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前是信息化时代,因此在教育教学领域要着重做好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这有着十分关键的作用。针对小学生而言,也需要充分做好信息技术教育工作,通过教学实践使学生能够有效掌握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在核心素养方面得到全面提升。同时也要着重关注传统文化的传承,在信息技术的教学过程中融入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以此为学生人文素养的进一步增强提供必要的条件。基于此,本文重点分析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小学生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相关实施策略等内容,希望本文的分析能够为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 核心素养 传统文化 渗透教学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1.01.030
信息技术是有效进行计算和内容表达的先进工具,在当前的生产生活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对人们的生活有了巨大的改变。在这样的情况下,对小学生进行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就需要高度关注学生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培养,同时进一步充分融入和渗透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显著增强提供必要的条件。具体来说,在培养小学生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过程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的实施策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视信息技术历史讲述,使传统文化的实质内容,得到丰富和优化
针对小学生来说,教师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以及天性,要把握学生爱听故事的特点,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针对信息技术的相关历史和发展脉络进行生动形象的讲解,这样能够在更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融入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在信息技术相关历史文化的讲解过程中,要渗透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使两者实现更深层次的融合,以此促进信息技术教学内容进一步丰富,同时也能够丰富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使其呈现出全新的面貌。
例如,教师在教学“计算机发展史”的过程中,要针对计算工具的出现、发展等一系列相关历史进行讲解,通过更生动形象的方式,使学生们能够被吸引过来,充分感受到计算机的发展过程以及实际的应用场景。教师首先可以使计算机的计算功能和古代的计算工具的出现进行更深层次的联系,使学生能够理解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进一步认识到在我国古代,先人就已经创造了许多独特而且高效的计算工具以及相对应的计算方法。如公元前5世纪,中国人已开始用算筹作为计算工具,并在公元前3世纪得到普遍的采用。后来人们进一步发明了算盘,在15世纪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和普及,从而取代了算筹。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联合讲述计算机的发展史和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数学计算的相关内容,这样能够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计算机的发展是一项伟大的创举,同时计算机的发展和应用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在1946年第一台计算机出现后,我国于1957年在哈尔滨工业大学研制成功中国第一台模拟式电子计算机……,通过信息技术历史和计算机的发展史的讲述,使两者实现更有效的联系和融合,这样能够让学生进一步掌握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对传统文化相关内容有更大的认识深度和广度,进一步渗透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使其信息技术核心素养也能够得到充分培养。
二、善于利用信息教学环境,增加传统文化展现形式
通常情况下,引导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传承,往往是通过校园活动或者参加文化节庆典等实践活动,在潜移默化之中培养的。在实际的小学生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也要进一步有效创设信息教学环境,使其有更多的应用场景,通过实践活动的形式使传统文化得到更充分的展现,让学生在两者融合的过程中提升传统文化素养和信息技术核心素养。在实际的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实际的教学要求和新课改的目标,高度关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融入传统文化的具体内容,并开展与之相对应的各类实践活动,让学生充分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化技术,更有效地参与到传统文化的展现过程中来,以此进一步有效增强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通过丰富多彩的展现形式和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积极有效地融入其中,进而在综合素养方面也能够得到全面提升。
例如,可以有针对性地举办多种类型的传统文化展现形式,让学生通过书法比赛或者宣传画展示的形式,表达自身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然后将优秀的作品在教室内进行张贴。同时,教师在教学关于“文档操作”的相关知识时,为了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充分的激发和调动,引导学生进行相对应的实践操作在进行文字的录入、文字格式更改、文档更改以及图文混排等知识的教学时,要有针对性地为学生提供与传统文化知识相对应的操作练习的资料。教师可以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过程中张贴传统文化书画比赛过程中的优秀作品,如与传统文化相关联的德育、自强、奋斗等主题的标语和宣传画。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过程中,某些学生在课堂学习注意力不够集中的时候,可以看到相应的标语或者宣传画,在潜移默化之中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在教学实践中通过打造信息技术教学环境和文化氛围,让小学生能够在学习和生活中更有效地感知到传统文化的内涵,并且在传统文化展现形式方面取得应有的效果。
三、借助信息技术教学过程,拓展传统文化传播途径
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随着信息化工具的进一步广泛应用和素质教育理念的进一步落实,促进了整体教学过程体现出信息化的特征,进而为传统文化传播途径的拓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每个可以利用的信息技术教学环节,渗透对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培养的内容展示,通过拓展传统文化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的传播途径来充分实现小学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培养,确保传统文化得到更深入的渗透和融合,进而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提供必要的保障。
例如,教师在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作相关微课的时候,为了确保学生能够在观看微课的时候充分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和内涵,可以有针对性地结合课程的具体教学日期,通过观察近期的传统文化节气等相关内容,把微课视频中的角落放置关于传统文化节日的小图标。除此之外,在微课的设计内容方面有针对性地融合传统文化相关元素,这样能够让整体内容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特征,有一种文化融合的特色,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和认可,从而在潜移默化之中增强综合素养。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将课件资料如PPT的背景图片设置为传统文化相关的图片资料,让学生能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和培养,在布置课后作业的过程中,也可以结合近期的节日或者从家庭传统文化角度出发,融入尊师敬长、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使学生能够在家庭的生活中更有效地感知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然后利用信息技术对其进行形象的表达,以此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播途径得以大幅度拓展,进而促进传统文化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实现有效的渗透,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奠定了基础。
四、结合信息素质培养目标,引导学生批判传承文化
目前,小學生对于信息工具的应用越来越频繁,在网络环境十分复杂的情况下,学生的思想很容易受到相关思潮或者错误思想的导向和冲击,这对于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传统文化素养以及核心素养的形成会造成严重影响。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就需要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结合信息技术素质培养和核心素养培养目标,引导学生对“网络传统文化”持有针对性的、批判性的接受。
例如,信息技术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把正确的优秀的传统文化内容进行深入的解读,以此作为学生学习的资料。如学生在进行文档文本格式的设置和修改过程中,信息技术教师为了确保学生的信息实践能力可以在正确的传统文化氛围中得到更有效的发展,可以把“三纲五常”内容同《三字经》中儿女对父母孝顺的表达方式内容进行合并放置,确保学生能够对其进行更有效的比较和理解,以此为基础进行更深入的认知,这样能够更有效地接受传统文化中的优秀的正确的部分,在提升学生自我信息实践应用能力的同时,也可以更有效地解读和理解传承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
综上所述,通过上文的分析,可以充分明确,在当前的小学教学体系中信息技术教学有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同时也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要高度关注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工作,尽可能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核心素养。同时也要高度关注实际的教学观中要融入和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以此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更有效的传承和发扬。在信息技术教学的环境、环节、资料内容等方面的设置要足够科学合理,取得应有的效果,更深层次地融合以及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以此确保学生在综合素质方面得以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 柴春兰《如何在小学有效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探讨》,《学周刊》2018年第35期。
[2] 周丽《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探究》,《当代家庭教育》2020年第25期。
[3] 王明宇飞《传承传统文化浸润学生心灵》,《人民教育》2018年第19期。
[4] 李霞《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小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路径》,《新课程导学》2020年第27期。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 核心素养 传统文化 渗透教学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1.01.030
信息技术是有效进行计算和内容表达的先进工具,在当前的生产生活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对人们的生活有了巨大的改变。在这样的情况下,对小学生进行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就需要高度关注学生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培养,同时进一步充分融入和渗透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显著增强提供必要的条件。具体来说,在培养小学生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过程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的实施策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视信息技术历史讲述,使传统文化的实质内容,得到丰富和优化
针对小学生来说,教师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以及天性,要把握学生爱听故事的特点,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针对信息技术的相关历史和发展脉络进行生动形象的讲解,这样能够在更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融入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在信息技术相关历史文化的讲解过程中,要渗透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使两者实现更深层次的融合,以此促进信息技术教学内容进一步丰富,同时也能够丰富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使其呈现出全新的面貌。
例如,教师在教学“计算机发展史”的过程中,要针对计算工具的出现、发展等一系列相关历史进行讲解,通过更生动形象的方式,使学生们能够被吸引过来,充分感受到计算机的发展过程以及实际的应用场景。教师首先可以使计算机的计算功能和古代的计算工具的出现进行更深层次的联系,使学生能够理解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进一步认识到在我国古代,先人就已经创造了许多独特而且高效的计算工具以及相对应的计算方法。如公元前5世纪,中国人已开始用算筹作为计算工具,并在公元前3世纪得到普遍的采用。后来人们进一步发明了算盘,在15世纪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和普及,从而取代了算筹。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联合讲述计算机的发展史和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数学计算的相关内容,这样能够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计算机的发展是一项伟大的创举,同时计算机的发展和应用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在1946年第一台计算机出现后,我国于1957年在哈尔滨工业大学研制成功中国第一台模拟式电子计算机……,通过信息技术历史和计算机的发展史的讲述,使两者实现更有效的联系和融合,这样能够让学生进一步掌握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对传统文化相关内容有更大的认识深度和广度,进一步渗透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使其信息技术核心素养也能够得到充分培养。
二、善于利用信息教学环境,增加传统文化展现形式
通常情况下,引导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传承,往往是通过校园活动或者参加文化节庆典等实践活动,在潜移默化之中培养的。在实际的小学生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也要进一步有效创设信息教学环境,使其有更多的应用场景,通过实践活动的形式使传统文化得到更充分的展现,让学生在两者融合的过程中提升传统文化素养和信息技术核心素养。在实际的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实际的教学要求和新课改的目标,高度关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融入传统文化的具体内容,并开展与之相对应的各类实践活动,让学生充分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化技术,更有效地参与到传统文化的展现过程中来,以此进一步有效增强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通过丰富多彩的展现形式和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积极有效地融入其中,进而在综合素养方面也能够得到全面提升。
例如,可以有针对性地举办多种类型的传统文化展现形式,让学生通过书法比赛或者宣传画展示的形式,表达自身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然后将优秀的作品在教室内进行张贴。同时,教师在教学关于“文档操作”的相关知识时,为了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充分的激发和调动,引导学生进行相对应的实践操作在进行文字的录入、文字格式更改、文档更改以及图文混排等知识的教学时,要有针对性地为学生提供与传统文化知识相对应的操作练习的资料。教师可以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过程中张贴传统文化书画比赛过程中的优秀作品,如与传统文化相关联的德育、自强、奋斗等主题的标语和宣传画。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过程中,某些学生在课堂学习注意力不够集中的时候,可以看到相应的标语或者宣传画,在潜移默化之中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在教学实践中通过打造信息技术教学环境和文化氛围,让小学生能够在学习和生活中更有效地感知到传统文化的内涵,并且在传统文化展现形式方面取得应有的效果。
三、借助信息技术教学过程,拓展传统文化传播途径
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随着信息化工具的进一步广泛应用和素质教育理念的进一步落实,促进了整体教学过程体现出信息化的特征,进而为传统文化传播途径的拓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每个可以利用的信息技术教学环节,渗透对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培养的内容展示,通过拓展传统文化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的传播途径来充分实现小学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培养,确保传统文化得到更深入的渗透和融合,进而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提供必要的保障。
例如,教师在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作相关微课的时候,为了确保学生能够在观看微课的时候充分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和内涵,可以有针对性地结合课程的具体教学日期,通过观察近期的传统文化节气等相关内容,把微课视频中的角落放置关于传统文化节日的小图标。除此之外,在微课的设计内容方面有针对性地融合传统文化相关元素,这样能够让整体内容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特征,有一种文化融合的特色,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和认可,从而在潜移默化之中增强综合素养。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将课件资料如PPT的背景图片设置为传统文化相关的图片资料,让学生能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和培养,在布置课后作业的过程中,也可以结合近期的节日或者从家庭传统文化角度出发,融入尊师敬长、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使学生能够在家庭的生活中更有效地感知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然后利用信息技术对其进行形象的表达,以此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播途径得以大幅度拓展,进而促进传统文化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实现有效的渗透,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奠定了基础。
四、结合信息素质培养目标,引导学生批判传承文化
目前,小學生对于信息工具的应用越来越频繁,在网络环境十分复杂的情况下,学生的思想很容易受到相关思潮或者错误思想的导向和冲击,这对于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传统文化素养以及核心素养的形成会造成严重影响。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就需要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结合信息技术素质培养和核心素养培养目标,引导学生对“网络传统文化”持有针对性的、批判性的接受。
例如,信息技术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把正确的优秀的传统文化内容进行深入的解读,以此作为学生学习的资料。如学生在进行文档文本格式的设置和修改过程中,信息技术教师为了确保学生的信息实践能力可以在正确的传统文化氛围中得到更有效的发展,可以把“三纲五常”内容同《三字经》中儿女对父母孝顺的表达方式内容进行合并放置,确保学生能够对其进行更有效的比较和理解,以此为基础进行更深入的认知,这样能够更有效地接受传统文化中的优秀的正确的部分,在提升学生自我信息实践应用能力的同时,也可以更有效地解读和理解传承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
综上所述,通过上文的分析,可以充分明确,在当前的小学教学体系中信息技术教学有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同时也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要高度关注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工作,尽可能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核心素养。同时也要高度关注实际的教学观中要融入和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以此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更有效的传承和发扬。在信息技术教学的环境、环节、资料内容等方面的设置要足够科学合理,取得应有的效果,更深层次地融合以及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以此确保学生在综合素质方面得以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 柴春兰《如何在小学有效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探讨》,《学周刊》2018年第35期。
[2] 周丽《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探究》,《当代家庭教育》2020年第25期。
[3] 王明宇飞《传承传统文化浸润学生心灵》,《人民教育》2018年第19期。
[4] 李霞《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小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路径》,《新课程导学》2020年第2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