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环境的要求也在逐渐提高。湿地是大自然中一种极为重要的生态系统,具有环境美化、气候调节、水质净化、保护水源等一系列作用。湿地还是天然的陆地系统蓄水库,每年都会有大量的珍稀水禽、野生动物聚集。党中央、国务院一直以来都特别重视生态环境系统的保护,出台了许多政策和措施来保护湿地、恢复湿地,而湿地公园建设就是其中的主要措施之一。湿地公园的主要景观是湿地,兼具湿地保护、湿地应用、湿地恢复、湿地展示等多种功能。本文将针对湿地公园建设中的湿地保护与恢复措施进行探讨。
【关键词】中国;湿地保护恢复;策略
引言
湿地是陆地系统和水体系统交互形成的独特生态系统,有着“地球之肾”“生物超市”等美称。随着湿地消失或损失的日益严重,人们对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认识正在加深,退化湿地的生态恢复成为当今的热点。积极开展湿地保护、恢复和合理利用,对“湿地服务功能、保护恢復和合理利用”进行了探讨。因此,进一步深入探讨湿地保护恢复策略,对创新落实生态文明建设非常必要。
1湿地保护管理的意义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进步及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于城市生态环境、卫生面貌、民居条件的要求不断提高。良好的湿地环境保护可以维护生态系统,在城市中,人们会享受到清新的空气、纯净的水资源和健康的农业产品,有效改善居住环境,有利于人们身心健康发展。通过对湿地资源实施有效的保护,不仅有利于生态系统得以健康发展,同时,也极大促使生态系统中的一切生物得到更好地保护。在当下时代,评价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环境保护工作落实的如何是重要的指标。通过科学规划湿地,有利于为湿地生物的生存与繁荣提供较佳的栖息场所与繁殖场所,进而形成生物多样化的环境湿地。只有做好湿地资源保护工作,才能发挥其气候调节、水质净化等多方面的功能。
2中国湿地保护措施
2.1构建湿地保护管理协调机制
要想推进实施我国湿地保护管理工作,需要确保相关部门工作能够协调一致。然而现阶段,林业主管部门依旧处在相对弱势的位置,无法真正贯彻落实湿地保护管理的职责。从当前我国行政管理架构来看,地方政府部门属于行政管理决策的最终决策者,在行政事务管理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河流、湖泊等类型湿地的保护管理工作常常关系到各个不同的行政区域,区域之间的协调也要求政府来统筹。所以,应尽快构建一套以地方政府主导的湿地保护管理协调工作机制,将其当成是管理主体,更好地调动其它部门工作。另外,还需要建立湿地保护专家委员会制度、湿地保护联席会议制度等,提升工作效率。在这一制度中,林业部门应肩负起组织、协调、指导以及监督湿地保护管理工作的职责。
2.2水质保护
结合自然保护区的实际情况来制定完善的水污染控制和水资源管理制度,对自然保护区内的垃圾中转与垃圾收集进行规范,集中力量严厉打击向自然保护区水体倾倒垃圾的情况。与此同时,严禁船舶在自然保护区水域运输危险化学品或者直接排放污染物,最大限度地确保自然保护区的水环境安全。
2.3抢救性保护转向全面保护
经过近30年的努力,中国湿地保护初步形成了湿地保护体系(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小区、湿地公园及其他保护形式),重要湿地得到良好的保护和恢复。此外,中国分别于2003年和2013年完成了两次全国性的湿地资源调查。经过两次调查,掌握了中国湿地的本底资源状况。2016年印发《全国湿地保护“十三五”实施规划》,我国湿地从“抢救性保护”进入“全面保护”的新阶段。这意味着今后的湿地保护恢复工作应从治理环境污染、规范人类过度干扰、限制旅游活动和建设开发、改善气候及控制外来物种入侵等多方面入手,全面保护生态环境,全方位推进湿地生态系统的修复工作,增强生态功能,维护生物多样性。
3中国湿地保护恢复策略
3.1基质恢复措施
自然保护区湿地恢复措施较多,但最基本的还是在于基质恢复,而恢复措施也较多,包括清除底泥污染物、地形塑造、回填覆盖、保护表土等。其中,地形塑造是指通过挖低填高或削高填低等多种方式来治理由于地势起伏而导致出现的基底沉积区域或基底侵蚀区域,使之成为造型独特的湿地生态环境。保护表土是指在施工之前先剥离基质条件较佳区域的部分湿地表土,将其利用到土壤条件相对较差的区域或者结束施工作业之后将湿地表土重新运回原位,进而确保湿地表土仍然具有较佳的质量。回填覆盖是指针对基质条件较差的区域采用种植带方式、种植坑方式、分层方式来回填不同厚度的基质,以此来更好地达到植物多样化生长的需求,并且可有效改善基质理化特性。清除底泥污染物则主要是指利用机械清除或者人工挖掘的方式来对源污染区域进行清理,进而有效地营造出较佳的湿地生物生存环境。
3.2植被恢复
植被是湿地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湿地建设中湿地恢复的关键。通过湿地植被恢复,能够有效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通常通过种植挺水植物恢复常水位下方的植被带,通过种植灌木植物恢复滨水带的植被带,通过种植高大乔木或低矮灌木植物恢复湿地边界的植被带,通过种植具有较强自净化性植物恢复水质净化区的植被带,通过种植根系发达灌木植物恢复护岸区域的植被带,通过浮岛水培种植方式恢复湿地深水区的植被带,通过片状种植、带状种植等多种方式恢复湿地浅水区的植被带。
3.3创新湿地保护恢复新模式
中国拥有大量的小微湿地,它们发挥着调蓄洪水、净化水质、维持生物多样性、改善区域生态环境等重要作用。城市中的小微湿地是社会经济发展、城市建设扩张的结果,大多数小微湿地也是城市发展中重要的绿色基础设施,对城市居民的生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城市小微湿地作为城市的绿色基础设施,可有效改善城市的环境、居住环境。农村小微湿地多以“乡村湿地”出现,蕴含着生态、生产、生活“三生融合”的新兴湿地管理模式。由于前期的保护恢复及监测管理主要针对大型湿地,小微湿地的生态状况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此外,中国的两次湿地调查也未涉及小微湿地。因此,探索小微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的新模式,对扩大湿地面积、提升湿地的生态功能具有重要意义,也是落实湿地全面保护的重要落脚点。
3.4水环境恢复
为了能够保障湿地的生态用水,可采用生态节水、生态滞水、生态补水等多种方式。其中,可降低高耗水植被的种植面积等方式实现生态节水,可在湿地公园出水口修建橡胶坝、拦水坝等方式实现生态滞水,可利用中水再利用、不同地区水资源调度等方式实现生态补水。在提高湿地公园内部湿地资源自净化能力的基础上,可有针对性地营造人工湿地改善水质环境。若湿地公园的水源为中水,那么可采用表流湿地与潜流湿地处理水质污染问题。若湿地公园的水源为上游来水或自然降水,可将表流湿地建设在湿地公园的水源入口处,以此实现水质净化。
结语
湿地与人类的生长繁衍密切相关,既为人类提供了大量的资源,又能产生较高的环境效益与环境功能,在美化环境、降解污染、调节径流、调节气候等方面均发挥出极大的作用。尤其是日益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的今天,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而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自然保护区是政府专门划出一定面积的区域来管理和保护自然遗迹、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自然生态系统等。加强湿地保护与恢复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湿地公约履约办公室.2019.国际重要湿地生态状况[R].
[2]于贞.湿地公园建设中的湿地保护与恢复措施[J].中国房地产业,2017(21):96.
(作者单位:建湖县九龙口旅游度假区管理委员会)
【关键词】中国;湿地保护恢复;策略
引言
湿地是陆地系统和水体系统交互形成的独特生态系统,有着“地球之肾”“生物超市”等美称。随着湿地消失或损失的日益严重,人们对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认识正在加深,退化湿地的生态恢复成为当今的热点。积极开展湿地保护、恢复和合理利用,对“湿地服务功能、保护恢復和合理利用”进行了探讨。因此,进一步深入探讨湿地保护恢复策略,对创新落实生态文明建设非常必要。
1湿地保护管理的意义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进步及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于城市生态环境、卫生面貌、民居条件的要求不断提高。良好的湿地环境保护可以维护生态系统,在城市中,人们会享受到清新的空气、纯净的水资源和健康的农业产品,有效改善居住环境,有利于人们身心健康发展。通过对湿地资源实施有效的保护,不仅有利于生态系统得以健康发展,同时,也极大促使生态系统中的一切生物得到更好地保护。在当下时代,评价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环境保护工作落实的如何是重要的指标。通过科学规划湿地,有利于为湿地生物的生存与繁荣提供较佳的栖息场所与繁殖场所,进而形成生物多样化的环境湿地。只有做好湿地资源保护工作,才能发挥其气候调节、水质净化等多方面的功能。
2中国湿地保护措施
2.1构建湿地保护管理协调机制
要想推进实施我国湿地保护管理工作,需要确保相关部门工作能够协调一致。然而现阶段,林业主管部门依旧处在相对弱势的位置,无法真正贯彻落实湿地保护管理的职责。从当前我国行政管理架构来看,地方政府部门属于行政管理决策的最终决策者,在行政事务管理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河流、湖泊等类型湿地的保护管理工作常常关系到各个不同的行政区域,区域之间的协调也要求政府来统筹。所以,应尽快构建一套以地方政府主导的湿地保护管理协调工作机制,将其当成是管理主体,更好地调动其它部门工作。另外,还需要建立湿地保护专家委员会制度、湿地保护联席会议制度等,提升工作效率。在这一制度中,林业部门应肩负起组织、协调、指导以及监督湿地保护管理工作的职责。
2.2水质保护
结合自然保护区的实际情况来制定完善的水污染控制和水资源管理制度,对自然保护区内的垃圾中转与垃圾收集进行规范,集中力量严厉打击向自然保护区水体倾倒垃圾的情况。与此同时,严禁船舶在自然保护区水域运输危险化学品或者直接排放污染物,最大限度地确保自然保护区的水环境安全。
2.3抢救性保护转向全面保护
经过近30年的努力,中国湿地保护初步形成了湿地保护体系(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小区、湿地公园及其他保护形式),重要湿地得到良好的保护和恢复。此外,中国分别于2003年和2013年完成了两次全国性的湿地资源调查。经过两次调查,掌握了中国湿地的本底资源状况。2016年印发《全国湿地保护“十三五”实施规划》,我国湿地从“抢救性保护”进入“全面保护”的新阶段。这意味着今后的湿地保护恢复工作应从治理环境污染、规范人类过度干扰、限制旅游活动和建设开发、改善气候及控制外来物种入侵等多方面入手,全面保护生态环境,全方位推进湿地生态系统的修复工作,增强生态功能,维护生物多样性。
3中国湿地保护恢复策略
3.1基质恢复措施
自然保护区湿地恢复措施较多,但最基本的还是在于基质恢复,而恢复措施也较多,包括清除底泥污染物、地形塑造、回填覆盖、保护表土等。其中,地形塑造是指通过挖低填高或削高填低等多种方式来治理由于地势起伏而导致出现的基底沉积区域或基底侵蚀区域,使之成为造型独特的湿地生态环境。保护表土是指在施工之前先剥离基质条件较佳区域的部分湿地表土,将其利用到土壤条件相对较差的区域或者结束施工作业之后将湿地表土重新运回原位,进而确保湿地表土仍然具有较佳的质量。回填覆盖是指针对基质条件较差的区域采用种植带方式、种植坑方式、分层方式来回填不同厚度的基质,以此来更好地达到植物多样化生长的需求,并且可有效改善基质理化特性。清除底泥污染物则主要是指利用机械清除或者人工挖掘的方式来对源污染区域进行清理,进而有效地营造出较佳的湿地生物生存环境。
3.2植被恢复
植被是湿地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湿地建设中湿地恢复的关键。通过湿地植被恢复,能够有效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通常通过种植挺水植物恢复常水位下方的植被带,通过种植灌木植物恢复滨水带的植被带,通过种植高大乔木或低矮灌木植物恢复湿地边界的植被带,通过种植具有较强自净化性植物恢复水质净化区的植被带,通过种植根系发达灌木植物恢复护岸区域的植被带,通过浮岛水培种植方式恢复湿地深水区的植被带,通过片状种植、带状种植等多种方式恢复湿地浅水区的植被带。
3.3创新湿地保护恢复新模式
中国拥有大量的小微湿地,它们发挥着调蓄洪水、净化水质、维持生物多样性、改善区域生态环境等重要作用。城市中的小微湿地是社会经济发展、城市建设扩张的结果,大多数小微湿地也是城市发展中重要的绿色基础设施,对城市居民的生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城市小微湿地作为城市的绿色基础设施,可有效改善城市的环境、居住环境。农村小微湿地多以“乡村湿地”出现,蕴含着生态、生产、生活“三生融合”的新兴湿地管理模式。由于前期的保护恢复及监测管理主要针对大型湿地,小微湿地的生态状况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此外,中国的两次湿地调查也未涉及小微湿地。因此,探索小微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的新模式,对扩大湿地面积、提升湿地的生态功能具有重要意义,也是落实湿地全面保护的重要落脚点。
3.4水环境恢复
为了能够保障湿地的生态用水,可采用生态节水、生态滞水、生态补水等多种方式。其中,可降低高耗水植被的种植面积等方式实现生态节水,可在湿地公园出水口修建橡胶坝、拦水坝等方式实现生态滞水,可利用中水再利用、不同地区水资源调度等方式实现生态补水。在提高湿地公园内部湿地资源自净化能力的基础上,可有针对性地营造人工湿地改善水质环境。若湿地公园的水源为中水,那么可采用表流湿地与潜流湿地处理水质污染问题。若湿地公园的水源为上游来水或自然降水,可将表流湿地建设在湿地公园的水源入口处,以此实现水质净化。
结语
湿地与人类的生长繁衍密切相关,既为人类提供了大量的资源,又能产生较高的环境效益与环境功能,在美化环境、降解污染、调节径流、调节气候等方面均发挥出极大的作用。尤其是日益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的今天,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而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自然保护区是政府专门划出一定面积的区域来管理和保护自然遗迹、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自然生态系统等。加强湿地保护与恢复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湿地公约履约办公室.2019.国际重要湿地生态状况[R].
[2]于贞.湿地公园建设中的湿地保护与恢复措施[J].中国房地产业,2017(21):96.
(作者单位:建湖县九龙口旅游度假区管理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