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建设高水平大学的过程中,必然需要对财务管理提出高水平的要求。目前高校投入资金多元化和多校区办学的运作现状,要求高校建设一支精干高效的财会队伍。本文从当前高校的财务管理面临的新环境、新变化入手,在分析高校财会队伍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高校财会人员队伍建设的建议。
关键词:高校 财务管理 队伍建设 建议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开展,高等学校规模逐渐扩大,学校参与市场经济活动也越来越频繁,高校内部经济活动日趋复杂,财务管理的复杂程度空前提高。对高校的财务管理问题,国务院主管部门越来越重视。在《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十一五”期间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财务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要求“切实加强高校管理,尤其是财务管理”,“要加强经费的监督和管理,切实提高经费投入使用效益。规范是为了发展,发展需要规范”。在高水平大学建设中,必然对财务管理提出高水平的要求,只有做到高水平的财务管理,才能实现依法治校、合理配置资源、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保障学校科学发展。这就要求高校必须加强财会队伍建设、提高财会人员素质,建立一支德才兼备、爱岗敬业、遵纪守法、廉洁奉公、朝气蓬勃的高校财会队伍。
1 新时期高校财务管理面临的新环境
1.1 高校办学自主权扩大。《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学校应当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实行民主管理”,这说明政府对高校的管理开始以法律和经济手段为主,进行宏观调控和政策引导,高等学校的地位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1]高校办学自主权的扩大,办学模式的转变,使得高校由过去以教学科研为中心转变为教学、科研、管理,技术开发咨询服务和生产经营等活动并举,因而高校财务管理的地位和作用显得越加重要,难度和要求也越高。
1.2 高校经费来源多元化。随着市场法则、市场运作机制逐步引入高校,引起了高校办学体制的全面改革。高校经费来源由原来的单一政府拨款向以政府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的多元化转变。目前,高校的资金来源除了政府拨款外,还有按国家规定收取学生的学费、培养费、住宿费;非学历教育办班及技术培训收入;社会和个人捐赠;科技成果开发与转让收入;校办产业和技术服务收入;合作办学与独立民办学院收入;对外投资收益;融资贷款等。高校办学经费从来源渠道、数量上都在大幅度增加。因此,高校财务管理的责任更加重大。
1.3 公共财政体制改革。高等学校是政府举办的社会公益事业,属于政府财政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近年来,政府财政部门对高校实行了一系列的财政制度改革,先后推行了部门预算、政府采购、预算外资金收支两条线管理、国库集中支付和公务卡等政策制度,逐步将高校资金管理权限上移到上级财政部门。财政拨款不再拨付学校的银行账户,学校收取的学费等事业收入全额上缴财政专户管理,按高校使用计划从国库集中支付,公共财政体制增加了高校财务部门调度资金的困难,增加了高校的现金危机发生的概率。
1.4 高校财务管理职能转化。市场体制条件下,高校财务管理由报账型向理财型转变,高校财务管理由核算型财务职能向管理型财务职能转化。高校财务管理的目标是资金筹集、资金投放、日常资产管理和处理、协调各种经济利益关系,实现办学效益的最大化。理财型财务管理要求将财务管理由事后转变成事前介入,以实现资金价值最大化和风险最小化,要求高校的财务管理者要树立事前管理的理念。
2 高校财会队伍现状
2.1 财会队伍结构数量结构不合理。财务人员数量偏少或过滥,在没有合并的高校中,相对于增长的工作量,财会队伍数量偏少;在合并的高校中,财会人员又过滥,工作效率低下,为高校发展提供优质服务的能力不足。[2]
2.2 财务人员知识结构不够合理。一是缺少综合型财务管理人才;二是专业知识单一陈旧;三是财会人员学历水平、专业背景不够合理:在高学历人员集中的高校里,第一学历是本科的财会人员比例较低,绝大多数财务人员专业一般以财会专业为主,管理、金融、法律、计算机等专业的人员很少。
2.3 专业理论知识更新度较低。财务工作量与财会人员相对不足的矛盾,使得财会人员脱岗外出进修学习机会很少,与外校的交流机会更少,财会人员的专业理论知识不能及时得到更新,也严重影响了财务管理工作的实施和创新,不能完全适应当前财务管理要求。
2.4 自主性学习动机弱。许多财会人员受到社会浮躁的急功近利思想的影响,不注重人文素养的提高,较少主动去读专业知识以外的书籍,严重阻碍了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在高校深入改革分配机制的情况下,部分财务人员迫于学历的压力和晋升职称的需要,参加职称考试培训和学历进修等学习活动,但是自主的良好学习习惯仍然没有培养起来,学习更多是出于短期的利益动机。[3]
3 新形势下对高校财会人员的要求
财政部正在制定《高等学校会计制度》,新会计制度在记账原则、会计科目、核算内容、资产管理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预算和组织会计核算的难度加大,对高校财会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根据《高等学校会计制度》的精神,笔者认为新形势下对高校财会人员的要求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3.1 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
高校是高素质人才相对集中的地方,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高校的各项工作日趋与国际接轨,国内外人才的交流日益频繁。高校财会人员在新形势下,必须加强政治理论的学习,能准确地把握好分寸,其中最根本的是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良好的职业道德包括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廉洁奉公、勤奋敬业及真诚豁达等。
3.2 扎实的财务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
高校财务管理部门对高校经费进行决策、计划、组织、执行、控制和协调,实现收入与支出的统一,这就要求财会人员创造性地做好高校财务管理中的各项工作。一方面,财会人员不仅应熟知从事本职工作所必须的专业知识,还需要不断地更新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认真学习现代会计理论知识前沿和与实际工作有关的其他专业知识,如经济学、管理学、计算机、保险、财政税务等,提高会计职业判断能力,及时发现并果断、正确地处理工作中的问题。另一方面,高校财会人员应具备熟练应用计算机的能力,掌握会计电算化的本领。高校财会人员应能够系统了解计算机硬件及软件基础知识,具有维护和管理计算机、排除常见故障的能力,甚至能够根据本校实际开发和应用财务软件,就会大大提高会计工作效率。
3.3 较高的财务综合管理能力
随着以信息技术为特征的知识经济的发展,财会工作的重心已从信息加工(核算)向利用信息进行预测、决策、控制和评价(管理)转变,这种重心的转移必然要求财会人员具有较高的职业判断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和财务分析能力等综合素质。高校财会人员从事的是敏感的财务经济工作,学校内部组织结构日趋复杂,利益主体多元化,对于不同的利益主体,财务管理人员必须采用不同技巧来沟通协调。财会人员要经常与财政、物价、审计、税务等政府部门和公司等校外单位打交道,为了最大程度保证学校的利益和权益,需要有良好的应变能力和表达能力。财会人员还要与数字、资金打交道,故而就要了解学校资金的投入意图,对学校的各类经费收支做出财务分析,及时反馈给学校领导,必要时可建议修改或出台一些管理措施,以协调各方面的关系,挖掘学校主体的创造潜力。总之,高校财会人员作为学校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工作的承担者,应具有较强的管理能力,能够运用科学先进的管理方法,参与学校的财务管理,保证资金良性循环,提高办学效益。
关键词:高校 财务管理 队伍建设 建议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开展,高等学校规模逐渐扩大,学校参与市场经济活动也越来越频繁,高校内部经济活动日趋复杂,财务管理的复杂程度空前提高。对高校的财务管理问题,国务院主管部门越来越重视。在《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十一五”期间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财务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要求“切实加强高校管理,尤其是财务管理”,“要加强经费的监督和管理,切实提高经费投入使用效益。规范是为了发展,发展需要规范”。在高水平大学建设中,必然对财务管理提出高水平的要求,只有做到高水平的财务管理,才能实现依法治校、合理配置资源、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保障学校科学发展。这就要求高校必须加强财会队伍建设、提高财会人员素质,建立一支德才兼备、爱岗敬业、遵纪守法、廉洁奉公、朝气蓬勃的高校财会队伍。
1 新时期高校财务管理面临的新环境
1.1 高校办学自主权扩大。《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学校应当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实行民主管理”,这说明政府对高校的管理开始以法律和经济手段为主,进行宏观调控和政策引导,高等学校的地位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1]高校办学自主权的扩大,办学模式的转变,使得高校由过去以教学科研为中心转变为教学、科研、管理,技术开发咨询服务和生产经营等活动并举,因而高校财务管理的地位和作用显得越加重要,难度和要求也越高。
1.2 高校经费来源多元化。随着市场法则、市场运作机制逐步引入高校,引起了高校办学体制的全面改革。高校经费来源由原来的单一政府拨款向以政府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的多元化转变。目前,高校的资金来源除了政府拨款外,还有按国家规定收取学生的学费、培养费、住宿费;非学历教育办班及技术培训收入;社会和个人捐赠;科技成果开发与转让收入;校办产业和技术服务收入;合作办学与独立民办学院收入;对外投资收益;融资贷款等。高校办学经费从来源渠道、数量上都在大幅度增加。因此,高校财务管理的责任更加重大。
1.3 公共财政体制改革。高等学校是政府举办的社会公益事业,属于政府财政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近年来,政府财政部门对高校实行了一系列的财政制度改革,先后推行了部门预算、政府采购、预算外资金收支两条线管理、国库集中支付和公务卡等政策制度,逐步将高校资金管理权限上移到上级财政部门。财政拨款不再拨付学校的银行账户,学校收取的学费等事业收入全额上缴财政专户管理,按高校使用计划从国库集中支付,公共财政体制增加了高校财务部门调度资金的困难,增加了高校的现金危机发生的概率。
1.4 高校财务管理职能转化。市场体制条件下,高校财务管理由报账型向理财型转变,高校财务管理由核算型财务职能向管理型财务职能转化。高校财务管理的目标是资金筹集、资金投放、日常资产管理和处理、协调各种经济利益关系,实现办学效益的最大化。理财型财务管理要求将财务管理由事后转变成事前介入,以实现资金价值最大化和风险最小化,要求高校的财务管理者要树立事前管理的理念。
2 高校财会队伍现状
2.1 财会队伍结构数量结构不合理。财务人员数量偏少或过滥,在没有合并的高校中,相对于增长的工作量,财会队伍数量偏少;在合并的高校中,财会人员又过滥,工作效率低下,为高校发展提供优质服务的能力不足。[2]
2.2 财务人员知识结构不够合理。一是缺少综合型财务管理人才;二是专业知识单一陈旧;三是财会人员学历水平、专业背景不够合理:在高学历人员集中的高校里,第一学历是本科的财会人员比例较低,绝大多数财务人员专业一般以财会专业为主,管理、金融、法律、计算机等专业的人员很少。
2.3 专业理论知识更新度较低。财务工作量与财会人员相对不足的矛盾,使得财会人员脱岗外出进修学习机会很少,与外校的交流机会更少,财会人员的专业理论知识不能及时得到更新,也严重影响了财务管理工作的实施和创新,不能完全适应当前财务管理要求。
2.4 自主性学习动机弱。许多财会人员受到社会浮躁的急功近利思想的影响,不注重人文素养的提高,较少主动去读专业知识以外的书籍,严重阻碍了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在高校深入改革分配机制的情况下,部分财务人员迫于学历的压力和晋升职称的需要,参加职称考试培训和学历进修等学习活动,但是自主的良好学习习惯仍然没有培养起来,学习更多是出于短期的利益动机。[3]
3 新形势下对高校财会人员的要求
财政部正在制定《高等学校会计制度》,新会计制度在记账原则、会计科目、核算内容、资产管理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预算和组织会计核算的难度加大,对高校财会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根据《高等学校会计制度》的精神,笔者认为新形势下对高校财会人员的要求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3.1 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
高校是高素质人才相对集中的地方,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高校的各项工作日趋与国际接轨,国内外人才的交流日益频繁。高校财会人员在新形势下,必须加强政治理论的学习,能准确地把握好分寸,其中最根本的是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良好的职业道德包括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廉洁奉公、勤奋敬业及真诚豁达等。
3.2 扎实的财务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
高校财务管理部门对高校经费进行决策、计划、组织、执行、控制和协调,实现收入与支出的统一,这就要求财会人员创造性地做好高校财务管理中的各项工作。一方面,财会人员不仅应熟知从事本职工作所必须的专业知识,还需要不断地更新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认真学习现代会计理论知识前沿和与实际工作有关的其他专业知识,如经济学、管理学、计算机、保险、财政税务等,提高会计职业判断能力,及时发现并果断、正确地处理工作中的问题。另一方面,高校财会人员应具备熟练应用计算机的能力,掌握会计电算化的本领。高校财会人员应能够系统了解计算机硬件及软件基础知识,具有维护和管理计算机、排除常见故障的能力,甚至能够根据本校实际开发和应用财务软件,就会大大提高会计工作效率。
3.3 较高的财务综合管理能力
随着以信息技术为特征的知识经济的发展,财会工作的重心已从信息加工(核算)向利用信息进行预测、决策、控制和评价(管理)转变,这种重心的转移必然要求财会人员具有较高的职业判断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和财务分析能力等综合素质。高校财会人员从事的是敏感的财务经济工作,学校内部组织结构日趋复杂,利益主体多元化,对于不同的利益主体,财务管理人员必须采用不同技巧来沟通协调。财会人员要经常与财政、物价、审计、税务等政府部门和公司等校外单位打交道,为了最大程度保证学校的利益和权益,需要有良好的应变能力和表达能力。财会人员还要与数字、资金打交道,故而就要了解学校资金的投入意图,对学校的各类经费收支做出财务分析,及时反馈给学校领导,必要时可建议修改或出台一些管理措施,以协调各方面的关系,挖掘学校主体的创造潜力。总之,高校财会人员作为学校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工作的承担者,应具有较强的管理能力,能够运用科学先进的管理方法,参与学校的财务管理,保证资金良性循环,提高办学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