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中职语文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上存在两极分化的偏差,笔者就此展开多层面分析,并从教师的教学思维、教学能力、教学策略三方面提出了建议。
当前中职语文教学现状
教学目标在泛化与狭隘之间徘徊
中职语文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囿于对中职语文课程目标的准确把握,因而总是在泛语文化与非语文化之间游荡;或者把语文的教育功能无限拔高,赋予其多形式的情操教育、情感教育、思想教育、审美教育,唯恐其不能承担起诸多教育重任;或者把中职语文的教学目标无限片面化、狭隘化乃至异化,认为中职语文是“语文”附属职业,唯恐其不够“工具性”“职业化”。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这些现象使中职语文教师对学生的教育缺乏明显的教育实效感,培养“遣词造句能力”、训练“创造性思维”、养就“高尚情操”等一系列词语时常在教学目标中呈现,目标的无限泛化使得教学实效性无限虚化、教学聚焦点无限淡化、学科属性无限边缘化;或者是机械式地理解核心素养,割裂了语文核心素养的内在联系,重“语”无“文”,化“文”为“佣”。
教学内容在随意性与工具性之間游移
中职语文教师对于语文教学内容缺少足够合乎素养的文本解读能力与整合能力,对于课文“说什么”与教师“怎么说”之间无法架设起有效的转化通道;或者把课本内容当成文章随意阐释,平面滑行,没有对课文与文章的差异予以辨析;或将语文课上成专业课的辅助课,使得中职语文课沦为职场培训课。这其实是中职语文教师对于语文的“言语”特性缺乏有力的感知,对于语文所指向的人的言语能力与人文素养缺乏准确把握,从而使教师在语文讲授中失去立足语言展开建构的能力,也不免使语文课在中职学科体系中为求“大用”而自我矮化、庸化,蜕变为失却本然面目的“无用”。
教学策略在墨守成规与花里胡哨之间摆动
一旦语文失去其言语特性与人文姿态,学科属性的模糊就会造成教育场域的灵动性缺失,以至于形成去中心化的现象,无教师、无学生、无教材。教师本身的语文感知能力消失,重说教灌输,轻潜隐渗透;重呆滞的智性养成,轻灵动的文化熏陶。学生本身的态度也在课堂参与中处于无可无不可的态势,想怎么说就怎么说,想怎么理解就怎么理解,一答就对,个个成理。教材的解读成了多种教学辅助手段的演练场,形式化、表面化现象严重。为迎合学生的认知趣味,课堂气氛逐渐泛娱乐化,讨论课变成装模作样、窃窃私语的课,语言习得环节变成读图听歌环节。无论是墨守成规还是花里胡哨,其本质皆在于“人”的消失、教师自我的消失、学生自我意图的消失、课程自我属性的消失。
提升中职语文教学实效性的策略
在教学目标设定上要有所选择与指向
教师需要紧紧抓住语文学科的言语特性与人文属性,注重特定人文场域下的言语能力以及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背后的人文素养。教学目标的设定要高度遵循语文学科的内在规律,立足语中见文、文中识语,将学生的学习意识聚焦于对中国语言属性的重视上。同时,要确立精准的指向目标,将学生本身的客观状况、发展诉求与社会对职业学校学生的语文能力需求予以整体性把握,分类、分层次地进行具体化。
在教学内容整合上要具备深度的解读能力
教师首先需要对中职语文课文的多种形态予以敏锐辨析,将定篇、例文、样本、用件等不同形态的课文进行功能性分类。哪些是经典,则必须予以赏析性细读;哪些是教学教具,则要让学生借此理解课程目标。只有教师本身对于课文的设置目的有全面的理解,才能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有清晰的把握。其次,教师需要对语文教材的不同模块有内在的课程资源整合能力。对于基础模块、职业模块与拓展模块来说,因为编排问题,往往处于琐碎状态,学生三年学完不知所以甚多,教师需要将三大模块的内在教育指向向学生明示,从而促使学生能够在潜移默化间理解中职语文别致的工具性与专业性。最后,教师对于课文的解读能力有待提升,这是综合体现教师素养的关键。教师只有具备深度的课文教育资源挖掘能力,才能让学生在课文学习中受到综合性培育与熏陶,而非上课如听演讲,所得全凭造化。
在教学策略择取上要重视真实情境的需求
真实情境是指学生的主观诉求、社会的客观诉求、教育的本质诉求,这就需要教师能够充分注意学生的客观学情,并对学生的发展诉求有充分了解,从而在具体的教学中能够有效地予以分层次针对;要求教师能够充分重视社会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客观诉求,在学生的表达沟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应用文写作能力等方面进行重点培养,从真实的工作体系视域下审视学生的语言需求;教师还要具备稳健的教学姿态,既不凌空蹈虚,也不陷溺琐碎,在教学策略的选择上始终重视语文与学生之间的精神与能力的共生。
结语
当前,中职语文在职教体系中的教育身份模糊,教师如果在充分遵循语文教育本质属性的基础上协同学生与社会两方面的影响因素,定能够重新激发中职语文学科蓬勃的生命力。
当前中职语文教学现状
教学目标在泛化与狭隘之间徘徊
中职语文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囿于对中职语文课程目标的准确把握,因而总是在泛语文化与非语文化之间游荡;或者把语文的教育功能无限拔高,赋予其多形式的情操教育、情感教育、思想教育、审美教育,唯恐其不能承担起诸多教育重任;或者把中职语文的教学目标无限片面化、狭隘化乃至异化,认为中职语文是“语文”附属职业,唯恐其不够“工具性”“职业化”。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这些现象使中职语文教师对学生的教育缺乏明显的教育实效感,培养“遣词造句能力”、训练“创造性思维”、养就“高尚情操”等一系列词语时常在教学目标中呈现,目标的无限泛化使得教学实效性无限虚化、教学聚焦点无限淡化、学科属性无限边缘化;或者是机械式地理解核心素养,割裂了语文核心素养的内在联系,重“语”无“文”,化“文”为“佣”。
教学内容在随意性与工具性之間游移
中职语文教师对于语文教学内容缺少足够合乎素养的文本解读能力与整合能力,对于课文“说什么”与教师“怎么说”之间无法架设起有效的转化通道;或者把课本内容当成文章随意阐释,平面滑行,没有对课文与文章的差异予以辨析;或将语文课上成专业课的辅助课,使得中职语文课沦为职场培训课。这其实是中职语文教师对于语文的“言语”特性缺乏有力的感知,对于语文所指向的人的言语能力与人文素养缺乏准确把握,从而使教师在语文讲授中失去立足语言展开建构的能力,也不免使语文课在中职学科体系中为求“大用”而自我矮化、庸化,蜕变为失却本然面目的“无用”。
教学策略在墨守成规与花里胡哨之间摆动
一旦语文失去其言语特性与人文姿态,学科属性的模糊就会造成教育场域的灵动性缺失,以至于形成去中心化的现象,无教师、无学生、无教材。教师本身的语文感知能力消失,重说教灌输,轻潜隐渗透;重呆滞的智性养成,轻灵动的文化熏陶。学生本身的态度也在课堂参与中处于无可无不可的态势,想怎么说就怎么说,想怎么理解就怎么理解,一答就对,个个成理。教材的解读成了多种教学辅助手段的演练场,形式化、表面化现象严重。为迎合学生的认知趣味,课堂气氛逐渐泛娱乐化,讨论课变成装模作样、窃窃私语的课,语言习得环节变成读图听歌环节。无论是墨守成规还是花里胡哨,其本质皆在于“人”的消失、教师自我的消失、学生自我意图的消失、课程自我属性的消失。
提升中职语文教学实效性的策略
在教学目标设定上要有所选择与指向
教师需要紧紧抓住语文学科的言语特性与人文属性,注重特定人文场域下的言语能力以及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背后的人文素养。教学目标的设定要高度遵循语文学科的内在规律,立足语中见文、文中识语,将学生的学习意识聚焦于对中国语言属性的重视上。同时,要确立精准的指向目标,将学生本身的客观状况、发展诉求与社会对职业学校学生的语文能力需求予以整体性把握,分类、分层次地进行具体化。
在教学内容整合上要具备深度的解读能力
教师首先需要对中职语文课文的多种形态予以敏锐辨析,将定篇、例文、样本、用件等不同形态的课文进行功能性分类。哪些是经典,则必须予以赏析性细读;哪些是教学教具,则要让学生借此理解课程目标。只有教师本身对于课文的设置目的有全面的理解,才能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有清晰的把握。其次,教师需要对语文教材的不同模块有内在的课程资源整合能力。对于基础模块、职业模块与拓展模块来说,因为编排问题,往往处于琐碎状态,学生三年学完不知所以甚多,教师需要将三大模块的内在教育指向向学生明示,从而促使学生能够在潜移默化间理解中职语文别致的工具性与专业性。最后,教师对于课文的解读能力有待提升,这是综合体现教师素养的关键。教师只有具备深度的课文教育资源挖掘能力,才能让学生在课文学习中受到综合性培育与熏陶,而非上课如听演讲,所得全凭造化。
在教学策略择取上要重视真实情境的需求
真实情境是指学生的主观诉求、社会的客观诉求、教育的本质诉求,这就需要教师能够充分注意学生的客观学情,并对学生的发展诉求有充分了解,从而在具体的教学中能够有效地予以分层次针对;要求教师能够充分重视社会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客观诉求,在学生的表达沟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应用文写作能力等方面进行重点培养,从真实的工作体系视域下审视学生的语言需求;教师还要具备稳健的教学姿态,既不凌空蹈虚,也不陷溺琐碎,在教学策略的选择上始终重视语文与学生之间的精神与能力的共生。
结语
当前,中职语文在职教体系中的教育身份模糊,教师如果在充分遵循语文教育本质属性的基础上协同学生与社会两方面的影响因素,定能够重新激发中职语文学科蓬勃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