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最早的“纯棉时代”书系,到近年来的《女人的女朋友》《母亲的愿力》《女儿与父亲》等“玫瑰岁月”书系,赵婕都妥帖地书写了女性精神、女性情感的崭新向度。赵婕的写作所走的是纪实路线,结结实实,踏踏实实,以温婉、智趣的文字精准描绘出女性在多个场域的“在场”,从容叙述着女性角色在多维空间的变迁与转换,从个体命运折射出时代发展的步伐。
读过赵婕近年来大多数的作品,说她是在书写知识阶层女性的心灵史,并不失偏颇,尤其是在《女人的女朋友》中,许多篇章描写了知识女性之间的联系,从彼此间的情谊到相互给予的精神支撑共同集合成新的女性力量,这种共同成长的力量特别迷人——有位跟踪读了赵婕多年的读者曾经跟我说,赵婕的书里有种特别令人向往的东西,人与人之间既简单又美好还有诗意,读她的文字,感觉自己原先落了尘埃的生活也有光照了进来。这种字里行间散发出来的光,来自赵婕的写作特质——植根于心的人文情怀,即使是写生活在乡下的婶婶、表婶、小贤姐姐,写在火塘边读书的母亲,写拿一把剪刀爬到树上去剪一株桃枝的二女子,即使二女子在书中只有一句对白,但那种气息却让我记住了,这就是作家营造氛围的成功之处——她以生动的细节、精准的比喻赋予了人物持久而隐秘的温柔。
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女性的书写始终脱离不了日常生活,这一点无可厚非,那种春日暖阳下开东窗一样的温和慵懒,让我们的阅读有着区别于现实的平缓清澈。作为一名成熟而忠诚于自己写作理想的作家,赵婕始终对看似平常的家居生活有着强烈的文学审美,即使书写生活中一些微小的細节,如洒满阳光的餐桌,或者一次早餐,她都为之赋予充满诗意而又不失哲理的美好,她随手记下的句子如落在夜空的星星,隽永,闪着哲思的微光,“每一个日子,都是自己生命中的亲爱者,记下流水账,凝视其背影,是一种依依不舍中的受用。”她的作品里有着女性的明媚与沉郁交织的透明肌理,有着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交织,但同时又都化解在人性的温厚纯良里。
赵婕的文章中有着女性书写的理趣之美,“去年,添了几个烧水壶,其中有一个巨大,可以装10升水。心想,那是放在厨房里的铭物,提醒自己警惕器小易盈,要靠近父亲身上的大气。”女人的理性,我认为也是种机智,跟骨子里的教养有关。赵婕与人相处,也带着温厚的体贴和周到。书里书外,她都是个能把暖意带给别人的人。有次请她写一位女教授。稿子发来时,她同时也推送了那位教授的微信名片,说如果今后有什么需要,可以直接联系对方。这种细微的善意体现出纯棉的柔软与玫瑰宁静的性感,性格和人格上的性感,很魅惑。
解构亲密关系中的疼与痛,这是赵婕作品的特色。在与父母的关系中,接纳与原谅是交织着的青藤,一直缠绕在她的成长历程中。她说,我们都需要这种冷静的旁观与省察。赵婕从不回避亲密关系中的诸多疼痛,记忆中母亲对她的打骂始终是她书写中多次闪回的地带。在阅读她的过程中,我看到命运太多的无奈,但却自始至终都有美好的情感像光芒一样照亮和温暖人们,“阅读赵婕,内心敞亮”,这可能是阅读的深层次需求之一。
在书里赵婕引用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卡拉马佐夫兄弟》中的一段话:“从童年时代保存下来的美好、神圣的回忆也许是最好的回忆。如果一个人能把这类回忆带到生活里去,他就会一辈子得救。哪怕只有一个好的回忆留在我们的心里,也许在什么时候它能够成为拯救我们的一个手段。”阅读赵婕,何尝不是自我救赎呢?真实的书写需要坦诚的勇气,更需要清醒的认知,《母亲的愿力》里“带伤的母女关系”带给读者的震撼与启迪是同等的,接纳和包容比理解更有实际效果的治愈。从“纯棉”到“玫瑰”,是一个渐渐提升女性认知的过程,读者都是其中的受益者。赵婕的作品贴近现实,行文中充盈着的人文、悲悯以及忧伤与疲倦,成就了她叙述的自由、温婉、雅致,甚至有一种难掩的高贵,值得珍惜着一再去读。
蒋小俭:一位阅读爱好者,一位愿意分享阅读感受的撰稿人。
编辑 木木
读过赵婕近年来大多数的作品,说她是在书写知识阶层女性的心灵史,并不失偏颇,尤其是在《女人的女朋友》中,许多篇章描写了知识女性之间的联系,从彼此间的情谊到相互给予的精神支撑共同集合成新的女性力量,这种共同成长的力量特别迷人——有位跟踪读了赵婕多年的读者曾经跟我说,赵婕的书里有种特别令人向往的东西,人与人之间既简单又美好还有诗意,读她的文字,感觉自己原先落了尘埃的生活也有光照了进来。这种字里行间散发出来的光,来自赵婕的写作特质——植根于心的人文情怀,即使是写生活在乡下的婶婶、表婶、小贤姐姐,写在火塘边读书的母亲,写拿一把剪刀爬到树上去剪一株桃枝的二女子,即使二女子在书中只有一句对白,但那种气息却让我记住了,这就是作家营造氛围的成功之处——她以生动的细节、精准的比喻赋予了人物持久而隐秘的温柔。
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女性的书写始终脱离不了日常生活,这一点无可厚非,那种春日暖阳下开东窗一样的温和慵懒,让我们的阅读有着区别于现实的平缓清澈。作为一名成熟而忠诚于自己写作理想的作家,赵婕始终对看似平常的家居生活有着强烈的文学审美,即使书写生活中一些微小的細节,如洒满阳光的餐桌,或者一次早餐,她都为之赋予充满诗意而又不失哲理的美好,她随手记下的句子如落在夜空的星星,隽永,闪着哲思的微光,“每一个日子,都是自己生命中的亲爱者,记下流水账,凝视其背影,是一种依依不舍中的受用。”她的作品里有着女性的明媚与沉郁交织的透明肌理,有着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交织,但同时又都化解在人性的温厚纯良里。
赵婕的文章中有着女性书写的理趣之美,“去年,添了几个烧水壶,其中有一个巨大,可以装10升水。心想,那是放在厨房里的铭物,提醒自己警惕器小易盈,要靠近父亲身上的大气。”女人的理性,我认为也是种机智,跟骨子里的教养有关。赵婕与人相处,也带着温厚的体贴和周到。书里书外,她都是个能把暖意带给别人的人。有次请她写一位女教授。稿子发来时,她同时也推送了那位教授的微信名片,说如果今后有什么需要,可以直接联系对方。这种细微的善意体现出纯棉的柔软与玫瑰宁静的性感,性格和人格上的性感,很魅惑。
解构亲密关系中的疼与痛,这是赵婕作品的特色。在与父母的关系中,接纳与原谅是交织着的青藤,一直缠绕在她的成长历程中。她说,我们都需要这种冷静的旁观与省察。赵婕从不回避亲密关系中的诸多疼痛,记忆中母亲对她的打骂始终是她书写中多次闪回的地带。在阅读她的过程中,我看到命运太多的无奈,但却自始至终都有美好的情感像光芒一样照亮和温暖人们,“阅读赵婕,内心敞亮”,这可能是阅读的深层次需求之一。
在书里赵婕引用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卡拉马佐夫兄弟》中的一段话:“从童年时代保存下来的美好、神圣的回忆也许是最好的回忆。如果一个人能把这类回忆带到生活里去,他就会一辈子得救。哪怕只有一个好的回忆留在我们的心里,也许在什么时候它能够成为拯救我们的一个手段。”阅读赵婕,何尝不是自我救赎呢?真实的书写需要坦诚的勇气,更需要清醒的认知,《母亲的愿力》里“带伤的母女关系”带给读者的震撼与启迪是同等的,接纳和包容比理解更有实际效果的治愈。从“纯棉”到“玫瑰”,是一个渐渐提升女性认知的过程,读者都是其中的受益者。赵婕的作品贴近现实,行文中充盈着的人文、悲悯以及忧伤与疲倦,成就了她叙述的自由、温婉、雅致,甚至有一种难掩的高贵,值得珍惜着一再去读。
蒋小俭:一位阅读爱好者,一位愿意分享阅读感受的撰稿人。
编辑 木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