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只有学习,没有情境,学习是枯燥无味的,只有把学习置于具体的情境中,才能让学生享受到学习的乐趣,正如盐放入汤中后,人们才能享用到美味的汤一般。
关键词:有效情境 新旧知识 生活实例 活动引入 教学民主
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情境中学习数学、体验数学。情境对于数学教学,并非只是一种美丽的包装,而是提高数学教学有效性的一个实实在在的手段。在数学教学现状中,存在着不少情境创设运用得偏颇之处,因此,有必要真实地认识情境的价值所在,并由此探讨有效情境创设与运用的一些策略方法,以促进数学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的发展。下面,就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让新旧知识有机衔接,创设有效情境
新知识的学习总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的。在教学新的内容时,我们应该首先让学生从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进行新旧对比,得到解决新问题的方法,从而掌握新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我在教学六年级数学“正比例的意义”时,是这样设计的:
1、在情境中感受两种相关联的量之间的变化规律。
“同学们,给你们1分钟时间,你能完成几道口算题?做对一题,得5分。”做后出示课件一表格,学生边汇报,老师边操作记录。
做对题数
分数
2、“根据以上两个量的变化,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做口算题,训练了学生的口算能力,又为新课作好了材料准备,随着做对题数的增加,得分也会增加。学生很容易发现它们是成倍上升,潜意识中触摸到了正比例的变化特征。
兼顾学情,考虑学生的知识背景,自然引入新课;巩固旧知,激发思维,引领探索,自主学习,过渡自然,一气呵成。
二、充分利用生活实例,创设有效情境
如六年级“轴对称图形”的教学,学生对“照镜子”都很有感触,这一点可以帮助他们初步认识轴对称。要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认识轴对称,借助直观教学手段是最好的选择。我利用课件,各种生动的物体可以沿着直线翻折,并最终重合,这样直观的画面给了学生很深刻的印象,对于理解“轴对称”这个抽象的概念很有帮助。从学生身边的生活出发,“轴对称”这一概念的引入水到渠成,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只要善于观察,生活就是数学的源头活水。
三、自主探究,活动引入,创设有效情境
如教学“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时,笔者努力创设自主探究的学习氛围,在班内成立若干个学习小组,在教师宣布了实验任务后组员们便积极行动起来。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动手实践后,开始汇报研究成果。有的组员说:“把土豆放入盛有水的容器中,容器中的水就会上升一段,这部分水的容积就是这个豆的体积。”有的组员说:“把一小袋沙子完全倒入长方体的容器中,只要测量出含有沙子的这部分长方体容器的容积,就等于算出了这袋沙子的体积。”有的组员说:“我们先把橡皮泥捏成了和这个石块外形一样的物体,然后再将这块橡皮泥改捏成我们曾经学过的某个立体图形,如正方体,计算出这个正方体的体积,也就等于知道了这块石块的体积。”
用上述多种方法将这些不规则物体转化为规则物体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探究性学习的过程。学生在动手实践中自主地去探索,在小组内互相交流、相互启发,多种感官参与到自主探究性活动中来,他们对知识的理解更透彻,印象更深刻,记忆更牢固。
四、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创设有效情境
教师与学生平等相处、坦诚相见,小学生就会主动与教师亲近,愿意接受教师的教育和帮助。让学生在愉快、宽松、自由、平等的环境中学习,保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学生学习就不会感到有压力而产生兴趣,自愿接受老师的指导和帮助。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我积极尝试创设和谐的情境,力求使学生处于兴奋和求知的进取状态。如教学“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时,我对学生说:“今天你们来考考老师,请任意举出一个最简分数,老师马上告诉你们这个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学生考老师,同学们别提有多高兴,纷纷举出了不少最简分数,老师都一一给予了回答。起初学生有怀疑,经过验算确认老师的答案是正确的,于是,由怀疑到信服,无形之中产生了“老师为什么能这样快地判断出来”的疑问,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油然而生,就以极高的兴趣进入到教学中。
情境是一把双刃剑,运用得当,会使课堂生机勃勃,学生获得有效的发展;运用不当,却会淡化数学课堂的数学本质属性,影响学生的课堂生成。作为教师,应当深入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研究自己,根据自身、学生的特点,结合教材实际,创设出合情合理的情境,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创设情境是一个不断发现、积累和创新的过程,在实践中,教师要养成观察、积累的习惯。“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知识的兴趣。”让学生有了对数学浓厚的兴趣,他们就会由衷地感叹:原来,数学可以这样学习!
关键词:有效情境 新旧知识 生活实例 活动引入 教学民主
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情境中学习数学、体验数学。情境对于数学教学,并非只是一种美丽的包装,而是提高数学教学有效性的一个实实在在的手段。在数学教学现状中,存在着不少情境创设运用得偏颇之处,因此,有必要真实地认识情境的价值所在,并由此探讨有效情境创设与运用的一些策略方法,以促进数学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的发展。下面,就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让新旧知识有机衔接,创设有效情境
新知识的学习总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的。在教学新的内容时,我们应该首先让学生从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进行新旧对比,得到解决新问题的方法,从而掌握新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我在教学六年级数学“正比例的意义”时,是这样设计的:
1、在情境中感受两种相关联的量之间的变化规律。
“同学们,给你们1分钟时间,你能完成几道口算题?做对一题,得5分。”做后出示课件一表格,学生边汇报,老师边操作记录。
做对题数
分数
2、“根据以上两个量的变化,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做口算题,训练了学生的口算能力,又为新课作好了材料准备,随着做对题数的增加,得分也会增加。学生很容易发现它们是成倍上升,潜意识中触摸到了正比例的变化特征。
兼顾学情,考虑学生的知识背景,自然引入新课;巩固旧知,激发思维,引领探索,自主学习,过渡自然,一气呵成。
二、充分利用生活实例,创设有效情境
如六年级“轴对称图形”的教学,学生对“照镜子”都很有感触,这一点可以帮助他们初步认识轴对称。要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认识轴对称,借助直观教学手段是最好的选择。我利用课件,各种生动的物体可以沿着直线翻折,并最终重合,这样直观的画面给了学生很深刻的印象,对于理解“轴对称”这个抽象的概念很有帮助。从学生身边的生活出发,“轴对称”这一概念的引入水到渠成,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只要善于观察,生活就是数学的源头活水。
三、自主探究,活动引入,创设有效情境
如教学“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时,笔者努力创设自主探究的学习氛围,在班内成立若干个学习小组,在教师宣布了实验任务后组员们便积极行动起来。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动手实践后,开始汇报研究成果。有的组员说:“把土豆放入盛有水的容器中,容器中的水就会上升一段,这部分水的容积就是这个豆的体积。”有的组员说:“把一小袋沙子完全倒入长方体的容器中,只要测量出含有沙子的这部分长方体容器的容积,就等于算出了这袋沙子的体积。”有的组员说:“我们先把橡皮泥捏成了和这个石块外形一样的物体,然后再将这块橡皮泥改捏成我们曾经学过的某个立体图形,如正方体,计算出这个正方体的体积,也就等于知道了这块石块的体积。”
用上述多种方法将这些不规则物体转化为规则物体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探究性学习的过程。学生在动手实践中自主地去探索,在小组内互相交流、相互启发,多种感官参与到自主探究性活动中来,他们对知识的理解更透彻,印象更深刻,记忆更牢固。
四、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创设有效情境
教师与学生平等相处、坦诚相见,小学生就会主动与教师亲近,愿意接受教师的教育和帮助。让学生在愉快、宽松、自由、平等的环境中学习,保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学生学习就不会感到有压力而产生兴趣,自愿接受老师的指导和帮助。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我积极尝试创设和谐的情境,力求使学生处于兴奋和求知的进取状态。如教学“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时,我对学生说:“今天你们来考考老师,请任意举出一个最简分数,老师马上告诉你们这个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学生考老师,同学们别提有多高兴,纷纷举出了不少最简分数,老师都一一给予了回答。起初学生有怀疑,经过验算确认老师的答案是正确的,于是,由怀疑到信服,无形之中产生了“老师为什么能这样快地判断出来”的疑问,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油然而生,就以极高的兴趣进入到教学中。
情境是一把双刃剑,运用得当,会使课堂生机勃勃,学生获得有效的发展;运用不当,却会淡化数学课堂的数学本质属性,影响学生的课堂生成。作为教师,应当深入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研究自己,根据自身、学生的特点,结合教材实际,创设出合情合理的情境,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创设情境是一个不断发现、积累和创新的过程,在实践中,教师要养成观察、积累的习惯。“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知识的兴趣。”让学生有了对数学浓厚的兴趣,他们就会由衷地感叹:原来,数学可以这样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