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课教学,我采取的策略是让学生自己看课文和课外辅助阅读材料(课前教师可提供一部分),课堂上,通过神话传说和具体历史例子推出结论,完成教学目标。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华夏之祖”的教学。
一、把握重点难点,深入浅出
“华夏之祖”一节的内容比较简单,内含神话传说的元素较多,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这是教学的有利之处。但是,该内容属于华夏文明之源,实则虚之,虚则实之。实是根本,虚以实为本,虚乃合乎实之推理,虚是年代久远和文字记载缺乏之故。所以,我认为本节教学之难则在于如何让学生从简单的内容中领悟其深刻内涵,从神话传说中领悟华夏之魂。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讲故事容易,抽象提炼难。尤其是初一学生的相关知识储备不足(对社会生产力、剩余产品、剩余劳动力、私有财产、贫富分化、部落、奴隶社会、原始社会等概念接触甚少、理解甚浅),如何深入浅出地让学生理解是本节教学的一个难点。综上所述,在教学中应该尽量采用通俗化的语言和举例比喻的方法,概念上要淡化,让学生形成一个基本的演变过程的概念就足够了。但要引导学生重点思考传说与史实的联系和区别,绝不能把学生带入虚无之境而动摇华夏之根。
二、关于神话传说
本节教学设计以神话传说故事为切入点,起点低,易于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参与课堂教学。但是,课堂是有限的,教师即使是“很善言”,也无法把神话故事讲到尽善尽美。我一般采取课前发阅读材料的方法辅助教学。这样,在学生已经进行课外阅读的基础上,教师在课堂上就可以用言简意赅的语言,把神话故事娓娓道来,吸引学生的“精、气、神”。
三、关于本课的目标
通过神话故事和学生的“活动与探究”,最终都是为了完成以下两个目标:黄帝为什么受到后人的尊敬?他对中华民族有什么杰出贡献?也就是说,一堂课必定要有它的灵魂,本课以“热爱并学习中华文明优秀传统”为灵魂,这是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历史教学中要体现的人文关怀的特点。另外,根据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特点,要把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华夏族的形成,“禅让”的含义和实质,传说和史实的区别与联系作为学生识记与理解的目标;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收集资料,对远古时代历史面貌进行合理的想象,培养学生从传说中提取有效信息并主动探究的能力。同时,激发学生的民族认同感、民族自尊心与民族自豪感。这是本课要求达成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考虑到初一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将“华夏族的形成”作为重点,让学生认识到华夏族的形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同时,将“禅让制”的含义和特征作为难点,使学生感受到中华政治文明的起源。
从上课的效果看,基本实现了预期目标,自我感觉其成功之处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这一课选择了较为恰当的基于小组合作的探究式教学形式,组织了有效的教学活动,自然而然地实现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育,使学生发自内心的情感得到淋漓尽致的抒发。其次,就本课而言,“情”主要凝结于“中国情”和“民族情”。通过了解华夏族形成的历史和中华民族祖先的传说,激发学生探索中华文明之根的兴趣,使学生充分認识到中华民族是在历史长河中逐渐融合而形成的,炎帝、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炎黄子孙、华夏儿女,同根、同族、同源。以此达到增强学生民族“认同感”的目的。
四、关于教学手段
本节课大量运用多媒体教学,取得较好的效果。之所以有较好的教学效果与我在课前学习历史课程标准、联系学生实际、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是分不开的。根据历史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特点,我把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华夏族的形成,“禅让”的含义和实质,传说和史实的区别与联系作为学生识记与理解的目标。一方面通过多媒体提供部分辅助课外阅读材料,另一方面引导学生自我收集资料。同时,将激发学生的民族认同感、民族自尊心与民族自豪感作为本课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考虑到初一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我将“华夏族的形成”作为重点,让学生认识到华夏族的形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同时,将“禅让制”的含义和特征作为难点,使学生了解中华政治文明的起源。同时,在课前让各历史学习小组准备了关于尧舜禅让的历史情景剧——做到了学、研、演一体化学习方式。当然在教学中,要想达到预期,需要解决好以下几点:(1)本课的图片、资料很多,需要在设计上使各个环节衔接更加流畅;(2)各种媒体资源的整合需要加强技巧;(3)导入应该先提出问题再播放视频,做到目的性、针对性强,节约课堂时间,提高课堂效率。
一、把握重点难点,深入浅出
“华夏之祖”一节的内容比较简单,内含神话传说的元素较多,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这是教学的有利之处。但是,该内容属于华夏文明之源,实则虚之,虚则实之。实是根本,虚以实为本,虚乃合乎实之推理,虚是年代久远和文字记载缺乏之故。所以,我认为本节教学之难则在于如何让学生从简单的内容中领悟其深刻内涵,从神话传说中领悟华夏之魂。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讲故事容易,抽象提炼难。尤其是初一学生的相关知识储备不足(对社会生产力、剩余产品、剩余劳动力、私有财产、贫富分化、部落、奴隶社会、原始社会等概念接触甚少、理解甚浅),如何深入浅出地让学生理解是本节教学的一个难点。综上所述,在教学中应该尽量采用通俗化的语言和举例比喻的方法,概念上要淡化,让学生形成一个基本的演变过程的概念就足够了。但要引导学生重点思考传说与史实的联系和区别,绝不能把学生带入虚无之境而动摇华夏之根。
二、关于神话传说
本节教学设计以神话传说故事为切入点,起点低,易于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参与课堂教学。但是,课堂是有限的,教师即使是“很善言”,也无法把神话故事讲到尽善尽美。我一般采取课前发阅读材料的方法辅助教学。这样,在学生已经进行课外阅读的基础上,教师在课堂上就可以用言简意赅的语言,把神话故事娓娓道来,吸引学生的“精、气、神”。
三、关于本课的目标
通过神话故事和学生的“活动与探究”,最终都是为了完成以下两个目标:黄帝为什么受到后人的尊敬?他对中华民族有什么杰出贡献?也就是说,一堂课必定要有它的灵魂,本课以“热爱并学习中华文明优秀传统”为灵魂,这是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历史教学中要体现的人文关怀的特点。另外,根据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特点,要把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华夏族的形成,“禅让”的含义和实质,传说和史实的区别与联系作为学生识记与理解的目标;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收集资料,对远古时代历史面貌进行合理的想象,培养学生从传说中提取有效信息并主动探究的能力。同时,激发学生的民族认同感、民族自尊心与民族自豪感。这是本课要求达成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考虑到初一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将“华夏族的形成”作为重点,让学生认识到华夏族的形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同时,将“禅让制”的含义和特征作为难点,使学生感受到中华政治文明的起源。
从上课的效果看,基本实现了预期目标,自我感觉其成功之处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这一课选择了较为恰当的基于小组合作的探究式教学形式,组织了有效的教学活动,自然而然地实现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育,使学生发自内心的情感得到淋漓尽致的抒发。其次,就本课而言,“情”主要凝结于“中国情”和“民族情”。通过了解华夏族形成的历史和中华民族祖先的传说,激发学生探索中华文明之根的兴趣,使学生充分認识到中华民族是在历史长河中逐渐融合而形成的,炎帝、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炎黄子孙、华夏儿女,同根、同族、同源。以此达到增强学生民族“认同感”的目的。
四、关于教学手段
本节课大量运用多媒体教学,取得较好的效果。之所以有较好的教学效果与我在课前学习历史课程标准、联系学生实际、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是分不开的。根据历史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特点,我把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华夏族的形成,“禅让”的含义和实质,传说和史实的区别与联系作为学生识记与理解的目标。一方面通过多媒体提供部分辅助课外阅读材料,另一方面引导学生自我收集资料。同时,将激发学生的民族认同感、民族自尊心与民族自豪感作为本课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考虑到初一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我将“华夏族的形成”作为重点,让学生认识到华夏族的形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同时,将“禅让制”的含义和特征作为难点,使学生了解中华政治文明的起源。同时,在课前让各历史学习小组准备了关于尧舜禅让的历史情景剧——做到了学、研、演一体化学习方式。当然在教学中,要想达到预期,需要解决好以下几点:(1)本课的图片、资料很多,需要在设计上使各个环节衔接更加流畅;(2)各种媒体资源的整合需要加强技巧;(3)导入应该先提出问题再播放视频,做到目的性、针对性强,节约课堂时间,提高课堂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