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建水紫陶是中国四大名陶之一,自古常言:宋有青瓷、元有青花、明有粗瓷、清有紫陶。至今为止紫陶经历了波折的发展历程,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传承和发展是如今面临的问题,我们应该梳理紫陶现状,创新紫陶工艺,发挥自身优势,融合多元化特点,走出具有特色的创新发展道路。本文针对建水紫陶的特点及优势,浅析紫陶的装饰工艺的研究和创新路径。
关键词 建水紫陶 装饰工艺 研究与创新
作为云南特色传统工艺品,建水紫陶主要的工艺特征是书画刻填和无釉磨光,以人文书画为主,辅以文字经过独特的刻填工艺完成。当今社会发展呈多元化趋势,大众审美和需求也悄然产生着变化,建水紫陶要想保持发展,就要随着市场变化而变化,在保持原有特点和优势的基础上,研究创新才是紫陶艺术的必经之路。探索紫陶发展的新起点,对传承和发展建水紫陶艺术有着非同凡响的意义。
一、紫陶的发展历程
(一)建水紫陶的来历
建水紫陶的制作工艺大约形成于清朝道光年間,起初用来烧制烟斗,相传陶工潘金怀采用“五花、黄、青、白、紫”五种陶土为原料,经过特殊工艺处理,烧制后呈现出紫红色陶面效果,不曾上釉却有着良好的光洁度,此举提升了紫陶工艺水平,从此建水紫陶扬名全国。在此工艺水平基础上,后人不断发展创新,采用新泥料和新研磨工艺,更加融合江西景德镇瓷质工艺,加上中原文化的影响,紫陶制作者研制出了花瓶、砚台、器皿等新型陶具[1] 。
(二)地域性文化对紫陶的影响
紫陶起源于云南建水县,古称临安,地处东南部边陲重镇。自古以来建水县位于边境地区,是少数民族聚集地,也是各种文化相互交融的区域。据记载古时建水文化兴盛,通商频繁,在中原文化基础上吸收了回族、哈尼族、苗族、彝族等多种文化。得益于汉族文化和异域文化融合,建水紫陶在陶面装饰上形成了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审美体系,这种特带着异域特点的格调,符合当时的人文气息,使得建水紫陶有“文人陶”之称。建水紫陶从家居用品,逐渐发展到文房四宝和艺术陈设,同时建水紫陶也影响着中原陶器的制作,其艺术格调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三)阻碍紫陶创新的壁垒
改革开放以来,建水紫陶紧跟现代化工业步伐蓬勃发展,但是在设计上还过于传统,创意不足、稍显落后。建水紫陶在传承上多为传统师徒方式,造成了继承者不愿创新、守旧思想严重。首先在泥料上,传统紫陶将五种泥粉混合做胚,制成后坯体细腻光滑,由于泥粉过细和泥料收缩性大导致不能做成大件陶器。其次制陶技术上多为拉坯成型,目前市场多为圆形、柱形等对称式造型。我们应该打破传统思维模式,根据不同需求,开发紫陶外形多样化设计,在材料和工艺上勇于突破,针对大件陶艺制品、非对称造型等方面加强工艺突破[2]。
二、建水紫陶的研究与创新
(一)提高建水紫陶的造型设计
在古代建水紫陶造型设计的地位不言而喻,创新了加工工艺,融合了多民族的特点,其艺术价值不可多得。在现代社会中,建水紫陶作为陶瓷制品在造型上要同时兼顾实用性、工艺性和美观性这三种功能要求,在具有实用价值的前提下,完善工艺,强调美观。艺术作品是作者主观的表达,作者通过对紫陶的理解,运用传统技术与现代审美,让紫陶的使用功能和艺术感官同时提升。
(二)提高建水紫陶的装饰工艺创新
不断创新是艺术制品的必经之路,随着时代变迁陶瓷制品的装饰工艺也需要跟随人们的审美需求不断转变。建水紫陶发源自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古城,紫陶本身的书画装饰就涌现了大量优秀作品,但是紫陶装饰创新的探索永无止境。新一代紫陶工作者应该与时代接轨,放眼世界,借鉴国内外陶瓷创意手法,融合多元文化特征,结合建水紫陶文化内涵,将建水紫陶装饰工艺推向一个新高度[3]。
(三)坚持建水紫陶的民族风格
建水紫陶出现在多民族聚集地,是古代多元文化的交汇点。我们一方面强调创新,但是一方面也要注重自身文化的发展和传承。上百年的多民族文化融合形成了建水自己独特的文化符号,深入发掘建水民族特色内容,让这些具有特征性的装饰工艺体现在紫陶上,更有利于建水紫陶的传承和发展[4]。常言道“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凸显自身特点就是点亮艺术作品的灵魂,在非遗文化传承中,建水紫陶需要保持着自己独特的装饰工艺。
三、结语
建水紫陶是我国陶瓷艺术的巅峰,其背后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加之独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这门艺术蓬勃发展。我们需要继承和发展传统紫陶工艺,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我们不能仅满足于此,紫陶要有良性的发展,就必须吸收、融合多元文化,并加以改革创新。继承文化精髓、创新装饰工艺,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特色。把握时代特点和大众需求,发扬传统艺术特征,让建水紫陶焕发出新的生机。
参考文献:
[1]吴昊.浅谈建水紫陶的传统书画艺术特征[J].大众文艺,2018(21):124.
[2]刘也涵.建水紫陶文化价值和工艺传承[J].神州,2018(23):33- 34.
[3]张智林.建水紫陶的人类学解读[J].红河学院学报,2018,16(3):41- 43.
[4]田宝晶.建水紫陶的传承发展与现代营销思路[J].神州,2018(20):29.
关键词 建水紫陶 装饰工艺 研究与创新
作为云南特色传统工艺品,建水紫陶主要的工艺特征是书画刻填和无釉磨光,以人文书画为主,辅以文字经过独特的刻填工艺完成。当今社会发展呈多元化趋势,大众审美和需求也悄然产生着变化,建水紫陶要想保持发展,就要随着市场变化而变化,在保持原有特点和优势的基础上,研究创新才是紫陶艺术的必经之路。探索紫陶发展的新起点,对传承和发展建水紫陶艺术有着非同凡响的意义。
一、紫陶的发展历程
(一)建水紫陶的来历
建水紫陶的制作工艺大约形成于清朝道光年間,起初用来烧制烟斗,相传陶工潘金怀采用“五花、黄、青、白、紫”五种陶土为原料,经过特殊工艺处理,烧制后呈现出紫红色陶面效果,不曾上釉却有着良好的光洁度,此举提升了紫陶工艺水平,从此建水紫陶扬名全国。在此工艺水平基础上,后人不断发展创新,采用新泥料和新研磨工艺,更加融合江西景德镇瓷质工艺,加上中原文化的影响,紫陶制作者研制出了花瓶、砚台、器皿等新型陶具[1] 。
(二)地域性文化对紫陶的影响
紫陶起源于云南建水县,古称临安,地处东南部边陲重镇。自古以来建水县位于边境地区,是少数民族聚集地,也是各种文化相互交融的区域。据记载古时建水文化兴盛,通商频繁,在中原文化基础上吸收了回族、哈尼族、苗族、彝族等多种文化。得益于汉族文化和异域文化融合,建水紫陶在陶面装饰上形成了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审美体系,这种特带着异域特点的格调,符合当时的人文气息,使得建水紫陶有“文人陶”之称。建水紫陶从家居用品,逐渐发展到文房四宝和艺术陈设,同时建水紫陶也影响着中原陶器的制作,其艺术格调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三)阻碍紫陶创新的壁垒
改革开放以来,建水紫陶紧跟现代化工业步伐蓬勃发展,但是在设计上还过于传统,创意不足、稍显落后。建水紫陶在传承上多为传统师徒方式,造成了继承者不愿创新、守旧思想严重。首先在泥料上,传统紫陶将五种泥粉混合做胚,制成后坯体细腻光滑,由于泥粉过细和泥料收缩性大导致不能做成大件陶器。其次制陶技术上多为拉坯成型,目前市场多为圆形、柱形等对称式造型。我们应该打破传统思维模式,根据不同需求,开发紫陶外形多样化设计,在材料和工艺上勇于突破,针对大件陶艺制品、非对称造型等方面加强工艺突破[2]。
二、建水紫陶的研究与创新
(一)提高建水紫陶的造型设计
在古代建水紫陶造型设计的地位不言而喻,创新了加工工艺,融合了多民族的特点,其艺术价值不可多得。在现代社会中,建水紫陶作为陶瓷制品在造型上要同时兼顾实用性、工艺性和美观性这三种功能要求,在具有实用价值的前提下,完善工艺,强调美观。艺术作品是作者主观的表达,作者通过对紫陶的理解,运用传统技术与现代审美,让紫陶的使用功能和艺术感官同时提升。
(二)提高建水紫陶的装饰工艺创新
不断创新是艺术制品的必经之路,随着时代变迁陶瓷制品的装饰工艺也需要跟随人们的审美需求不断转变。建水紫陶发源自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古城,紫陶本身的书画装饰就涌现了大量优秀作品,但是紫陶装饰创新的探索永无止境。新一代紫陶工作者应该与时代接轨,放眼世界,借鉴国内外陶瓷创意手法,融合多元文化特征,结合建水紫陶文化内涵,将建水紫陶装饰工艺推向一个新高度[3]。
(三)坚持建水紫陶的民族风格
建水紫陶出现在多民族聚集地,是古代多元文化的交汇点。我们一方面强调创新,但是一方面也要注重自身文化的发展和传承。上百年的多民族文化融合形成了建水自己独特的文化符号,深入发掘建水民族特色内容,让这些具有特征性的装饰工艺体现在紫陶上,更有利于建水紫陶的传承和发展[4]。常言道“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凸显自身特点就是点亮艺术作品的灵魂,在非遗文化传承中,建水紫陶需要保持着自己独特的装饰工艺。
三、结语
建水紫陶是我国陶瓷艺术的巅峰,其背后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加之独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这门艺术蓬勃发展。我们需要继承和发展传统紫陶工艺,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我们不能仅满足于此,紫陶要有良性的发展,就必须吸收、融合多元文化,并加以改革创新。继承文化精髓、创新装饰工艺,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特色。把握时代特点和大众需求,发扬传统艺术特征,让建水紫陶焕发出新的生机。
参考文献:
[1]吴昊.浅谈建水紫陶的传统书画艺术特征[J].大众文艺,2018(21):124.
[2]刘也涵.建水紫陶文化价值和工艺传承[J].神州,2018(23):33- 34.
[3]张智林.建水紫陶的人类学解读[J].红河学院学报,2018,16(3):41- 43.
[4]田宝晶.建水紫陶的传承发展与现代营销思路[J].神州,2018(2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