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作为一种方法

来源 :文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c2626483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约是前年下半年的某一天,我在江阴第一次见到了张羊羊。那是一个傍晚的饭局,张羊羊从常州赶过来,刚落座就点燃了一支香烟。等到菜肴上齐,推杯换盏间,我见眼前的张羊羊并不吃菜,只是在烟与酒之间游走。张羊羊说话的语速不快,和我喝了数杯酒后,面不改色。没过多久,在西夏墅、在武进湖塘的园里火锅店、在烧烤摊,我们开始了喝酒拉锯战,常常是下午我从武汉乘坐高铁过去,一到武进就开始喝,喝个天昏地暗。深夜四五点的街头,几个摇摇晃晃的醉汉寻找回家的路。第二天一觉醒来,我再临时买票乘高铁返回武汉。在与张羊羊的交往中,我得知他正在写一系列关于植物、动物、食物、人物等的散文,这里选取的《锅碗瓢盆》一组,就是关于食物的篇什。在我看来,作为素材的植物、动物、食物、人物等,是张羊羊建构自身与外部世界之间隐秘关联的文化符码。透过这些精短的文字,张羊羊向我们敞开了一个具有鲜活生命力的纸上王国,那郁郁葱葱的植物,那奔走飞翔的动物,那美味可口的食物,那一个个充满生命质感的微小人物,在张羊羊的笔下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扎肝是江苏溧阳一道很有名的年菜,从“稀奇古怪”的第一感觉到对扎肝来由的细心考证,张羊羊的叙述始终是有条不紊的,像是在拉家常。“故事是编的,会编故事的人很多。”张羊羊也深知那些菜品背后的文化附加值的不确定性,《扎肝》的落脚点在于一种对生活的态度——“再清苦的日子,妈妈总是有办法的。”常州的老三鲜,材料和制作工序有著严格的要求,从形状到味道,常州的老三鲜与东北的地三鲜、福州的佛跳墙等,有着明显的区别。《老三鲜》中夹杂着张羊羊对故乡的真挚情感,食物架起了张羊羊与故乡之间的精神桥梁。
   螺蛳和花生米是乡间下酒少不了的“点心”,好酒的张羊羊,对这两道菜的偏爱是不言而喻的。在《螺蛳》和《花生米》中,张羊羊注入了儿时的生活经验,童年的记忆成为这两道食物最诱人的底色。张羊羊是吃螺蛳的高手,“吸螺蛳的声音”俨然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定格在童年的记忆深处。奶奶的嘱托,池塘的码头,摸螺蛳的经历,在张羊羊的笔下别具童真之心。同样,《花生米》中偷花生的经历,爷爷和爸爸就着花生喝酒时的场景,以及“麻房子,红帐子,里面住了个白胖子”的谜语,共同构成了张羊羊对花生米的真切记忆。
   值得注意的是,在对食物的书写中,张羊羊较为注重对书写对象的文化溯源。例如,在《扎肝》中,张羊羊饶有兴致地讲述了一位母亲给进京赶考的儿子做扎肝饯行的故事,为扎肝的起源增添了传奇色彩。《螺蛳》中,奶奶讲述的田螺姑娘的故事也成为张羊羊记忆犹新的往事。《花生米》中,李太白、苏东坡等大文豪的下酒菜有没有出现过花生米,无疑是值得用心考证的;余斌先生《花生米》一文中对花生米在饮酒者心目中地位的引述,同样能引起饮者内心情感的共鸣。在张羊羊的写作中,文化溯源是一种文体的自觉使然,也是文人天性的自然流露。
   倘若说文化溯源是一种远离当下重返历史语境的叙事策略,那么当下生活的呈现则使得张羊羊的散文具有某种“及物”的特征。回到文化的血脉里,同时也不抛弃对现实生活的观照。在张羊羊的行文中,“我”始终是在场的,也就是说,“我”的生活状态也是散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在《扎肝》中,“我做菜就常会瞎做,有的别人还说好吃”,“我”一下子将故事从进京赶考拉回现实生活。《螺蛳》中,儿子问“我”:“螺蛳有眼睛吗?”“我”敷衍的回答自然没法令孩子满意,儿子一句“螺蛳是有眼睛的,被你一煮就藏到壳里去了”,发人深省。
   植物、动物、食物、人物等,都是张羊羊书写散文的有效武器,在写作中,张羊羊思考的是人与乡村、人与土地、人物外部世界的隐秘关联,他试图以此重建一种人与自然的伦理。正如植物、动物、食物、人物等为张羊羊的写作打上了某种特定的标签,酒与香烟也塑造着现实世界中的张羊羊的形象。在武进湖塘的园里火锅店,曲终人散后,没有人知道张羊羊喝了多少,也没有人知道那个踉踉跄跄回家的他,是否在开锁时四处摸索着口袋中的钥匙。大家知道的只是,第二天的傍晚,那个甫一落座就点燃香烟的张羊羊又准时来喝酒了。
   周聪,长江文艺出版社编辑,湖北省作协第二届签约评论家。
其他文献
《幻兽之吻》是周晓枫一组关于动物的长篇散文,沼蛙、蚁群、兔子、蜻蜓、豆娘、狮虎兽等动物纷纷进入作者的视野,成为其书写的对象。“幻兽之吻里,有致命的爱,致死的美,致残的深情,有致意的问候,致歉的告别,致敬或致哀的命运……”透过动物世界的幻兽之吻,爱欲、生死、关切、命运的无常等,都是作者关注的命题。在作者的笔下,动物是一种修辞,一种言说的方式和策略,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作者呈现人类共有的情感经验与生命
读雷平阳的诗,总感觉其有一种讲故事的味道,其中充满了隐形的“寓言”以及他透过“故事”对灵魂的开示。当然,他的这种诗性“故事”,不同于一般的叙事文学。首先是“故事”的开放性无比强大,诗歌的“身体”中隐约只见些嶙峋的筋骨或者浮动的血脉,而巨大的“故事”本体则被隐藏于诗的背后,或者被消解于诗的意味当中;其次,其之所以有意讲述“故事”乃在于突出诗的闪光,意欲借“故事”来实现一种例外的“梦想”。因此,从“故
扶霞·邓洛普是英国牛津人,于剑桥大学取得英国文学学士学位,后获得伦敦亚非学院中国研究专业的硕士学位。1994年,她获得英国文化教育协会奖学金,赴四川大学交流学习一年。一不小心,这英国姑娘成了“舌尖上的川菜大学”优秀毕业生。不仅很能吃,还很能烹饪,她到处去“苍蝇小馆”后厨偷技,还花了3个月到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习专业厨艺。“我11岁就告诉中学老师,我长大以后要当厨师。老师笑我,因为我考试考得好,学
弋舟日前在接受采訪时,被问及文学应该如何与现实生活重建关联时表示:这样的难题也不是今天才有的。我也开不出什么药方,只能说:如果文学真的能够有效地介入现实生活,我所认为的唯一前提便是——诚实。你不能一面赞美英雄,一面对于自己的自私毫无羞耻,不能一面天花乱坠地表达着文学理想,一面提笔就是表演。自私其实没那么不堪,是你得直面自己的私欲,表演也可被理解,但是你一边表演要一边懂得害羞。文学“所能”,也无外乎
晚上做完作业,我一看时间,离睡觉还早呢!就在我为如何打发“剩余时间”而发愁的时候,爸爸提议我们一家人玩玩扑克放松一下心情,这个建议立刻得到了我和妈妈的积极响应。于是,一场“家庭扑克大战”开始了。  爸爸“义不容辞”地担负起了洗牌的任务,他熟练的发牌技巧赢得了我和妈妈的啧啧称赞。果然“姜还是老的辣”,几个回合下来,赢家始终和我无缘,即使我使出浑身解数,也难逃次次“垫底”的命运。为了挽回一点面子,我开
亲爱的儿子:  你知道不知道这样一个故事:  亚里山德拉大图书馆被烧之后,只有一本书被保存了下来,但并不是一本很有价值的书,于是一个识得几个字的穷人用几个铜板买下了这本书。这本书的内容并不怎么有趣,但里面却有一个非常有趣的东西——窄窄的一条羊皮纸上面写着“点金石”的秘密。  点金石是一块小小的石子,它能将任何一种普通金属变成纯金。羊皮纸上的文字解释说,点金石就在黑海的海滩上,和成千上万与它看起来一
诗歌的被边缘化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了,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这恰恰也证明诗歌精神的“高高在上”。她的被追寻与被边缘是矛盾而统一的。诗人的精神就生于斯,长于斯。刘洁岷的诗歌《蓝雾·加油站》曾冷静地叙述一场遥远战争带来的世代创伤,记忆本已湮灭,本已不必追源溯流,但是“从阵亡名单上漏掉的人的子孙”在“加入幸福生活的行列”之后,仍然“连夜奔赴”,要“看看那片,同属于人类的景色”。这带着满腹沉痛和复杂心境的上路
《艾米莉·勃朗特诗全集》日前由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艾米莉·勃朗特诗全集》收录了艾米莉·勃朗特近两百首抒情诗。抒情内容极为丰厚广泛,情感也极其真挚深沉。然而艾米莉·勃朗特主要以小说《呼啸山庄》闻名于世,《呼啸山庄》的光芒掩盖了她的诗名。在她笔下,北太平洋贡达尔王国的几大家族众多人物围绕着史诗主角——美人奥古斯塔·杰拉尔丁娜·阿尔梅达,上演了一幕幕曲折离奇、慷慨悲壮的动人故事。据信现存诗篇仅是该史诗
“这个故事就像一颗种子一样埋在内心深处,慢慢发出芽来。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那场抗美援越壮举写部战争小说,于我是完成一项使命。”陈河日前在接受采访时如此说。陈河最新长篇小说《外苏河之战》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这部小说描写了赵淮海等中国青年积极参与抗美援越战争并捐躯于异国的悲伤故事,在讴歌英雄主义的同时,也表现了珍爱和平、反思战爭的复杂主题。陈河说,他着墨更多的是年轻人追寻理想、探求人生真谛的成长故事,
熊育群报告文学《第76天》日前舉行线上新书发布会。《第76天》是熊育群创作的抗疫题材长篇报告文学作品。以时间为轴线,全景式记录了2020年武汉、湖北及全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团结一心、抗击新冠疫情的时代画卷。作者着力刻画武汉“封城”至解禁76天里的世情人心,面对疫情中国人民不屈的力量,各地人民众志成城援助湖北的国家大义、同胞之情;呈现出2020年中国抗疫这一国家伟大复兴道路上的艰难时段,以及这个时段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