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邓小平理论中的社会公正思想是邓小平理论体系中极为重要的内容,重新回顾、深入探求邓小平的社会公正思想,不但对于解决我们目前社会存在的一些不公正问题有益,而且对我国经济和政治体制的长远建设,对我国当代行政管理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更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文主要从邓小平社会公正思想的理论基础、价值内涵、主要内容、启示等四个方面展开论述。
【关键词】邓小平;社会公正;和谐社会
一、邓小平社会公正思想的理论基础
公正,最初是作为一种对理想社会和高尚道德的追求而提出的,属于伦理学和价值观的概念。在古代,无论是古希腊还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们不约而同地把他们心目中的理想社会确定为公正社会,同时也把公正确定为最大的"善"和"德"。中国古代"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就是公正社会的最早典范。在近代,伟大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在许多重要的文献中大量地论述了有关公正的基本问题。"真正的自由和真正的平等只有在共产主义制度下才可能实现;而这样的制度是正义所要求的。"[1] 马克思恩格斯明确地指出,社会当中种种不公正现象得以产生的基本根源在于不平等的经济根源,也就是说在私有制的阶级社会中要求得各阶级的平等、公正是根本做不到的。所以,应当在充分发达的生产力的基础之上,消灭私有制,消灭阶级,才能实现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社会的整体发展。实际上,这就提出了实现公正理念、实现公正基本规则的最为重要的路径。
二、邓小平社会公正思想的价值内涵
(一)意义说
实现公正是社会主义的元价值,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要求之一。邓小平的社会公正思想,从经济、政治、法律、文化等各个方面强调实现社会公正,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当今构建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旗帜和标杆,是我们前进的方向,对于指导我们总结中国社会主义追求社会公正的历史经验,研究当代中国的社会公平问题,进而实现"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效应说
社会公正的核心是给人应得。[2]然而,给人以应得是一个历史的原则,也是一个主观的原则,因为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在不同的时期,对"自己的应得"内涵的理解肯定是不同的。在我国转型期的今天,邓小平社会公正思想使国家领导者认识到,应得不仅包括基于人的基本平等权利而应从社会获得的利益,而且还包括给予每个人基于对社会贡献大小而决定的利益和给予社会成员为维护社会秩序、对现有分配结果进行社会调剂后的利益。邓小平社会公正思想符合我国道德建设和制度建设的需要,是社会公正的思想保证,对解决现实社会中不公
正问题有益,而且对于我国经济和政治体制的长远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三、邓小平公正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共同富裕原则和权利平等原则所构成的实质公正
邓小平多次谈到,社会主义理应是公正和富裕的社会,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他在总结了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认为,"坚持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就要肯定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逐步摆脱贫穷,使国家富强起来,使人民生活得到改善。没有贫穷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特点不是穷,而是富,但这种富是人民共同富裕"。[3]坚持走"共同富裕" 的道路,正是邓小平坚持社会发展和社会公正辩证统一的科学方法论在当代社会的集中体现。
共同富裕和权利平等,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两个方面,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因此,邓小平公正思想的实质,在强调全民共同富裕同时强调人人权利平等。"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国民收入分配要使所有的人都得益"。[4]但是,在贫穷和社会经济资源极为缺乏的条件下,广大社会成员不可能拥有广泛的基本权利,不可能拥有较多的生存与发展的机会用以实现权利平等。在贫穷基础之上只能实施平均主义式的、具有乌托邦色彩的"公正',但历史己经证明乌托邦式的"公正"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公正,而且也不可能持久。因此,为了实现人民权利平等,邓小平认为"只能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并根据中国的国情,提出了实现共同富裕的两个大局思想和"三步走"发展战略。
(二)政治民主原则和民主法制化所构成的制度公正
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的最根本区别就在于它代表的是广大人民群众,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他们应享有最广泛的充分的和切实的民主权利。对于民主政治的重要性,邓小平指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5]邓小平认为"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要在经济上赶上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在政治上制造比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更高更切实的民主"。 [6]邓小平认为应充分保障公民的民主权利,"充分发扬人民民主,保证全体人民真正享有各种有效形式管理国家、特别是管理基层地方政权和各项企事业的权力,享有各项公民权利"。[7]
民主这一社会公正需要靠法律和制度来保证。针对党和国家现行的一些具体制度中还存在不少的弊端,甚至严重妨碍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邓小平提出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即要在制度上保证民主化。他说:"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要讲社会主义民主也要讲社会主义的法制。"[8] "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9]这样人民的民主权利才能得以避免受到侵犯。
(三)按劳分配原则和社会调剂原则所构成的路径公正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其核心内容是多劳多得、少劳少得,本身就具有公平的意义。因此,邓小平强调说:"我们一定要坚持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原则。按劳分配就是按劳动的数量和质量进行分配。"[10]这就是说,按照按劳分配原则,在公平和效率之间,首先要考虑效率的因素。当然,强调"按劳",还要兼顾其他因素,否则也会造成分配不公。为此邓小平提出:"多劳多得,也要照顾国家和左邻右舍","多劳应该多得但是必须照顾整个社会。
实现社会公正应该把社会分配上的差别控制在既能激励公众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又能为社会多数人所能接受的水平。除了坚持按劳分配原则外,邓小平认为还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加强社会的调剂,实现全国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首先,提高国家能力,中央要有权威,这样才能加强宏观调控,避免两极分化。其次,要制定公平合理的税收政策,以税收政策为杠杆,调节高收入。同时,建立个人收入纳税申报制度,依法强化征收个人所得税制度。三是要建立个面系统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对低收入者的保护。四是要宣传一种人人平等、相互关心的人道主义的公平价值导向。
四、启示
胡锦涛同志在2005年2月提出的和谐社会的内涵包括: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此,社会公正被郑重的提出来。邓小平的社会公正思想,体现了对和谐社会的追求,对我们当代行政管理中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大的启示意义。
(一)发展基础之上的公正:处理好先富与后富的关系 ,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我国以共同富裕为目标 ,确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根本原则 ,将效率、平等、稳定、和谐、尊严等人类孜孜以求的价值目标统一于自身 ,是人类有史以来最有理想的公正。应该认识到,构建和谐社会目标的提出,正是人民生活有了一定的进步、保障,民众公正意识的觉醒,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加上政府、社会对发展过程中的不公正现象的重视、解决 ,社会将会更加的走向公正、文明。
(二)政府职能定位的完善 :政府应该作为利益协调和利益整合的主体来制定公共政策
政府在政策制定上要保证政策的公平 ,在行动时其利益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必须放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上 ,要警惕政策制定中的歧视现象。应该认识到社会公正和社会公共事业的相对独立性 ,政府应该提供公共服务、改善公共设施 ,尤其应该注意扩大公共服务领域在农村的覆盖面。正如邓小平所说的 ",到了小康社会 ,政府应将总收入更多的用来改善人民生活 ,用来办学。"尤其要注意对丧失劳动能力、弱势群体的保护与帮助。同时要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重视区域间教育的公平。
(三)正确地看待发展 :实现以人为本 ,全面科学可持续的发展
在我国随着经济增长 ,出现了一系列的矛盾。发展应该是全方面的 ,是经济、政治、社会的共同发展。经济增长、政治民主、社会公平稳定相互制约和协调,应该以经济增长、政治民主来促进社会公正。以社会公正稳定来保证生产力的健康持续发展。在历史发展的新时期 ,我国提出的科学发展观 ,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正是对邓小平的发展基础之上的社会公正观进一步深化发展 ,提到了社会目标的高度。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56.582
[2] 陈毅君.社会公正的核心要义--给人以应得[J].云南社会科学,2005(12-23).
[3][4]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 ,1994.161,168
[5][6][7][9] [10]《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人民出版社,1994.321,332,322,146,185
责任编辑:张子佳
【关键词】邓小平;社会公正;和谐社会
一、邓小平社会公正思想的理论基础
公正,最初是作为一种对理想社会和高尚道德的追求而提出的,属于伦理学和价值观的概念。在古代,无论是古希腊还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们不约而同地把他们心目中的理想社会确定为公正社会,同时也把公正确定为最大的"善"和"德"。中国古代"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就是公正社会的最早典范。在近代,伟大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在许多重要的文献中大量地论述了有关公正的基本问题。"真正的自由和真正的平等只有在共产主义制度下才可能实现;而这样的制度是正义所要求的。"[1] 马克思恩格斯明确地指出,社会当中种种不公正现象得以产生的基本根源在于不平等的经济根源,也就是说在私有制的阶级社会中要求得各阶级的平等、公正是根本做不到的。所以,应当在充分发达的生产力的基础之上,消灭私有制,消灭阶级,才能实现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社会的整体发展。实际上,这就提出了实现公正理念、实现公正基本规则的最为重要的路径。
二、邓小平社会公正思想的价值内涵
(一)意义说
实现公正是社会主义的元价值,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要求之一。邓小平的社会公正思想,从经济、政治、法律、文化等各个方面强调实现社会公正,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当今构建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旗帜和标杆,是我们前进的方向,对于指导我们总结中国社会主义追求社会公正的历史经验,研究当代中国的社会公平问题,进而实现"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效应说
社会公正的核心是给人应得。[2]然而,给人以应得是一个历史的原则,也是一个主观的原则,因为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在不同的时期,对"自己的应得"内涵的理解肯定是不同的。在我国转型期的今天,邓小平社会公正思想使国家领导者认识到,应得不仅包括基于人的基本平等权利而应从社会获得的利益,而且还包括给予每个人基于对社会贡献大小而决定的利益和给予社会成员为维护社会秩序、对现有分配结果进行社会调剂后的利益。邓小平社会公正思想符合我国道德建设和制度建设的需要,是社会公正的思想保证,对解决现实社会中不公
正问题有益,而且对于我国经济和政治体制的长远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三、邓小平公正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共同富裕原则和权利平等原则所构成的实质公正
邓小平多次谈到,社会主义理应是公正和富裕的社会,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他在总结了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认为,"坚持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就要肯定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逐步摆脱贫穷,使国家富强起来,使人民生活得到改善。没有贫穷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特点不是穷,而是富,但这种富是人民共同富裕"。[3]坚持走"共同富裕" 的道路,正是邓小平坚持社会发展和社会公正辩证统一的科学方法论在当代社会的集中体现。
共同富裕和权利平等,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两个方面,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因此,邓小平公正思想的实质,在强调全民共同富裕同时强调人人权利平等。"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国民收入分配要使所有的人都得益"。[4]但是,在贫穷和社会经济资源极为缺乏的条件下,广大社会成员不可能拥有广泛的基本权利,不可能拥有较多的生存与发展的机会用以实现权利平等。在贫穷基础之上只能实施平均主义式的、具有乌托邦色彩的"公正',但历史己经证明乌托邦式的"公正"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公正,而且也不可能持久。因此,为了实现人民权利平等,邓小平认为"只能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并根据中国的国情,提出了实现共同富裕的两个大局思想和"三步走"发展战略。
(二)政治民主原则和民主法制化所构成的制度公正
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的最根本区别就在于它代表的是广大人民群众,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他们应享有最广泛的充分的和切实的民主权利。对于民主政治的重要性,邓小平指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5]邓小平认为"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要在经济上赶上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在政治上制造比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更高更切实的民主"。 [6]邓小平认为应充分保障公民的民主权利,"充分发扬人民民主,保证全体人民真正享有各种有效形式管理国家、特别是管理基层地方政权和各项企事业的权力,享有各项公民权利"。[7]
民主这一社会公正需要靠法律和制度来保证。针对党和国家现行的一些具体制度中还存在不少的弊端,甚至严重妨碍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邓小平提出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即要在制度上保证民主化。他说:"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要讲社会主义民主也要讲社会主义的法制。"[8] "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9]这样人民的民主权利才能得以避免受到侵犯。
(三)按劳分配原则和社会调剂原则所构成的路径公正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其核心内容是多劳多得、少劳少得,本身就具有公平的意义。因此,邓小平强调说:"我们一定要坚持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原则。按劳分配就是按劳动的数量和质量进行分配。"[10]这就是说,按照按劳分配原则,在公平和效率之间,首先要考虑效率的因素。当然,强调"按劳",还要兼顾其他因素,否则也会造成分配不公。为此邓小平提出:"多劳多得,也要照顾国家和左邻右舍","多劳应该多得但是必须照顾整个社会。
实现社会公正应该把社会分配上的差别控制在既能激励公众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又能为社会多数人所能接受的水平。除了坚持按劳分配原则外,邓小平认为还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加强社会的调剂,实现全国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首先,提高国家能力,中央要有权威,这样才能加强宏观调控,避免两极分化。其次,要制定公平合理的税收政策,以税收政策为杠杆,调节高收入。同时,建立个人收入纳税申报制度,依法强化征收个人所得税制度。三是要建立个面系统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对低收入者的保护。四是要宣传一种人人平等、相互关心的人道主义的公平价值导向。
四、启示
胡锦涛同志在2005年2月提出的和谐社会的内涵包括: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此,社会公正被郑重的提出来。邓小平的社会公正思想,体现了对和谐社会的追求,对我们当代行政管理中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大的启示意义。
(一)发展基础之上的公正:处理好先富与后富的关系 ,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我国以共同富裕为目标 ,确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根本原则 ,将效率、平等、稳定、和谐、尊严等人类孜孜以求的价值目标统一于自身 ,是人类有史以来最有理想的公正。应该认识到,构建和谐社会目标的提出,正是人民生活有了一定的进步、保障,民众公正意识的觉醒,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加上政府、社会对发展过程中的不公正现象的重视、解决 ,社会将会更加的走向公正、文明。
(二)政府职能定位的完善 :政府应该作为利益协调和利益整合的主体来制定公共政策
政府在政策制定上要保证政策的公平 ,在行动时其利益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必须放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上 ,要警惕政策制定中的歧视现象。应该认识到社会公正和社会公共事业的相对独立性 ,政府应该提供公共服务、改善公共设施 ,尤其应该注意扩大公共服务领域在农村的覆盖面。正如邓小平所说的 ",到了小康社会 ,政府应将总收入更多的用来改善人民生活 ,用来办学。"尤其要注意对丧失劳动能力、弱势群体的保护与帮助。同时要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重视区域间教育的公平。
(三)正确地看待发展 :实现以人为本 ,全面科学可持续的发展
在我国随着经济增长 ,出现了一系列的矛盾。发展应该是全方面的 ,是经济、政治、社会的共同发展。经济增长、政治民主、社会公平稳定相互制约和协调,应该以经济增长、政治民主来促进社会公正。以社会公正稳定来保证生产力的健康持续发展。在历史发展的新时期 ,我国提出的科学发展观 ,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正是对邓小平的发展基础之上的社会公正观进一步深化发展 ,提到了社会目标的高度。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56.582
[2] 陈毅君.社会公正的核心要义--给人以应得[J].云南社会科学,2005(12-23).
[3][4]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 ,1994.161,168
[5][6][7][9] [10]《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人民出版社,1994.321,332,322,146,185
责任编辑:张子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