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荷兰著名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强调:“学习数学唯一的方法是实行‘再创造’.”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有效的预习活动培养学生的能力.有效的预习不仅有利于学生技能的训练、能力的培养、思维的发展,也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 有效预习;策略探究;课堂效率
长期以来,围绕着“初中数学学习是否需要预习”“预习究竟是利大还是弊大”等问题的争论一直持续着,甚至形成了两种相互对立的观点. 一方认为“数学预习弊大于利”,观点主要有“预习就是阅读课本,是一种变相的灌输学习”“学生已知结果,课堂学习时缺乏探究的积极性”“数学学科具有高度的抽象与概括的特点,预习对多数学生而言必定会加重他们的负担”等;另一方反对的理由主要有“预习可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能激发兴趣”“预习可以使学生的学习变得主动,能促进教与学方式的转变”“预习可以较好地推进分层教学”等. 笔者在日常的教学研究过程中发现,预习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不仅必要,而且可行. 预习可以为学生提供自由探索的空间、搭建提高自学能力的舞台,预习也是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的前奏,可以使原本枯燥的数学课堂更精彩. 不过,要真正发挥预习的作用,提高课堂效率,必须重视预习的实施策略.
重视预习习惯的培养
有的学生认为反正老师上课要讲,预习没有必要,而且浪费时间;也有的学生认为预习是为了应付老师课堂提问,因而预习时只是看一看课本,浮光掠影,见难就退,不下真工夫. 对此,教师首先要使学生明确预习是良好的学习习惯,一旦养成将受益终身,逐步使他们明白“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的道理. 其次,在七年级的第一节课就应重视对预习习惯的培养,要经常提醒学生,预习不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不要因为作业多就挤掉预习的时间,要养成持之以恒的习惯,使预习成为学习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帮助他们逐渐成为学习的主人. 此外,为保证预习习惯的养成,教师要定期或随机检查. 检查的方式可以集中收预习作业,也可以上课时通过口头提问检查,还可以通过网络平台交流预习效果等.
加强预习方法的指导
基于初中生的年龄特征及学科的特点,初中数学课的预习形式应以课时预习为主、章节预习为辅,同时加强预习方法的指导. 要求他们在预习时做到边读边想,想课本讲的是什么道理、有没有道理、为什么这么讲、有没有别的想法等,促进学生把自己的思考融入对课本的预习之中,在预习过程中形成自己独特的感受与经历;要在预习的实施过程中,通过多种形式及时了解学生的预习效果,进行更具针对性的方法指导,使他们逐步掌握预习的方法,促进预习能力的形成和提高.
精心设计预习提纲
学生预习什么,怎样预习,教师应做到心中有数. 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学生预习时可能产生的想法及遇到的困难,精心设计预习提纲,这在初期十分必要.
预习问题的设计要明确,具有可操作性,要让学生“踮一踮脚就够得着”, 例如,在学习“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时,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如果任意给出三条线段,它们一定可以组成一个三角形吗?通过动手操作,学生会主动发现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这不仅能开拓学生的思路,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概括、总结的能力.
预习问题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要顺应学生的认知发展过程,例如,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教学时,可以这样设计预习提纲:(1)解一元二次方程的“直接开平方法”是什么?并说明此法的局限性. (2)用配方法对x2 6x-4=0进行配方求根,如果把各个系数分别改为a,b,c能否配方?如何求根?这样的预习设计,不是简单的复习或无意义的重复,而是旧知识的深入,新知识的诱发;这样的预习,能使学生的思维自然发展,在旧知识的生长点上凸显新知识的嫩芽.
预习问题的设计要体现趣味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数学学习兴趣,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主动地探究问题. 例如,教学“圆的知识”时,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车轮要用圆形的?如果不采用圆形,改为椭圆形、长方形、正方形行不行?为什么?面对这样一个司空见惯的现象,却能引发学生积极思考的兴趣:是呀,为什么一定要用圆形?究竟圆形有什么特点?如果改用其他形状将会出现什么情景?这样就会激发学生学习圆的兴趣与热情.
预习问题的设计要注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用多种思路、方法解决问题,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可以设计如“你是否还有其他的解题方法”“你发现它们有什么样的规律”等问题.
预习提纲的设计,要注意预习内容的多样性. 预习内容可以是课本内容、课外阅读,也可以是课题学习、方案设计,还可以是通过网络查阅资料等. 丰富多彩的预习内容,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解题能力的提高,还可以让他们不断接受数学文化的熏陶,全面提高数学素养. 例如,在学习“勾股定理”“直角坐标系”“无理数”等内容时,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了解相关的数学史实,这样不仅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而且能从中感受和学习数学家研究问题的方法,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当然,在学生获得一定的预习经验后,也可由师生共同或由学生独立设计预习提纲. 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预习兴趣,促进预习活动的深入开展,还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根据课型特点,提高预习的针对性
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学习特点,即使是同一学科,不同的知识类型,其学习特点也不同. 就数学学科而言,一般分为基础知识课、习(例)题课、复习课,这三种课型的预习方法应各有特色.
基础知识课主要的学习内容是概念与例题,要求学生在预习时重点做好以下几点:(1)明确数学知识来源于实际或数学自身发展的需要,这样可使学生从更广的视角把握具体的数学知识,加深理解相关知识间的联系;(2)重点理解知识的推导过程、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使学生通过预习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要求学生对预习时遇到不懂的地方进行标注,以便在课堂学习时重点解决;(3)预习时要重视数学的三种语言,即自然语言、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的相互转化及有机结合.
习(例)题课要求学生在预习过程中首先要发现例题所涉及的知识点,这些知识点包括概念、法则、公式、定理等. 另一方面是例题的解题方法,让学生在理解课本的解题方法后,思考是否还有别的方法,认为哪种方法较好,为什么?学生如无新的突破,在课上就会有目的地与老师、同学交流,这样会拓宽思路与方法,获得源于课本又高于课本的新收获.
复习课的预习要引导学生根据课本知识提纲,学会将知识系统化. 在总结过程中重点体现:(1)概念理解的深化与提升;(2)解题规律的总结与提炼;(3)个人独特的感受与体会;(4)数学思想方法的体验与感悟;(5)需要深入研究的疑惑与问题等.
根据预习成果,及时调整教学方案
成功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们,要上好一节课,教师必须吃透学生与教材这“两头”. 通过预习活动,学生这一头必然会发生显著变化. 预习后学生新的知识生长点在哪儿?他们已掌握了什么?还有什么具体的困难?又有什么不同的想法或分歧?对于这些问题,教师必须掌握,做到心中有数,并及时调整教学设计,以学定教.
对于教材,学生已不再陌生,教材的讲解思路与想法不再新鲜,所以教师必须考虑怎样重新整合教材,拓展教材. 对于学生的学而言,教师要准备详细的应对策略. 比如,如何突破预习中存在的困难,怎样展示各种创新想法,如何在学习与交流中催生出更加丰富多彩的课堂生成. 实际上,由于不同的生活背景、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预习策略等因素,学生必然会形成不同的预习体验,这实际上会为课堂上更多的动态生成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 教师如能开发和利用好这些资源,那么随着教学活动的展开,必定会出现这样的课堂教学场景:教师、学生的思想与教学文本在不断碰撞,创造的火花在不断迸发,新的学习需求、方向在不断产生,学生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兴趣盎然,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师生都能在其中感受到生命活力的涌动. 这就是生命状态的课堂教学,是我们数学教学的理想境界.
有效的预习不仅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高,学生们也可以从中加深对数学思想的感悟,丰富他们的数学活动经验. 而要提高预习的效率,就必须重视习惯的养成、方法的指导,重视提纲编制的科学性,重视预习与教学的衔接,这样才能使学生掌握科学的预习方法,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 有效预习;策略探究;课堂效率
长期以来,围绕着“初中数学学习是否需要预习”“预习究竟是利大还是弊大”等问题的争论一直持续着,甚至形成了两种相互对立的观点. 一方认为“数学预习弊大于利”,观点主要有“预习就是阅读课本,是一种变相的灌输学习”“学生已知结果,课堂学习时缺乏探究的积极性”“数学学科具有高度的抽象与概括的特点,预习对多数学生而言必定会加重他们的负担”等;另一方反对的理由主要有“预习可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能激发兴趣”“预习可以使学生的学习变得主动,能促进教与学方式的转变”“预习可以较好地推进分层教学”等. 笔者在日常的教学研究过程中发现,预习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不仅必要,而且可行. 预习可以为学生提供自由探索的空间、搭建提高自学能力的舞台,预习也是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的前奏,可以使原本枯燥的数学课堂更精彩. 不过,要真正发挥预习的作用,提高课堂效率,必须重视预习的实施策略.
重视预习习惯的培养
有的学生认为反正老师上课要讲,预习没有必要,而且浪费时间;也有的学生认为预习是为了应付老师课堂提问,因而预习时只是看一看课本,浮光掠影,见难就退,不下真工夫. 对此,教师首先要使学生明确预习是良好的学习习惯,一旦养成将受益终身,逐步使他们明白“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的道理. 其次,在七年级的第一节课就应重视对预习习惯的培养,要经常提醒学生,预习不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不要因为作业多就挤掉预习的时间,要养成持之以恒的习惯,使预习成为学习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帮助他们逐渐成为学习的主人. 此外,为保证预习习惯的养成,教师要定期或随机检查. 检查的方式可以集中收预习作业,也可以上课时通过口头提问检查,还可以通过网络平台交流预习效果等.
加强预习方法的指导
基于初中生的年龄特征及学科的特点,初中数学课的预习形式应以课时预习为主、章节预习为辅,同时加强预习方法的指导. 要求他们在预习时做到边读边想,想课本讲的是什么道理、有没有道理、为什么这么讲、有没有别的想法等,促进学生把自己的思考融入对课本的预习之中,在预习过程中形成自己独特的感受与经历;要在预习的实施过程中,通过多种形式及时了解学生的预习效果,进行更具针对性的方法指导,使他们逐步掌握预习的方法,促进预习能力的形成和提高.
精心设计预习提纲
学生预习什么,怎样预习,教师应做到心中有数. 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学生预习时可能产生的想法及遇到的困难,精心设计预习提纲,这在初期十分必要.
预习问题的设计要明确,具有可操作性,要让学生“踮一踮脚就够得着”, 例如,在学习“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时,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如果任意给出三条线段,它们一定可以组成一个三角形吗?通过动手操作,学生会主动发现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这不仅能开拓学生的思路,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概括、总结的能力.
预习问题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要顺应学生的认知发展过程,例如,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教学时,可以这样设计预习提纲:(1)解一元二次方程的“直接开平方法”是什么?并说明此法的局限性. (2)用配方法对x2 6x-4=0进行配方求根,如果把各个系数分别改为a,b,c能否配方?如何求根?这样的预习设计,不是简单的复习或无意义的重复,而是旧知识的深入,新知识的诱发;这样的预习,能使学生的思维自然发展,在旧知识的生长点上凸显新知识的嫩芽.
预习问题的设计要体现趣味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数学学习兴趣,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主动地探究问题. 例如,教学“圆的知识”时,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车轮要用圆形的?如果不采用圆形,改为椭圆形、长方形、正方形行不行?为什么?面对这样一个司空见惯的现象,却能引发学生积极思考的兴趣:是呀,为什么一定要用圆形?究竟圆形有什么特点?如果改用其他形状将会出现什么情景?这样就会激发学生学习圆的兴趣与热情.
预习问题的设计要注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用多种思路、方法解决问题,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可以设计如“你是否还有其他的解题方法”“你发现它们有什么样的规律”等问题.
预习提纲的设计,要注意预习内容的多样性. 预习内容可以是课本内容、课外阅读,也可以是课题学习、方案设计,还可以是通过网络查阅资料等. 丰富多彩的预习内容,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解题能力的提高,还可以让他们不断接受数学文化的熏陶,全面提高数学素养. 例如,在学习“勾股定理”“直角坐标系”“无理数”等内容时,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了解相关的数学史实,这样不仅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而且能从中感受和学习数学家研究问题的方法,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当然,在学生获得一定的预习经验后,也可由师生共同或由学生独立设计预习提纲. 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预习兴趣,促进预习活动的深入开展,还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根据课型特点,提高预习的针对性
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学习特点,即使是同一学科,不同的知识类型,其学习特点也不同. 就数学学科而言,一般分为基础知识课、习(例)题课、复习课,这三种课型的预习方法应各有特色.
基础知识课主要的学习内容是概念与例题,要求学生在预习时重点做好以下几点:(1)明确数学知识来源于实际或数学自身发展的需要,这样可使学生从更广的视角把握具体的数学知识,加深理解相关知识间的联系;(2)重点理解知识的推导过程、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使学生通过预习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要求学生对预习时遇到不懂的地方进行标注,以便在课堂学习时重点解决;(3)预习时要重视数学的三种语言,即自然语言、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的相互转化及有机结合.
习(例)题课要求学生在预习过程中首先要发现例题所涉及的知识点,这些知识点包括概念、法则、公式、定理等. 另一方面是例题的解题方法,让学生在理解课本的解题方法后,思考是否还有别的方法,认为哪种方法较好,为什么?学生如无新的突破,在课上就会有目的地与老师、同学交流,这样会拓宽思路与方法,获得源于课本又高于课本的新收获.
复习课的预习要引导学生根据课本知识提纲,学会将知识系统化. 在总结过程中重点体现:(1)概念理解的深化与提升;(2)解题规律的总结与提炼;(3)个人独特的感受与体会;(4)数学思想方法的体验与感悟;(5)需要深入研究的疑惑与问题等.
根据预习成果,及时调整教学方案
成功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们,要上好一节课,教师必须吃透学生与教材这“两头”. 通过预习活动,学生这一头必然会发生显著变化. 预习后学生新的知识生长点在哪儿?他们已掌握了什么?还有什么具体的困难?又有什么不同的想法或分歧?对于这些问题,教师必须掌握,做到心中有数,并及时调整教学设计,以学定教.
对于教材,学生已不再陌生,教材的讲解思路与想法不再新鲜,所以教师必须考虑怎样重新整合教材,拓展教材. 对于学生的学而言,教师要准备详细的应对策略. 比如,如何突破预习中存在的困难,怎样展示各种创新想法,如何在学习与交流中催生出更加丰富多彩的课堂生成. 实际上,由于不同的生活背景、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预习策略等因素,学生必然会形成不同的预习体验,这实际上会为课堂上更多的动态生成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 教师如能开发和利用好这些资源,那么随着教学活动的展开,必定会出现这样的课堂教学场景:教师、学生的思想与教学文本在不断碰撞,创造的火花在不断迸发,新的学习需求、方向在不断产生,学生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兴趣盎然,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师生都能在其中感受到生命活力的涌动. 这就是生命状态的课堂教学,是我们数学教学的理想境界.
有效的预习不仅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高,学生们也可以从中加深对数学思想的感悟,丰富他们的数学活动经验. 而要提高预习的效率,就必须重视习惯的养成、方法的指导,重视提纲编制的科学性,重视预习与教学的衔接,这样才能使学生掌握科学的预习方法,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