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考试压力和读图时代的诱惑下,学生大量出现了厌学,更出现了“晕书综合征”一说。这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孩子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不能很好地进行阅读。学生不能很好进行阅读,不外乎几个原因:词汇量小,阅读有障碍;缺乏指导,不知如何读;老师要求不到位,学生内心也缺乏动力等等。本文就是作者分析“晕书综合征的病因并提出一些閱读指导建议。
【关键词】晕书综合征;读图时代;读书能力;学习能力
最近杂志有“晕书综合征”一说,“晕书综合征”听说是全球性的,却在中国蔓延扩展速度特别快。这个病在中国造成的危害很惊人。据调查,中国公民每年平均阅读量为0.7本书,日本为4本,韩国7本,法国11本。当然,“晕书征”在那些国家也是存在的,只是范围小得多。a
一、分析病因
(一)学业压力,读图受益
分析其病因,现今的教育考试制度和读图时代的来临占主导地位。
不可否认,图片相较文字具有很多的优势。由图片发展而来的动画、影视,更是以其简明、直观而被广大人民所接受,尤其是电视和网络。这也是读者每天关注最多、收获最大量资讯的集散地。
(二)图片过后,还剩什么
图像具有浅显易懂的优点,但正是这种浅显,把一些原本深含于文字中的韵味表象化了。于是,不少人开始担心:读图时代在逐步颠覆传统阅读习惯的同时,会不会连人最基本的求知方式——思考,也一并取代了?
“有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话所蕴含的意思,却在逐渐被时代所侵蚀。西方美学家阿莱斯—艾尔雅维茨曾探讨过当今“读图时代”使“词语钝化”的问题。他说:“在后现代主义中,文学迅速地游移至后台,而中心舞台则被视觉文化的亮丽辉光所普照。”他认为,图像反对整体化,这是图像不同于词语的功能所在,“有时候,我觉得人类最特殊的才能——即用字遣词的能力,似乎感染了一种瘟疫。这种瘟疫困扰着语言,其症状是缺乏认知与临即感,变成一种自动化反应,所有的表达化约为最一般性、不具个人色彩,而抽象的公式,冲淡了意义,钝化了表现的锋芒,熄灭了文字与新状况碰撞下所迸放的火花。”
电影电视的被动阅读、网络的快速阅读和看漫画书成了词汇贫乏的原因,长期的词汇量低,造成学生阅读的障碍,久而久之,学生与好的读书习惯越来越远,也就丧失了学习的自信。
(三)眼睛吃糖果,主食不能丢
当然,完全不接受流行文化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必要的。流行文化的适当消费能帮青年人更早地融入社会,关键在于如何把握好这个度。
二、对症下药
众所周知,阅读无论对学习,还是对一个人综合素质的培养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如何让学生爱上阅读,提高读书能力呢?下面介绍一些做法给大家参考:
(一)激发阅读的兴趣
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最好的方法就是老师给学生读书。给孩子读书是最有效地吸引孩子读书的途径,最好在读之前加些悬疑,让孩子带着好奇的心来听,这样会让他们更集中注意力的。在给孩子读书,老师要注意以下几点:(1)用稍大的声音慢慢读;(2)用带有语气、能够充分表现书中人物的声音朗读;(3)最好在下雨或孩子打瞌睡、烦躁的时候读;(4)选择能够把内容平实的故事讲述得曲折生动的书;(5)读到故事高潮时停顿一下,让孩子们想象,告诉他们是想象力训练,孩子们会更加喜欢。
(二)创设阅读的环境
1. 布置各种读书作业
如果孩子拿到的作业是“在树阴下读诗集”或者“给奶奶读书”的话,他可能会很高兴地去完成这份作业。如果再加上“写出父母需要读的书目”的话,会有更好的效果。这类的作业还可以是“听着蝉鸣读书”“给妈妈读书”“去朋友家一起看书一起玩”“站在书店中读书并从书店买一本书回家”等等。
2. 制作书讯板报
关于书的板报可以给孩子提供读书信息,提高他们的读书欲望。
3. 经常给予孩子与书有关的表扬
可以在给孩子的评语中加入书中主人公的元素,告诉孩子他像书里的主人公,并把他跟主人公作比较。另外老师还可以把书作为礼物悄悄送给那些不读书的孩子。
(三)培养阅读的习惯
1. 天天读书
在所有的基础减肥法中有“三个月成为习惯,六个月成为命运”之说,也就是应该每天坚持才会成功的意思。读书也一样。通过每天读书得到训练的大脑,不单是词汇量,包括想象力、判断力、推理能力在内的综合思考力量都会提高,在以后的学习中只要学会一点就会触类旁通。
2. 去读自己好朋友正在读的书
书可以使读者形成价值观,我去读好朋友在读的书就会让好朋友之间更加亲近。看同一本书,和朋友分享书中的故事,就会形成认同感,这种认同感就会发展成为亲近感,然后亲近感又会成为继续读书的动力。
3. 假日在家中大声朗读
朗读是阅读的一个非常好的方法,因为朗读能帮助整个大脑进行最活跃的全身运动。朗读把写在纸上的文字传给大脑,大脑把它转换成声音发出来,发出的声音再传回自己的耳朵,去指挥头脑中储存的系统。所以默念时所需的记忆强度是朗读时的两倍。
4. 身上要随时带着一本书
心理学家说随身带着书可以起到一种自我催眠的效果,这种效果可以使孩子变得喜欢书。
(四)指导阅读的方法
1. 读书时遇到不懂的词要进行推测。孩子在看书遇到不懂的单词向老师请教时,不要马上给他答案,可以说:“嗯……你自己推测一下吧。”给他一些思考的时间。
2. 让孩子像电影演员一样读书。孩子读书后听他们说说主人公的心情、想法、苦恼等等。还可以问一问书中出现的天气、花香、气温等。“如果是你会怎么办?”用这样的提问把主人公的问题变成孩子自己的问题。 像这样的阅读方法还有“像画家、音乐家一样读书”“像建筑家一样阅读”、“像侦探一样阅读”等等。
3. 指导学生记好读书笔记。常見的有如下几种:
(1)标记式:读书时,对书中重点需要注意的字、词、句、段、格言、警句,一些似懂非懂或对自己来说是新鲜的观点和材料,用不同记号或不同颜色的笔标出来。
(2)眉批、旁注式:它是把自己对某一处文章的评论或对文章某处内容的解释或心得,记在书上的一种笔记形式。
(3)摘录书中内容:把书中或文章中最精彩的语句或者是与自己学习、工作有益的观点摘录下来,以帮助记忆并积累资料。
(4)图标式:让学生仿照教师讲课时的板书设计形式,把文章结构、重点用图表的形式再现出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5)一问一答式:即略读文章时提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列于笔记本上,通过进一步细读,加深理解内容,回答自己提出的问题而达到阅读的目的。
(五)变换方式展示成果
1. 列出竞赛题。让孩子边读书边试着提出问题,每隔一段时间就举办一次读书竞赛。
2. 举办讲演会。
3. 开展故事比赛、朗读比赛或成语连珠比赛。
4. 读书笔记展览。对坚持写读书笔记的学生要给予肯定,把好的笔记在学生中传阅,以鼓励学生不断进步,从而增强阅读兴趣。
5. 读物标图设计大赛。对文章的内容,故事情节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设计插图或封面,并举行展览进行评比,从而增强阅读兴趣。
6. 手抄报展览。先让学生把自己的作品用版面的形式再现出来,然后以班级或小组为单位进行展览交流。以此来促使学生相互比较学习,达到共同进步。
7. 读书方法交流,以班级或小组为单位,有组织地让学生漫谈自己阅读的方法及对提高自身的读写能力有何帮助。
我们语文老师首先要提高认识,本着循序渐进的方法,帮助学生养成良好自读习惯,要坚持做下去,千万不能等闲视之。只要我们语文教师的不断探索、实践下,我们的学生就会变成一个个“读书人”。人人爱读书,又何来“晕书综合征”呢?
参考文献
[1][韩]南美英著.尚馨,孙鹤云译.晨读十分钟[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6(09).
[2][美]崔利斯著.沙永玲,麦奇美,麦倩宜译.朗读手册[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08).
[3]周立群,庞车养编著.与新课程同行:语文新课程教学论[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01).
【关键词】晕书综合征;读图时代;读书能力;学习能力
最近杂志有“晕书综合征”一说,“晕书综合征”听说是全球性的,却在中国蔓延扩展速度特别快。这个病在中国造成的危害很惊人。据调查,中国公民每年平均阅读量为0.7本书,日本为4本,韩国7本,法国11本。当然,“晕书征”在那些国家也是存在的,只是范围小得多。a
一、分析病因
(一)学业压力,读图受益
分析其病因,现今的教育考试制度和读图时代的来临占主导地位。
不可否认,图片相较文字具有很多的优势。由图片发展而来的动画、影视,更是以其简明、直观而被广大人民所接受,尤其是电视和网络。这也是读者每天关注最多、收获最大量资讯的集散地。
(二)图片过后,还剩什么
图像具有浅显易懂的优点,但正是这种浅显,把一些原本深含于文字中的韵味表象化了。于是,不少人开始担心:读图时代在逐步颠覆传统阅读习惯的同时,会不会连人最基本的求知方式——思考,也一并取代了?
“有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话所蕴含的意思,却在逐渐被时代所侵蚀。西方美学家阿莱斯—艾尔雅维茨曾探讨过当今“读图时代”使“词语钝化”的问题。他说:“在后现代主义中,文学迅速地游移至后台,而中心舞台则被视觉文化的亮丽辉光所普照。”他认为,图像反对整体化,这是图像不同于词语的功能所在,“有时候,我觉得人类最特殊的才能——即用字遣词的能力,似乎感染了一种瘟疫。这种瘟疫困扰着语言,其症状是缺乏认知与临即感,变成一种自动化反应,所有的表达化约为最一般性、不具个人色彩,而抽象的公式,冲淡了意义,钝化了表现的锋芒,熄灭了文字与新状况碰撞下所迸放的火花。”
电影电视的被动阅读、网络的快速阅读和看漫画书成了词汇贫乏的原因,长期的词汇量低,造成学生阅读的障碍,久而久之,学生与好的读书习惯越来越远,也就丧失了学习的自信。
(三)眼睛吃糖果,主食不能丢
当然,完全不接受流行文化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必要的。流行文化的适当消费能帮青年人更早地融入社会,关键在于如何把握好这个度。
二、对症下药
众所周知,阅读无论对学习,还是对一个人综合素质的培养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如何让学生爱上阅读,提高读书能力呢?下面介绍一些做法给大家参考:
(一)激发阅读的兴趣
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最好的方法就是老师给学生读书。给孩子读书是最有效地吸引孩子读书的途径,最好在读之前加些悬疑,让孩子带着好奇的心来听,这样会让他们更集中注意力的。在给孩子读书,老师要注意以下几点:(1)用稍大的声音慢慢读;(2)用带有语气、能够充分表现书中人物的声音朗读;(3)最好在下雨或孩子打瞌睡、烦躁的时候读;(4)选择能够把内容平实的故事讲述得曲折生动的书;(5)读到故事高潮时停顿一下,让孩子们想象,告诉他们是想象力训练,孩子们会更加喜欢。
(二)创设阅读的环境
1. 布置各种读书作业
如果孩子拿到的作业是“在树阴下读诗集”或者“给奶奶读书”的话,他可能会很高兴地去完成这份作业。如果再加上“写出父母需要读的书目”的话,会有更好的效果。这类的作业还可以是“听着蝉鸣读书”“给妈妈读书”“去朋友家一起看书一起玩”“站在书店中读书并从书店买一本书回家”等等。
2. 制作书讯板报
关于书的板报可以给孩子提供读书信息,提高他们的读书欲望。
3. 经常给予孩子与书有关的表扬
可以在给孩子的评语中加入书中主人公的元素,告诉孩子他像书里的主人公,并把他跟主人公作比较。另外老师还可以把书作为礼物悄悄送给那些不读书的孩子。
(三)培养阅读的习惯
1. 天天读书
在所有的基础减肥法中有“三个月成为习惯,六个月成为命运”之说,也就是应该每天坚持才会成功的意思。读书也一样。通过每天读书得到训练的大脑,不单是词汇量,包括想象力、判断力、推理能力在内的综合思考力量都会提高,在以后的学习中只要学会一点就会触类旁通。
2. 去读自己好朋友正在读的书
书可以使读者形成价值观,我去读好朋友在读的书就会让好朋友之间更加亲近。看同一本书,和朋友分享书中的故事,就会形成认同感,这种认同感就会发展成为亲近感,然后亲近感又会成为继续读书的动力。
3. 假日在家中大声朗读
朗读是阅读的一个非常好的方法,因为朗读能帮助整个大脑进行最活跃的全身运动。朗读把写在纸上的文字传给大脑,大脑把它转换成声音发出来,发出的声音再传回自己的耳朵,去指挥头脑中储存的系统。所以默念时所需的记忆强度是朗读时的两倍。
4. 身上要随时带着一本书
心理学家说随身带着书可以起到一种自我催眠的效果,这种效果可以使孩子变得喜欢书。
(四)指导阅读的方法
1. 读书时遇到不懂的词要进行推测。孩子在看书遇到不懂的单词向老师请教时,不要马上给他答案,可以说:“嗯……你自己推测一下吧。”给他一些思考的时间。
2. 让孩子像电影演员一样读书。孩子读书后听他们说说主人公的心情、想法、苦恼等等。还可以问一问书中出现的天气、花香、气温等。“如果是你会怎么办?”用这样的提问把主人公的问题变成孩子自己的问题。 像这样的阅读方法还有“像画家、音乐家一样读书”“像建筑家一样阅读”、“像侦探一样阅读”等等。
3. 指导学生记好读书笔记。常見的有如下几种:
(1)标记式:读书时,对书中重点需要注意的字、词、句、段、格言、警句,一些似懂非懂或对自己来说是新鲜的观点和材料,用不同记号或不同颜色的笔标出来。
(2)眉批、旁注式:它是把自己对某一处文章的评论或对文章某处内容的解释或心得,记在书上的一种笔记形式。
(3)摘录书中内容:把书中或文章中最精彩的语句或者是与自己学习、工作有益的观点摘录下来,以帮助记忆并积累资料。
(4)图标式:让学生仿照教师讲课时的板书设计形式,把文章结构、重点用图表的形式再现出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5)一问一答式:即略读文章时提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列于笔记本上,通过进一步细读,加深理解内容,回答自己提出的问题而达到阅读的目的。
(五)变换方式展示成果
1. 列出竞赛题。让孩子边读书边试着提出问题,每隔一段时间就举办一次读书竞赛。
2. 举办讲演会。
3. 开展故事比赛、朗读比赛或成语连珠比赛。
4. 读书笔记展览。对坚持写读书笔记的学生要给予肯定,把好的笔记在学生中传阅,以鼓励学生不断进步,从而增强阅读兴趣。
5. 读物标图设计大赛。对文章的内容,故事情节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设计插图或封面,并举行展览进行评比,从而增强阅读兴趣。
6. 手抄报展览。先让学生把自己的作品用版面的形式再现出来,然后以班级或小组为单位进行展览交流。以此来促使学生相互比较学习,达到共同进步。
7. 读书方法交流,以班级或小组为单位,有组织地让学生漫谈自己阅读的方法及对提高自身的读写能力有何帮助。
我们语文老师首先要提高认识,本着循序渐进的方法,帮助学生养成良好自读习惯,要坚持做下去,千万不能等闲视之。只要我们语文教师的不断探索、实践下,我们的学生就会变成一个个“读书人”。人人爱读书,又何来“晕书综合征”呢?
参考文献
[1][韩]南美英著.尚馨,孙鹤云译.晨读十分钟[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6(09).
[2][美]崔利斯著.沙永玲,麦奇美,麦倩宜译.朗读手册[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08).
[3]周立群,庞车养编著.与新课程同行:语文新课程教学论[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