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聚,这是公认的常识,无须多言,否则有拾人牙慧的浅薄之嫌。但是,我却想不揣浅薄,就散文的形与神的问题再作进一步的理解。毕竟,“形散神聚”也就四个字,形神是怎么样一个散聚法,仍有一些言外之语、仁智之见,多做些探讨,于散文的创作与发展总会有些裨益,哪怕它们只是引玉之砖。
形散,就是说散文的文字语言在阐发文章主题时,尤其是在叙述过程中,不需要太严谨的逻辑关联。你可以从人说起,到事、到物,到古、到今,到言、到行,到具体的细节或到空泛的思绪,也可以从事、物、古、今、言、行、细节、思绪以及其他的任何一个话题说起,再拐到其中任何一个两个、三个四个或更多个话题,就如登山临水,爱直行爱曲走、爱漫步爱奔驰甚至想走个回头路都随便,有路循路、有桥过桥,没有路、桥时,只要没有危险——让人觉得是没话找话或强词夺理的危险——就可以攀枝而上或涉水而过。当然,也可以哪儿都不去,就把开篇一个话题说清楚。至于文章的主题,可以开宗明义,可以贯穿文章始终,可以在最后图穷匕见,也还可以在叙述之途中见到哪里有风水好的地方建一栋房、立一个碑、表一番情、许一个愿。并且,那些事、物、古、今等等诸项话题,都可繁可简,随心所欲或顺其自然。散文因为这样的形散,呈现出言简意赅、鸿篇大论、清新淡雅、识深旨远等丰富的色彩,展示其迷人的文趣。
散文的形散,如果换一个角度来看待,那就是无体,没有章法可循。所谓“体”,指的是文本的形式。说得再明确一点,就是格式;说得偏宽泛些,就是要素。散文没有什么格式,也不需要什么要素,怎么写都行。道理前面都说了,这里可以再做个比喻。武林高手跟人过招,他一拳过来,我一拳过去,都是没有套路可循,有的只是千锤百炼之后的自然反应。不同的人对于同样的一个来拳,他的回拳多是不同的,也许不是回拳,而是飞腿、肘击、身撞或者回撤。即便是同一个人,面对同样的来拳,因为他不同的心情或者不同的身体状态,甚至可能仅仅因为身上衣服的厚薄、鞋的软硬而有不同的回应。总之,没有套路,随意挥洒,就是无体。
不过形散或者说无体不是散文特点的全部,须知散文还有个神聚。神是什么?怎么个聚法?仍然要从形散、无体这里继续说下去。
无体,讲的是没有套路,但是不能没有章法。他一拳过来,我用眼睛鼻子迎上去,这也算是没有套路,但是离谱了,得有合理性。什么样个合理性?就是不离题。写北京的秋天,北京、秋天是不可偏离之题。文中可以随意挥洒,写东京、西京、南京,写春天、夏天、冬天,写荒山野径、市井孤犬,写邻家少女、域外友人,完全可以如此地形散、无体,但是最终这些与北京、秋天毫无关联的东西,都要与北京、秋天关联起来,这就是不离题。当然,关联也可以是多样的,如地域之关联、人物之关联、机缘之关联、心境之关联、历史之关联,甚或是气味之关联、色彩之关联、草木之关联、梦境之关联。通过这些数不清的关联,散落之形就凝聚在一起了,于是就有了神聚。
神聚神聚,不离题就是那个神。不过,散文之神不是只有这一个,这一个其实是散文结构之神,就如人体之经络,它把各肢体、器官、骨骼有机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人体。
不离题的手法是关联。但是关联不是缝补破衣服的针线或包治百病的万金油,更不是能让熊猫畅游大海的鱼鳃或者让雪山长满绚烂玫瑰花的营养剂,前者是拙劣的补台,后者就是捏造了。关联是先天存在的而不是后天勉强添加上去的,是自然生成的而不是生搬硬套的。各种散落之形之所以能够有神凝聚,是因为它乃是天然的构造而不是人工的取巧。天然的构造,其本质就是真实。
真实是散文的灵魂,它是散文的另一个不可或缺之神,生命之神。散文写的是作者的心、意、情,由此触发读者的感动。散文的真实不是只有所描写的事实存在的真实,它还可以是作者的真心感受,甚至可以是真实的拟想。我登上山巅,“突然想让时间凝固,而我与青山长存。”如果当时是这么拟想的,那就可以这么描写。如果它只是我在写作过程中或者是后来某个时候回味登山时的心境而产生的拟想,那就是另一种写法,而这另一种写法不离真实,未必不能感动人。
失去了真实这个灵魂,散文虽然仍可以因合理的关联而让散落之形凝聚,但是难免显得六神无主,像个行尸走肉,即便不吓人,至少也不會让人亲切。真实不是一切文学作品必备的条件,有些文学体裁恰恰需要不真实——当然这里说的是作品内容与作者关系的不真实而不是社会生活的不真实,比如说小说。小说真实了就不是小说而是传记或类似的体裁,而散文要是不真实,不是无病呻吟、惺惺作态,就是成为作者另有什么用心的工具。
有了经络、有了灵魂,还要有气血。散文的气血就是感情,它是活力之神。没有感情的散文,是营养不良的病体、食之无味的鸡肋,徒有文字,读之如同嚼蜡般的枯燥无趣。散文里的感情是人类所拥有的一切感情,爱或恨、乐观或悲伤、果敢或彷徨、笃定或纠结、善感与无聊等,不论是哪一种,总要有一种。至于如何表达感情,那是作者自己的事,与他的见识、阅历、心境、文风、笔力等都有关系。由此,对于同样一个题材,写出来的感情也许就不一样,同样的感情在文中的体现方式也不一样。
感情如何体现?一种感情,在文章中从头到尾体现出来也可,只一语而带过也可;用彰显煽情的方式表达也可,隐约婉转的方式表达也可;用自己的心声表达也可,用他人的甚至是他物的比兴修饰也可。用哪一种表达方式来表达感情最佳?其实都一样。《圆明园残简》,开篇就是深沉的感情,并且贯穿全文始终,我们读它丝毫不会感到感情的冗赘;狄仁杰在太行山上回望南乡,见远方白云一片,说:“吾亲所居,近此云下。”只此一句,胜过千言万语。因此,感情不在话多话少,贵在真切。就好比气血之于人,有的是满面红光,有的只是炯炯有神的一双眼睛。
说到这里,可以对散文形散神聚的诸多话语做个归结了。写散文,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所为的,是抓住它的神,即不离题、守真实、有感情。所不为的,就是让思绪自然挥洒,不要去考虑什么套路。这应当就是散文形散神聚的要义?
最后还需要补缀两句。此文关于散文的形散和神聚用了很多比喻,有登山临水,有高手过招,有人体形神,但都不成体系、难喻于始终。之所以如此,因为它们似乎都不是最贴切的参照物。如果允许另觅参照,那就这样说吧:散文之形是满天的繁星,而散文之神就是万有的引力,于是就有我们眼中的宇宙和星系。
形散,就是说散文的文字语言在阐发文章主题时,尤其是在叙述过程中,不需要太严谨的逻辑关联。你可以从人说起,到事、到物,到古、到今,到言、到行,到具体的细节或到空泛的思绪,也可以从事、物、古、今、言、行、细节、思绪以及其他的任何一个话题说起,再拐到其中任何一个两个、三个四个或更多个话题,就如登山临水,爱直行爱曲走、爱漫步爱奔驰甚至想走个回头路都随便,有路循路、有桥过桥,没有路、桥时,只要没有危险——让人觉得是没话找话或强词夺理的危险——就可以攀枝而上或涉水而过。当然,也可以哪儿都不去,就把开篇一个话题说清楚。至于文章的主题,可以开宗明义,可以贯穿文章始终,可以在最后图穷匕见,也还可以在叙述之途中见到哪里有风水好的地方建一栋房、立一个碑、表一番情、许一个愿。并且,那些事、物、古、今等等诸项话题,都可繁可简,随心所欲或顺其自然。散文因为这样的形散,呈现出言简意赅、鸿篇大论、清新淡雅、识深旨远等丰富的色彩,展示其迷人的文趣。
散文的形散,如果换一个角度来看待,那就是无体,没有章法可循。所谓“体”,指的是文本的形式。说得再明确一点,就是格式;说得偏宽泛些,就是要素。散文没有什么格式,也不需要什么要素,怎么写都行。道理前面都说了,这里可以再做个比喻。武林高手跟人过招,他一拳过来,我一拳过去,都是没有套路可循,有的只是千锤百炼之后的自然反应。不同的人对于同样的一个来拳,他的回拳多是不同的,也许不是回拳,而是飞腿、肘击、身撞或者回撤。即便是同一个人,面对同样的来拳,因为他不同的心情或者不同的身体状态,甚至可能仅仅因为身上衣服的厚薄、鞋的软硬而有不同的回应。总之,没有套路,随意挥洒,就是无体。
不过形散或者说无体不是散文特点的全部,须知散文还有个神聚。神是什么?怎么个聚法?仍然要从形散、无体这里继续说下去。
无体,讲的是没有套路,但是不能没有章法。他一拳过来,我用眼睛鼻子迎上去,这也算是没有套路,但是离谱了,得有合理性。什么样个合理性?就是不离题。写北京的秋天,北京、秋天是不可偏离之题。文中可以随意挥洒,写东京、西京、南京,写春天、夏天、冬天,写荒山野径、市井孤犬,写邻家少女、域外友人,完全可以如此地形散、无体,但是最终这些与北京、秋天毫无关联的东西,都要与北京、秋天关联起来,这就是不离题。当然,关联也可以是多样的,如地域之关联、人物之关联、机缘之关联、心境之关联、历史之关联,甚或是气味之关联、色彩之关联、草木之关联、梦境之关联。通过这些数不清的关联,散落之形就凝聚在一起了,于是就有了神聚。
神聚神聚,不离题就是那个神。不过,散文之神不是只有这一个,这一个其实是散文结构之神,就如人体之经络,它把各肢体、器官、骨骼有机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人体。
不离题的手法是关联。但是关联不是缝补破衣服的针线或包治百病的万金油,更不是能让熊猫畅游大海的鱼鳃或者让雪山长满绚烂玫瑰花的营养剂,前者是拙劣的补台,后者就是捏造了。关联是先天存在的而不是后天勉强添加上去的,是自然生成的而不是生搬硬套的。各种散落之形之所以能够有神凝聚,是因为它乃是天然的构造而不是人工的取巧。天然的构造,其本质就是真实。
真实是散文的灵魂,它是散文的另一个不可或缺之神,生命之神。散文写的是作者的心、意、情,由此触发读者的感动。散文的真实不是只有所描写的事实存在的真实,它还可以是作者的真心感受,甚至可以是真实的拟想。我登上山巅,“突然想让时间凝固,而我与青山长存。”如果当时是这么拟想的,那就可以这么描写。如果它只是我在写作过程中或者是后来某个时候回味登山时的心境而产生的拟想,那就是另一种写法,而这另一种写法不离真实,未必不能感动人。
失去了真实这个灵魂,散文虽然仍可以因合理的关联而让散落之形凝聚,但是难免显得六神无主,像个行尸走肉,即便不吓人,至少也不會让人亲切。真实不是一切文学作品必备的条件,有些文学体裁恰恰需要不真实——当然这里说的是作品内容与作者关系的不真实而不是社会生活的不真实,比如说小说。小说真实了就不是小说而是传记或类似的体裁,而散文要是不真实,不是无病呻吟、惺惺作态,就是成为作者另有什么用心的工具。
有了经络、有了灵魂,还要有气血。散文的气血就是感情,它是活力之神。没有感情的散文,是营养不良的病体、食之无味的鸡肋,徒有文字,读之如同嚼蜡般的枯燥无趣。散文里的感情是人类所拥有的一切感情,爱或恨、乐观或悲伤、果敢或彷徨、笃定或纠结、善感与无聊等,不论是哪一种,总要有一种。至于如何表达感情,那是作者自己的事,与他的见识、阅历、心境、文风、笔力等都有关系。由此,对于同样一个题材,写出来的感情也许就不一样,同样的感情在文中的体现方式也不一样。
感情如何体现?一种感情,在文章中从头到尾体现出来也可,只一语而带过也可;用彰显煽情的方式表达也可,隐约婉转的方式表达也可;用自己的心声表达也可,用他人的甚至是他物的比兴修饰也可。用哪一种表达方式来表达感情最佳?其实都一样。《圆明园残简》,开篇就是深沉的感情,并且贯穿全文始终,我们读它丝毫不会感到感情的冗赘;狄仁杰在太行山上回望南乡,见远方白云一片,说:“吾亲所居,近此云下。”只此一句,胜过千言万语。因此,感情不在话多话少,贵在真切。就好比气血之于人,有的是满面红光,有的只是炯炯有神的一双眼睛。
说到这里,可以对散文形散神聚的诸多话语做个归结了。写散文,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所为的,是抓住它的神,即不离题、守真实、有感情。所不为的,就是让思绪自然挥洒,不要去考虑什么套路。这应当就是散文形散神聚的要义?
最后还需要补缀两句。此文关于散文的形散和神聚用了很多比喻,有登山临水,有高手过招,有人体形神,但都不成体系、难喻于始终。之所以如此,因为它们似乎都不是最贴切的参照物。如果允许另觅参照,那就这样说吧:散文之形是满天的繁星,而散文之神就是万有的引力,于是就有我们眼中的宇宙和星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