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格权独立成编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来源 :法制与社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wan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论文以自然人的人格权为视角,以人格权独立成编的可行性与必要性为线索,集中探讨了学界对于是否应在民法典中单独设置人格权一章的各类看法,并对其争议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本文认为通过对人格权所保护的对象进行重新定义的方式,将人格权所保护的人格权益理解作是民事主体对其生命、健康、姓名、肖像、名誉、隐私、信用等各种人格利益的稳定状态所享有的排除不法侵害的权利,便能够化解人格权法独立成编在法理与立法技术上存在的矛盾。
  关键词 人格权 独立成编 稳定状态 可分离性
  作者简介:徐彤,西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
  中图分类号:D9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4)04-176-02
  一、问题提出
  近年来在民法与司法实务界,对人格权的探讨与强调愈发普遍与具体,但最为基本且争议巨大的还是人格权是否应该独立成编这一问题。《民法典草案》中单独设置第四编“人格权法”来较为详细的规定人格权,为人格权的立法构建了初步的框架。不少学者认为加快人格权法的制定,将其作为未来民法典的重要部分,不仅是对传统大陆法系民法典体系的发展与完善,也是构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重要需要。也有一部分学者站在否定的立场上,认为人格权独立成编存在理论上的漏洞和技术上的障碍,因此不宜将其在民法典中独立成编。于此,笔者拟从人格权独立成编的可行性与必要性两方面展开论述,介于篇幅限制,仅以自然人的人格权为视角进行探讨。
  二、人格权独立成编的可行性
  “人格权应否在我国民法典中独立成编,表面上来看仅仅是一个立法体系安排问题,但其实质上首先涉及人格权的性质认定”。对于人格权性质的认定首先体现在定义上,民法上的人格权就是指民事主体对其生命、健康、姓名、肖像、名誉、隐私、信用等各种人格利益所享有的排除他人侵害的权利。赞同人格权独立成编者认为完善人格权迎合新时期对保障人权,弘扬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而反对者则指出人格权独立成编可行性上存在漏洞,一是人格权的来源上存在漏洞,既然“人格权是自然人作为民事主体资格的题中应有之意”就没有单独成编规定的必要,且主体意义上的人格与人格权所指的人格并不属于同一范畴。二是民事法律关系是民法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权利和人身权利而产生,断定“人格权是民法调整人格关系而产生的”,存在自然人基于人格而产生的人格关系属于法律关系而非自然现象,不能作为法律的调整对象的矛盾。三是人格权基本权能上存在理论漏洞,集中表现在对生命权的客体的和支配性问题上。
  针对以上否定方对于人格权独立成编存在的理论漏洞,笔者认为第一个问题是基于对人格权与人格制度的不可分离性来考虑,认为其应当为民法典总则中的主体制度所涵盖,没有必要单独成编立法。这一观点存在商榷之处。首先,《侵权责任法》第2条列举的18项民事权利中,一半以上涉及到人格权。而人格权益只有与主体资格相分离,形成独立的权利而非主体资格的一部分,具体的人格权而非人格受到伤害才能受到侵权法的保护,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人格权与人格制度在一定情况下是可以分离的,人格利益是能够作为独立的权益进行保护的,因此民法总则基于主体制度对人格权的的规定并不能涵盖人格权法的内容。其次,既然人格遭受侵害的对象只能是具体的人格权而非人格本身,那么主体制度便不能涵盖各种具体的人格关系,只能通过专门的人格权制度予以调整,为人格权的独立成编提供了现实依据。
  对于第二个问题,筆者拟从变更对人格权保护的对象的定义上来解决,将人格权所保护的人格权益理解作是民事主体对其生命、健康、姓名、肖像、名誉、隐私、信用等各种人格利益的稳定状态所享有的排除不法侵害的权利。将其所保护的具体权益表述为一种排他性的“状态”,可以解决人格权法在制定过程中所存在的诸多问题。一是可以回答以上否定者所提出的人格权法调整对象是法律关系而非自然现象的矛盾,当人格权的调整对象,即作为独立权利的具体人格权益理解作人格关系不受他人非法侵害的状态而非人格关系本身时,其调整的行为便迎合了民法对调整对象的要求。自然人基于人格而产生人格关系是一种法律现象,但是其人格关系的稳定状态,更确切的说是与人格关系相分离具体的人格权益的合法状态受到非法侵害时,便成为一种自然现象,当他人的行为使公民的人格权益的稳定状态受到侵害,使其处于更加不利的状态或有不利危险的状态时,便受到人格法的调整。二是可以回答否定者对于人格权立法技术上障碍的质疑。当人格权所调整的对象理解作是人格权益的稳定状态不受非法侵害时,作为前提和作为结果的权利便是两个不同层面的内容而非同一概念,化解了否定者所提出的人格权不能同物权、债权等权利并列的矛盾。
  对于健康权和名誉权的“支配性”,尹田教授曾提出既有理论将健康权的支配权描述成“健康维护权,对劳动能力的支配权”或者“体育运动员参加竞赛就是处分自己生命、健康”忽视了自然人对其劳动的能力、健康或优良的名誉的利用行为遭侵害时不得认作是对相关权利本身的侵害。以上说法笔者并不赞同。例如,在体育运动中体育运动员参加竞赛,对自己的生命、健康进行支配与利用,使本身处于稳定状态的生命权健康权有受到侵害或者有的可能,属于行使支配权。在其利用行为受到侵害时,并不是不应将该行为视作对权利本身的侵害,而是在该特定的状态下所受到的侵害是合理且具有预见性的(如体育竞赛中双方对抗可能造成受伤是可以预见的),法律对所可能造成的结果的发生并不持否定态度,因而对这样一种利用行为所导致对稳定状态的虽然侵害了生命健康权利,却在承担责任上存在阻却。当然,这样的特定情形也是有限度的,当其利用的行为超出合理的范围构成滥用时(如在体育竞赛中采用不正当的手段使得他人受伤,使用兴奋剂使自己生命健康的稳定状态遭受侵害),对可能产生不良后果的便超出了预见范围,此时就不能认为该利用行为造成权利侵害享有免责了。因此,笔者对于劳动健康等利用行为不应视作对相关权利本身侵害的说法并不赞同。   三、人格权独立成编的必要性
  通过前文以及相关学者的论述,可以得出人格权独立成编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具有可行性的,是符合法理与立法宗旨的。介于人格权在当今社会生活与市场经济中占有越来越重的位置,人格权益应当受到充分的保护这一点学界早已没有争议,其争议的焦点是其是否应该单独立法。以王利明为首的学者认为独立成编的人格权法是对社会发展现实需要的回应,凸显对该权利的保护。纵观新中国成立后的立法进程,我国在公民的人身和财产权利的设置经历了巨大的发展。1986年《民法通则》在第五章专章规定民事权利,是一个重大的体系突破。2004年《宪法》的修改第一次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基本原则载入宪法,成为我国各项立法的基本准则。《侵权责任法》在第2条用列举的方式规定了18项民事权利,其中对人格权的规定占到一半以上。在传统大陆法系民法典立法模式中,无论是采用法国法的三编制体系还是德国法的五编制体系,人格权都没有独立成编。“传统民法过于注重财产性权利而忽视了民法分则体系是按照民事权利体系构建起来,人格权在其中占有重要的位置,这种重物轻人的做法本身便是一种缺陷。”
  反对人格权独立成编的学者则主要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是认为人格权已经纳入《侵权责任法》的保护,便没有必要单独规定人格权。笔者认为制定与《侵权责任法》并行的人格权法仍有必要,首先从性质上说,侵权责任法作为救济法,其提供救济的时间是在受害人遭受侵害后,而人格权法属于权利法,是确认公民法人所享有的人格权及其权能的法律,对其享有并不以受害人遭受侵害为前提。再者,侵权责任法采取列举的方式对人格权,并非具体到将各种绝对权的法律都纳入保护,因此不能替代权利法的存在。
  最后,由于我国对于人格权的保护还处于发展阶段,相关配套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善,仅仅依靠《侵权责任法》和《民法通则》中对人格权零散而有限的规定并不能使其得到充分的保护,因此应当单独制定人格权法。
  反对人格权独立成编的学者认为人格权独立成编缺乏必要性的第二个原因在于,其认为传统大陆法系国家均没有将人格权独立成编的做法,且是“人格權固有的宪法性质阻却了各国民法典编纂者对人格权做出正面的赋权性规定并将之独立成编的任何企图。”尹田教授甚至指出,仅因“人格权十分重要”便进行“设权”的行为是十分草率的,人格权需要向宪法权利回归而不是独立成编。指出民法典草案将人格权独立成编,表面上是突出了对人格权的保护,实则降格减等,使其从宪法权利彻底沦落成为由民法创设的民事权利。他认为这种做法完全缩减了自然人基本权利的保护领域,民事司法直接向宪法寻找裁判规范之依据的进路。只有当人格权向宪法权利的回归,当人格权的民法保护不再囿于民法规范本身之时,当人格权不再被错误的视为是一种由民法所调整所谓“平等主体之间的人格关系而产生的权利时,人格保障才会出现广阔的辉煌前景。
  对于这一看法,笔者并不赞同。首先,传统大陆法系国家不对人格权独立成编的原因是源于这些国家能够通过宪法扩张适用的办法对人格权权进行保护,而目前我国宪法对相关的权利只做了原则性的规定,与其说是赋权不如说是宣示,因此不具有可援引性,不能直接援引于具体的民事案件中,只能通过民法等部门法加以转化和具体后才能将相关权利在裁判中加以保护。因此,将民法中的人格权制度独立成编,使其系统化具体化,才能使宪法所赋予的各项权利具体明确,才能真正受到司法的充分保护。宪法规定的原则性和概括性为人格权法的独立成编的必要性,而人格要素的可分解性也在从技术上支持了具有宪法性权利的人格权在民法等私权领域中中具体化。再者,对于将人格权在民法中独立成编实则缩减了对人格权的保护范围与力度,使其从宪法性的权利降格作民事权利的看法,笔者认为其一方面忽视了宪法作为根本大法,对各部门法所起到的统领和辐射作用,人格权虽然在民法典中独立成编,但这并不影响其仍享受宪法的保护,独立成编并非是对保护范围的限制,而是对宪法原则性规定的转化与具体化。另一方面忽视了宪法与部门法之间,不同的部门法之间所客观存在且在新时期愈发被强调与提倡的学科间的互动。人格权在民法典中独立成编并不意味着对于人格权的保护自此局限于这一部门法,相反其在将人格权从宪法性权利具体到私权的同时,通过各学科各部门法之间的相互配合与互动,给予人格权更充分的保护与更大的发展与完善空间。
  参考文献:
  [1]尹田.论人格权的本质——兼评我国民法草案关于人格权的规定.法学研究.2003(4).
  [2]王利明.人格权法的发展与完善——以人格尊严的保护为视角.法律科学.2012(4).
  [3]梁慧星.当前关于民法典编纂的三条思路.中外法学.2001(1).
  [4]梁慧星.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大纲(草案)总说明.民商法论丛(第13卷).
  [5]杨立新.人格权法专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6]赵秉志,等.中国刑法的运用与完善.法律出版社.1989年版;杨立新.人格权法专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7]王利明.人格权法的发展与完善——以人格尊严的保护为视角.法律科学》.2012(4).
  [8]尹田.论人格权独立成编的理论漏洞.法学杂志.2007(5).
其他文献
摘 要 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如何正确区分和把握诈骗罪与民商活动中的民事借贷纠纷、民事欺诈行为, 关键在于非法占有目的不同,它关乎罪与非罪的甄别与界定。本文通过对一起先以办事为由收取一笔款项,之后此款又转化为借款,并追索该笔款项案件,从其行为构成特征、主观和客观方面进行分析,从而对诈骗罪与民事借贷纠纷、民事欺诈行为的区别作进一步的探讨。  关键词 诈骗罪 民事借贷 非法占有  作者简介:安兵,西北民
摘 要 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要启动查封、扣押、冻结等执行措施,需要法院作出裁定。在研究论证审判权和执行权如何分离时,对于法院作出这些裁定的权力属性,业界存有不同的认识,有人认为是司法裁判权,有人认为是司法行政性质的执行命令权。本文认为,我国民事诉讼法上启动执行措施的裁定权相当于英国执行方法的启动权,在权力属性上属于法官的司法裁判权,但该权力可在一定限度内授权行使。本文建议对民事诉讼法的相关条款
摘 要 纵观现代社会,法律,是一个国家或者民族赖以维持其社会秩序、保障人权和公民权利的有力武器,是构筑一个强盛伟大的法治国家所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石。如何让法治的苗芽在中华大地上生根、发芽,孕育出丰硕的果实,如何让我们的法治火炬代代相传、生生不息,这个艰巨的重担自然而然就落在了我们的法学教育的身上。  关键词 法学教育 保险制度 法律  作者简介:周卓斌,南开大学。  中图分类号:G639.7文献标识
摘 要 国家电网控制着国家的相关能源安全以及國家的经济命脉,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具有重要的责任,按照我国十八大所贯彻的会议精神,在电网公司一定要严格的抓好反腐倡廉工作,做好反腐倡廉工作也有利于企业廉洁文化的建设,落实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只有这样才能保障公司纪律的权威性,为公司的和谐发展提供一个公平公正的环境,为国家电网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促进电网产业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 国家电网 反腐倡廉 和
摘 要 福柯的微观权力观摆脱了权力的本体论,是从权力发生和运作的视角来研究的,规训权力则是其核心,指特定条件下“纪律”与“身体”的结合。在《规训与惩罚》中,福柯对比了刑罚制度产生的巨大演变,并通过公共景观、审判过程和隐蔽监禁过程论述了规训权力的渗透性。同时福柯也认为,权力具有生产性,权力的无处不在并非意味着权力的无所不能,权力是在肯定主体自由的前提下存在的,可以通过策略的对抗来消解个人身体上的权力
摘 要 作为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检察机关参与民事诉讼是实现“法律监督”的重要途径和方式。修改后的《民事诉讼法》拓宽了检察监督的范围,将监督触角延伸到民事诉讼活动的各个环节,实现了从有限监督到全面监督、从实体监督到程序监督的扩展,呈现出民事诉讼检察监督制度“多元化监督”的新格局。  关键词 民诉法修改 检察监督 多元化监督  作者简介:周珍珍,三门县人民检察院助理检察员,本科学士。  中图分类号:D
摘 要 如何认定公司在违反《公司法》第16条第1款的规定的情况下订立的担保合同的效力,司法实践和理论研究中一直存在着较多争议。法院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这个问题进行了阐释。目前的研究多倾向于从对16条的规范属性的认识和适用 《合同法》第50条的规定来处理该类案件。本文在总结法院和学者的意见后,展开了对以规范属性确定合同效力的观点以及《公司法》第16条为债权人设立了审查义务的观点的批判。最后在尝试
摘 要 自2014年开始,全国检察机关统一业务应用系统(以下简称业务系统)在检察机关全面推广应用,检察机关的案件流程管理和监控工作效率不断提升。对案件数据全面及时的采集、监控、统计、分析作为案件管理部门的重要工作,对指导检察工作发挥着重大作用。但是,在案件数据的管理中,仍然偏重于对静态数据收集的全面性要求,而缺少必要的动态数据监管,静态的采集、监控、统计、分析案件数据往往会影响案件管理工作对某一案
摘 要 由德国学者茨威格特与克茨博士共著之《比较法总论》一书,无疑可称当代比较法学研究的扛鼎之作。自问世起即获各国学界好评,译著之广,遍行宇内。提挈纲领即谓比较法学研究,不单是思维的培养、方法的领悟,更是一种基于审慎客观、不带任何狭隘民族色彩的批判继承之精神追求。但本文认为基于原著中所提到的远东法系适用性问题、法律的超国家统一问题与关于德国民法典的评价等问题,有必要也理应进一步进行探讨与论述。  
摘 要 检察机关司法警察是为各项检察工作提供服务和保障的一个重要岗位,担负着保障检察工作顺利进行和维护国家司法公正有效的重要任务。提高司法警察职务执法规范化水平,解决基层检察机关司法警察执法中存在的问题,对发挥警务职能作用,更好地服务和保障检察工作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 直接受理案件 司法警察 履职规范化  作者简介:徐建康,天津市宝坻区人民检察院法警队副队长,研究方向:刑法学、检察实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