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跨海导弹火力

来源 :海事大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ayasof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本文根据外媒和国内(含港台)部分公开出版物的报道编写,不代表本刊现点,仅供读者参考。
  
  从1996年以来,中国媒体多次展示了以战术弹道导弹作为攻击台湾的火力战手段,通过几次演习和公开刊登的照片报道情况看,解放军跨海导弹火力作战的规模和模式要比展示的弹道导弹演习大得多。平均宽度130千米以上的台湾海峡是解放军进攻台湾的最大天险,也是台军防御所能利用的最好屏障。如此大的宽度,使解放军的进攻作战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利用导弹火力战能够跨越海峡精确打击台湾目标,摧毁台湾的防御体系,同时也是战场遮断的重要手段。
  
  导弹的使命与能力
  
  据《参考消息》报道,解放军原属二炮的短程弹道导弹部队在2000年以后改属集团军。指挥权的这种变更本身说明,500千米射程内的弹道导弹将作为集团军战役地幅内的火力支援武器,而不再是原来直属二炮的战略纵深打击手段。因此,短程弹道导弹的作战使命除包括打击台湾地区战役纵深的重点高价值目标外,还包括承担集团军炮兵的战场遮断、火力支援、摧毁压制台湾炮兵和重型武器等毁伤任务。2004年,陈水扁在竞选演讲中声称,大陆短程弹道导弹部署在福建、江西以及广东北部和浙江南部部分地区,并声称有400多枚导弹。根据导弹作战的基本使命,对台火力战将具有空前强度和密度。陈水扁很可能混淆了400枚导弹和400个发射装置的关系,通常一个发射装置要配备数倍的导弹。成批生产的短程弹道导弹成本并不比高级轿车的售价高,而且解放军很短时间内就能储备足够数量的导弹。对这些地处内陆的部署地区,台湾目前的反击手段望尘莫及,无法减缓或削弱解放军的导弹轰击强度。
  导弹火力战中,飞航式导弹火力单位是重要组成部分。相对于弹道导弹武器系统,飞航式导弹对高价值点目标有很高的命中精度,通常用于打击雷达站、通信中心、防空导弹阵地、空军基地飞机掩体、码头以及近海的机动雷达车队等重要目标。解放军已经装备有红外制导的对陆攻击飞航式导弹以及惯性和高度表地形匹配的巡航导弹。此外激光制导的战术导弹也已经研制成功并装备部队。飞航式导弹通常由飞机携带,部分可用岸防导弹发射系统发射。
  20世纪90年代以来,解放军已装备了采用涡轮喷气发动机的飞航式空对地导弹,射程在120千米以上,可以在大陆沿海地区上空发射,打击台湾本岛的目标。而台湾空军进行拦截则要进入大陆防空导弹火力圈,这将遭到解放军的地面防空系统和战斗机的双重威胁。飞航式导弹及巡航导弹大部分属于空军或海军编制,在对台作战中,解放军将组成战役指挥机构来统一指挥和协同这些兵种单位的作战行动。
  当前弹道导弹进行战术打击多采用集束战斗部。这类战斗部在防空导弹阵地或停机坪上空爆炸,杀伤效果很好。尤其是防空武器通常没有顶部防护,容易被集束战斗部摧毁。台湾很多指挥机构设置在地下,配备钻地战斗部的弹道导弹具有很大的攻击优势。台湾坚固的地下工事通常在数百米深的山下,具体情报获取难,不能保证战斗部能有效摧毁,但对打击诸如出入口、通风口等地下工事的浅层部位当属有效。解放军的巡航导弹较弹道导弹精度高,可能配用高爆战斗部对地面坚固目标进行爆破。
  
  对目标的侦察和跟踪能力
  
  进行远程导弹火力战的先决条件是确定目标的位置。台湾海峡的宽度对于解放军实施电子侦察并没有影响。2000年,属于解放军的图-154大型电子侦察机图片已出现在互联网上。这种由民航机改装的侦察机有多种大孔径侦察天线罩,很可能已安装了宽带电子侦察接收机。如果真像台湾所说的那样,这种飞机定期在台湾海峡大陆沿岸上空作侦察飞行的话,那么台湾的固定雷达台站和通信台站情况大陆当尽可掌握,至少对台军雷达和通信台站的常备位置和频道情况已经了解。任何一支军队在战时都要使用另外的备用频道或波段,同时有战备机位阵地等,解放军的电子侦察机在战时也能在大陆沿海上空保持监视巡航,连续跟踪台湾雷达和通信的频道和位置变化情况,而东南沿海建立的网络系统能够立即将侦察信息综合到指挥部的系统中,发动导弹快速攻击。
  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进行过合成孔径和逆合成孔径的研制开发,公开发表的文章中就有用合成孔径测绘的港口和船只等图像。这些技术能够在侦察机上使用,装在飞机侧面的合成孔径雷达能够对台湾公路上的车辆进行探测和定位。合成孔径雷达还能利用“交叉路径相位测量”进行动目标识别。这使得解放军拥有对车辆停放地点或停放分布情况、对可能架设的地面武器系统以及隐蔽在野战掩体中的台湾作战飞机进行定位或监视的能力。这类系统如果安装在运-8和图-154改装的侦察机上,就更会拥有连续跟踪整个战区地幅内台湾地面目标的能力。
  台军大型装备具有机动能力,如从美国进口的“铺路爪”远程雷达系统等。机动规避会导致解放军对其侦察定位跟踪发生困难。大型电子侦察机能够处理大部分地面移动目标,并对开机工作的雷达迅速定位。据中国有关公开刊物报道,侦察接收机能够做到一个脉冲就能定位,而对于假目标或伪装目标等,则能通过电子侦察机、侦察船只、侦察卫星和潜入的特种部队人员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鉴别,还可以凭借定位侦察信息进行判断。侦察获得的信息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传回大陆沿海的情报中心。解放军在20世纪90年代末已经完成了东南沿海的网络系统建设。
  
  导弹与制空作战
  
  在宽阔的台湾海峡作战,取得制空权尤为重要。台湾制空体系除空军作战飞机外,还包括地面防空系统和海军的舰基防空系统。台湾海军防空力量主要分布在台湾以东的西太平洋和岛南北两侧,由大型作战舰只担任,这些装有防空导弹的大型舰艇不会进入海峡。台湾空军因为多数情况下处于防御,战斗机可以保持在中央山脉附近或台湾海岸上空巡航。这样的部署能使战斗机处于地面防空火力网之后,因此,解放军战斗机必须穿过台地面防空火力网才能将台湾战斗机巡航空域纳入中距导弹射程。这使得台湾能够利用战斗机和地面防空系统协同进行反击,同时台湾战斗机能够弥补地面防空系统的低空盲区,使台湾防空体系在海峡内的低空盲区处于100千米以外。保持巡航的台湾战斗机还能够及时向西前出,拦截解放军越过海峡中线的作战飞机和船只,甚至在中线以东就能攻击大陆沿海港口。面对如此严密的防空体系,解放军虽然拥有大量的先进战机以及经过改进的老式战机,但利用航空兵单独争夺制空权是非常艰难的。进攻的解放军作战飞机在海峡中线以东将脱离大陆地面防空系统的掩护和依托,而面临台湾来自空中和地面的双重威 胁。弥补这种固有不利态势的选择就是解放军的战术导弹。
  战术导弹的制空作战包括对台湾机场、雷达台站和通信台站等相关设施的袭击。摧毁一定数量的这些目标后,将严重削弱台湾的防空体系和空军出动能力。台湾防空依靠由空军和海军的31个雷达站以及10多台机动雷达和4架E-2T预警机组成所谓“强网”系统,系统范围可覆盖台湾岛及周围广阔空域。该系统指挥中心设在台北贡关山地下指挥司令部中,在澎湖、花莲、屏东、高雄等处设有5个分指挥中心,在台湾、澎湖、金门、马祖地区设有16个联络雷达站,各个联络站能够整体联网并能与分指挥中心传递交换情报。这些固定阵地的雷达站能够在平时进行定位和探测,雷达或大型通信站天线系统不可能隐蔽,而且中远程雷达天线尺寸大,容易被弹道导弹和巡航导弹摧毁或命中。这些雷达系统和通信系统被摧毁后,台湾防空网将出现很多雷达盲区和通信盲区,解放军的作战飞机便可以通过这些盲区接近台湾腹地,进一步扩大战果。
  导弹火力急袭与航空兵协同,对台湾的预警机威胁很大。由于解放军的导弹能够在短时间内使台湾防空系统遭受沉重打击,而且对机场的轰击可使台湾无法及时组织足够的战斗机升空拦截,因此解放军的战斗机出动能力不受影响,能够采取多批次多方向进攻,即便台湾预警机能够探测,也没有能力进行拦截。少量升空的台湾战斗机会遭到解放军部分航空兵的纠缠,无暇顾及保护预警机。解放军的战斗机完全能够直接进攻台湾雷达预警机,削弱台军整个防空体系的预警能力。更为主要的是,台湾空军目前没有能力对大陆发动大规模突袭,因此很难有效遏制解放军作战飞机大规模、高强度的连续升空作战。
  台湾军队的固定系统很难在解放军的导弹火力下生存。尽管台湾宣称其电子战系统十分强大,但仅仅对有雷达或光电末导系统的导弹起作用,对惯性制导和地形匹配的导弹以及弹道导弹毫无作用。在有电子干扰的情况下,解放军可以利用这类导弹对事先确定的目标位置进行轰击,或者结合电子侦察攻击台湾雷达系统,不必使用容易受到干扰的反辐射导弹。依靠弹道导弹和巡航导弹的打击方式,能够大大削弱台湾电子战能力。台军远程雷达天线通常有20~30米,甚至更大,接近解放军弹道导弹的圆概率误差,因此能够进行直接摧毁,或用集束战斗部进行摧毁。对台军机场目标更是不在话下。目前,解放军装备的弹道导弹精度足以分别打击机场跑道、停机坪、油库、机堡掩体和塔台目标。
  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色列媒体声称解放军采购了以色列飞机公司的“哈比”反辐射无人机。相对于反辐射导弹,无人机能够长时间在可能有雷达的地区上空巡航,迫使敌方长时间不敢开机。但台湾地面防空武器和光电探测装置密度很大,这类反辐射无人机容易被击落,未必能在制空战中发挥作用,可能在地面交战中,对前沿的战场侦查雷达和火炮侦察雷达进行压制。
  
  对海导弹战和开辟海上走廊
  
  消灭台湾海上目标并为登陆船队提供火力保障,是解放军导弹火力作战的重要任务之一。在台湾附近活动的解放军舰艇或登陆船队,在离台湾本岛100公里左右时就已经进入了台军岸舰导弹的射程。尤其是向台湾进发的登陆船队,更要在台湾岸舰导弹射程或舰舰导弹的射程内航行数小时之久。在航渡过程中,解放军开辟海上通道并制止台湾海空军对编队的袭击都只能依靠导弹火力,直到编队靠近台湾海岸,护航舰只才能有效打击陆上目标。解放军弹道导弹主要用于攻击台湾的岸防系统,包括对海雷达、海军通信中心以及导弹发射阵地。开辟通道的火力战中,解放军的弹道导弹并不需要打击清除区域外的台军武器,因为那些系统并不能威胁编队的海上走廊。在限定范围内的台湾远程武器系统数量是非常有限的,部署阵地部分是固定式,部分为机动式,解放军可以通过侦察系统的连续跟踪确定其位置,用导弹火力进行预防性清除。台湾对海防御同样是海空军以及陆军联合作战,在开辟通道的作战中,解放军的弹道导弹火力既要压制台防空系统,又要打击小型舰艇基地。根据台湾方面公布的解放军导弹数量,足够完成开辟通道的任务。
  解放军巡航导弹的研制一直是个谜。据公开出版的《航空知识》等杂志报道,中国科研部门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和80年代中期,已经完成了弹用涡轮喷气发动机和地形匹配技术,因此解放军的一些导弹完全能够达到90年代初期美国BGM-109“战斧”导弹的水平。中国的巡航导弹采用惯性制导和地形匹配方式较美军更有优势,因为台湾距离大陆很近,导弹飞行时间短,导航系统积累误差小,命中精度更高(美军发射距离往往在几百甚至上千公里)。此外,大陆地理优势能够转化为制导优势,解放军能利用东南沿海的地面系统,对即将人海的巡航导弹进行“协同式”校正,使惯性制导精度达到GPS制导的精度水平。2003年,中央电视台报道了射程250公里的新型导弹试验,说明大陆完全具有远程巡航导弹的生产能力,增加射程不过是很小的工作。不断在网上传闻的远程巡航导弹很可能在内陆发射,通过多次校正打击台湾目标。这种发射模式也可能利用前出的潜艇、水面舰艇和伪装侦察船作为校正平台,将打击范围延伸到西太平洋的目标。台湾无法对解放军的巡航导弹进行干扰,而且在导弹火力战摧毁探测平台后,台军的拦截能力都很成问题。巡航导弹能够进行高精度点穴式打击,主要针对体积小的制导雷达、炮瞄雷达以及一些难以被弹道导弹命中的目标。但目前解放军是否装备了这类导弹尚无法证实。
  反舰作战主要依靠飞航式反舰导弹。台湾海军大型舰只不大可能靠近大陆或进入海峡活动,但是台湾装备的导弹艇大量部署在海峡附近,是前出突击大陆编队的主要力量。这些导弹艇体积小,高速航行时艇体部分淹没在尾浪中,雷达有效反射面小。台“海鸥”级和“光华”6型艇雷达发射面都很小,解放军老式的导弹和火控系统很可能无法捕捉和锁定这些目标。目前,解放军海军导弹艇和作战飞机装备的部分反舰导弹采用电视或红外制导,对这类目标比较有效。此外,双方都可能出动直升机或战斗机对海峡内的水面舰艇目标进行突袭。直升机飞越海峡只需要20分钟左右时间,而固定翼飞机更快。由于海峡上空不仅有双方密集的地空导弹对射,300米高度将可能有上百个各种雷达照射信号,而且还有沿各自海岸飞行的战斗机拦截,因此对导弹艇等小型水面目标的导弹突袭,要非常突然和快速。直升机或攻击机通常由侦察机、高山雷达或海军舰艇提供目标指示,超低空发动攻击后立即撤离。
  威胁海峡的台湾海军舰艇不仅有海峡区域内的导弹艇,还有西太平洋的大型作战舰艇,其装备的“雄风”2和“捕鲸叉”导弹射程足以覆 盖海峡以内大部分海区,与导弹艇、岸舰导弹和空军战斗机构成了综合火力。解放军对付这些远距离目标需要动用轰-6丁或歼轰-7战斗轰炸机携带反舰导弹进行突击。2003年,中国公开宣布射程达250千米的导弹试射成功,这类远程导弹中很可能有雷达主动制导和电视红外制导的反舰型号,这使得解放军能够从靠近大陆沿海的海面发射,打击台岛以东的台湾海军舰艇。
  在开辟编队走廊的火力战中,解放军可能同时发起压制台湾空军、摧毁台湾防空体系和指挥系统的攻势。目前,解放军有持续压制台军几十分钟或更长时间的导弹火力战能力,这个能力发挥时机很可能选择在大规模进攻作战过程中,攻势过后,台湾将陷入损失惨重的半瘫痪状态,使解放军的后继攻势能减少损失并给予台军更沉重的打击。达成这个效果对解放军来说也具有相当的挑战,武器储备、作战勤务和技术保障等都要具备应付长时间连续作战的能力。
  
  对陆火力支援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诺曼底登陆作战中,从英格兰南部出发的盟军横渡海峡的平均距离为80千米左右,而且具有绝对的制空权。德军主力集中在法国内地和200千米外的加莱地区,全因盟军航空兵有效的战场遮断而受堵。面对地域狭小、兵力密度和防御体系水平都远远高于当年德国的台湾岛,解放军进攻作战的困难程度可想而知。解放军的炮兵火力对登陆作战的支援能力不足,而海军舰队要担负封锁和遮断周边海区的作战使命,并不能全部投入对登陆作战的战术火力支援。大陆公布的历次演习照片中,解放军有采用大型船只运载火炮对岸射击的情况。大型船只虽然比较稳定,解放军已经获得使用经验,但是这类船只容易遭到台湾远程武器的打击,而且难以伴随前几波登陆部队。在登陆作战中,进攻兵力只能梯次投入,而掘壕据守的台湾军队则已经完全展开,能够全力以赴。要打破这种态势,解放军的导弹火力战非常关键。
  根据大陆公开出版的登陆作战书籍,解放军导弹的对陆支援作战首先是清除威胁登陆地区的台湾中远程重型武器(包括反舰导弹和“雷霆”2000火箭炮)、陆军重型火炮和装甲部队的阵地、集结地,而轻型武器火力点则交由登陆部队的两栖坦克和步兵武器摧毁。这种跨海导弹火力支援的作战模式需要在登陆部队中配属专门的小组或分队,配备测距和照射等特种器材,还需要有通信保障分队和设备,解放军的侦察机也将担负目标指示和打击任务。最初登陆的部队是最为艰苦的,更需要导弹火力支援,需要导弹采用高爆战斗部或集束战斗部。解放军装备集束战斗部和末端子弹药的报道极少,但在国际武器装备展中,大陆兵工企业却有相关的产品介绍。这说明此类弹药开发对于大陆科研部门毫无困难。“东风”11导弹携带集束战斗部将能够摧毁一个装甲连的阵地,效果相当于15000吨级的空爆核武器。
  面对蜂拥而来的解放军登陆部队,台湾必须紧急调派增援,去弥补被削弱的防御体系,组织台军向登陆地区补充和增援。对陆支援作战模式包括轰击交通枢纽、桥梁和隘口,打击行进的车队和部队等。弹道导弹对交通枢纽的攻击包括集束和高爆战斗部直接摧毁以及地雷战斗部封锁,两种模式很可能同时使用,以在较短时间内瘫痪和封锁通往交战地区的交通线。中远程巡航导弹和机载飞航式导弹则可以直接摧毁桥梁等设施。据称解放军在小型水面舰艇上装备了对岸作战的导弹武器,能够在近海发起对岸攻击,用导弹摧毁临海公路的桥梁,甚至直接攻击行进中的目标。
  
  作战组织与部署
  
  对于解放军来说,导弹火力战不只是战役行动,其中交织了各个层次的作战目的。解放军的导弹数量、发射平台数量和侦察、指挥系统,都足以支持大规模的导弹连续作战。这种持续数小时,甚至十数小时的火力战,足以使台湾整个防御体系遭到重创且难于短期恢复。导弹火力战要达成预定效果,重要因素就是组织指挥和后勤保障。
  强调突然和猛烈打击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解放军在公开场合提得最多的模式。数量庞大的弹道导弹部署在广东、江西和福建的广大地区内,携带导弹的作战飞机和舰艇遍布沿海。这些部队和阵地要做到统一指挥和快速反应,必须具有覆盖整个战区的通信和指挥体系。经过多年的建设,解放军在东南沿海已经完善了通信指挥网络。从一些赞扬施工部队先进事迹的报道可以看出,沿海地区还修建了大量的坑道。
  火力战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后勤保障。解放军的海空军基地通常有专用铁路、公路以及弹药和燃油库,加大储备能够存储足以进行袭击战役的基数,但分散部署的弹道导弹部队后勤要复杂得多。中国近20年建设了高速公路网,对国道、省道和县乡公路也进行了大量的改造,这些道路网都将大大改善后勤状况,有利于部队的快速机动。
  解放军的导弹火力战很可能是在几小时内集中火力,同时遂行大规模的制空、制海并打击战役纵深高价值目标,在台湾防御体系和海空军遭受重创后,开始进行持续性的封锁和压制作战,切断台湾武器装备的补充渠道,减缓台军补给的速度。然后再进行后续的导弹火力战,并选择时机发动大规模登陆作战。在对台作战中,导弹火力战的各种使命同时交织,并不会出现时间上的割裂,只是反映在台湾同时遭受打击的范围和目标类型的差异。当然,如果台湾当局不再单方面谋求台湾“独立”的话,解放军的这些导弹恐怕永远不会飞向台湾岛。
其他文献
IFX计划,是美国天基激光武器发展计划,是美国防部科研局与美国空军共同勾画的21世纪用激光武器进行太空作战的美好蓝图。此计划预计到2013年完成,计划的前期和中期工作目前已完成,美空军正集中精力攻克难关。美国在激光武器研制方面,不仅仅把目标局限在太空,同时把触角伸向空基机载激光武器和地面反卫星激光武器的研制上,并与以色列联合开发地面战术激光武器。美国的天基武器计划耗资庞大,其能否成功让我们拭目以待
期刊
引子    1993年5月7日,台湾当局在高雄造船厂的船坞码头上,举行了“光华一号”计划“成功”级导弹护卫舰首舰(舷号1101)交接仪式。时任台湾“总统”李登辉亲自主持、众多国民党要员及台湾军方人士出席仪式。该舰被台湾军方和媒体称为“21世纪巡弋台湾的海上蛟龙”。由于国内媒体对“成功”级的技术性能多有论述,因此本文将主要台湾研制、装备“成功”级后在作战思想、战术运用等方面所获得的进步来分析“成功”
期刊
俄罗斯奉行“现实遏制”战略。俄罗斯是世界大国,但国力下降,北约东扩,将俄罗斯挤出了在东欧的传统势力范围。近年来相继在独联体国家出现的“颜色革命”,进一步削弱了俄罗斯在这些与之有血缘关系国家内的影响。在美国和西方的挤压下,俄罗斯失去了大片的战略空间。为了建立俄罗斯在国际社会的强国地位,为了维护国家安全,普京总统强调:“核武器过去是、现在和将来依然是保障国家安全的主要基础”。    俄罗斯核战略的演变
期刊
最近5年来与过去几十年相比,中国的国防工业的生产率大大提高。中国在20世纪90年代末实行的国防工业改革与以前年代所实行的不同,其规模相当大,对中国国防工业的产出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国防工业生产方面普遍的效率低下和缺乏创新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中国的国防工业公司已经改善了研发方法、生产工艺,从而提高了产品质量。虽然这些改进是逐步和渐进的,但只要中国经济继续增长,它们今后可望继续积累。中国的国防工业生产范
期刊
编者按:本文编译自美国潜艇部队官方刊物《Undersea Warfare》2004年冬季号,作者是专门负责研究中俄安全政策的美国海军战争学院战略研究部副教授莱尔·戈尔登斯特恩博士和比尔·默尔。本文回顾了中国海军潜艇部队的发展历程,从美国海军的视角得出中国潜艇部队已经摆脱了艰难时期,正快步走向成熟的结论。本文仅供参考。    东亚沿海海上力量的平衡正在随着中国的偏爱而逐渐发生改变。有众多的迹象,包括
期刊
1996年台海危机之后,台军将防御作战的重点逐渐由制海作战转变为防空和反导作战,积极谋求建立导弹防御系统。1998年初,台军“联合防空精进专案小组”提出了完整的反导系统建设规划,即以陆基低层反导系统为主,以海基低层反导系统为辅,高层反导系统为长远目标,力争在2010年前后建成低层反导系统。本文就台湾反导系统建设情况作一简要分析。    谋求加入TMD受阻,被迫立足自主发展    美国战区导弹防御系
期刊
前言    如今印度军队规模、装备水平和国防科研能力等方面已在亚洲乃至世界诸军事强国中部占有一席之地,其航天力量发展出引人注目。印度一直希望自己能成为国际上有影响力的大国,它一直将航天力量发展视作迈向世界大国、体现其综合国力的重要步骤。本文通过分析印度卫星的发展、积极开发天战武器和空天飞机、印度大力实施载人航天和登月计划、印度航天力量发展存在的问题,对印度航天力量发展做了初步的探讨。    印度卫
期刊
钱斯·沃特公司是一家以设计制造舰载战斗机见长的老牌飞机制造企业,曾研制过著名的F4U“海盗”和XF5U“飞行薄饼”螺旋桨战斗机,以及F6U“海盗船”、F7U“短剑”和F-8“十字军战士”喷气战斗机,其中,“十字军战士”是世界第一种超音速舰载战斗机,也是最后一种以机炮为主要武器的战斗机,现在就让我们品味“十字军战士”的生平趣事。    发展过程    1946年研制完成的F6U是沃特公司的第一种喷气
期刊
俄空军到2015年将装备58架苏—34轰炸机    俄罗斯《消息报》近日报道,俄罗斯副总理、国防部长伊万诺夫日前称,到2015年,俄罗斯空军将装备58架苏-34轰炸机。他说,改进后的图-160轰炸机和前线轰炸机苏-34装备空军部队,对于俄武装力量和国家防御能力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事情。  此前在新西伯利亚展示了俄罗斯契卡洛夫科研生产联合体的最新科研成果:多用途前线轰炸机苏-34。该飞机震惊了俄媒体记者
期刊
国外空空导弹发展现状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战争的模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就美国而言,现代战争正从以平台为中心转为以网络为中心。也就是说现代战争的特点是以网络为中心的中远程精确打击。而中远程精确打击大多是从空中开始的,因此空中打击与空中对抗已成为现代战争的主要模式。由于在中远程精确打击、夺取制空权和空中对抗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空空导弹已成为世界许多国家优先发展和竞相购买的武器装备。  在空空导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