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语·先进篇·侍坐章》中,“夫子哂之”“夫子何哂由也”“是故哂之”这些句子中的“哂”字,学界有三种注法:1.“微笑”,常见的如杨伯俊《论语译注·论语词典》、中华书局《王力古汉语字典》、语文出版社《〈论语〉选读》等;2.“笑”,常见的如中华书局《古代汉语》、人教社03年版高中语文课本等;3.“讥笑”,常见的如《辞海》、商务印书馆《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等。
细究这三种注法之前,有必要先看看《现代汉语词典》对“微笑”“笑”“讥笑”的释义:
【微笑】① 动 不显著地、不出声地笑:嫣然~—回眸~。② 名 不显著的笑容:脸上浮现一丝~。
【笑】① 动 露出愉快的表情,发出欢喜的声音:~容—微~—眉开眼~—哈哈大~。② 动 讥笑:耻~—见~—~他不懂事。
【讥笑】动 讥讽和嘲笑:别人有缺点要热情帮助,不要~。
对于学界的上述三种注法,笔者有以下陋见:
一、“微笑”不合语法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释义及语用常识,“微笑”的第①个义项是个动词,且是个不及物动词,其后不带宾语,汉语中没有“微笑某人”的说法。而“夫子哂之”“夫子何哂由也”“是故哂之”中的“哂”字却均带有宾语,可见“哂”应是个及物动词,故将其译成“微笑”不合语法。
二、“微笑”的里子是不满
“微笑”,是“不显著地、不出声地笑”,施笑者的情感倾向的确不直观,但外表的不直观不等于内心的无倾向。那么,“哂”子路时,夫子内心的情感究竟是倾向于褒还是贬呢?
夫子“哂”子路,是基于子路的“率尔而对”,因此,“哂”的解释也应基于“率尔”的解释。那么“率尔”作何解释呢?学界几乎作出了一致的解释——“轻率”。“轻率”是个贬义词,说明子路的“率尔”当贬。既然子路的“率尔”当贬,那么夫子“哂之”时的内心也应倾向于贬。
且待子路等出,曾皙有问:“夫子何哂由也?”子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看来,夫子之“哂”,是其对子路不“礼”不“让”的不满。
不管当时夫子的外部表情如何,其内心对子路的态度应该是不满的。
三、“笑”的实质是“讥笑”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和语用常识可知,第①个义项“露出愉快的表情,发出欢喜的声音”的“笑”应是个不及物动词,第②个义项“讥笑”的“笑”才是个及物动词。而“哂”却是个及物动词(上文已析)。因此,将“哂”释作“笑”,其实质就是释作为“讥笑”。
四、“讥笑”合乎孔子的性格
孔子很率真,《论语》第一篇,第三章,下同。他讨厌掩饰自己的真实想法。“巧言令色,鲜矣仁。”(1.3);“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5.25);“君子坦荡荡。”(7.37);“友直,益也。”(16.4)。他又视爱憎分明为仁者的风范:“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4.3);对于那些没有真是非的“乡愿”,他更是斥之为“德之贼也!”(17.13)。
面对弟子的缺点,他的确从不巧言令色。他骂宰予:“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5.10)。他骂冉求:“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11.17)。就连颜回,他也尖锐地指出:“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11.4)。对于子路,他更是兴之所至:“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5.7);“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11.15);“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7.11)。
纵观夫子的性格,率真而又爱憎分明。这回他对不“礼”不“让”的子路仅仅付之一“哂”,虽是“讥笑”,也已经是够客气的了。
五、“讥笑”合乎孔子和子路间的交流常态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豭豚,陵暴孔子。孔子设礼稍诱子路,子路后儒服委质,因门人请为弟子。”皈依孔门后,子路未失其“伉直”,对夫子的不满,也从不“巧言令色”,从而闹出了一场又一场的口水之战。
在(13.3)中,子路讥笑夫子:“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遭致夫子怒斥:“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在(6.28)中,“子见南子,子路不悦。”搞得夫子恼羞成怒,连连赌咒:“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在(17.5)中,“公山弗扰以费畔,召,子欲往。”子路又明确表示了对夫子的不屑,曰:“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
看来,他俩已习惯于这样的直言不讳了。在这样的交流常态中,孔子“讥笑”一下子路又何足挂齿?连子路本人也不会太在意。
[作者通联:浙江上虞春晖中学]
细究这三种注法之前,有必要先看看《现代汉语词典》对“微笑”“笑”“讥笑”的释义:
【微笑】① 动 不显著地、不出声地笑:嫣然~—回眸~。② 名 不显著的笑容:脸上浮现一丝~。
【笑】① 动 露出愉快的表情,发出欢喜的声音:~容—微~—眉开眼~—哈哈大~。② 动 讥笑:耻~—见~—~他不懂事。
【讥笑】动 讥讽和嘲笑:别人有缺点要热情帮助,不要~。
对于学界的上述三种注法,笔者有以下陋见:
一、“微笑”不合语法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释义及语用常识,“微笑”的第①个义项是个动词,且是个不及物动词,其后不带宾语,汉语中没有“微笑某人”的说法。而“夫子哂之”“夫子何哂由也”“是故哂之”中的“哂”字却均带有宾语,可见“哂”应是个及物动词,故将其译成“微笑”不合语法。
二、“微笑”的里子是不满
“微笑”,是“不显著地、不出声地笑”,施笑者的情感倾向的确不直观,但外表的不直观不等于内心的无倾向。那么,“哂”子路时,夫子内心的情感究竟是倾向于褒还是贬呢?
夫子“哂”子路,是基于子路的“率尔而对”,因此,“哂”的解释也应基于“率尔”的解释。那么“率尔”作何解释呢?学界几乎作出了一致的解释——“轻率”。“轻率”是个贬义词,说明子路的“率尔”当贬。既然子路的“率尔”当贬,那么夫子“哂之”时的内心也应倾向于贬。
且待子路等出,曾皙有问:“夫子何哂由也?”子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看来,夫子之“哂”,是其对子路不“礼”不“让”的不满。
不管当时夫子的外部表情如何,其内心对子路的态度应该是不满的。
三、“笑”的实质是“讥笑”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和语用常识可知,第①个义项“露出愉快的表情,发出欢喜的声音”的“笑”应是个不及物动词,第②个义项“讥笑”的“笑”才是个及物动词。而“哂”却是个及物动词(上文已析)。因此,将“哂”释作“笑”,其实质就是释作为“讥笑”。
四、“讥笑”合乎孔子的性格
孔子很率真,《论语》第一篇,第三章,下同。他讨厌掩饰自己的真实想法。“巧言令色,鲜矣仁。”(1.3);“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5.25);“君子坦荡荡。”(7.37);“友直,益也。”(16.4)。他又视爱憎分明为仁者的风范:“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4.3);对于那些没有真是非的“乡愿”,他更是斥之为“德之贼也!”(17.13)。
面对弟子的缺点,他的确从不巧言令色。他骂宰予:“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5.10)。他骂冉求:“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11.17)。就连颜回,他也尖锐地指出:“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11.4)。对于子路,他更是兴之所至:“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5.7);“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11.15);“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7.11)。
纵观夫子的性格,率真而又爱憎分明。这回他对不“礼”不“让”的子路仅仅付之一“哂”,虽是“讥笑”,也已经是够客气的了。
五、“讥笑”合乎孔子和子路间的交流常态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豭豚,陵暴孔子。孔子设礼稍诱子路,子路后儒服委质,因门人请为弟子。”皈依孔门后,子路未失其“伉直”,对夫子的不满,也从不“巧言令色”,从而闹出了一场又一场的口水之战。
在(13.3)中,子路讥笑夫子:“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遭致夫子怒斥:“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在(6.28)中,“子见南子,子路不悦。”搞得夫子恼羞成怒,连连赌咒:“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在(17.5)中,“公山弗扰以费畔,召,子欲往。”子路又明确表示了对夫子的不屑,曰:“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
看来,他俩已习惯于这样的直言不讳了。在这样的交流常态中,孔子“讥笑”一下子路又何足挂齿?连子路本人也不会太在意。
[作者通联:浙江上虞春晖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