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的特点是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标,忽视开发智力,提高能力;树立教师权威,坚持教师为中心,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只考虑教,不考虑学,最终导致语文课堂教学陷入僵化。《语文课程标准》鲜明地提出了以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告诉了教师要在课堂上把学生当做学习的主人公,告诉了教师备课要以学生为主体,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在学习、生活中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营造开放、活跃的语文课堂教学氛围,达到学生热爱语文、热爱中华文化的目的。但是,一堂阅读课怎样从全局出发,快速有效地找到切入点从而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呢?笔者认为可以从如下几方面进行着手:
一、 以朗读为主线,贯穿整个阅读教学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语文课堂标准》也把朗读放在一个重要的高度,在阅读教学中,无论是哪一类的文章,要感知文章的“义”,体会文章的“情”,朗读是重要的一个环节,在文质兼美的作品中,教师可以以朗读为主线,指导学生个别读、分组读、齐读、默读、轻声读、朗声读,以声传情,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体会文字的优美,积累关键的字词、优美的语句,训练学生的记忆力和阅读能力。有一位教师在教学古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时,就以朗读为主线这样安排了教学:预习读,了解背景—初读,通诗句—再读,明诗意—细读,悟诗情—课后读,增加积累。这样,一首诗就在朗朗的读书声中让学生学会了。
当然,在进行朗读训练时,教师一定要明白,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一定要有目的,不是像小和尚念经似的为了读而朗读,而是要体现出朗读的层次性来,这样的朗读才会落到实处。
二、 抓住文眼进行探究式阅读
所谓文眼,是指那些能够集中地体现文章主旨、显示文章脉络的重要词句。抓住文眼进行探究性阅读的好处就是可以一下子把学生带入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中去。一位老师在教学鲁迅的《孔乙己》时,布置学生带着问题快速浏览完课文后“用文中的一句话概括孔乙己的命运”,找出了答案“大约孔乙己的确已经死了”。然后从这一句话中的两个矛盾的词语“大约”“的确”进行设问:“你认为孔乙己到底死了没有,为什么?”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开始自由地去探讨课文。还有一位老师在教学《草船借箭》时,始终抓住课文最后周瑜的一句话:“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中的“神机妙算”一词,引导学生深入探讨诸葛亮的“神”在哪里,“妙”在何处?每找到一次诸葛亮的“神”“妙”之处,学生们就齐读一次“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整个课堂老师只是偶尔穿插指导,学习气氛轻松活跃,效率很高。
三、以课题为引子,设疑切入
俗话说“好题半文”,课题往往和课文的主题思想有着密切联系。作者常常借助课题提出主题,帮助读者认识和理解作品的内容。好的课题可以引起读者阅读这篇作品的兴趣,启发联想和想象,还可以从课题获得一个对课文概括的认识,或起到文章线索的作用。因此,从课题入手,有时会是阅读教学中让学生自主学习的一个好的切入点。魏书生老师在上说明文《死海不死》时,就抓住题目“死海不死”中的“死”和“不死”两个对立的词语,进行设疑:“死海的‘死’到底怎么理解,‘不死’又该怎么理解呢?”剩下的事情全部归学生们去完成了。还有一位老师教学《走进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时,从课题入手提问:“大自然和课本又有什么联系呢?”从而调动了学生去自主探究的欲望。
四、 用学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语文课程标准》里学习目标的“三个维度”中第二个是“过程与方法”,强调了学法的指导和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培养。具体到义务教育阶段的阅读教学中,笔者认为就是要教会学生具备针对不同文体的文章有基本的学习方法,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如一位老师在进行低年级识字教学时,告诉学生识字的要求:①这个字怎样读;②这是个什么结构的字;③这个字的偏旁是什么;④这个字怎样组词;⑤这个字的笔顺笔画是什么。然后学生就按照老师教给的方法,快速有效地学会了10个生字。再如一位老师在教学古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时,首先就教给了学生学习步骤:解题—了解作者背景—了解诗歌含义—体会诗歌感情和意境—背诵诗歌。步骤一目了然,学生也就有事可做了。
当然,课堂阅读教学的切入点是很多的,同一种文体、同一篇文章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切入,教师要把握的是,无论怎么切入,首先要保证让学生有事可做,而且相信自己能够做好。这样,才能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动力,也才能让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更好地贯彻下去。
(作者单位:湖南省常德市安乡县教师进修学校)
一、 以朗读为主线,贯穿整个阅读教学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语文课堂标准》也把朗读放在一个重要的高度,在阅读教学中,无论是哪一类的文章,要感知文章的“义”,体会文章的“情”,朗读是重要的一个环节,在文质兼美的作品中,教师可以以朗读为主线,指导学生个别读、分组读、齐读、默读、轻声读、朗声读,以声传情,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体会文字的优美,积累关键的字词、优美的语句,训练学生的记忆力和阅读能力。有一位教师在教学古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时,就以朗读为主线这样安排了教学:预习读,了解背景—初读,通诗句—再读,明诗意—细读,悟诗情—课后读,增加积累。这样,一首诗就在朗朗的读书声中让学生学会了。
当然,在进行朗读训练时,教师一定要明白,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一定要有目的,不是像小和尚念经似的为了读而朗读,而是要体现出朗读的层次性来,这样的朗读才会落到实处。
二、 抓住文眼进行探究式阅读
所谓文眼,是指那些能够集中地体现文章主旨、显示文章脉络的重要词句。抓住文眼进行探究性阅读的好处就是可以一下子把学生带入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中去。一位老师在教学鲁迅的《孔乙己》时,布置学生带着问题快速浏览完课文后“用文中的一句话概括孔乙己的命运”,找出了答案“大约孔乙己的确已经死了”。然后从这一句话中的两个矛盾的词语“大约”“的确”进行设问:“你认为孔乙己到底死了没有,为什么?”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开始自由地去探讨课文。还有一位老师在教学《草船借箭》时,始终抓住课文最后周瑜的一句话:“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中的“神机妙算”一词,引导学生深入探讨诸葛亮的“神”在哪里,“妙”在何处?每找到一次诸葛亮的“神”“妙”之处,学生们就齐读一次“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整个课堂老师只是偶尔穿插指导,学习气氛轻松活跃,效率很高。
三、以课题为引子,设疑切入
俗话说“好题半文”,课题往往和课文的主题思想有着密切联系。作者常常借助课题提出主题,帮助读者认识和理解作品的内容。好的课题可以引起读者阅读这篇作品的兴趣,启发联想和想象,还可以从课题获得一个对课文概括的认识,或起到文章线索的作用。因此,从课题入手,有时会是阅读教学中让学生自主学习的一个好的切入点。魏书生老师在上说明文《死海不死》时,就抓住题目“死海不死”中的“死”和“不死”两个对立的词语,进行设疑:“死海的‘死’到底怎么理解,‘不死’又该怎么理解呢?”剩下的事情全部归学生们去完成了。还有一位老师教学《走进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时,从课题入手提问:“大自然和课本又有什么联系呢?”从而调动了学生去自主探究的欲望。
四、 用学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语文课程标准》里学习目标的“三个维度”中第二个是“过程与方法”,强调了学法的指导和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培养。具体到义务教育阶段的阅读教学中,笔者认为就是要教会学生具备针对不同文体的文章有基本的学习方法,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如一位老师在进行低年级识字教学时,告诉学生识字的要求:①这个字怎样读;②这是个什么结构的字;③这个字的偏旁是什么;④这个字怎样组词;⑤这个字的笔顺笔画是什么。然后学生就按照老师教给的方法,快速有效地学会了10个生字。再如一位老师在教学古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时,首先就教给了学生学习步骤:解题—了解作者背景—了解诗歌含义—体会诗歌感情和意境—背诵诗歌。步骤一目了然,学生也就有事可做了。
当然,课堂阅读教学的切入点是很多的,同一种文体、同一篇文章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切入,教师要把握的是,无论怎么切入,首先要保证让学生有事可做,而且相信自己能够做好。这样,才能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动力,也才能让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更好地贯彻下去。
(作者单位:湖南省常德市安乡县教师进修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