经常发牢骚,怨恨学生不听话,不争气,笨拙。教学成绩也不如年轻教师。
出现这种情况,正说明教师教育理念没转变,学校、教师、家长对学生的“现代学生观”认识不到位。教师对学生自主学习的认识还处在表层,没有进入实质性的阶段。因此,应加强学习新教育理论,正确树立“学生观”,“教师观”,“教育观”。只有教师的教育观正确,才能适应新形势下对学生的教育和做好教育工作。
一、教师要树立正确的“现代学生观”
当前,我们正处在教育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存在着各种学生观,其中不少是陈 不符合教学现代化要求。为了要迎接新世纪挑战,为了更好的培养高素质的现代化公民,需要认真地研究学生观的问题,努力确立现代学生观,找准教育与知识经济的结合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才能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智能。(1) 中学生是正在发展中的人。我们的一些教师、家长经常用僵化的眼光而不使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学生,这是历史上和现实中客观存在的问题,现代科学研究的成果与教育价值的追求,要求人们摈弃僵化观点,用发展的关点来认识和对待学生。教师要熟悉不同年龄阶段学生发展的特点,并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开展教育活动,从而有效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2)中学生是具有巨大发展潜能的人。每个学生都是潜藏着巨大发展能量的,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获得成功的,在教育实践中,有不少的探索,正是基于每个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信念,取得了全面提高学生学业成就的良好效果。如布鲁姆的掌握学习、卢扎洛夫的暗示教学、阿莫纳什维利的合作教学、国内的成功教育等。相信学生的潜力,是教师必备的心理素质。(3)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学生是教学认识活动的主体日益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支持。教师主体对学生客体的教育与改造,只是学生发展的外部条件和外因,学生的主体活动才是学生获得发展的内在机制和内因。只有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才能教学围着学生转,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把教学落到实处。
二、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师观”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教师观即教师的教育理念。是教师对教师职业的特点、责任、教师的角色所必需具备的基本素质方面的认识。现代教师的使命:(1)努力学习,提高自身素质。教师要能够把握时代脉搏,善于发现时代需求并积极行动,就要积极学习,尽快适应时代发展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是当代教师的首要任务。(2)担起“重树中国人”的重担,实施素质教育,切实提高民族素质。教师不仅要更新自己,更要更新学生。主要是打破过去的陈规陋习,站在时代发展的高度用明天的要求呼唤人,培养人。(3)勇于创新,形成自己的教育特色和教学风格。要完成高效率的提高学生素质的历史使命,每一位教师必须解放思想,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要有利于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有利于高效率提高学生的素质,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和谐发展,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就要大胆地试,不断创新形成自己的特色。
三 构建全新的“现代教学观。
教学观就是教师对教学的认识或对教学的主张”,具体地说,就是教师对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对象等基本问题的认识。有什么样的教学观,就有什么样的教学行为,不同的教学行为导致不同的教学效果。传统的教学观核心是“仓库理论”,它是以教师为核心,把学校当成单纯传授知识的场所,把书本当作主要的教学内容,把学生当作被动接受知识的工具,把分数看成是评估学校、教师教学和学生成绩的唯一标准。其结果,严重妨碍了学生的积极思维,忽视了学生自我能力的培养,高分低能,不利于现代新人的成长。现代教学观要求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学生,着眼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和一些国外教育理论,如布鲁姆、赞可夫、苏霍姆林斯基、巴班斯基等人的教育理论在国内的传播,人们清楚地认识到只强调双基和能力的培养是不够的,还要将培养能力、开发非智力因素以及进行德育渗透作为教学目标。
现代教学观主张:学科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以“教育者为中心”转向“以学习者为中心”;从“教学生学”到“教学生自己学”的转变。
关键词:主导 主体 教学观
立国富民,教育为本。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和深入,信息化现代教育走进课堂,标志着人类教育活动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理化生实验室高标准的建设和实施,使学生的探究学习更切近实际,切近生活,更具有操作性、验证性。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方法已从旧教育模式中日渐分离,传统的学习方式和课堂授课进程以很大程度上不适应现代学习环境。课堂中师生关系不再是教师主载,学生客体的关系。在新课标理念下,学生的学习方法多样化,思维发散。学生思考、回答问题的切入点多方位、不惟一,往往使老教师诱而不达其意。新课标课堂模式下提倡“合作交流,科学探究”。往往上完一节课,教师总觉得这堂课不太满意,乱糟糟的。从而,出现过去在教学一线所谓的精英,骨干教师,现在总觉得教材难教,学生难管。经常发牢骚,怨恨学生不听话,不争气,笨拙。教学成绩也不如年轻教师。
出现这种情况,正说明教师教育理念没转变,学校、教师、家长对学生的“现代学生观”认识不到位。教师对学生自主学习的认识还处在表层,没有进入实质性的阶段。因此,应加强学习新教育理论,正确树立“学生观”,“教师观”,“教育观”。只有教师的教育观正确,才能适应新形势下对学生的教育和做好教育工作。
一、教师要树立正确的“现代学生观”
当前,我们正处在教育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存在着各种学生观,其中不少是陈 不符合教学现代化要求。为了要迎接新世纪挑战,为了更好的培养高素质的现代化公民,需要认真地研究学生观的问题,努力确立现代学生观,找准教育与知识经济的结合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才能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智能。(1) 中学生是正在发展中的人。我们的一些教师、家长经常用僵化的眼光而不使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学生,这是历史上和现实中客观存在的问题,现代科学研究的成果与教育价值的追求,要求人们摈弃僵化观点,用发展的关点来认识和对待学生。教师要熟悉不同年龄阶段学生发展的特点,并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开展教育活动,从而有效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2)中学生是具有巨大发展潜能的人。每个学生都是潜藏着巨大发展能量的,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获得成功的,在教育实践中,有不少的探索,正是基于每个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信念,取得了全面提高学生学业成就的良好效果。如布鲁姆的掌握学习、卢扎洛夫的暗示教学、阿莫纳什维利的合作教学、国内的成功教育等。相信学生的潜力,是教师必备的心理素质。(3)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学生是教学认识活动的主体日益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支持。教师主体对学生客体的教育与改造,只是学生发展的外部条件和外因,学生的主体活动才是学生获得发展的内在机制和内因。只有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才能教学围着学生转,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把教学落到实处。
二、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师观”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教师观即教师的教育理念。是教师对教师职业的特点、责任、教师的角色所必需具备的基本素质方面的认识。现代教师的使命:(1)努力学习,提高自身素质。教师要能够把握时代脉搏,善于发现时代需求并积极行动,就要积极学习,尽快适应时代发展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是当代教师的首要任务。(2)担起“重树中国人”的重担,实施素质教育,切实提高民族素质。教师不仅要更新自己,更要更新学生。主要是打破过去的陈规陋习,站在时代发展的高度用明天的要求呼唤人,培养人。(3)勇于创新,形成自己的教育特色和教学风格。要完成高效率的提高学生素质的历史使命,每一位教师必须解放思想,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要有利于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有利于高效率提高学生的素质,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和谐发展,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就要大胆地试,不断创新形成自己的特色。
三 构建全新的“现代教学观。
教学观就是教师对教学的认识或对教学的主张”,具体地说,就是教师对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对象等基本问题的认识。有什么样的教学观,就有什么样的教学行为,不同的教学行为导致不同的教学效果。传统的教学观核心是“仓库理论”,它是以教师为核心,把学校当成单纯传授知识的场所,把书本当作主要的教学内容,把学生当作被动接受知识的工具,把分数看成是评估学校、教师教学和学生成绩的唯一标准。其结果,严重妨碍了学生的积极思维,忽视了学生自我能力的培养,高分低能,不利于现代新人的成长。现代教学观要求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学生,着眼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和一些国外教育理论,如布鲁姆、赞可夫、苏霍姆林斯基、巴班斯基等人的教育理论在国内的传播,人们清楚地认识到只强调双基和能力的培养是不够的,还要将培养能力、开发非智力因素以及进行德育渗透作为教学目标。
现代教学观主张:学科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以“教育者为中心”转向“以学习者为中心”;从“教学生学”到“教学生自己学”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