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古至今,人类都未曾放弃过对“长生不死”的追求。从秦皇汉武晚年求仙问道到现代基因科学家的呕心沥血,无一不是人类想要打败“死亡”的明证。当然,科幻作家对这个问题的追问和探讨更是永无止境。
未来回春术
作为美国科幻“黄金时代”扛大旗式的人物——罗伯特·海因莱因,他的不少作品都涉及过“青春永驻”这个话题,让人印象最为深刻的,应该是《时间足够你爱》中的主人公老祖——撒拉路·龙。这个1912年出生在地球上,热情、奔放、睿智又臭脾气的老家伙,经历了漫长的一生,目睹了地球人口危机发生到人类遍布星际大散居的整整二十三个世纪,爱过无数人,拥有无数子孙,基因遍布整个银河系。
为什么他会拥有如此漫长的生命?原因之一在于他有一颗异于常人的跳动缓慢的巨大心脏,当然,他的长寿除了天赋异禀之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就是回春治疗技术的诞生。
关于回春术,小说中是这样描写的:
“两个因素使大散居成为可能:当时被称为比利—谢菲尔德的超驱动(其实不是任何意义上的驱动器,只是一种扭曲多维空间的航行方法),和第一种有效的(也是最简单的)生命延长术,其原理是使用培养皿里生长的新鲜血液。
这种治疗术,后来逐渐发展为多种治疗方式的集成术,能延缓人的衰老,同时延长人的活力和生殖力。”
青春永驻对人类有着致命的吸引力,很长时间以来,孜孜以求的科学家们不断进行技术突破,渴望战胜衰老。但同时,对“长生”的道德拷问却层出不穷,不老不死所带来的伦理问题使很多人倍感恐惧。不是所有科幻小说作家都像海因莱因那样对未来充满了期待和乐观情绪,他们从传统的世故人情出发,对这一命题进行了探讨与叩问。
在当代美国硬科幻作家格雷格·贝尔最富野心的科幻小说《天使女王》中,虽然在技术上没有什么障碍,但延长生命依旧是让众人争论不休的道德禁忌。在小说中,那些接受了延长生命治疗的人被称为艾洛伊人,也有人称他们为“回春者”。
“由于‘回春者’常在这儿进行他们的灰色交易,把好端端的市民变成不死老妖般的艾洛伊人,这一带也越来越拥挤了。
眼前这个年轻人外表光鲜却已死去,一到中年就极可能变身为艾洛伊人。一只漂亮的寄生虫。
三位长衫男子围着厄尼斯,他们都是巢区居民,接受过轻微的转换。根据她观察,他们都是高级别的代理机构管理人员。这些人看似相当正常,但直觉和移情能力告诉她,他们的内心是一座定制化产品的迷宫。他们很可能成为合法延长三百年寿命的人,甚至是艾洛伊人。他们极可能在精神和肉体上都被加强过。奇怪的是,她不太喜欢这种形式的转换。而她一辈子挣的钱可能都没有他们一个月挣得多。”
在普通市民眼中,这些“回春者”更像是不老不死的妖怪,就连经过某些生理机能强化的转换人也对其嗤之以鼻,觉得他们外表光鲜,内心却早已死去。
而刘宇昆的短篇小说《弧》塑造了一个拥有传奇人生的女人,她和她的丈夫带给了世界永生,而自己却最终选择了停止治疗,走向死亡。她说:“促使我选择衰老死亡的并不是爱,而是一股想要逃离时间束缚、逃离不断开始新生活的命运的欲望。”在她的眼中,永生未必便是幸福,反而是一种更为长久的束缚。
科学家的求索
从一些小说的情节可以看出,“不死”对人类社会的伦理道德有很大的冲击。而在现实中,执着的科学家们是不会因为道德的禁忌而放弃内心渴望的。
20世纪60年代,美国人理查德·沃克才刚刚26岁,是一个热爱自由的嬉皮士。可在那个时候,他就已经开始追求长生不老了。那是个青春闪耀的年代,充满了躁动不安:反越战游行、致幻剂、性解放……年轻的沃克追求着一种及时行乐的生活,但面对时间的流逝他却没办法做到无动于衷。为了解开死亡之谜,沃克化茧成蝶,成了一名科学家,开始涉足医药、生物、神经学等多个研究领域。
现年已经74岁的沃克相信,不死之谜的谜底就藏在一种非常罕见的疾病之中。这种疾病甚至没有自己的正式名称,姑且称之为“X综合征”吧。在最近10年的科学研究过程中,他先后发现了四个罹患“X综合征”的女孩,她们似乎永远处于婴儿时期,成长过程神奇地停滞了。他怀疑,这种病症源于DNA某处的损伤。如果能找到损毁的位置,也许就能解开永生之谜。
四个女孩其中的一个,是美国蒙大拿州威廉姆斯夫妇的二女儿加布里埃尔。
又一个繁忙的工作周结束了,玛丽玛格丽特·威廉姆斯正在接她的孩子们回家。她开着一辆巨大的SUV,可还是被六个孩子和他们的衣服、包包和零食塞得满满当当。车厢最后一排坐着三个兴高采烈的大孩子,中间则是一排婴儿座椅,三个小些的孩子被牢牢束缚在座位里。
加布里埃尔是这群孩子中最娇小的一个,她细长的小腿和马尾辫露在安全座椅外面,灰蓝色的眼睛盯着车顶,完全不像她的兄弟姐妹那般闹腾。她有着黄油般嫩滑的肌肤、紧握的十指和如新生儿般朦胧的意识。但实际上,她已经九岁,在这群孩子中排行老二。
医生说,加布里埃尔之所以看起来如婴孩一般大小,是因为她有基因缺失,大脑额叶过于光滑,没有足够的皱褶和凹槽来固定神经元。沟通眼睛和大脑的视神经萎缩,有可能会使她失明。她还有两处心脏缺陷,捏紧的小拳头打不开。她还有唇腭裂,吞咽反应也不正常,这意味着她只能通过鼻子里的导管进食。
理论上说,衰老是细胞、器官和组织损伤的缓慢累积,最终造成了像老年人那种物理形态上的变化,如口腔萎缩、牙龈后退、皮肤松弛、骨质疏松、软组织变薄、关节肿胀、动脉硬化或梗塞、头发灰白等,同时,也伴随着视力下降、记忆力衰退等生理变化。
但比起单一原因导致衰老,大部分的科学家还是支持衰老是多个系统同时崩溃所造成这一理论。随着年岁增长,人体的DNA损伤修复机制变得越来越低效,这意味着遗传物质的变异越来越多;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端粒会逐年变短;表观遗传信息也会渐渐变化甚至衰坏;热休克蛋白不再工作,使得因温度过高而纠缠紊乱的蛋白质无法被修复。这一切同时发生时,细胞会尝试着改变它们新陈代谢和贮藏能量的方式。但最终,细胞将会停止分裂并不再和其他细胞联系,人类便逐渐步入衰老。 沃克则认为,衰老是因为不断变化的成长过程从不停止。从出生到青春期,生理变化至为重要:我们会长大,然后成熟。等到我们成熟了,成人的身体就不再需要变化,而是需要维护了。“比如你已经建造了一栋完美的房子,你就不会想要给它添砖加瓦了。”沃克说,“同样,你拥有了一副完美的身躯,你也不会再想去改变它。但进化是不会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的。”自然选择影响不到代代相承的基因特征,我们也没能进化出一个“停止键”来阻止成长。所以,我们只能持续不断地给“房子”添砖加瓦。刚开始这并没有什么大碍,不过使得房顶有些下垂,抑或打碎了一扇窗户。但终有一天,地基再也无法承受不断增加的重负,房子就塌了。沃克怀疑是成长导致了衰老,而加布里埃尔是因为基因疾病阻止了成长。换句话说,这女孩可能手握打败衰老的钥匙。
永生狂想曲
科幻文艺中的永生当然不止“回春术”一种方式,否则科幻小说家也太没有想象力了。
在冬眠技术实验一点点走入大众视野的今天,也许像《三体》中罗辑那样不停地冬眠是最靠谱的永生方式。一觉醒来,世上已百年,再睡一觉,又是一个世纪,这种感觉应该很神奇……其实,早在20世纪70年代,在国外就已经有同“人体冷冻”相关的非营利基金会诞生,致力于该项技术的研究和实验。当然,现阶段不成熟的冬眠技术都需要高昂的费用。当技术成熟时,价格可能还是颇为不菲。有人说,生存的不平等是最大的不平等,而金钱的多少甚至可以带来生与死的差别,这又涉及了人类社会怎么绕都绕不过去的道德伦理。
相信《黑客帝国》是很多幻迷心目中的经典之作,将人的思维上载到虚拟空间,虽然没有涉及永生,但确实为永生推开了一扇新的大门。然后,在加拿大著名科幻作家罗伯特·索耶的《计算中的上帝》一书中,出现了这样的情节:
“我们推测上传后的生物体可以在计算机中继续生活、学习、工作,并与其他人交流。
……
我们的肉身当然会死去。但是我们上传的意识会记得我们的过去,并且在计算机中继续我们的故事。在计算机中,我们接触的一切就是我们过去在真实世界中生活的延续。所以,如果我们有这样的技术的话,那就意味着我们再也不会死亡了。我猜促使人们上传自己的最大原因是:再也不用担心生病或衰老了。
我发自内心地反对放弃我们的肉身。虚拟现实不过是虚无。我的生命之所以有意义是因为它是真实的。”
可是除了人类不愿放弃生命的真实之外,在《大西洋月刊》上登载的一篇文章更是让人细思极恐。谷歌的技术总监雷·库兹韦尔相信在2045年以前,能够扫描人类大脑的电脑就会出现,思维上载便不再是纸上谈兵。可是,当一个存在于电脑中的“人”犯了罪,或是他曾经的罪行被揭发出来,我们该如何处置?死亡已经不可能了,难道要受到永无止境的囚禁或是惩罚?这种堪比西西弗所遭受的酷刑,挑战的是不是人类同理心和道德的底线呢?人类的子孙后代,面对这样的情况,他们的法律和社会又会受到怎样的冲击?或许读者们可以发挥一下自己的想象。
虽然种种方法不一而足,说起来满纸热闹,但不管人类怎样费尽心思,时至今日,衰老仍旧是生命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唐朝诗人李贺在《苦昼短》中写道“刘彻茂陵多滞骨,嬴政梓棺费鲍鱼”,倾尽全国之力追求长生不老的君王们,汉武帝的墓穴里仍是白骨累累,而秦始皇死后李斯为了秘不发丧只有用大批鲍鱼来掩盖尸体的恶臭。人类追求长生不老的这条征途,看起来似乎绵绵无尽头。
未来回春术
作为美国科幻“黄金时代”扛大旗式的人物——罗伯特·海因莱因,他的不少作品都涉及过“青春永驻”这个话题,让人印象最为深刻的,应该是《时间足够你爱》中的主人公老祖——撒拉路·龙。这个1912年出生在地球上,热情、奔放、睿智又臭脾气的老家伙,经历了漫长的一生,目睹了地球人口危机发生到人类遍布星际大散居的整整二十三个世纪,爱过无数人,拥有无数子孙,基因遍布整个银河系。
为什么他会拥有如此漫长的生命?原因之一在于他有一颗异于常人的跳动缓慢的巨大心脏,当然,他的长寿除了天赋异禀之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就是回春治疗技术的诞生。
关于回春术,小说中是这样描写的:
“两个因素使大散居成为可能:当时被称为比利—谢菲尔德的超驱动(其实不是任何意义上的驱动器,只是一种扭曲多维空间的航行方法),和第一种有效的(也是最简单的)生命延长术,其原理是使用培养皿里生长的新鲜血液。
这种治疗术,后来逐渐发展为多种治疗方式的集成术,能延缓人的衰老,同时延长人的活力和生殖力。”
青春永驻对人类有着致命的吸引力,很长时间以来,孜孜以求的科学家们不断进行技术突破,渴望战胜衰老。但同时,对“长生”的道德拷问却层出不穷,不老不死所带来的伦理问题使很多人倍感恐惧。不是所有科幻小说作家都像海因莱因那样对未来充满了期待和乐观情绪,他们从传统的世故人情出发,对这一命题进行了探讨与叩问。
在当代美国硬科幻作家格雷格·贝尔最富野心的科幻小说《天使女王》中,虽然在技术上没有什么障碍,但延长生命依旧是让众人争论不休的道德禁忌。在小说中,那些接受了延长生命治疗的人被称为艾洛伊人,也有人称他们为“回春者”。
“由于‘回春者’常在这儿进行他们的灰色交易,把好端端的市民变成不死老妖般的艾洛伊人,这一带也越来越拥挤了。
眼前这个年轻人外表光鲜却已死去,一到中年就极可能变身为艾洛伊人。一只漂亮的寄生虫。
三位长衫男子围着厄尼斯,他们都是巢区居民,接受过轻微的转换。根据她观察,他们都是高级别的代理机构管理人员。这些人看似相当正常,但直觉和移情能力告诉她,他们的内心是一座定制化产品的迷宫。他们很可能成为合法延长三百年寿命的人,甚至是艾洛伊人。他们极可能在精神和肉体上都被加强过。奇怪的是,她不太喜欢这种形式的转换。而她一辈子挣的钱可能都没有他们一个月挣得多。”
在普通市民眼中,这些“回春者”更像是不老不死的妖怪,就连经过某些生理机能强化的转换人也对其嗤之以鼻,觉得他们外表光鲜,内心却早已死去。
而刘宇昆的短篇小说《弧》塑造了一个拥有传奇人生的女人,她和她的丈夫带给了世界永生,而自己却最终选择了停止治疗,走向死亡。她说:“促使我选择衰老死亡的并不是爱,而是一股想要逃离时间束缚、逃离不断开始新生活的命运的欲望。”在她的眼中,永生未必便是幸福,反而是一种更为长久的束缚。
科学家的求索
从一些小说的情节可以看出,“不死”对人类社会的伦理道德有很大的冲击。而在现实中,执着的科学家们是不会因为道德的禁忌而放弃内心渴望的。
20世纪60年代,美国人理查德·沃克才刚刚26岁,是一个热爱自由的嬉皮士。可在那个时候,他就已经开始追求长生不老了。那是个青春闪耀的年代,充满了躁动不安:反越战游行、致幻剂、性解放……年轻的沃克追求着一种及时行乐的生活,但面对时间的流逝他却没办法做到无动于衷。为了解开死亡之谜,沃克化茧成蝶,成了一名科学家,开始涉足医药、生物、神经学等多个研究领域。
现年已经74岁的沃克相信,不死之谜的谜底就藏在一种非常罕见的疾病之中。这种疾病甚至没有自己的正式名称,姑且称之为“X综合征”吧。在最近10年的科学研究过程中,他先后发现了四个罹患“X综合征”的女孩,她们似乎永远处于婴儿时期,成长过程神奇地停滞了。他怀疑,这种病症源于DNA某处的损伤。如果能找到损毁的位置,也许就能解开永生之谜。
四个女孩其中的一个,是美国蒙大拿州威廉姆斯夫妇的二女儿加布里埃尔。
又一个繁忙的工作周结束了,玛丽玛格丽特·威廉姆斯正在接她的孩子们回家。她开着一辆巨大的SUV,可还是被六个孩子和他们的衣服、包包和零食塞得满满当当。车厢最后一排坐着三个兴高采烈的大孩子,中间则是一排婴儿座椅,三个小些的孩子被牢牢束缚在座位里。
加布里埃尔是这群孩子中最娇小的一个,她细长的小腿和马尾辫露在安全座椅外面,灰蓝色的眼睛盯着车顶,完全不像她的兄弟姐妹那般闹腾。她有着黄油般嫩滑的肌肤、紧握的十指和如新生儿般朦胧的意识。但实际上,她已经九岁,在这群孩子中排行老二。
医生说,加布里埃尔之所以看起来如婴孩一般大小,是因为她有基因缺失,大脑额叶过于光滑,没有足够的皱褶和凹槽来固定神经元。沟通眼睛和大脑的视神经萎缩,有可能会使她失明。她还有两处心脏缺陷,捏紧的小拳头打不开。她还有唇腭裂,吞咽反应也不正常,这意味着她只能通过鼻子里的导管进食。
理论上说,衰老是细胞、器官和组织损伤的缓慢累积,最终造成了像老年人那种物理形态上的变化,如口腔萎缩、牙龈后退、皮肤松弛、骨质疏松、软组织变薄、关节肿胀、动脉硬化或梗塞、头发灰白等,同时,也伴随着视力下降、记忆力衰退等生理变化。
但比起单一原因导致衰老,大部分的科学家还是支持衰老是多个系统同时崩溃所造成这一理论。随着年岁增长,人体的DNA损伤修复机制变得越来越低效,这意味着遗传物质的变异越来越多;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端粒会逐年变短;表观遗传信息也会渐渐变化甚至衰坏;热休克蛋白不再工作,使得因温度过高而纠缠紊乱的蛋白质无法被修复。这一切同时发生时,细胞会尝试着改变它们新陈代谢和贮藏能量的方式。但最终,细胞将会停止分裂并不再和其他细胞联系,人类便逐渐步入衰老。 沃克则认为,衰老是因为不断变化的成长过程从不停止。从出生到青春期,生理变化至为重要:我们会长大,然后成熟。等到我们成熟了,成人的身体就不再需要变化,而是需要维护了。“比如你已经建造了一栋完美的房子,你就不会想要给它添砖加瓦了。”沃克说,“同样,你拥有了一副完美的身躯,你也不会再想去改变它。但进化是不会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的。”自然选择影响不到代代相承的基因特征,我们也没能进化出一个“停止键”来阻止成长。所以,我们只能持续不断地给“房子”添砖加瓦。刚开始这并没有什么大碍,不过使得房顶有些下垂,抑或打碎了一扇窗户。但终有一天,地基再也无法承受不断增加的重负,房子就塌了。沃克怀疑是成长导致了衰老,而加布里埃尔是因为基因疾病阻止了成长。换句话说,这女孩可能手握打败衰老的钥匙。
永生狂想曲
科幻文艺中的永生当然不止“回春术”一种方式,否则科幻小说家也太没有想象力了。
在冬眠技术实验一点点走入大众视野的今天,也许像《三体》中罗辑那样不停地冬眠是最靠谱的永生方式。一觉醒来,世上已百年,再睡一觉,又是一个世纪,这种感觉应该很神奇……其实,早在20世纪70年代,在国外就已经有同“人体冷冻”相关的非营利基金会诞生,致力于该项技术的研究和实验。当然,现阶段不成熟的冬眠技术都需要高昂的费用。当技术成熟时,价格可能还是颇为不菲。有人说,生存的不平等是最大的不平等,而金钱的多少甚至可以带来生与死的差别,这又涉及了人类社会怎么绕都绕不过去的道德伦理。
相信《黑客帝国》是很多幻迷心目中的经典之作,将人的思维上载到虚拟空间,虽然没有涉及永生,但确实为永生推开了一扇新的大门。然后,在加拿大著名科幻作家罗伯特·索耶的《计算中的上帝》一书中,出现了这样的情节:
“我们推测上传后的生物体可以在计算机中继续生活、学习、工作,并与其他人交流。
……
我们的肉身当然会死去。但是我们上传的意识会记得我们的过去,并且在计算机中继续我们的故事。在计算机中,我们接触的一切就是我们过去在真实世界中生活的延续。所以,如果我们有这样的技术的话,那就意味着我们再也不会死亡了。我猜促使人们上传自己的最大原因是:再也不用担心生病或衰老了。
我发自内心地反对放弃我们的肉身。虚拟现实不过是虚无。我的生命之所以有意义是因为它是真实的。”
可是除了人类不愿放弃生命的真实之外,在《大西洋月刊》上登载的一篇文章更是让人细思极恐。谷歌的技术总监雷·库兹韦尔相信在2045年以前,能够扫描人类大脑的电脑就会出现,思维上载便不再是纸上谈兵。可是,当一个存在于电脑中的“人”犯了罪,或是他曾经的罪行被揭发出来,我们该如何处置?死亡已经不可能了,难道要受到永无止境的囚禁或是惩罚?这种堪比西西弗所遭受的酷刑,挑战的是不是人类同理心和道德的底线呢?人类的子孙后代,面对这样的情况,他们的法律和社会又会受到怎样的冲击?或许读者们可以发挥一下自己的想象。
虽然种种方法不一而足,说起来满纸热闹,但不管人类怎样费尽心思,时至今日,衰老仍旧是生命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唐朝诗人李贺在《苦昼短》中写道“刘彻茂陵多滞骨,嬴政梓棺费鲍鱼”,倾尽全国之力追求长生不老的君王们,汉武帝的墓穴里仍是白骨累累,而秦始皇死后李斯为了秘不发丧只有用大批鲍鱼来掩盖尸体的恶臭。人类追求长生不老的这条征途,看起来似乎绵绵无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