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育部于2020年初发布的“强基计划”是我国考试招生制度的新探索。2020年5月起,试点高校陆续发布“强基计划”招生简章及培养方案,并于高考后实践。基于相关高校的招生政策及校测方式、试题等的分析,中学历史教育的培养方向和模式应逐步转型,不仅满足于分数层面,而更加注重整合各种资源提升学生的历史专业素养,同时要加强文史哲相关学科之间的贯通与思维培养。
2020年1月,教育部发表《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决定于2020年起,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即“强基计划”。《意见》中提出:“要突出基础学科的支撑引领作用,重点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及历史、哲学、古文字学等相关专业招生。”这也就意味着,“强基计划”的实行不仅作用于高校,促使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进行深层次改革;而对于中学教育来讲,要在重视数、理、化、生、信息技术等学科竞赛基础上,将文史哲等相关“冷门”学科推到重要地位。从中学历史学科的角度来看,新高考试点过程中已经强调了历史学科的重要性,“强基计划”的具体实施则透露出目前高校对历史学专业人才基本素质的要求,指明了中学历史教学目标的新方向,成为推动中学历史教学转型的一大契机。
一、对高校培养方案与校测内容的分析
“强基计划”试点高校为国内36所A类“双一流”高校,其中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等15所高校今年招收历史学类专业学生。这些高校本身在历史学专业上就具有深厚的学术积淀、师资配备和广阔的资源平台。从已发布的培养方案上来看,多所高校历史学专业将对学生实行小班教学、交叉学科教育、个性化培养,把本硕博等阶段的培养进行贯通。由此可见,高校的历史学强基计划旨在将对历史学有兴趣、有学术潜力的学生发掘出来,培养学术研究的顶尖人才。
校测内容方面,由于历史、哲学、古文字学等专业的考生是被放在一个组别进行考察,首先,试题具有极强的学科融合性;其次,涉及的内容广泛且细致,招生高校主要采用大量选择题检测学生对课本内容和课外知识的掌握情况;再次,重视古文读写能力,今年北京大学、南京大学等高校试题中均出现了相关题目;最后,注重考察学生对历史学专业领域一些问题的认识,例如南京大学试题中就有康有为逃亡的背景,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阐述疾病与历史发展的关系等问题。
很显然,历史专业校测内容就像是人文历史类的一个学科竞赛,难度大、要求高。报考历史学“强基计划”的学生如果仅靠课内的知识储备,没有大量课外拓展内容的积累和对历史学界热点问题的认识,是难以达到高校招生要求的。但这也正符合人文社科类专业“强基计划”的基本目的,就是找出有志向、有想法、有能力的优质生源进行培养,为国家人才紧缺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储蓄后备资源。
二、中学历史教学的转型
近年来,中学历史教学目标不断调整,在“三维教学目标”上又提出“五大核心素养”,对学生能力和价值观的培养关注越来越多,推动着教与学的不断创新和进步,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大部分地区的历史教学依然无法摆脱传统教学的基本范式,局限性较大,与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有明显的脱节。从这一层面来讲,“强基计划”实施所表明的对考生素质的明确要求,能够推动中学历史教学的进一步发展,进而推动我国中学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贯通。
(一)坚持引导学生对史料进行阅读与理解
中学历史教学历来强调培养学生对史料的解读能力,“五大核心素养”中,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都与史料相关。而在教师的实际教学过程当中,碍于中学生古文理解能力不强、课程进度安排紧张等因素,会更倾向于把史料由难变易,如把繁体字转化为简体字、把文言文转化为白话文等等。但对原始材料的解读原本就是人文历史类专业要求的最基本能力之一,高校“强基”校测试题中也明显体现出对古文理解能力的重视。因此,中学历史教育中应该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史料解读的训练,同时,还可以充分利用校内的语文学科师资力量,开设专门的古文学习课程以促进学生的文史综合发展。
(二)整合校内师资和高校学术资源,对学术研究的热点问题和前沿问题展开讨论
中学历史教学主要是让学生对历史发展进程进行总体把握,并形成一定程度的历史思维,对历史细节的探讨不够深入,学生很难摆脱教材内容的束缚得出自己的观点和认识。现目前,越来越多的高学历人才走进中学任教,这是校内可利用的宝贵资源,除了常规课上能引领学生了解学术界的新观点,也能配合高校资源进一步推动历史学术研究在中学的开展。除此之外,借助高校的学术资源,通过讲座、集中学习等方式把学术研究的热点问题和前沿问题展现到学生面前,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和思考,不仅能够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历史学研究热情与能力,还能提前让学生感知高等教育的培养模式,使不同的教育阶段得以有效衔接,打造出连贯的培养通道。
(三)推进人文社科小班建设
学科融合是不可逆的教育发展潮流,多学科综合型人才的培养,无论是出于对国家需求的考虑,还是对学生本人能力的提升都有重大的意义。只有在“博”的基础上发展“专”才是顶尖人才的进阶之路。目前,已经有一些中学开始建设“强基班”,但主要偏重于数理化竞赛训练,对历史、哲学、古文字学等学科关注较少。实际上,组建以文史哲为核心的人文社科小班是十分有必要的,本身这些学科之间就有很强的相通性,一个问题从不同学科的角度进行分析能得出不同的结论,这对于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很大的作用,不仅符合高校“强基计划”的选拔要求,也符合当下教育发展的大趋势。
“强基计划”是人才选拔模式上的一次重要探索,在丰富人才评价體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它具体实施过程当中,还将引发更大的效应,即促使中学对人才的早期培养进行探索,促进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的协调发展。中学历史教学也将进一步落实当下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在我国教育改革之路上释放出更大的能量。
参考文献
[1]钟建林,苏圣奎.“强基计划”政策解读及因应策略[J].教育评论,2020(05).
[2]刘宇佳,黄晶晶.我国“强基计划”的政策布局与实践审思[J].中国考试,2020(07).
[3]钟建林.中小学教育科研选题价值提升路径研究[J].教育学术月刊,2019(04).
2020年1月,教育部发表《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决定于2020年起,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即“强基计划”。《意见》中提出:“要突出基础学科的支撑引领作用,重点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及历史、哲学、古文字学等相关专业招生。”这也就意味着,“强基计划”的实行不仅作用于高校,促使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进行深层次改革;而对于中学教育来讲,要在重视数、理、化、生、信息技术等学科竞赛基础上,将文史哲等相关“冷门”学科推到重要地位。从中学历史学科的角度来看,新高考试点过程中已经强调了历史学科的重要性,“强基计划”的具体实施则透露出目前高校对历史学专业人才基本素质的要求,指明了中学历史教学目标的新方向,成为推动中学历史教学转型的一大契机。
一、对高校培养方案与校测内容的分析
“强基计划”试点高校为国内36所A类“双一流”高校,其中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等15所高校今年招收历史学类专业学生。这些高校本身在历史学专业上就具有深厚的学术积淀、师资配备和广阔的资源平台。从已发布的培养方案上来看,多所高校历史学专业将对学生实行小班教学、交叉学科教育、个性化培养,把本硕博等阶段的培养进行贯通。由此可见,高校的历史学强基计划旨在将对历史学有兴趣、有学术潜力的学生发掘出来,培养学术研究的顶尖人才。
校测内容方面,由于历史、哲学、古文字学等专业的考生是被放在一个组别进行考察,首先,试题具有极强的学科融合性;其次,涉及的内容广泛且细致,招生高校主要采用大量选择题检测学生对课本内容和课外知识的掌握情况;再次,重视古文读写能力,今年北京大学、南京大学等高校试题中均出现了相关题目;最后,注重考察学生对历史学专业领域一些问题的认识,例如南京大学试题中就有康有为逃亡的背景,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阐述疾病与历史发展的关系等问题。
很显然,历史专业校测内容就像是人文历史类的一个学科竞赛,难度大、要求高。报考历史学“强基计划”的学生如果仅靠课内的知识储备,没有大量课外拓展内容的积累和对历史学界热点问题的认识,是难以达到高校招生要求的。但这也正符合人文社科类专业“强基计划”的基本目的,就是找出有志向、有想法、有能力的优质生源进行培养,为国家人才紧缺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储蓄后备资源。
二、中学历史教学的转型
近年来,中学历史教学目标不断调整,在“三维教学目标”上又提出“五大核心素养”,对学生能力和价值观的培养关注越来越多,推动着教与学的不断创新和进步,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大部分地区的历史教学依然无法摆脱传统教学的基本范式,局限性较大,与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有明显的脱节。从这一层面来讲,“强基计划”实施所表明的对考生素质的明确要求,能够推动中学历史教学的进一步发展,进而推动我国中学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贯通。
(一)坚持引导学生对史料进行阅读与理解
中学历史教学历来强调培养学生对史料的解读能力,“五大核心素养”中,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都与史料相关。而在教师的实际教学过程当中,碍于中学生古文理解能力不强、课程进度安排紧张等因素,会更倾向于把史料由难变易,如把繁体字转化为简体字、把文言文转化为白话文等等。但对原始材料的解读原本就是人文历史类专业要求的最基本能力之一,高校“强基”校测试题中也明显体现出对古文理解能力的重视。因此,中学历史教育中应该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史料解读的训练,同时,还可以充分利用校内的语文学科师资力量,开设专门的古文学习课程以促进学生的文史综合发展。
(二)整合校内师资和高校学术资源,对学术研究的热点问题和前沿问题展开讨论
中学历史教学主要是让学生对历史发展进程进行总体把握,并形成一定程度的历史思维,对历史细节的探讨不够深入,学生很难摆脱教材内容的束缚得出自己的观点和认识。现目前,越来越多的高学历人才走进中学任教,这是校内可利用的宝贵资源,除了常规课上能引领学生了解学术界的新观点,也能配合高校资源进一步推动历史学术研究在中学的开展。除此之外,借助高校的学术资源,通过讲座、集中学习等方式把学术研究的热点问题和前沿问题展现到学生面前,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和思考,不仅能够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历史学研究热情与能力,还能提前让学生感知高等教育的培养模式,使不同的教育阶段得以有效衔接,打造出连贯的培养通道。
(三)推进人文社科小班建设
学科融合是不可逆的教育发展潮流,多学科综合型人才的培养,无论是出于对国家需求的考虑,还是对学生本人能力的提升都有重大的意义。只有在“博”的基础上发展“专”才是顶尖人才的进阶之路。目前,已经有一些中学开始建设“强基班”,但主要偏重于数理化竞赛训练,对历史、哲学、古文字学等学科关注较少。实际上,组建以文史哲为核心的人文社科小班是十分有必要的,本身这些学科之间就有很强的相通性,一个问题从不同学科的角度进行分析能得出不同的结论,这对于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很大的作用,不仅符合高校“强基计划”的选拔要求,也符合当下教育发展的大趋势。
“强基计划”是人才选拔模式上的一次重要探索,在丰富人才评价體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它具体实施过程当中,还将引发更大的效应,即促使中学对人才的早期培养进行探索,促进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的协调发展。中学历史教学也将进一步落实当下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在我国教育改革之路上释放出更大的能量。
参考文献
[1]钟建林,苏圣奎.“强基计划”政策解读及因应策略[J].教育评论,2020(05).
[2]刘宇佳,黄晶晶.我国“强基计划”的政策布局与实践审思[J].中国考试,2020(07).
[3]钟建林.中小学教育科研选题价值提升路径研究[J].教育学术月刊,201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