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樱桃之远》 《水仙已乘鲤鱼去》 《茧》作为张悦然不同时期的三部作品,均体现了弗洛伊德所谓“恋父情结”。本文旨在通过文本细读和文本分析,揭示张悦然小说中“恋父情结”的体现;并分析此一“恋父”模式背后展现的作者意图以及张悦然笔下“恋父情结”的特征所在;最后通过与现代作家张爱玲《心经》此一文本的比较,阐释张悦然小说中“恋父情结”背后的“成长”主题。
关键词:张悦然 恋父情结 成长叙事
“恋父情结”又被称为“厄勒克特拉情结”,由弗洛伊德提出。在其著作《精神分析引论中》,弗洛伊德如是说:“男孩小时候便会对母亲产生柔情,将母亲看成自己独有的,将父亲视作入侵领地的竞争者。同样,小女孩也将母亲视作妨碍亲近父亲的竞争者,认为母亲占据的地位本应该属于自己。这种状态很早就会出现,我们称之为‘俄狄浦斯情结’。”弗洛伊德同时提到,在诸多叙事性文学作品中,“俄狄浦斯情结”则更为常见,用以指向某种宿命或悲剧。而随着女性逐步拥有了书写的权利,与“俄狄浦斯情结”相对等的“厄勒克拉特情结”也逐渐在一些文学作品中呈现,从而进一步丰富了女性的生命和情感体验。从现代到当代,“恋父情结”以或隐性,或显性的方式呈现在各样作品中。张悦然作为“80后”青春文学写作的代表作家,在其多部作品中也涉及了“恋父情结”此类主题,下将做具体阐释。
一、张悦然小说中“恋父情结”的体现
从《樱桃之远》到《水仙已乘鲤鱼去》再到《茧》,从初期创作作品到近期的转型之作,“恋父情结”在张悦然的作品中都或多或少有所体现。在张悦然的笔下,“父亲”这一角色不再指称专权、严厉、冷漠,亦不再是某种政权、某一时代的隐喻,她所描绘的父亲,永远是美好的、温柔的、如恋人般可以依靠的,一如童话里英俊潇洒的王子。
在上述提到的三部作品中,《樱桃之远》对于父亲的描写稍显单薄,对“恋父”的相关表述也较为隐晦,但主人公小女孩杜宛宛对于父亲的爱无疑是霸道的,以至于她不愿意和别的小孩子一起分享父亲的这份疼爱。即使父亲只是带与她同龄、生活孤苦的女孩段小沐一起去吃了冰淇淋,这样看似平常的举动,也能让杜宛宛燃起嫉妒的火焰。“段小沐正把三色冰淇淋上面的一个樱桃送进嘴里——那是我最喜欢的樱桃,我强烈地感到她亵渎了我的樱桃!她还开心地对着我爸爸笑。我爸爸把胳膊放在桌子上,认真地看着她吃,并且,他也笑着”。“她现在伸出手来,她要我爸爸。她要了我的爸爸!”这显然已经超过了小孩子对父亲正常的爱。杜宛宛对于父亲畸形的依恋甚至直接成为她最终通过秋千“谋杀”段小沐的导火索,因为对于她来说,父亲、父亲对她的宠爱和关注,就是她所拥有的全部,“还有什么比我将失去爸爸的宠爱更加糟糕?段小沐这个势不可挡的妖精要夺走我全部拥有的”。杜宛宛是小孩子,正处于心智成长时期,但并不能因此将这种行为视为是小孩子的淘气与胡闹。正如弗洛伊德所说,恋父、恋母情结,是儿童心理发展的一个常见的重要因素,既不可高估,也不能低估。作家以这样极端的方式去呈现父女之间的关系,让人不得不去思考隐藏在背后的深意。
而在稍后出版的《水仙已乘鲤鱼去》中,这种对于父亲畸形的痴迷与爱恋则得到了更为细腻、深刻的揭露。作品虽以外在式叙述者来讲述整个故事,但大部分笔墨都聚焦在璟这一女主人公身上,展现了女性在面对爱情时的敏锐的感官和细致的体察。璟从小即缺乏生父的关爱,母亲曼对她亦是冷淡。在生父意外去世后,曼便带她住到了继父陆逸寒的家中。陆逸寒为人温和,身上有着画家的艺术气质,对璟也是体贴有加,让璟体会到了从未有过的温暖。在成长的过程中,璟慢慢对陆逸寒产生了病态的爱恋。在璟的眼中,陆逸寒是完美无缺的,他是可以给人安全感、可以值得信赖的,甚至连看陆逸寒和她的母亲曼亲吻都能让璟看得呆住:“他的怀抱和吻都是无比轻柔的,曼全心全意沉浸与此。那是一幅永远留在璟记忆里的画面,有關男女情爱,有关那温柔得过了头的缠绵的。”而同时,陆逸寒对于璟,也是将她当作自己的亲生女儿看待,给她应有的照顾,这让长久处于黑暗和孤寂之中的璟受宠若惊。“他喜欢买东西送给她,他说他一直很想要一个女儿,现在终于如愿以偿了。她从未想过能够得到这样丰盛的一份爱。这爱来得如此唐突,令她受宠若惊,又患得患失”。如果说《樱桃之远》中杜宛宛对于父亲的爱恋包含了小孩子的不懂事,那份爱恋是懵懵懂懂,浑然不自知的,那么《水仙已乘鲤鱼去》中,璟对于陆逸寒的爱恋,则是显性的,挑明了的。这是属于一个少女爱情的最初想象,在她的生命中,这是爱情的最初着落。与小女孩不同,璟在慢慢成长的过程当中也在不断触摸着生命的意义,一步步建构着自己对于爱情的向往。青春期的萌动让她在对陆逸寒的这份爱情中,也掺杂了欲望和私心。在她的日记中,璟能够毫不犹豫地、大胆地说出这种爱,“这个男人,是贯穿她青春最美好时光的男子。他是父亲,是爱人,是她生命里从不谢幕的大戏,璟为之深深吸引”。连用的排比句像是叹惋的抒情诗,抒发了璟内心深处最灼热、最真挚的情感。正如作家重新站在全知视角的位置上写道:“这不是一个小女孩对父亲的依恋,不是对长辈的敬仰与崇拜,都不是,它已经随着她成长,长成了一份丰盛的爱情。是的,她的初恋。”在这里,作家大胆地将这份道德意义上“畸形”的爱恋点明,揭露了少女隐秘的内心世界。
另一部作品 《茧》 是张悦然的转型之作。不同于前两部作品模糊的时间、历史概念,张悦然将人物与事件放在了广袤的历史时空当中,“一九七六” “一九九〇”“一九九三”等鲜明的历史节点串联起了故事中人物活动的轨迹。张悦然在此部作品中放弃了以往轻盈、华丽的笔触,试图在多声部、现实主义的叙述中找寻历史的真相,并试图串联祖辈父辈以及自己三代人的生命线,显露出了作者直面历史、直面人性的勇气。然而,即便是在宏大的历史背景之下,作者对于平凡人之间的种种情感仍然有细腻的刻画。在女主人公李佳栖作为人物叙述者讲述这个故事时,她同样提到了自己对于父亲的爱与依恋。和璟一样,李佳栖也是从小缺乏关怀与安全感的人,父亲和她之间,是没有情绪的。她很小的时候就失去了童年,“他们都把孩子当作大人来看待,在他们的词典里,根本没有童年这回事”。她唯一能够感受到父爱是过年回爷爷奶奶家,他们一家人要装作很和睦的样子,借由“表演”,她就能在鞭炮响起的时候,躲进爸爸的怀里了。不同于杜宛宛的父亲、璟的继父陆逸寒,李佳栖的父亲李牧原几乎没有给过李佳栖充足且丰盈的父爱,但这并不能阻止李佳栖对父亲过于完美的想象。在李牧原生前,李佳栖是拼了命的攒足、回味哪怕仅有的这一丁点儿父爱。而在李牧原因为车祸去世后,李佳栖不惜一切代价去寻找父亲的学生,从他们的口中去拼凑父亲完美的模样,甚至不惜与男友分手。父亲在此时成了她建立亲密关系最大的阻碍,美化的父亲形象也让李佳栖迷失了自己。正如她的男友唐晖所说:“你总要把你爸爸的人生轨迹和宏大的历史捆绑在一起……你就不能把他从历史上解下来一会儿?给他一点自由不好吗?”爱的依恋最终成为了爱的禁锢,阻碍爱的成长和飞翔。 在《樱桃之远》《水仙已乘鲤鱼去》《茧》这三部作品中,张悦然对于“恋父情结”有较为集中的书写。“恋父情结”,作为一种畸形的爱恋,在道德层面上往往为人所鄙疑,所唾弃。那么作者为何要将这样一种情感写进作品中呢?张悦然作品中的“恋父情结”又体现了她怎样的独特性?
二、张悦然笔下“恋父”模式的剖析
至于张悦然笔下独特的父亲形象以及父女关系的书写,张悦然自己曾在一次访谈录中谈及如此书写的原因:“父亲的形象在我的成长中有一种缺席感。父亲当然一直都在,可是我们之间的交流很少。似乎是生长在具有男权气氛的家庭里,父亲和女儿是很难有亲密的感觉。我想得到父亲的爱,但是我们之间始终不能够达到令我满意的距离。在写作中,我似乎在通过一种极端的方式引起父亲的注意。”由此来看,若从作家自身出发,张悦然似乎是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与父亲之间的疏远关系最终导致了她在作品中以畸形的方式赚取父爱,由此弥补亲子关系中缺失的一部分。自身的经历与情感体验影响了张悦然在作品中对于父亲、对于父女关系的书写,说到底,爱的缺席和安全感的匮乏是“恋父情结”这种极端情感方式的生发点。在第一部分提及的三部作品当中,《水仙已乘鲤鱼去》《茧》这两部作品中的主人公曾在幼年时期都在原生家庭中经历过创伤,都成长在一个长期受人冷落、长期得不到关注的环境中。璟在童年时失去了疼爱她的奶奶,父母都没有给她应得的亲情和关爱,于是继父陆逸寒对她哪怕是一点点的温暖,都能让她铭记于心;李佳栖的父亲也并非一个合格的父亲,所谓的“父爱”不过是家人面前的一场表演,一个虚荣的幌子和骗局。因为幸福的转瞬即逝,所以父亲一点一滴的好,对她而言,都是天堂。
由于长期生活在孤寂与自备之中,由于关注和温暖的不易得,故而张悦然的主人公在面对自己的爱情想象(继父或者父亲)时,总体现出一种较为卑微的姿态。这种卑微,一方面体现为对于自身的否定,贬低自己而抬高对方,总是希望通过改变自己来取悦对方,从而获得更多的爱。例如《茧》中的李佳栖,一直想让自己变的懂事一点、成熟一点,这样在与爸爸相处的为数不多的时间里,她就能尽情享有单薄的父爱了。在一次小任性而被父亲训斥不懂事之后,李佳栖这样独白道:“我愣住了,僵立在那里。这是我多么害怕听到的话啊。我希望他看到的我是成熟懂事的,那才是他喜欢的样子。可是我把一切都搞砸了。”这句话从一个小孩子的口中说出,未免有一些悲凉。而在《水仙已乘鲤鱼去》中,这种自卑则以更加淋漓尽致的方式呈现。在遇见陆逸寒之前,璟似乎很少去关注自己。而在意识到自己对于陆逸寒的迷恋之后,璟开始为自己的丑陋和肥胖而伤心,害怕因此失去陆逸寒对她的关爱。不愿意面对自己:“璟背向镜子,这样站着,仍能感受到身后镜子里那个肥胖的身体在左右摇晃。忍无可忍。她抓起身前写字台上放着的一只玻璃花瓶向镜子砸过去。”甚至不惜伤害自己的身体:“她狠狠地用指甲去掐它们,疼痛、淤青、流血都不要紧,只希望那些恶心的黄色油脂统统离开自己。”这种爱的卑微姿态另一方面还体现在女主人公在所爱之人面前的低声下气,以绝对卑微臣服的姿态获取关爱。典型的是《水仙已乘鲤鱼去》中的经典比喻:“她就这样变得安静乖顺,像一只栖在他脚边的猫咪,那么卑微那么眼巴巴地等待着他来宠爱。”男女主人公的地位如此之悬殊,“猫咪”的比喻更是意味着两者之间已不是平等的爱恋关系,而是宠爱与被宠爱,施舍与被施舍,类似于宠物的豢养关系。由此来看,这种“恋父情结”对于女孩来讲,无疑是一种禁锢,一种镣铐的束缚。这种畸形的爱恋一方面破坏了女孩对于自我的认知,沦陷于自卑与自责当中;另一方面也阻碍了女孩对于正常亲密关系的建立。
那么是否可以由男女双方地位的失衡就借此指责“恋父情结”中女性意識的消亡呢?如一位学者所提到的:“在张悦然的笔下,女性没有在父亲般的男人面前继续保持陈染般的高傲与优越,而是乖顺卑微,甚至情愿匍匐在男人的脚下乞求恩宠。”“小说中的女性对于男性都有顶礼膜拜感,她们没有了以往女性文学前辈的精神高耸与优越,也褪尽了前辈的性别抗争的徽记”。笔者窃以为,“恋父情结”作为两性关系中较为特殊的一种,因其主体的特殊,故不可简单以爱情观来衡量,以女性意识来批驳。可以注意到的是,张悦然笔下有“恋父情结”的女性大多是少女、是未长成的“女儿”。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她们只是将“父亲”作为了自己最初的爱情想象。她们未曾品尝过真正的爱情,更没有经历婚姻、生育等生命历程后由幼稚单纯的“女儿”蜕变成为生命经历完整的“女人”。事实上,在这里,处于青春期的女主人公们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女性经历,女性意识仍处于不断的建立、完善之中,又何谈所谓的消亡呢?“恋父情结”作为女主人公的“爱之初体验”,通常是单向度的,没有结果的。正如《水仙已乘鲤鱼去》中陆逸寒对璟的劝说,这不是一份真正的爱情,这种爱有别于男女之间的情爱。男女之间的情爱太过自私自利,这种爱恋和依附,却是有着童话般懵懂和纯稚的色彩。而上文所提及的女性在“恋父情结”中的卑微姿态,笔者认为,这一方面归结于女孩在青春期自我认识的不断完善。青春期相较于童年,女孩将更多的目光投向了自身,开始审视、比较和评判。另一方面则是上文所提及的,在原生家庭中爱的极度匮乏。在女主人公们看来,低声下气、逢迎讨好,以及由此带来的类似于小女孩的柔弱、温顺自然更能引起父亲对她们“女儿般”的怜爱。这是极度渴望关怀后的畸形,也是遭受创伤后的无奈。
但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恋父情结”却是一种“爱的禁锢”,若处理不当,对于女孩之后的成长有着较为不良的影响。无论是杜宛宛因此心灵扭曲,伺机谋杀段小沐,还是李佳栖因此无法与男友建立亲密关系,父亲成了横亘在她们之间最大的阻碍,都可以看出这种情结作为成长中的一部分,已经渗入了女孩的生命肌理中。实际上,如果从“隐含作者”角度出发,也可看出隐藏着的作者对于“恋父情结”的态度。不管是陆逸寒还是李牧原,隐含作者在有意无意间把他们都塑造成了一个“在场的缺席者”,制造意外让他们离开,使得这份爱恋只能成为一种单向度的幻想抑或追忆。隐含作者在作品中对女性的情感经历做了细腻且丰满的描述,却在某一时刻掐断了这无望的爱情。这似乎成为作品中隐藏着的对于“恋父情结”的认识,即如水中月,镜中花,只留存于特定的回忆或幻想中,成为“她”的成长经历中独特且隐秘的情感,一份难以启齿却又分外真实的独家记忆。但随着“她”爱情体验的不断丰富,女性意识的不断成熟,这份情感终将成为禁锢的秘密,连同过往的青春一同被埋葬。隐含着的作者是传统爱情观的实践者,他深知此中有花无果的爱情之下隐伏着的荆棘与危险,并最终以男主人公的缺席来结束这场畸形的爱恋。于他,“恋父情结”的最终归宿,是传统爱情观下的皈依和被迫成长。
关键词:张悦然 恋父情结 成长叙事
“恋父情结”又被称为“厄勒克特拉情结”,由弗洛伊德提出。在其著作《精神分析引论中》,弗洛伊德如是说:“男孩小时候便会对母亲产生柔情,将母亲看成自己独有的,将父亲视作入侵领地的竞争者。同样,小女孩也将母亲视作妨碍亲近父亲的竞争者,认为母亲占据的地位本应该属于自己。这种状态很早就会出现,我们称之为‘俄狄浦斯情结’。”弗洛伊德同时提到,在诸多叙事性文学作品中,“俄狄浦斯情结”则更为常见,用以指向某种宿命或悲剧。而随着女性逐步拥有了书写的权利,与“俄狄浦斯情结”相对等的“厄勒克拉特情结”也逐渐在一些文学作品中呈现,从而进一步丰富了女性的生命和情感体验。从现代到当代,“恋父情结”以或隐性,或显性的方式呈现在各样作品中。张悦然作为“80后”青春文学写作的代表作家,在其多部作品中也涉及了“恋父情结”此类主题,下将做具体阐释。
一、张悦然小说中“恋父情结”的体现
从《樱桃之远》到《水仙已乘鲤鱼去》再到《茧》,从初期创作作品到近期的转型之作,“恋父情结”在张悦然的作品中都或多或少有所体现。在张悦然的笔下,“父亲”这一角色不再指称专权、严厉、冷漠,亦不再是某种政权、某一时代的隐喻,她所描绘的父亲,永远是美好的、温柔的、如恋人般可以依靠的,一如童话里英俊潇洒的王子。
在上述提到的三部作品中,《樱桃之远》对于父亲的描写稍显单薄,对“恋父”的相关表述也较为隐晦,但主人公小女孩杜宛宛对于父亲的爱无疑是霸道的,以至于她不愿意和别的小孩子一起分享父亲的这份疼爱。即使父亲只是带与她同龄、生活孤苦的女孩段小沐一起去吃了冰淇淋,这样看似平常的举动,也能让杜宛宛燃起嫉妒的火焰。“段小沐正把三色冰淇淋上面的一个樱桃送进嘴里——那是我最喜欢的樱桃,我强烈地感到她亵渎了我的樱桃!她还开心地对着我爸爸笑。我爸爸把胳膊放在桌子上,认真地看着她吃,并且,他也笑着”。“她现在伸出手来,她要我爸爸。她要了我的爸爸!”这显然已经超过了小孩子对父亲正常的爱。杜宛宛对于父亲畸形的依恋甚至直接成为她最终通过秋千“谋杀”段小沐的导火索,因为对于她来说,父亲、父亲对她的宠爱和关注,就是她所拥有的全部,“还有什么比我将失去爸爸的宠爱更加糟糕?段小沐这个势不可挡的妖精要夺走我全部拥有的”。杜宛宛是小孩子,正处于心智成长时期,但并不能因此将这种行为视为是小孩子的淘气与胡闹。正如弗洛伊德所说,恋父、恋母情结,是儿童心理发展的一个常见的重要因素,既不可高估,也不能低估。作家以这样极端的方式去呈现父女之间的关系,让人不得不去思考隐藏在背后的深意。
而在稍后出版的《水仙已乘鲤鱼去》中,这种对于父亲畸形的痴迷与爱恋则得到了更为细腻、深刻的揭露。作品虽以外在式叙述者来讲述整个故事,但大部分笔墨都聚焦在璟这一女主人公身上,展现了女性在面对爱情时的敏锐的感官和细致的体察。璟从小即缺乏生父的关爱,母亲曼对她亦是冷淡。在生父意外去世后,曼便带她住到了继父陆逸寒的家中。陆逸寒为人温和,身上有着画家的艺术气质,对璟也是体贴有加,让璟体会到了从未有过的温暖。在成长的过程中,璟慢慢对陆逸寒产生了病态的爱恋。在璟的眼中,陆逸寒是完美无缺的,他是可以给人安全感、可以值得信赖的,甚至连看陆逸寒和她的母亲曼亲吻都能让璟看得呆住:“他的怀抱和吻都是无比轻柔的,曼全心全意沉浸与此。那是一幅永远留在璟记忆里的画面,有關男女情爱,有关那温柔得过了头的缠绵的。”而同时,陆逸寒对于璟,也是将她当作自己的亲生女儿看待,给她应有的照顾,这让长久处于黑暗和孤寂之中的璟受宠若惊。“他喜欢买东西送给她,他说他一直很想要一个女儿,现在终于如愿以偿了。她从未想过能够得到这样丰盛的一份爱。这爱来得如此唐突,令她受宠若惊,又患得患失”。如果说《樱桃之远》中杜宛宛对于父亲的爱恋包含了小孩子的不懂事,那份爱恋是懵懵懂懂,浑然不自知的,那么《水仙已乘鲤鱼去》中,璟对于陆逸寒的爱恋,则是显性的,挑明了的。这是属于一个少女爱情的最初想象,在她的生命中,这是爱情的最初着落。与小女孩不同,璟在慢慢成长的过程当中也在不断触摸着生命的意义,一步步建构着自己对于爱情的向往。青春期的萌动让她在对陆逸寒的这份爱情中,也掺杂了欲望和私心。在她的日记中,璟能够毫不犹豫地、大胆地说出这种爱,“这个男人,是贯穿她青春最美好时光的男子。他是父亲,是爱人,是她生命里从不谢幕的大戏,璟为之深深吸引”。连用的排比句像是叹惋的抒情诗,抒发了璟内心深处最灼热、最真挚的情感。正如作家重新站在全知视角的位置上写道:“这不是一个小女孩对父亲的依恋,不是对长辈的敬仰与崇拜,都不是,它已经随着她成长,长成了一份丰盛的爱情。是的,她的初恋。”在这里,作家大胆地将这份道德意义上“畸形”的爱恋点明,揭露了少女隐秘的内心世界。
另一部作品 《茧》 是张悦然的转型之作。不同于前两部作品模糊的时间、历史概念,张悦然将人物与事件放在了广袤的历史时空当中,“一九七六” “一九九〇”“一九九三”等鲜明的历史节点串联起了故事中人物活动的轨迹。张悦然在此部作品中放弃了以往轻盈、华丽的笔触,试图在多声部、现实主义的叙述中找寻历史的真相,并试图串联祖辈父辈以及自己三代人的生命线,显露出了作者直面历史、直面人性的勇气。然而,即便是在宏大的历史背景之下,作者对于平凡人之间的种种情感仍然有细腻的刻画。在女主人公李佳栖作为人物叙述者讲述这个故事时,她同样提到了自己对于父亲的爱与依恋。和璟一样,李佳栖也是从小缺乏关怀与安全感的人,父亲和她之间,是没有情绪的。她很小的时候就失去了童年,“他们都把孩子当作大人来看待,在他们的词典里,根本没有童年这回事”。她唯一能够感受到父爱是过年回爷爷奶奶家,他们一家人要装作很和睦的样子,借由“表演”,她就能在鞭炮响起的时候,躲进爸爸的怀里了。不同于杜宛宛的父亲、璟的继父陆逸寒,李佳栖的父亲李牧原几乎没有给过李佳栖充足且丰盈的父爱,但这并不能阻止李佳栖对父亲过于完美的想象。在李牧原生前,李佳栖是拼了命的攒足、回味哪怕仅有的这一丁点儿父爱。而在李牧原因为车祸去世后,李佳栖不惜一切代价去寻找父亲的学生,从他们的口中去拼凑父亲完美的模样,甚至不惜与男友分手。父亲在此时成了她建立亲密关系最大的阻碍,美化的父亲形象也让李佳栖迷失了自己。正如她的男友唐晖所说:“你总要把你爸爸的人生轨迹和宏大的历史捆绑在一起……你就不能把他从历史上解下来一会儿?给他一点自由不好吗?”爱的依恋最终成为了爱的禁锢,阻碍爱的成长和飞翔。 在《樱桃之远》《水仙已乘鲤鱼去》《茧》这三部作品中,张悦然对于“恋父情结”有较为集中的书写。“恋父情结”,作为一种畸形的爱恋,在道德层面上往往为人所鄙疑,所唾弃。那么作者为何要将这样一种情感写进作品中呢?张悦然作品中的“恋父情结”又体现了她怎样的独特性?
二、张悦然笔下“恋父”模式的剖析
至于张悦然笔下独特的父亲形象以及父女关系的书写,张悦然自己曾在一次访谈录中谈及如此书写的原因:“父亲的形象在我的成长中有一种缺席感。父亲当然一直都在,可是我们之间的交流很少。似乎是生长在具有男权气氛的家庭里,父亲和女儿是很难有亲密的感觉。我想得到父亲的爱,但是我们之间始终不能够达到令我满意的距离。在写作中,我似乎在通过一种极端的方式引起父亲的注意。”由此来看,若从作家自身出发,张悦然似乎是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与父亲之间的疏远关系最终导致了她在作品中以畸形的方式赚取父爱,由此弥补亲子关系中缺失的一部分。自身的经历与情感体验影响了张悦然在作品中对于父亲、对于父女关系的书写,说到底,爱的缺席和安全感的匮乏是“恋父情结”这种极端情感方式的生发点。在第一部分提及的三部作品当中,《水仙已乘鲤鱼去》《茧》这两部作品中的主人公曾在幼年时期都在原生家庭中经历过创伤,都成长在一个长期受人冷落、长期得不到关注的环境中。璟在童年时失去了疼爱她的奶奶,父母都没有给她应得的亲情和关爱,于是继父陆逸寒对她哪怕是一点点的温暖,都能让她铭记于心;李佳栖的父亲也并非一个合格的父亲,所谓的“父爱”不过是家人面前的一场表演,一个虚荣的幌子和骗局。因为幸福的转瞬即逝,所以父亲一点一滴的好,对她而言,都是天堂。
由于长期生活在孤寂与自备之中,由于关注和温暖的不易得,故而张悦然的主人公在面对自己的爱情想象(继父或者父亲)时,总体现出一种较为卑微的姿态。这种卑微,一方面体现为对于自身的否定,贬低自己而抬高对方,总是希望通过改变自己来取悦对方,从而获得更多的爱。例如《茧》中的李佳栖,一直想让自己变的懂事一点、成熟一点,这样在与爸爸相处的为数不多的时间里,她就能尽情享有单薄的父爱了。在一次小任性而被父亲训斥不懂事之后,李佳栖这样独白道:“我愣住了,僵立在那里。这是我多么害怕听到的话啊。我希望他看到的我是成熟懂事的,那才是他喜欢的样子。可是我把一切都搞砸了。”这句话从一个小孩子的口中说出,未免有一些悲凉。而在《水仙已乘鲤鱼去》中,这种自卑则以更加淋漓尽致的方式呈现。在遇见陆逸寒之前,璟似乎很少去关注自己。而在意识到自己对于陆逸寒的迷恋之后,璟开始为自己的丑陋和肥胖而伤心,害怕因此失去陆逸寒对她的关爱。不愿意面对自己:“璟背向镜子,这样站着,仍能感受到身后镜子里那个肥胖的身体在左右摇晃。忍无可忍。她抓起身前写字台上放着的一只玻璃花瓶向镜子砸过去。”甚至不惜伤害自己的身体:“她狠狠地用指甲去掐它们,疼痛、淤青、流血都不要紧,只希望那些恶心的黄色油脂统统离开自己。”这种爱的卑微姿态另一方面还体现在女主人公在所爱之人面前的低声下气,以绝对卑微臣服的姿态获取关爱。典型的是《水仙已乘鲤鱼去》中的经典比喻:“她就这样变得安静乖顺,像一只栖在他脚边的猫咪,那么卑微那么眼巴巴地等待着他来宠爱。”男女主人公的地位如此之悬殊,“猫咪”的比喻更是意味着两者之间已不是平等的爱恋关系,而是宠爱与被宠爱,施舍与被施舍,类似于宠物的豢养关系。由此来看,这种“恋父情结”对于女孩来讲,无疑是一种禁锢,一种镣铐的束缚。这种畸形的爱恋一方面破坏了女孩对于自我的认知,沦陷于自卑与自责当中;另一方面也阻碍了女孩对于正常亲密关系的建立。
那么是否可以由男女双方地位的失衡就借此指责“恋父情结”中女性意識的消亡呢?如一位学者所提到的:“在张悦然的笔下,女性没有在父亲般的男人面前继续保持陈染般的高傲与优越,而是乖顺卑微,甚至情愿匍匐在男人的脚下乞求恩宠。”“小说中的女性对于男性都有顶礼膜拜感,她们没有了以往女性文学前辈的精神高耸与优越,也褪尽了前辈的性别抗争的徽记”。笔者窃以为,“恋父情结”作为两性关系中较为特殊的一种,因其主体的特殊,故不可简单以爱情观来衡量,以女性意识来批驳。可以注意到的是,张悦然笔下有“恋父情结”的女性大多是少女、是未长成的“女儿”。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她们只是将“父亲”作为了自己最初的爱情想象。她们未曾品尝过真正的爱情,更没有经历婚姻、生育等生命历程后由幼稚单纯的“女儿”蜕变成为生命经历完整的“女人”。事实上,在这里,处于青春期的女主人公们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女性经历,女性意识仍处于不断的建立、完善之中,又何谈所谓的消亡呢?“恋父情结”作为女主人公的“爱之初体验”,通常是单向度的,没有结果的。正如《水仙已乘鲤鱼去》中陆逸寒对璟的劝说,这不是一份真正的爱情,这种爱有别于男女之间的情爱。男女之间的情爱太过自私自利,这种爱恋和依附,却是有着童话般懵懂和纯稚的色彩。而上文所提及的女性在“恋父情结”中的卑微姿态,笔者认为,这一方面归结于女孩在青春期自我认识的不断完善。青春期相较于童年,女孩将更多的目光投向了自身,开始审视、比较和评判。另一方面则是上文所提及的,在原生家庭中爱的极度匮乏。在女主人公们看来,低声下气、逢迎讨好,以及由此带来的类似于小女孩的柔弱、温顺自然更能引起父亲对她们“女儿般”的怜爱。这是极度渴望关怀后的畸形,也是遭受创伤后的无奈。
但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恋父情结”却是一种“爱的禁锢”,若处理不当,对于女孩之后的成长有着较为不良的影响。无论是杜宛宛因此心灵扭曲,伺机谋杀段小沐,还是李佳栖因此无法与男友建立亲密关系,父亲成了横亘在她们之间最大的阻碍,都可以看出这种情结作为成长中的一部分,已经渗入了女孩的生命肌理中。实际上,如果从“隐含作者”角度出发,也可看出隐藏着的作者对于“恋父情结”的态度。不管是陆逸寒还是李牧原,隐含作者在有意无意间把他们都塑造成了一个“在场的缺席者”,制造意外让他们离开,使得这份爱恋只能成为一种单向度的幻想抑或追忆。隐含作者在作品中对女性的情感经历做了细腻且丰满的描述,却在某一时刻掐断了这无望的爱情。这似乎成为作品中隐藏着的对于“恋父情结”的认识,即如水中月,镜中花,只留存于特定的回忆或幻想中,成为“她”的成长经历中独特且隐秘的情感,一份难以启齿却又分外真实的独家记忆。但随着“她”爱情体验的不断丰富,女性意识的不断成熟,这份情感终将成为禁锢的秘密,连同过往的青春一同被埋葬。隐含着的作者是传统爱情观的实践者,他深知此中有花无果的爱情之下隐伏着的荆棘与危险,并最终以男主人公的缺席来结束这场畸形的爱恋。于他,“恋父情结”的最终归宿,是传统爱情观下的皈依和被迫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