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分制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探讨

来源 :科学时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YouNeverChang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学分制的人才培养方案是实施学分制的指导性文件,具有培养目标多样化、毕业标准学分化、修业年限灵活性、学习课程选择性等特点,在制定学分制的人才培养方案时,要使培养方案的内容结构、课程类型、课程学分、课程开设学期、限定选修课设置符合学分制的要求,注意优化培养目标、确定毕业标准、构建课程体系、安排教学进程、说明选课要求。
  [关键词]学分制 人才培养方案 制定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推进,学分制已成为高等学校基本的教学管理模式。学分制是一种具有多层次、多规格、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新机制,促进了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改革,提高了学校整体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学分制是以学生取得的学分数作为衡量其完成学业情况的基本依据,并据此进行有关教学评估的现代教学管理制度。在高校教学管理中,培养方案是高校保证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规格的重要文件,是组织教学过程、安排教学任务、確定教学编制和学生选课的基本依据。因此,探讨制定符合国家人才培养规格要求和具有本校特色的学分制的人才培养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一、学分制的人才培养方案的特点
  学分制的人才培养方案是实施学分制的指导性文件,是学分制教学管理的核心内容,是指导学生选课的主要依据。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应包括专业培养目标、基本要求与专业方向;修业年限;课程设计(含课程性质、类型、学时或学分分配、教学方式、开课时间、实践环节安排等)和教学进程总体安排等内容。与学年制相比较,学分制的培养方案具有以下的特点:
  1.培养目标多样化。确定专业培养目标是制订教学计划的前提条件,必须依据国家制定的人才培养目标,综合学校实际,体现对学生德、智、体等方面的全面要求,体现不同层次、不同学校的培养特色,培养高素质、高层次、多样化、创造性的人才。我国有些高校在培养目标定位上缺乏清晰界定,在培养规格、层次和类型上区分度不高,缺乏特色。培养的人才在知识基础、能力水平和素质要求上趋向同一,致使培养目标出现同质化和单一性,这种单一的精英化人才培养与劳动力市场人才多样化需求之间形成结构性矛盾[1],多样化人才培养目标的形成与发展,推动着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与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的要求相适应和对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人才和智力的支持[2]。在学分制的培养方案中,培养目标的多样化主要通过课程结构多样化和学生学习课程多样化来实现,以必修课、选修课构建了多样化的课程结构,以选课制、导师制构建了学生学习课程多样化的学习模式,适应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达到培养多样化人才的目的。
  2.毕业标准学分化。学分制又称学分累积制,是以学分作为计算学生学习数量的单位,以取得必要的最低学分为毕业标准。学分制的培养方案要求按照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中各门课程及教学环节的学时数,确定每一课程的学分数[3],体现了学分制的人才培养特征和办学理念。在学分制的培养方案中,一是要确定学生毕业所要修读的总学分,这是学生获得毕业的总标准;二是要确定在总学分中各类学分的最低数量,学生要分别修完各类学分,各类学分可以多于最低要求的学分,但不能相互顶替;三是要规定各门课程的学分,学生修完一门课程即获得相应的学分。
  3.修业年限灵活性。学分制下的基本修业年限只是学历教育所要求的基本年限,学分制实行弹性学制。学生提前修满学分,可以提前毕业;如有困难也可以申请休学或延长学习时间,但要在规定的最长年限内获得毕业。在学分制的培养方案中,要规定基本修业年限和弹性的修业年限,以供学生在规划自己的学习安排时参考。
  4.学习课程选择性。学分制的核心是选课制,给予学生极大的学习自主权,学生在一定条件下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自己确定学习方向,这是学分制的精髓所在。在学分制的培养方案中,为了方便学生选课,要明确规定各类课程的学分,并对学生自由选课的课程以不同的专业方向模块开出,供学生选择。
  二、学分制的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
  学分制的人才培养方案是富有弹性的指导性教学规划,要在保证学生基本质量和专业特色的前提下,给予学生较大的选择空间,以利于学生自主地学习和进行因材施教,要符合学分制的要求。
  1.内容结构符合学分制的要求。在学分制的人才培养方案中,要按照学分制的要求,确定培养目标、修业年限(包括基本修业年限和弹性修业年限),以及总学分和必修课、限定选修课、任意选修课的学分,做好各类课程的教学安排,使学生能按要求规划自己的学习进程,安排选课计划,按照学生自己的规划完成学业。
  2.课程类型符合学分制的要求。学分制的人才培养方案应既能让学生掌握本专业所必需的文化基础和专业基础知识,又能让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选修不同专业方向的课程,使培养出来的人才各具特色。在学分制中,培养方案的课程一般分为必修课、限定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三类。必修课主要是指通识课和主要专业基础课及主干专业课,限定选修课是指在导师指导下根据学生攻读的专业方向而选的课程,任意选修课是指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和需要,为提高自身素养等而自由选择的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要将相应的课程归到这三类课程中,以供学生选修。
  3.课程学分符合学分制的要求。学分制的基础是选课制,如果选修课的比例过小,学生选择的范围就很有限,难以向多样化方向发展,无法满足市场经济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制定学分制的人才培养方案中,要处理好必修课、限定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之间的关系,合理确定各类课程的学分。目前有些高校学分制的培养方案中,一般是必修课学分过多,选修课学分过少,特别是任意选修课的学分更少,而国外大学课程中选修课比例大, 选课自由度大,这正是学分制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如麻省理工学院的360 学分中, 有选择余地的课程学分共300分, 占总学分的83.3% , 日本高校选修课占全部课程的25%~40%, 法国大学本科的选修课比例高达40%~60%[4]。因此,在学分制的培养方案中要注意增加选修课程,取消或压缩必修课学时,或把必修课改为选修课,增加一些反映学科前沿技术、学科交叉的选修课程。
  4.课程开设学期符合学生选课的要求。在学分制的人才培养方案中,要合理设置各类课程的开课学期,特别是要分散必修课的开课学期,不要形成在一、二年级时挤满必修课,在第三、四年级时基本都是选修课的现象,在每个学期中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修读选修课,使得学生对自己要选修的课程更具目的性和操作性,有更长的时间来设计自己的专业方向,完成自主规划的学习进程。
  5.限定选修课设置符合学生选修的要求。限定选修课程设置是学分制的培养方案中一个重点内容,主要涉及到学分和课程的设置。限定选修课是专业方向的课程,要做好论证,一般将其设为若干个方向,供学生选择。为了教学的方便,各个方向的学分应该相同,但开设课程的学分可略多于规定选修的学分。一般来说,学生选定了一个方向,就应该修完该方向的学分,而不应修读其它方向的学分,以保证学生修读课程的系统性和教学质量。
  三、学分制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
  学分制的人才培养方案作为专业层面的人才培养规范,主要表现就是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的多样化、课程修读的学分化和学生选课的灵活化。在学分制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工作中应在充分了解、调研国内外院校相应专业课程设置情况的基础上,总结本专业学生培养的经验,结合专业的特点,按照学分制的要求,制定适应专业发展和社会对人才要求的培养方案。在学分制的培养方案制定中,要突出学分制的特点,包涵学分制的要素,符合学分制的要求,应主要注意以下方面:
  1.优化学分制的培养目标。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背景下,在实现把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相互融合的基础上,有必要根据学校的差异构建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5]。培养目标的优化要坚持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即既要体现出国家对人才培养质量和类型的总体要求,也要展示出各高校自身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统一性是指人才培养目标应当体现和满足国家对人才培养质量和类型的基本要求,体现了国家的标准;多样性是指培养目标应该服从于社会对不同专业、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体现了高校的办学特色和人才优势。因此,要在坚持人才培养统一性的基础上,构建文化素质、专业基础、专业技能等多样化的培养目标,实现社会需求与个人发展的和谐共赢,以适应社会发展的多样化对人才提出的多样化需求。
  2.确定学分制的毕业标准。在学分制的人才培养方案中,要根据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要,按照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学生的培养目标,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确定学生毕业的学分和要求,使学生在培养方案指导下,自己安排学习进度和修业年限,在修完学分时毕业,适应社会各时期对人才的需要。
  3.构建学分制的课程体系。课程是实现培养目标的主要载体,课程设置要为培养目标服务。学分制的课程体系是一种以总学分为基础,以必修课为核心,以选修课为特色的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中,必修课要根据国家的要求和专业的要求进行设置,例如思想政治教育、军事理论和军事训练等课程,要按有关的规定开设,专业必修课要按照培养目标和专业要求设置。选修课要根据社会需求和学生的学习兴趣来设置,根据专业的培养目标、知识结构和培养方向的要求,发挥专业的特色和优势,开出相应的选修课,拓宽学生选课范围,提高开课效率和开课质量。在学分制的课程体系中,一是要明确学生对各类课程的应修学分,方便学生选课;二是要设置系列化的限定选修课,每个系列为一个专业方向,使学生能按照社会的需求和自己的学习意愿进行修读;三是要设置一定量的任意选修课,使学生能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拓宽知识面,以培养适应各方面工作需要的高层次人才。
  4.安排学分制的教学进程。在培养方案中,教学进程是指导学生选课的主要部分,包括课程名称、学分、学时和开设学期等内容,体现了课程教学的进度和安排。在学分制的教学进程中,首先是课程的开设学期周期化,课程开设学期应相对固定化,并以一定的周期循环开课,这样才能方便学生在不同的学期进行选课。例如全校性的选修课可以每个学期开课,而专业课则可每年开课一次,照应到各个年级学生选课的需要,使学生能在不同的学期中选到自己应选的课程,满足学生选课的需要。其次课程开设进程符合专业课程的修读顺序,使得学生在不违背课程修读顺序的前提下,按照各学期的开课计划,提前或延迟修读有关课程。
  5.说明学分制的选课要求。在学分制的培养方案中,要对各类课程的学分比例和学分要求进行说明,方便学生选课,自主安排学习进程。各类课程的学分比例是指必修课、选修课的学分比例,反映了对人才培养目标的总体要求,也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是影响学生自主安排学习课程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各类课程的学分比例上,要注意确定符合培养目标的必修课比例,增大选修课的比例,拓宽学习渠道,构建多元化的人才培养平台。各类课程的学分要求是指学生应修读必修课、选修课的学分数量,是学生选修各类课程的依据,学生可在各类学分的要求下,按照选课的要求,自己安排学习进程,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
  应该指出,由于学分制管理模式的多样化,目前我国各高校的学分制管理模式不尽一致,各高校的学分制人才培养方案各有特色。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深入,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高校应在推进学分制的基础上,根据社会需要、自身办学条件以及所确定的人才培养目标,高度重视学分制培养方案的制定和实施,保证學校人才培养目标顺利实现。
  参考文献:
  [1] 古天龙 魏银霞 磨玉峰.教学型高校培养目标定位研究[J]. 中国高教研究,2009,(1):69-71.
  [2] 郄海霞.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变迁[J]. 中国高教研究,2009,(3):33-35.
  [3] 唐红妹.我国高校学分制管理初探[J].教育探索,2009,(9):87-88.
  [4] 李红英. 学分制与学年制的比较研究[J].理工高教研究,2005,24(6):84-85.
  [5] 郭明顺. 大学理念视角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反思[J].高等教育研究,2008,29(12):84-88.
  作者简介:
  崔凤珍(1963-),女,广西容县人,理学学士,研究方向为高等学校教学管理。
  注:本文是我2007年“玉林师范学院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项目(《我院实行学分制教学管理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项目编号:ysjg2007018)成果之一。
其他文献
初中生对于议论文的接触较少,在七年级时只粗略接触了文言文类型的诸葛亮的《诫子书》,教材到九年级才有比较多的现代文类型的议论文,但是,九年级接触的文言文类议论文如《鱼我所
期刊
拼音作为识字的工具,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基础,但一年级小学生掌握起来有困难。基于此,本文针对实施拼音教学的几点做法进行探讨分析,以供参考。
在当前素质教育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也积极的进行了改革,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已经成为教师的首要任务。阅读和写作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着学生
在教授学生进行语文阅读的时候,需要把握学生的年龄特点,从学生出发坚持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那么在六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以《好的故事》第一课时为例,有点分析课后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