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音乐校本课程是对传统音乐课程的补充,具有本校特色,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竹笛作为民族音乐的重要演奏乐器,对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具有重要作用。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笛悟乐,引导学生走近民族音乐,培养民族情怀;以笛代声,分解难点,提升学生的音乐演唱能力;以笛为媒介,鼓励学生大胆创编,开发音乐创作能力。
[关键词]音乐教学;校本课程;音乐素养;竹笛
[中图分类号] G623.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30-0063-02
校本课程作为特色课程,不仅是学校教学理念和办学特色的展示窗口,还是提升学生素养的有效途径。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单一的音乐欣赏、歌唱已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音乐教学也不再局限于利用单一的讲解突破教学重、难点。因此,为适应课程改革和学生发展的需求,许多学校将乐器引入课堂,并编写了具有本校特色的校本课程。音乐校本课程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以课堂为基础,以提升学生音乐素养为宗旨,将多种艺术范畴加以融合,对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音乐表现、音乐创作等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下面,笔者以竹笛课程校本化来谈谈中年级校本课程的教学。
一、以笛悟乐,走近民族音乐,培养民族情怀
小学音乐教材中有许多民族元素音乐,如民乐合奏、民乐独奏、民歌、学堂乐歌等。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程的任务,不是培养音乐的专门人才,而是面向全体学生开展教学。笔者认为,了解民族音乐是每一个学生应该具备的音乐素养。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用吹奏竹笛来体验民族音乐再合适不过了,将竹笛课程与音乐教材融合是民族音乐体验课程的升华,教学效果良好。
同时,可以将音乐教材中与民族音乐有关的内容编写进校本教材,作为校本课程的学习内容。《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教学要通过艺术学习,使学生的情感世界受到感染和熏陶,使之在潜移默化中建立起对一切美好事物的挚爱之情。”校本教材应以《音乐课程标准》为指导思想,面向全体学生,将音乐知识与技能和音乐情感相结合,对学生的音乐审美进行引导,使课堂教学更加高效。
以《游子吟》一课教学为例,音乐配器弥漫着古色古香的气息,旋律采用我国民族五声调式,歌曲篇幅短小,旋律简单,歌词也是学生非常熟悉的词句,教师只需教学十分钟,学生便能演唱。然而,学生已不满足于学会演唱,他们对音乐作品背后的内涵也颇感兴趣。于是笔者將这一课编入《竹笛校本教材》,通过“聆听风格、配器——分析乐句——演唱歌曲——乐器吹奏——整合展示”的过程进行教学。从认谱到乐理知识的掌握,再到歌曲的演唱以及竹笛吹奏学习,层层递进,学生对母亲的感恩和思念之情自然升华,笔者稍加渲染引导,再加上竹笛古朴的音色衬托,他们就能带着情感演唱和演奏,将课程学习推向高潮。
二、以笛代声,分解难点,提升音乐演唱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程任务是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从中受益。因此,音乐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对音乐活动的参与度放在重要位置上。
小学音乐教材中有一些多声部歌曲,声部之间由于不同旋律相互干扰,小学生演唱能力参差不齐,易出现节奏、音准错误,而不准确的演唱影响了班级整体合唱的表现。笔者建议将音乐教材中部分多声部演唱歌曲纳入《竹笛校本教材》,根据学情通过“微课预习——主旋律学习——二声部演唱、吹奏——演唱双声部”的步骤进行教学。
在学习二声部歌曲的过程中,主旋律对学生来说没有难度,如苏少版四年级下册《绿叶》一课。
这类歌曲的低声部与主旋律基本为三度音程,三度和声最为好听,但不稳定,中年级学生对音高记忆较弱,对三度音程的把握能力还不够,死练是难以唱好的。因此,笔者引导学生通过吹奏的演唱,加强学生的音高记忆。
(1)吹奏简化二声部旋律。
(2)演唱简化的二声部旋律。
(3)吹奏完整的二声部旋律。
(4)师生合作演唱:教师吹二声部旋律,学生唱二声部旋律。
(5)学生合作完整演唱。
通过以上几个步骤,学生加强了对二声部旋律音高、音准的学习。在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校本课程和竹笛这个乐器,通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等方法学习二声部歌曲,简单有效,对学生演唱的音准、音色、乐感都有一定的提升。同时,掌握乐器的演奏方法,体验器乐与声乐结合的美,对培养学生的音乐演唱兴趣、合唱能力、音乐融合意识也有重要作用。校本课程的合理运用将二声部的学习化繁为简,解决了学生合唱时音准易出错的问题。
三、以笛为媒介,大胆创编,开发音乐创作能力
《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音乐课堂要注重培养学生通过自由、即兴的创作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学习浅显的音乐创作常识和技能。”竹笛校本课程作为音乐课堂内容的补充,具有可行性和创新性,能挖掘学生的音乐潜力,以点带面,使学生拥有更多的音乐体验方式。在传统的音乐课堂中,可创编的部分非常有限,通常只在歌词、节奏等方面进行创编,忽略了对学生二次创编能力的培养。如一些音乐作品有变奏、加花等创作手法,教师应加以重视,站在更高的角度引导学生创编,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
对音乐教材中的歌唱部分,教师往往只注重音乐旋律的记忆,而忽略创编的部分,即使有创编内容,更多的也是对歌词进行创编。音乐学习具有延续性,重复同一个内容,容易使学生失去求知欲和兴趣。节奏是音乐的骨骼,旋律是音乐的灵魂,创造出有特点的节奏和优美的旋律是音乐教学更高层次的追求。因此,音乐创编必须建立在学生对歌曲非常熟悉的基础上。学生只有对音乐作品了如指掌,才会产生创作兴趣,迸发出创作的灵感。对中年级学生来说,节奏的创编尚有规律可循,而旋律的创编常常令他们无从下手。借助乐器进行试探性演奏是一个非常好的创作媒介。竹笛是有固定音高的乐器,根据教师的引导,学生有法可依,能找出自己认为好听的、有节奏的、有规律的旋律,然后将音符记下来,转化为音乐创编,大大提高了创作兴趣和创作水平。
笔者认为,音乐课改的实施,标志着社会的发展对学生音乐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音乐教师应站在音乐改革总纲要的思想高度,对学生的音乐发展具有一定的前瞻性,迎合学生发展的需求,打开学生音乐学习的新思路,让创新意识在学生心中萌芽、生长。
校本教材的开发突破了传统课堂的薄弱环节,竹笛课程校本化培养了学生的民族音乐情怀,既能提升学生的合唱能力,又可以开发学生的音乐创作能力,对学生音乐综合素养的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特约编辑 木 清)
[关键词]音乐教学;校本课程;音乐素养;竹笛
[中图分类号] G623.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30-0063-02
校本课程作为特色课程,不仅是学校教学理念和办学特色的展示窗口,还是提升学生素养的有效途径。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单一的音乐欣赏、歌唱已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音乐教学也不再局限于利用单一的讲解突破教学重、难点。因此,为适应课程改革和学生发展的需求,许多学校将乐器引入课堂,并编写了具有本校特色的校本课程。音乐校本课程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以课堂为基础,以提升学生音乐素养为宗旨,将多种艺术范畴加以融合,对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音乐表现、音乐创作等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下面,笔者以竹笛课程校本化来谈谈中年级校本课程的教学。
一、以笛悟乐,走近民族音乐,培养民族情怀
小学音乐教材中有许多民族元素音乐,如民乐合奏、民乐独奏、民歌、学堂乐歌等。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程的任务,不是培养音乐的专门人才,而是面向全体学生开展教学。笔者认为,了解民族音乐是每一个学生应该具备的音乐素养。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用吹奏竹笛来体验民族音乐再合适不过了,将竹笛课程与音乐教材融合是民族音乐体验课程的升华,教学效果良好。
同时,可以将音乐教材中与民族音乐有关的内容编写进校本教材,作为校本课程的学习内容。《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教学要通过艺术学习,使学生的情感世界受到感染和熏陶,使之在潜移默化中建立起对一切美好事物的挚爱之情。”校本教材应以《音乐课程标准》为指导思想,面向全体学生,将音乐知识与技能和音乐情感相结合,对学生的音乐审美进行引导,使课堂教学更加高效。
以《游子吟》一课教学为例,音乐配器弥漫着古色古香的气息,旋律采用我国民族五声调式,歌曲篇幅短小,旋律简单,歌词也是学生非常熟悉的词句,教师只需教学十分钟,学生便能演唱。然而,学生已不满足于学会演唱,他们对音乐作品背后的内涵也颇感兴趣。于是笔者將这一课编入《竹笛校本教材》,通过“聆听风格、配器——分析乐句——演唱歌曲——乐器吹奏——整合展示”的过程进行教学。从认谱到乐理知识的掌握,再到歌曲的演唱以及竹笛吹奏学习,层层递进,学生对母亲的感恩和思念之情自然升华,笔者稍加渲染引导,再加上竹笛古朴的音色衬托,他们就能带着情感演唱和演奏,将课程学习推向高潮。
二、以笛代声,分解难点,提升音乐演唱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程任务是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从中受益。因此,音乐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对音乐活动的参与度放在重要位置上。
小学音乐教材中有一些多声部歌曲,声部之间由于不同旋律相互干扰,小学生演唱能力参差不齐,易出现节奏、音准错误,而不准确的演唱影响了班级整体合唱的表现。笔者建议将音乐教材中部分多声部演唱歌曲纳入《竹笛校本教材》,根据学情通过“微课预习——主旋律学习——二声部演唱、吹奏——演唱双声部”的步骤进行教学。
在学习二声部歌曲的过程中,主旋律对学生来说没有难度,如苏少版四年级下册《绿叶》一课。
这类歌曲的低声部与主旋律基本为三度音程,三度和声最为好听,但不稳定,中年级学生对音高记忆较弱,对三度音程的把握能力还不够,死练是难以唱好的。因此,笔者引导学生通过吹奏的演唱,加强学生的音高记忆。
(1)吹奏简化二声部旋律。
(2)演唱简化的二声部旋律。
(3)吹奏完整的二声部旋律。
(4)师生合作演唱:教师吹二声部旋律,学生唱二声部旋律。
(5)学生合作完整演唱。
通过以上几个步骤,学生加强了对二声部旋律音高、音准的学习。在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校本课程和竹笛这个乐器,通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等方法学习二声部歌曲,简单有效,对学生演唱的音准、音色、乐感都有一定的提升。同时,掌握乐器的演奏方法,体验器乐与声乐结合的美,对培养学生的音乐演唱兴趣、合唱能力、音乐融合意识也有重要作用。校本课程的合理运用将二声部的学习化繁为简,解决了学生合唱时音准易出错的问题。
三、以笛为媒介,大胆创编,开发音乐创作能力
《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音乐课堂要注重培养学生通过自由、即兴的创作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学习浅显的音乐创作常识和技能。”竹笛校本课程作为音乐课堂内容的补充,具有可行性和创新性,能挖掘学生的音乐潜力,以点带面,使学生拥有更多的音乐体验方式。在传统的音乐课堂中,可创编的部分非常有限,通常只在歌词、节奏等方面进行创编,忽略了对学生二次创编能力的培养。如一些音乐作品有变奏、加花等创作手法,教师应加以重视,站在更高的角度引导学生创编,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
对音乐教材中的歌唱部分,教师往往只注重音乐旋律的记忆,而忽略创编的部分,即使有创编内容,更多的也是对歌词进行创编。音乐学习具有延续性,重复同一个内容,容易使学生失去求知欲和兴趣。节奏是音乐的骨骼,旋律是音乐的灵魂,创造出有特点的节奏和优美的旋律是音乐教学更高层次的追求。因此,音乐创编必须建立在学生对歌曲非常熟悉的基础上。学生只有对音乐作品了如指掌,才会产生创作兴趣,迸发出创作的灵感。对中年级学生来说,节奏的创编尚有规律可循,而旋律的创编常常令他们无从下手。借助乐器进行试探性演奏是一个非常好的创作媒介。竹笛是有固定音高的乐器,根据教师的引导,学生有法可依,能找出自己认为好听的、有节奏的、有规律的旋律,然后将音符记下来,转化为音乐创编,大大提高了创作兴趣和创作水平。
笔者认为,音乐课改的实施,标志着社会的发展对学生音乐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音乐教师应站在音乐改革总纲要的思想高度,对学生的音乐发展具有一定的前瞻性,迎合学生发展的需求,打开学生音乐学习的新思路,让创新意识在学生心中萌芽、生长。
校本教材的开发突破了传统课堂的薄弱环节,竹笛课程校本化培养了学生的民族音乐情怀,既能提升学生的合唱能力,又可以开发学生的音乐创作能力,对学生音乐综合素养的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特约编辑 木 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