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从不值得定律的价值观、自我个性和现实环境三个方面来分析大学生基层就业的困惑,对于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不值得定律;大学生;基层就业
不值得定律最直观的表述是:不值得做的事情,就不值得做好。这个定律再简单不过了,重要性却时时被人们忽视遗忘。不值得定律反映人们的一种心理,一个人如果从事的是一份自认为不值得做的事情,往往会保持冷嘲热讽,敷衍了事的态度,不仅成功率低,而且即使成功,也不觉得有多大的成就感。
目前,随着经济发展,时代变迁,大学生就业面临四面楚歌的境地。党和政府一贯重视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2005年6月29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中办发[2005]18号),将大学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当成了一个涉及全局的重大问题,给予高度重视。与此同时,各级政府也出台了相应的政策措施,引导和鼓励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尽管政策具有引导作用也很有吸引力,大学生也积极前往,但成功者确是少之又少,多数只是敷衍了事,并不能真正的做到在基层就业。仍有不少大学生对西部边远山区和一些欠发达地区提不起兴趣。大学生集中于并不能发挥自己多大优势的城市和发达地区,浪费了不少人力资源。
在选择职业中,有些学生对目前的就业期望值低,愿意选择去基层就业只是为了应付找工作,盲目从众,跟随别人的步伐走,并不真正是自己的目标价值所在。用这种态度去对待工作使人缺乏激情,还降低自己的自信心。这种做事的态度成功率低,哪怕最终成功了,自己也不会有多少成就感。
目前在基层就业中主要存在三种不值得观念,才会导致现在大学生基层就业观念不强。
一、对基层就业价值观的不认同
选择职业,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职业价值观。价值观就是人们在生活和工作中所看重的原则、标准或品质,是人的一套自我激励机制。
罗克奇指出价值观具有动机功能,不仅是评价性的,还是规范性的和禁止性的,是行为和态度的指导,是个人的、也是社会的现象。[1]价值观具有很强的驱动力,它能引导人们为自己的目标所努力。只有符合自己价值观的事,我们才会满怀激情的去做。
黄希庭认为,价值观是人们区分好坏、美丑、益损、正确与错误、符合或者违背自己意愿的概念系统,它通常是充满感情的,并为人的正当行为提供充分理由。他特别指出,职业价值观是人们对社会职业的需求所表现出来的评价,它是人生价值观在职业问题上的反映,是人生价值观的一个重要方面。[2]
俞文钊等认为,职业价值观是个人对职业乃至整个人生所产生的比较稳定的个性倾向。大学生在择业时首先考虑这项工作是否符合他的价值观,价值观在人们择业中起到极其重要的、决定方向性的作用,甚至往往超过了兴趣和性格对人们的影响。
大学生选择职业时的择业标准是:能否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符合自己的兴趣爱好,收入高,能否提供进一步受教育的机会。基层就业无疑在某些方面给大学生提供了很好的锻炼机会,但是,有些学生对于基层就业的价值观不认同,从而敷衍了事,支教个一二年过把瘾,就赶快往大城市换工作。还有一些学生认为在基层发挥不了自己的作用,把自己的未来奉献到农村基层或者偏远山区不值得。正是这种对基层就业价值观的不认同,导致学生基层就业不积极,能拖则拖,能不去就不去的。
二、自我个性对基层就业的影响
人们在同样的生活环境中,所见、所闻的内容有所区别,认识事物、处理问题的方式也不同。这些都取决于自己的性格,也就是自我个性。一个人最大的幸福,是能以自己选择的方式生活,择其所爱,爱其所择的结果会使一个人以己为荣,并呈现出圆融、丰足、喜悦、智慧和充满创造力的气质。而这些性格是否适合你选的职业,在职业中是否能完全发挥你性格中的无限潜能,这要求人——职匹配。人只有认识并了解了自己适合做什么,并能知道社会职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这样才会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和潜能,选择自己最喜欢适合的职业。某些学生有领导才能,却被分配给领导做助理,写写文章什么的,自己感觉很不值得,难以适应工作的需要,也不能把工作做到最佳。这种个性和职业的不匹配就影响了自己能力的发挥。
性格类型分很多种,不同类型性格适合不同职业,例如具有敏感、易动感情、不守常规、理想主义等人格特性的人,宜于从事艺术创作类型的职业。对于喜欢和别人交往、乐观、善于分析问题、乐于探索挑战的人就比较适合一些有挑战性的工作,而不喜欢循规蹈矩的事情。那些愿意去基层就业的学生,应该考虑到人——职匹配,考虑自己的性格是否适合基层的一些职位,而不是只认为能通过考试,有些证书,学习能力也比较强就能去基层。去基层就业要考虑的因素很多,对于学生的要求也不仅仅限于学生的求职热情,更重要的是这个职位和他的契合程度。尤其是对于复杂环境的应变能力,对于生活困苦的承受能力,对于处理不同人之间的复杂关系能力等,要仔细地考虑。如“三支一扶”中的支农就需要善于探索研究而不是能说会到的交际人才;相反,对于做基层行政工作的人则需要有很好的交际和应变的能力,更主要的是有责任心,为人民服务摆在第一位。大学生基层就业应该综合考虑自我个性,要成就欲望强的人去带头把事情完成,成就他的价值;要欲望不强的人配合合作,增加他们对基层就业的认同感,调动工作地积极性。
三、现实处境的无力改变
目前基层就业范围主要是西部偏远山区,或者是市区下的农村。与发达地区相比,边远地区和基层在经济发展水平、信息资源等各方面条件都相去甚远,基层也有一些群众对来工作的大学生持“不值得”的看法,这使在岗大学生更觉得有巨大的心理落差。还有不少大学生在城市无法找到合适的工作就奔向了基层,但是面对基层工作的环境却不能接受,既不符合自己的价值观也不符合自己的个性,于是在这种冲突中自己的工作做的也不认真踏实。
现实处境的无力改变使很多学生在基层做的不理想,不能改变的东西,只有去适应它,适应了就不觉得困难了。适当对大学生进行培训,转变基层就业观念,越是艰苦的地方越是锻炼人,把基层当做人生磨练的起点,踏踏实实做好眼前工作。将不值得观念转变为值得观念,认为基层就业是值得去奋斗和发展的有利途径。基层就业中各种优惠政策已经是对大学生价值的认同,学生在就业时就应该明确基层就业是明智的选择。基层就业给当代大学生找到了发挥自己能力和水平的平台,给了当代大学生充分实现自身价值的土壤。当代大学生应该把基层的艰苦条件当成人生中的财富,当成人生中一种难得的锻炼,而不能仅仅当成一种压力和负担。
综上分析,不值得定律的三个方面恰恰体现了当前大学生基层就业的困惑。一个人认为不值得做的事情,是做不好的。大学生在对待基层就业方面应该考虑自己的价值观、自我个性和现实环境对自己的影响,把不值得做的事情转变为值得做的事情,那么就有信心去努力把它做好。各项政策在选择优秀人才去基层就业时更要考虑这三个因素,才能充分发挥人才的优势,做到人——职匹配,这样做出的工作才会是最有效的。
高校在培养大学生时,应加强对毕业生的思想观念教育,帮助学生形成面向基层建功立业的就业观念,有针对性的引导毕业生到基层、非公有制单位和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选择真正适合自己的就业岗位,在基层的工作岗位上积累经验,不断完善自己,逐步实现人生的理想目标。引导大学生树立多元化就业理念,寻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机会,调整大学生就业期望,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
参考文献:
[1]Rokeach M. The nature of human values[M]. New York: Free Press,1973.
[2]黄希庭,张进辅,李红.当代中国青年价值观与教育[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4:147.
[3]雷五明,赵北平.大学生去西部与基层就业的心理学思考[J].科技创业月刊,2006,(10):171-172.
关键词:不值得定律;大学生;基层就业
不值得定律最直观的表述是:不值得做的事情,就不值得做好。这个定律再简单不过了,重要性却时时被人们忽视遗忘。不值得定律反映人们的一种心理,一个人如果从事的是一份自认为不值得做的事情,往往会保持冷嘲热讽,敷衍了事的态度,不仅成功率低,而且即使成功,也不觉得有多大的成就感。
目前,随着经济发展,时代变迁,大学生就业面临四面楚歌的境地。党和政府一贯重视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2005年6月29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中办发[2005]18号),将大学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当成了一个涉及全局的重大问题,给予高度重视。与此同时,各级政府也出台了相应的政策措施,引导和鼓励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尽管政策具有引导作用也很有吸引力,大学生也积极前往,但成功者确是少之又少,多数只是敷衍了事,并不能真正的做到在基层就业。仍有不少大学生对西部边远山区和一些欠发达地区提不起兴趣。大学生集中于并不能发挥自己多大优势的城市和发达地区,浪费了不少人力资源。
在选择职业中,有些学生对目前的就业期望值低,愿意选择去基层就业只是为了应付找工作,盲目从众,跟随别人的步伐走,并不真正是自己的目标价值所在。用这种态度去对待工作使人缺乏激情,还降低自己的自信心。这种做事的态度成功率低,哪怕最终成功了,自己也不会有多少成就感。
目前在基层就业中主要存在三种不值得观念,才会导致现在大学生基层就业观念不强。
一、对基层就业价值观的不认同
选择职业,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职业价值观。价值观就是人们在生活和工作中所看重的原则、标准或品质,是人的一套自我激励机制。
罗克奇指出价值观具有动机功能,不仅是评价性的,还是规范性的和禁止性的,是行为和态度的指导,是个人的、也是社会的现象。[1]价值观具有很强的驱动力,它能引导人们为自己的目标所努力。只有符合自己价值观的事,我们才会满怀激情的去做。
黄希庭认为,价值观是人们区分好坏、美丑、益损、正确与错误、符合或者违背自己意愿的概念系统,它通常是充满感情的,并为人的正当行为提供充分理由。他特别指出,职业价值观是人们对社会职业的需求所表现出来的评价,它是人生价值观在职业问题上的反映,是人生价值观的一个重要方面。[2]
俞文钊等认为,职业价值观是个人对职业乃至整个人生所产生的比较稳定的个性倾向。大学生在择业时首先考虑这项工作是否符合他的价值观,价值观在人们择业中起到极其重要的、决定方向性的作用,甚至往往超过了兴趣和性格对人们的影响。
大学生选择职业时的择业标准是:能否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符合自己的兴趣爱好,收入高,能否提供进一步受教育的机会。基层就业无疑在某些方面给大学生提供了很好的锻炼机会,但是,有些学生对于基层就业的价值观不认同,从而敷衍了事,支教个一二年过把瘾,就赶快往大城市换工作。还有一些学生认为在基层发挥不了自己的作用,把自己的未来奉献到农村基层或者偏远山区不值得。正是这种对基层就业价值观的不认同,导致学生基层就业不积极,能拖则拖,能不去就不去的。
二、自我个性对基层就业的影响
人们在同样的生活环境中,所见、所闻的内容有所区别,认识事物、处理问题的方式也不同。这些都取决于自己的性格,也就是自我个性。一个人最大的幸福,是能以自己选择的方式生活,择其所爱,爱其所择的结果会使一个人以己为荣,并呈现出圆融、丰足、喜悦、智慧和充满创造力的气质。而这些性格是否适合你选的职业,在职业中是否能完全发挥你性格中的无限潜能,这要求人——职匹配。人只有认识并了解了自己适合做什么,并能知道社会职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这样才会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和潜能,选择自己最喜欢适合的职业。某些学生有领导才能,却被分配给领导做助理,写写文章什么的,自己感觉很不值得,难以适应工作的需要,也不能把工作做到最佳。这种个性和职业的不匹配就影响了自己能力的发挥。
性格类型分很多种,不同类型性格适合不同职业,例如具有敏感、易动感情、不守常规、理想主义等人格特性的人,宜于从事艺术创作类型的职业。对于喜欢和别人交往、乐观、善于分析问题、乐于探索挑战的人就比较适合一些有挑战性的工作,而不喜欢循规蹈矩的事情。那些愿意去基层就业的学生,应该考虑到人——职匹配,考虑自己的性格是否适合基层的一些职位,而不是只认为能通过考试,有些证书,学习能力也比较强就能去基层。去基层就业要考虑的因素很多,对于学生的要求也不仅仅限于学生的求职热情,更重要的是这个职位和他的契合程度。尤其是对于复杂环境的应变能力,对于生活困苦的承受能力,对于处理不同人之间的复杂关系能力等,要仔细地考虑。如“三支一扶”中的支农就需要善于探索研究而不是能说会到的交际人才;相反,对于做基层行政工作的人则需要有很好的交际和应变的能力,更主要的是有责任心,为人民服务摆在第一位。大学生基层就业应该综合考虑自我个性,要成就欲望强的人去带头把事情完成,成就他的价值;要欲望不强的人配合合作,增加他们对基层就业的认同感,调动工作地积极性。
三、现实处境的无力改变
目前基层就业范围主要是西部偏远山区,或者是市区下的农村。与发达地区相比,边远地区和基层在经济发展水平、信息资源等各方面条件都相去甚远,基层也有一些群众对来工作的大学生持“不值得”的看法,这使在岗大学生更觉得有巨大的心理落差。还有不少大学生在城市无法找到合适的工作就奔向了基层,但是面对基层工作的环境却不能接受,既不符合自己的价值观也不符合自己的个性,于是在这种冲突中自己的工作做的也不认真踏实。
现实处境的无力改变使很多学生在基层做的不理想,不能改变的东西,只有去适应它,适应了就不觉得困难了。适当对大学生进行培训,转变基层就业观念,越是艰苦的地方越是锻炼人,把基层当做人生磨练的起点,踏踏实实做好眼前工作。将不值得观念转变为值得观念,认为基层就业是值得去奋斗和发展的有利途径。基层就业中各种优惠政策已经是对大学生价值的认同,学生在就业时就应该明确基层就业是明智的选择。基层就业给当代大学生找到了发挥自己能力和水平的平台,给了当代大学生充分实现自身价值的土壤。当代大学生应该把基层的艰苦条件当成人生中的财富,当成人生中一种难得的锻炼,而不能仅仅当成一种压力和负担。
综上分析,不值得定律的三个方面恰恰体现了当前大学生基层就业的困惑。一个人认为不值得做的事情,是做不好的。大学生在对待基层就业方面应该考虑自己的价值观、自我个性和现实环境对自己的影响,把不值得做的事情转变为值得做的事情,那么就有信心去努力把它做好。各项政策在选择优秀人才去基层就业时更要考虑这三个因素,才能充分发挥人才的优势,做到人——职匹配,这样做出的工作才会是最有效的。
高校在培养大学生时,应加强对毕业生的思想观念教育,帮助学生形成面向基层建功立业的就业观念,有针对性的引导毕业生到基层、非公有制单位和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选择真正适合自己的就业岗位,在基层的工作岗位上积累经验,不断完善自己,逐步实现人生的理想目标。引导大学生树立多元化就业理念,寻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机会,调整大学生就业期望,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
参考文献:
[1]Rokeach M. The nature of human values[M]. New York: Free Press,1973.
[2]黄希庭,张进辅,李红.当代中国青年价值观与教育[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4:147.
[3]雷五明,赵北平.大学生去西部与基层就业的心理学思考[J].科技创业月刊,2006,(10):171-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