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的建立和完善,使得高校德育将面临许多新的挑战和机遇。本文就将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八荣八耻”作为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体系的指导思想,同时把科学理论、形势政策和基本公德教育作为教育内容以及情境化实践作为具体指导方法的新的思想道德教育体系做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思想道德教育 指导思想 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09)05-040-02
现代德育是由政治、科技、文化、教育等诸方面要素共同构成的社会环境中的德育。与此同时,当代世界正发生着巨大变化,诸如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和生活多样化,在这一过程中,大学生面对各种思潮起伏、东西文化交汇、体制转轨,他们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以及生活方式不可避免地受到正反两方面的冲击,所有这些构成了我国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新的时代背景。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将面临许多需要解决的新课题。因此,注视新变化,解决新问题,探索新思路,在原有的基础之上构建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新体系意义重大。
一、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指导思想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是当代大学生德育新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石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首先是关注每一个人的全面发展。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人的知识、情感、意志、能力等后天因素的发展。其次,马克思认为,人的全面发展依赖于所生存的社会环境,个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是一致的,即在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求得个人的发展。思想道德教育是涉及人的发展方向的根本问题,具有开发人的智力、体力的导向功能,凝聚人心和振奋精神的激励功能,规范行为和形成品质的自律功能等,这些功能都在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和实现社会全面进步中起到重要作用。人的全面发展,应该是人的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因此,高校的思想道德教育要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和方式,促进德智体美的有效发展,促进学生的心理、人格、个性的健康发展,促进学生个体与自然和社会的协调发展,这是当代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真正内涵。
(二)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当代大学生德育新体系构建的理论纲领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当代大学生成才指明了方向。大学生只有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自己,深入领会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牢牢把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才能使自己既具有优良的思想政治素质,又具有过硬的科学文化本领;既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又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既具有健康的体魄,又具有健全的心智,才能够承担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和神圣责任。
(三)“八荣八耻”是当代大学生德育新体系构建的指导原则
传统道德文化是我们宝贵的财富,但是道德教育需要为现实服务,社会的发展要求对这些宝贵财富继承、发展更要更新,尤其需要适应现代社会要求的道德观念。胡锦涛总书记论述的“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八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涵盖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改革开放的时代要求,符合时代的最新要求,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时期发展了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是新时期道德建设的重要标杆,对大学生教育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二、从大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出发,改进德育内容,适应新时期的新要求
大学生在处在人生的重要时期。他们的智力水平已发展到人生的高峰,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强,思想活跃。他们希望正确认识社会,密切关注社会问题和社会变革,但因为社会阅历不够导致他们浅薄,没有掌握观察问题的角度,对中国的国情和民情、改革开放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对社会转型期出现的各种问题和困难等都缺乏清醒的认识和辩证的思考,于是出现信仰不稳定,道德观念弱化,自我意识较强、社会责任意识淡化等等问题。
(一)把科学的理论作为引导大学生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社会主义的信念的内容
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学习“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用理论构筑当代大学生的精神支柱,此项工作应成为高校德育工作的灵魂与核心。新时期的理论教育不能停留在简单地说教上,应通过增强学生学习理论的热情,从其自身需要出发,使学生感到通过理论学习可以给予他们一种正确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树立大局意识和世界眼光,用战略思维去分析和看待国际国内大环境。通过理论学习,培养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和科学的信念,帮助学生确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决抵制腐朽文化的影响,使大学生认识到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征程中实现自身的价值。
(二)把客观、真实的形势政策教育作为激励大学生勇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重担的内容
大学生缺乏学习和成才的“需求”和驱动力,是由于他们对所处的形势和环境认识不清。德育教育者必须以科学的视角,认清目前面临的形势和挑战,同时也应以理解、尊重的态度接受学生看问题的角度与教师之间的差距,在教育过程中逐步提高学生的政治修养,引导学生从国家的高度、世界的高度看问题,使他们认清当前的形势和面临的挑战,这是德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和任务。大学德育就是要呼唤学生觉醒,激励他们把推进社会发展、把国家利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以高度的主人翁责任感,努力学习、勇攀高峰,满腔热情地投身到21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业中去。
(三)把基本的公德教育作为把大学生培养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公民的内容
高校德育的培养目标可以分为最高层次和最基本层次。最基本层次是培养合格公民,即使德育对象具备爱国、爱党、遵纪守法、心态健康、积极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道德境界。这是所有大学生都应达到的基本要求,也是大学德育的底线要求,即要做到“爱国守法、明理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因此高校德育应以加强社会公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家庭美德教育为基础,以集体主义教育、社会责任感教育、艰苦创业精神教育为主线,以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思想和信念教育为宗旨,以培养一代“四有”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为基本内容。
三、建立情境化实践模式,提高德育的实效性、针对性、和主动性
(一)情境化实践模式的实质
其实质是将道德形成过程尽可能还原为个体的生活情境或与个体具体的生活、职业相结合,充分唤起其在具体的社会生活中的经验和体验,以帮助个体学习和养成一定道德意识和道德规范。如学生在教育者创设的道德冲突、自身的道德生活中,发现国家、社会提倡的主导性道德规范、原则、准则体系是合理的,能对维护自己切身利益提供帮助,于是产生认同感,道德规范被巩固下来,被内化为个体的道德需要、道德信念和道德行为习惯;或者在运用中发现这种体系有不尽完善、不够合理之处,能在教育者引导下,学会主动将自己的道德观念体系向其它体系开放,吸收其合理内核,发展和改造原有的观念,使自己的品德构建始终处于一种动态更新、不断完善、愈趋合理的状态之中。从而形成一种认知—实践—开放式发展—接受(内化)—再实践的学校德育模式。
(二)情境化实践模式的原则
为了达到道德管理者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需遵循以下原则:(1)主体性原则,即在德育中注重和发展教育对象的主体性,使教育对象在实践中自主进行品德构建;(2)实践性原则,即通过丰富的、贴近生活实际的情境来培养学生真实的道德情感;(3)多元性原则,即尊重个体道德实践的差异,允许这种多元需要的存在,使学生在道德实践的领域与形成道德经验、道德理想的过程中有充分的自由。但这种自由要以主导性的道德规范作为学生品德构建的骨干和同化其它合理成份的“同化点”,使学生品德呈现出共性基础上的个性化和多样化,因而也不同于道德相对主义的放任自流。
(三)情境化实践模式的要求
首先要以学生为本,尊重每一个学生在实践中的情感体验;其次要注重道德认知中的价值引导,教师时刻不能忘记以社会主义社会主导价值目标去提升学生不完善的主体性,使之沿着正确的轨迹成长,要在与学生平等的互动中形成价值引导;再次要突出实践中的观念创新,鼓励和保护学生的道德观念创新,进而达到对世界的自知和真知。
(四)情境化实践模式的具体方法
加强主体性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主体意识,使学生充分相信自己的心智潜能,引导学生做德育活动的主人,班级的主人,学校的主人,来强化学生在德育中的主动性;使学生产生道德认识的需要,激发道德动机,自觉选择良好的外部教育影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德育活动,激发学生的内心活动,引起积极思考,使学生以高涨的热情参与到德育活动之中去;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尊重、信任学生,引导学生自主决定德育活动的内容、方法,加强自我教育,自我管理,逐步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实现“教是为了达到不教”的目的。加强开放式教育、自律教育及注重隐性教育,使德育教育“入耳”、“入脑”、“入心”,实现内化。在教学中,应更多地进行问题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实践教学法、合作研讨法、角色扮演法、情感渗透法、心理行为训练法等。
总之,道德教育问题历来在教育领域占有重要的地位,人要学会做事必先学会做人,而人的良好道德素养不是先天的,也不是完全自觉的,它是在家庭、社会和学校教育的影响下逐步形成的。高等院校是培养国家未来中坚力量的主阵地,其对象是已有较成熟思想且自视颇高的大学生,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大学生思想道德体系的构建,帮助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学习读本[M].人民出版社,2001,10
[2]沈俊峰.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6(4):49-50
[3]郭宝亮,苏双平.情境化德育教学理论刍议[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4):30-32
[4]肖国丰,邱洁瑞.社会主义荣辱观与当代大学生责任教育[J].现代经济信息,2008(8):100-100
[5]刘业英.论高校德育目标的层次性[J].山东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2):46-47
[6]冯玉芝.构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体系的思考[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48-50
关键词:思想道德教育 指导思想 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09)05-040-02
现代德育是由政治、科技、文化、教育等诸方面要素共同构成的社会环境中的德育。与此同时,当代世界正发生着巨大变化,诸如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和生活多样化,在这一过程中,大学生面对各种思潮起伏、东西文化交汇、体制转轨,他们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以及生活方式不可避免地受到正反两方面的冲击,所有这些构成了我国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新的时代背景。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将面临许多需要解决的新课题。因此,注视新变化,解决新问题,探索新思路,在原有的基础之上构建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新体系意义重大。
一、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指导思想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是当代大学生德育新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石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首先是关注每一个人的全面发展。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人的知识、情感、意志、能力等后天因素的发展。其次,马克思认为,人的全面发展依赖于所生存的社会环境,个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是一致的,即在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求得个人的发展。思想道德教育是涉及人的发展方向的根本问题,具有开发人的智力、体力的导向功能,凝聚人心和振奋精神的激励功能,规范行为和形成品质的自律功能等,这些功能都在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和实现社会全面进步中起到重要作用。人的全面发展,应该是人的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因此,高校的思想道德教育要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和方式,促进德智体美的有效发展,促进学生的心理、人格、个性的健康发展,促进学生个体与自然和社会的协调发展,这是当代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真正内涵。
(二)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当代大学生德育新体系构建的理论纲领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当代大学生成才指明了方向。大学生只有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自己,深入领会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牢牢把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才能使自己既具有优良的思想政治素质,又具有过硬的科学文化本领;既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又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既具有健康的体魄,又具有健全的心智,才能够承担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和神圣责任。
(三)“八荣八耻”是当代大学生德育新体系构建的指导原则
传统道德文化是我们宝贵的财富,但是道德教育需要为现实服务,社会的发展要求对这些宝贵财富继承、发展更要更新,尤其需要适应现代社会要求的道德观念。胡锦涛总书记论述的“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八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涵盖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改革开放的时代要求,符合时代的最新要求,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时期发展了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是新时期道德建设的重要标杆,对大学生教育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二、从大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出发,改进德育内容,适应新时期的新要求
大学生在处在人生的重要时期。他们的智力水平已发展到人生的高峰,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强,思想活跃。他们希望正确认识社会,密切关注社会问题和社会变革,但因为社会阅历不够导致他们浅薄,没有掌握观察问题的角度,对中国的国情和民情、改革开放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对社会转型期出现的各种问题和困难等都缺乏清醒的认识和辩证的思考,于是出现信仰不稳定,道德观念弱化,自我意识较强、社会责任意识淡化等等问题。
(一)把科学的理论作为引导大学生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社会主义的信念的内容
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学习“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用理论构筑当代大学生的精神支柱,此项工作应成为高校德育工作的灵魂与核心。新时期的理论教育不能停留在简单地说教上,应通过增强学生学习理论的热情,从其自身需要出发,使学生感到通过理论学习可以给予他们一种正确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树立大局意识和世界眼光,用战略思维去分析和看待国际国内大环境。通过理论学习,培养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和科学的信念,帮助学生确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决抵制腐朽文化的影响,使大学生认识到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征程中实现自身的价值。
(二)把客观、真实的形势政策教育作为激励大学生勇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重担的内容
大学生缺乏学习和成才的“需求”和驱动力,是由于他们对所处的形势和环境认识不清。德育教育者必须以科学的视角,认清目前面临的形势和挑战,同时也应以理解、尊重的态度接受学生看问题的角度与教师之间的差距,在教育过程中逐步提高学生的政治修养,引导学生从国家的高度、世界的高度看问题,使他们认清当前的形势和面临的挑战,这是德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和任务。大学德育就是要呼唤学生觉醒,激励他们把推进社会发展、把国家利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以高度的主人翁责任感,努力学习、勇攀高峰,满腔热情地投身到21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业中去。
(三)把基本的公德教育作为把大学生培养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公民的内容
高校德育的培养目标可以分为最高层次和最基本层次。最基本层次是培养合格公民,即使德育对象具备爱国、爱党、遵纪守法、心态健康、积极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道德境界。这是所有大学生都应达到的基本要求,也是大学德育的底线要求,即要做到“爱国守法、明理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因此高校德育应以加强社会公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家庭美德教育为基础,以集体主义教育、社会责任感教育、艰苦创业精神教育为主线,以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思想和信念教育为宗旨,以培养一代“四有”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为基本内容。
三、建立情境化实践模式,提高德育的实效性、针对性、和主动性
(一)情境化实践模式的实质
其实质是将道德形成过程尽可能还原为个体的生活情境或与个体具体的生活、职业相结合,充分唤起其在具体的社会生活中的经验和体验,以帮助个体学习和养成一定道德意识和道德规范。如学生在教育者创设的道德冲突、自身的道德生活中,发现国家、社会提倡的主导性道德规范、原则、准则体系是合理的,能对维护自己切身利益提供帮助,于是产生认同感,道德规范被巩固下来,被内化为个体的道德需要、道德信念和道德行为习惯;或者在运用中发现这种体系有不尽完善、不够合理之处,能在教育者引导下,学会主动将自己的道德观念体系向其它体系开放,吸收其合理内核,发展和改造原有的观念,使自己的品德构建始终处于一种动态更新、不断完善、愈趋合理的状态之中。从而形成一种认知—实践—开放式发展—接受(内化)—再实践的学校德育模式。
(二)情境化实践模式的原则
为了达到道德管理者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需遵循以下原则:(1)主体性原则,即在德育中注重和发展教育对象的主体性,使教育对象在实践中自主进行品德构建;(2)实践性原则,即通过丰富的、贴近生活实际的情境来培养学生真实的道德情感;(3)多元性原则,即尊重个体道德实践的差异,允许这种多元需要的存在,使学生在道德实践的领域与形成道德经验、道德理想的过程中有充分的自由。但这种自由要以主导性的道德规范作为学生品德构建的骨干和同化其它合理成份的“同化点”,使学生品德呈现出共性基础上的个性化和多样化,因而也不同于道德相对主义的放任自流。
(三)情境化实践模式的要求
首先要以学生为本,尊重每一个学生在实践中的情感体验;其次要注重道德认知中的价值引导,教师时刻不能忘记以社会主义社会主导价值目标去提升学生不完善的主体性,使之沿着正确的轨迹成长,要在与学生平等的互动中形成价值引导;再次要突出实践中的观念创新,鼓励和保护学生的道德观念创新,进而达到对世界的自知和真知。
(四)情境化实践模式的具体方法
加强主体性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主体意识,使学生充分相信自己的心智潜能,引导学生做德育活动的主人,班级的主人,学校的主人,来强化学生在德育中的主动性;使学生产生道德认识的需要,激发道德动机,自觉选择良好的外部教育影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德育活动,激发学生的内心活动,引起积极思考,使学生以高涨的热情参与到德育活动之中去;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尊重、信任学生,引导学生自主决定德育活动的内容、方法,加强自我教育,自我管理,逐步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实现“教是为了达到不教”的目的。加强开放式教育、自律教育及注重隐性教育,使德育教育“入耳”、“入脑”、“入心”,实现内化。在教学中,应更多地进行问题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实践教学法、合作研讨法、角色扮演法、情感渗透法、心理行为训练法等。
总之,道德教育问题历来在教育领域占有重要的地位,人要学会做事必先学会做人,而人的良好道德素养不是先天的,也不是完全自觉的,它是在家庭、社会和学校教育的影响下逐步形成的。高等院校是培养国家未来中坚力量的主阵地,其对象是已有较成熟思想且自视颇高的大学生,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大学生思想道德体系的构建,帮助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学习读本[M].人民出版社,2001,10
[2]沈俊峰.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6(4):49-50
[3]郭宝亮,苏双平.情境化德育教学理论刍议[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4):30-32
[4]肖国丰,邱洁瑞.社会主义荣辱观与当代大学生责任教育[J].现代经济信息,2008(8):100-100
[5]刘业英.论高校德育目标的层次性[J].山东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2):46-47
[6]冯玉芝.构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体系的思考[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4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