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学校资源提高品德教学实效

来源 :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t9604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材上的书面知识、技能覆盖面都是有限的,因此,教师应结合学校的特有资源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学校资源可以有学校办学特色、少先队活动的资源、校本课程、社会资源等等,如何利用学校资源,重组教材,实现教学的实效性呢?
  学校办学特色为基础
  《道德与法治》是一門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教材的最大特点就是方向性、生活性、活动性、主体性和开放性。
  《我们的学校真好》是北师大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个主题《上学真快乐》中的一个主题活动。这一课题是依据《新课程标准》中“熟悉学校环境,适应并喜欢学校生活,在学校里情绪安定愉快,能利用学校中的设施解决自己问题”的要求而设的。本课作为全册教材起始部分,目的在于帮助孩子逐步熟悉、了解学校,增强作为小学生的自豪感,是这时期教学的重点。一年级孩子刚离开幼儿园,在入学初期正面临着艰巨的身心适应问题。根据孩子的这些特点,笔者力图合理地重组教材的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上学真快乐》这一主题中设计出《参观我们的学校》《我们的学校真好》《学习真快乐》三个主题活动。为了突破本课教学难点,笔者根据“学校的办学特色”的设计理念,利用了邓小“四宝”——校徽、邓公像、苹婆树、小海军服这些特色资源来激发学生产生自豪感,从而让学生感受到我们学校的“特色好”,形成“我以邓小为荣”的情感。
  笔者利用“心愿树”小结并板书“特色好”。体验活动过程中,笔者引导学生主动发现学校的优美环境、悠久历史、良好服务、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友爱,从而让学生喜欢我们学校,进一步增强作为邓小人的自豪感。围绕教学目标,本课始终贯彻“以学校办学特色为基础,情感体验为主线”这一设计理念进行实施。
  充分挖掘社区资源
  北师大版高年级《品德与社会》安排了大量国情、历史文化题材的内容,对于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在课堂教学中,由于受到种种因素的影响与制约,教师在对历史题材教学的理解和把握上与课程理念并不完全吻合,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提不起学习兴趣。
  《走访遗迹看历史》是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第六单元《向英雄致敬》的第一个主题《勿忘国耻》的第二个主题活动。中国近代史是一段遭受欺凌和屈辱的历史,这一历史时期留下很多历史遗迹。笔者在设计教学时,紧扣学生生活,发掘身边的资源。我校毗邻邓世昌纪念馆,课前,笔者带学生参观了邓世昌纪念馆,这一行为可以让学生亲近历史中的人物,了解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故事,让历史人物还原本真,真实可感。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通过走访家乡的遗迹,教会学生从遗迹中感受历史,从了解遗迹中勿忘国耻和历史教训应该是一个很不错的教学途径。特别是巧设问题:当“致远号”不幸沉没后,邓世昌落入了海水之中。假如你就是邓世昌,此时你会怎么做呢?在生与死之间的选择,引起学生思维的碰撞。让学生明白面对死亡,不是任何人都可以从容不迫,心怀坦然的,其胆量,豪情和勇气一次次地让读邓世昌故事的人感到震憾和感动,拒绝生存,选择死亡,是一种多么悲壮的选择!以死振军威,以死展风骨,这就是英雄——永远不死的民族英雄气概!邓世昌是为民族利益而死!为民族气节而死!老师这样处理能引导学生了解和认识祖国的历史,明白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历史责任感与使命感。
  融合少先队活动的内容
  《清明节里祭先烈》是北师大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春天来了》的主题三。第二单元的编写,旨在让学生去亲身感受春天,直观体验春天的美好和生命的奇妙。而清明节是春天里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我国的一个法定假期,人们除了参与一些在春天里进行的户外活动外,祭拜祖先、祭拜先烈的活动是其中必不可少的。《向革命先烈致敬》是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国庆节》中的内容,在这一基础上,本课着重于让学生了解清明节的习俗,了解祭先烈的有关内容,激发对先烈的崇敬之情,缅怀之意。清明节对于大部分一年级学生来说比较陌生。清明节的由来,祭祖、祭先烈等传统风俗的意义何在,祭先烈的活动内容和仪式,学生大都不清楚。今年也是他们入学以来第一次参加全校纪念邓世昌活动,为此,本课策划结合清明时节我校“纪念民族英雄邓世昌”的大部队活动,创设了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情境课堂,利用一系列的特色资源,通过多种体验活动,让儿童在了解“清明节”这个传统节日的同时,感受到我们的幸福生活是用革命先烈的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从对邓世昌这位英雄人物的崇敬,引发出对其他民族英雄、革命先烈的崇敬之情,缅怀之情。
  充分利用学校的社会资源,对教材重组,让教师在课堂上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原本枯燥无味、遥不可及的历史知识,竟能如此生动地呈现在学生面前。
  (作者单位: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邓世昌纪念小学)
其他文献
<正>寒假里,又一轮"补课热"在全国上演。许多孩子比平时更忙,照常背着书包上学,只不过不是去学校,而是去上补习班,有的孩子一周要补6天的课,每日补课达6个小时。媒体报道,由
建立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汇率形成机制孙立我国人民币汇率由计划管制汇率模式向市场汇率模式的转变过程中,首先涉及的重要问题是汇率形成问题。汇率形成问题是市场汇价体制的首要内容。它涉及到汇价由谁制定和如何制定问题。在汇价模式转换过程中,主要表现为定价主体、定...
引发通胀的深层原因探析王青逯改革开放以来,与较有的经济增长速度相伴随,我国相继出现了4欢大规模的通货膨胀。每论及各次通胀的诱因,人们都会提到“供需不平衡”、“货币超量发
《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的“留白”,指教师在实施课堂教学过程中,空余出10至15分钟时间让学生独立组织教学活动,使他们能够大胆的“泼墨”。《品德与社会》学科有着思想性、知识
期刊
<正>当越来越多的城里学生从"泡科技馆、逛博物馆"中获得知识和快乐时,对农村学生而言,走进现代化科技馆、博物馆基本上还是一种奢望。为逐步填平横亘在城乡之间的这道鸿沟,
一个孩子,走进一间怎样的教室,遇上一个怎样的老师,就会接受一种怎样的教育。教室,是一个老师的根。因为职业的特殊性,教师的成长和幸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己教室里走出的孩子,取决于他们的精神面貌和他们的生命状态,也取决于基于教师而存在的这个教育共同体的彼此激励和成长。在张秀明老师的班级里,我们看到了一个普通的一线教师在怎样努力用心地经营着自己的教室,用阅读启迪着孩子们的智慧,用课程编织着孩子们的生活,
通货膨胀的近忧和远瞻吉林大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价格体制研究”课题组从1993年下半年开始实施的旨在控制需求膨胀、抑制物价上涨的宏观调控,已历时两年。本文拟根据这次经济周期中引发通货膨胀的原因,对当前通货膨胀的态势及未来控制作些实证分析,并阐述相关的宏...
对“民工潮”的几点思索梅英随着中国的改革与发展,规模巨大的农村劳动力跨区域流动已成为不可回避的重大现实。滚滚而来的“民工潮”有其深刻的经济与社会发展背景。它是广大农民冲破城乡二元格局的框架,走出原有流动模式的限制,适应工业化、城市化客观规律要求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