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数学学科是在小学阶段的学习过程中最为基础以及重要的学科之一,但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也面临着许多的问题。通过一定的调查研究显示,当下的教学实践中“两极分化”的现象十分严峻。本身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能力越来越强,而反之学习能力弱的学生学习效果越来越差。本文就围绕着此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来探讨相关的校正措施。
關键词 小学数学;两极分化;校正措施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8)25-0142-01
“两极分化”的现象在教学实践中长期存在。无论是在以往的应试性教育模式中还是当下新课程标准改革的教育背景下,这种现象都呈现出十分严峻的发展趋势,而在数学学科的学习中尤为突出。长久的“两极分化”会对教学活动的开展带来巨大的阻碍,并对数学课程教学效益的提升产生不良影响。小学数学教师需要对此引起重视,并努力找出班级内“两极分化”现象产生的具体原因,从而制定出相应的改善举措。
一、“两极分化”现象成因
(一)学生拥有不良的学习习惯与不端正的学习态度
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生理年龄较小,心智发展尚不成熟,自我控制的能力较弱。在面对枯燥复杂的数学课程时往往无法有效地集中注意力,并使用适当的学习方法。久而久之他们就会形成较为消极的学习态度以及养成不良的学习习惯。部分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仅仅关注培养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却忽略了对学生学习态度以及学习习惯的关注,这是“两极分化”现象产生的根源之一。
(二)学生学习能力差异
每一位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个体之间因为认知能力、生活经验、兴趣喜好、个性行为的不同,在学习能力上也会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在面对数学学科的学习时,部分学生的理科思维较强,对于概念的理解就会更加快速有效,而另一部分学生就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完全吸收知识。再加之传统“一刀切”式的教学模式,学习能力本身就较弱的学生更加无法跟上班级总体的发展步伐,使得两极分化更加严重。
(三)过于依赖教辅书籍
在课堂练习无法满足学生需求的情况下,教辅资料可以发挥出相应的作用。但部分教师过于重视教辅书籍的效果,只一味地给学生布置大量的课后练习任务,使得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热情更加低下。而学习能力差的学生无法跟上高强度的数学训练,使得两极分化更为严重。
二、“两极分化”现象的校正措施
(一)因材施教
小学数学教师需要正确认知到学生个体学习能力的客观差异性,并且给予每一个不同学习层级的学生同等的关注以及爱护。教师需要深入了解班级内学生不同的学习情况,并根据学生差异化的认知能力与学习水平来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教学方略。针对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生,教师需要提出不同的学习目标以及设置不同的学习任务,以尽可能地使得每一位学生都能认知到自己在学习过程当中的优势以及不足,并因为每一次进步而获取一定的学习成功感。例如针对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教师需要强调他们对于基础知识,比如概念、定义、公式等的掌握。对于处于中游阶段的学生,教师就需要在要求他们巩固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的拓展。而对于学习能力强的尖子生,教师就可以设置一些更加具有探究性以及开放性的问题来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以及激发出他们的创新意识。
(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大多数小学生都认为数学学科的学习较为困难,一旦无法跟上教师的思路就十分容易萌生出放弃的念头。而这一点对于班级内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而言尤为明显,在他们本身的数学学习已经产生了一定障碍的情况下,教师还未对教学策略的改善引起重视,一味的强化练习只会使得学生的学习热情被进一步消磨。教师需要转变自己传统的教学理念,将学生当作课堂教学的主体,并以学生感兴趣的方式来开展数学教学活动,以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例如在“轴对称图形”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给学生播放不同的对称图像来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并进一步总结这些图形所展现出来的共同特征,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的同时也激发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还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自己设计轴对称图形,加深学生对于轴对称概念的理解,并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三)充分利用分层教学法
小学数学教师需要用正确的态度来面对两极分化现象的产生,并合理运用分层教学法来改善这种现状。教师需要针对不同学习层级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以及布置相应的学习任务。比如在学习“加减乘除”的相关知识时,教师需要要求基础层的学生掌握九九乘法表,加减乘除的运算公式、定律之类的基础知识,而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就可以给他们布置一个算式中需要综合运用四种计算方法的题目,以增强他们的综合运算能力。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由于心智发展不成熟,心灵也较为脆弱敏感,在进行课程评价时应以积极的、鼓励性的语言为主,以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总而言之,小学数学教师需要正确面对班级内部的“两极分化”现象,并根据学生不同的发展需求来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教学方略,以改变现状。
参考文献:
[1]胡素珍.当前小学数学两极分化现象的解决策略[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5(11):105-106.
[2]陈勤望.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解决“两极分化”的问题[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6(13):154.
關键词 小学数学;两极分化;校正措施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8)25-0142-01
“两极分化”的现象在教学实践中长期存在。无论是在以往的应试性教育模式中还是当下新课程标准改革的教育背景下,这种现象都呈现出十分严峻的发展趋势,而在数学学科的学习中尤为突出。长久的“两极分化”会对教学活动的开展带来巨大的阻碍,并对数学课程教学效益的提升产生不良影响。小学数学教师需要对此引起重视,并努力找出班级内“两极分化”现象产生的具体原因,从而制定出相应的改善举措。
一、“两极分化”现象成因
(一)学生拥有不良的学习习惯与不端正的学习态度
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生理年龄较小,心智发展尚不成熟,自我控制的能力较弱。在面对枯燥复杂的数学课程时往往无法有效地集中注意力,并使用适当的学习方法。久而久之他们就会形成较为消极的学习态度以及养成不良的学习习惯。部分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仅仅关注培养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却忽略了对学生学习态度以及学习习惯的关注,这是“两极分化”现象产生的根源之一。
(二)学生学习能力差异
每一位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个体之间因为认知能力、生活经验、兴趣喜好、个性行为的不同,在学习能力上也会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在面对数学学科的学习时,部分学生的理科思维较强,对于概念的理解就会更加快速有效,而另一部分学生就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完全吸收知识。再加之传统“一刀切”式的教学模式,学习能力本身就较弱的学生更加无法跟上班级总体的发展步伐,使得两极分化更加严重。
(三)过于依赖教辅书籍
在课堂练习无法满足学生需求的情况下,教辅资料可以发挥出相应的作用。但部分教师过于重视教辅书籍的效果,只一味地给学生布置大量的课后练习任务,使得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热情更加低下。而学习能力差的学生无法跟上高强度的数学训练,使得两极分化更为严重。
二、“两极分化”现象的校正措施
(一)因材施教
小学数学教师需要正确认知到学生个体学习能力的客观差异性,并且给予每一个不同学习层级的学生同等的关注以及爱护。教师需要深入了解班级内学生不同的学习情况,并根据学生差异化的认知能力与学习水平来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教学方略。针对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生,教师需要提出不同的学习目标以及设置不同的学习任务,以尽可能地使得每一位学生都能认知到自己在学习过程当中的优势以及不足,并因为每一次进步而获取一定的学习成功感。例如针对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教师需要强调他们对于基础知识,比如概念、定义、公式等的掌握。对于处于中游阶段的学生,教师就需要在要求他们巩固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的拓展。而对于学习能力强的尖子生,教师就可以设置一些更加具有探究性以及开放性的问题来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以及激发出他们的创新意识。
(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大多数小学生都认为数学学科的学习较为困难,一旦无法跟上教师的思路就十分容易萌生出放弃的念头。而这一点对于班级内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而言尤为明显,在他们本身的数学学习已经产生了一定障碍的情况下,教师还未对教学策略的改善引起重视,一味的强化练习只会使得学生的学习热情被进一步消磨。教师需要转变自己传统的教学理念,将学生当作课堂教学的主体,并以学生感兴趣的方式来开展数学教学活动,以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例如在“轴对称图形”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给学生播放不同的对称图像来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并进一步总结这些图形所展现出来的共同特征,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的同时也激发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还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自己设计轴对称图形,加深学生对于轴对称概念的理解,并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三)充分利用分层教学法
小学数学教师需要用正确的态度来面对两极分化现象的产生,并合理运用分层教学法来改善这种现状。教师需要针对不同学习层级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以及布置相应的学习任务。比如在学习“加减乘除”的相关知识时,教师需要要求基础层的学生掌握九九乘法表,加减乘除的运算公式、定律之类的基础知识,而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就可以给他们布置一个算式中需要综合运用四种计算方法的题目,以增强他们的综合运算能力。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由于心智发展不成熟,心灵也较为脆弱敏感,在进行课程评价时应以积极的、鼓励性的语言为主,以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总而言之,小学数学教师需要正确面对班级内部的“两极分化”现象,并根据学生不同的发展需求来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教学方略,以改变现状。
参考文献:
[1]胡素珍.当前小学数学两极分化现象的解决策略[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5(11):105-106.
[2]陈勤望.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解决“两极分化”的问题[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6(13):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