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的水平和质量取决于教师的水平和质量。目前,中小学教师的素质不能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作为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最直接、最便捷的方式,继续教育工作理当发挥更大更好的作用,但事实上其效果并不令人满意。这些年,在自己的工作中,我与不少中小学教师、从事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同行、中小学校长、县乡教育行政管理人员都有过接触,大家都有同感。我们的继续教育工作到底存在哪些问题,怎样解决这些问题,成为大家共同的话题和焦虑。
一、问题,不容忽视
应当肯定,这些年我们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顺应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客观要求,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在建设高素质中小学教师队伍上发挥了积极作用,取得了不少成绩。但同时我们也不可否认,这一工作与教师队伍建设的现实需要比、与应该取得的质量和实际效果比、与中小学教师的愿望要求比,都还存在不少差距。其主要问题是:
(1)对继续教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问题并没有真正解决。诚然,无论政府、教育主管部门、教师还是社会和家长,没有人会否定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也没有人会说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不重要,但问题的关键是认识仅仅停留于写在纸上,说在嘴上,并没有真正落实到行动上,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仍处于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状况。
突出表现在:一是投入不足,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经费难保证,有限的教育经费中,这一工作安排的经费所占比例极小,与实际工作的需要缺口大,基本是象征性的安排。二是在实际工作中,无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还是学校,存在重其他工作,轻继续教育工作的状况,没有把继续教育工作摆到应有位置。当其他工作与继续教育工作发生矛盾的时候,继续教育工作往往要让路。实践中,不少学校总希望和请求本校教师接受继续教育的任务少就好,部分学校总强调教师编制紧,教学任务重,年年完不成继续教育的任务就是明证。三是部分教师对继续教育工作认识不高,态度不端正,以各种理由和借口不想、不愿甚至不参加继续教育。不是“我要学”,而是“要我学”,明显存在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不够的问题。上述现象的根源,还是在于对继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问题并没有真正解决。
(2)继续教育工作管理体制和组织机制上存在缺陷。目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在组织和管理上,具体到县级,主要由县教育局承担,实则是教师工作股负责,业务工作实施以县教师进修学校为主,县教研室适当配合,WTO知识、科技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普法等人事局、知识产权局、司法局参与,“继续教育登记证书”则由县人事局登记、发放。这种形式,高度集中统一,且强化了接受继续教育的强制性、权威性,便于统一组织,有步骤、有计划全面安排,在某种程度上也能保证受教育率。但问题是很难保障和兼顾受教育者的权力,因为继续教育的对象千差万别,并且他们自身也付出了受教育的成本,应该可以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和自身所处的时空等实际情况,有一定的自主选择教育服务的权力,如受教育的内容、形式、时间、地点等。但在现行体制机制下,继续教育的内容、形式、时间、地点、收费标准、参学对象等都是上边预先制定了方案,做好了计划和安排,然后把任务下达各基层教育单位,再分解到各个学校,学校最后确定到教师,学校和教师几乎没有丝毫自主选择权,只能绝对服从并完成任务,因为完不成任务,学校考核要被扣分,教师职称评定要受影响。这样做的结果是相当部分教师想学的学不到,不想学的只能硬着头皮完成任务式地勉强应付。对此,基层学校和教师反映强烈。
(3)继续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与实际脱节。突出表现在内容缺乏针对性、实效性,形式缺乏多样性、灵活性。目前继续教育的内容名目不少,如骨干教师培训、班主任工作培训、通识培训、学历培训等,这个层次的,那个层次的,但都大而全,面面俱到,并且理论灌输得多,实际操作技能传授得少,有限的时间内只能蜻蜓点水,很难有深入细致的理解和掌握。不少教师反映,受教育后,似乎什么都懂一点,又什么都不懂。某些培训内容,不符合农村基层学校和教师的实际情况,学非所学;一些培训,从理论到理论,从概念到概念,空洞无物,华而不实,可操作性不强,对教育教学实践指导作用弱,解决不了实际问题。继续教育的形式不多不活,主要局限在集中面授,远程教育相当部分流于形式,没有发挥实际作用,农村尤其是边远山区学校受条件限制,基本没有开展起来。教学的方式、方法亦呆板单一,绝大多数实行的仍然是灌输式的“课堂教学”。如此内容、形式和方法,直接影响了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4)继续教育工学矛盾突出,教师负担过重。目前,中小学校尤其是农村中小学校教师编制普遍偏紧,小学低年级一个教师基本包班,初中、高中教师编制配置也普遍远远低于国家规定标准,而且班级人数亦普遍超过规定生员,教师工作负担本来已经超重,而继续教育的项目又繁多,即使相当部分时间安排在节假日,也使教师得不到休息,况且还有部分时间安排在上班时间内,必定与教学时间发生矛盾,就算能找到替代人员,教师培训回校后也得挤时间把耽误的课程补回来,教与学两头不能兼顾,教师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疲于应对,难于招架。同时,继续教育经费由于政府难保证,教师个人除自己负担交通费、住宿费、伙食费之外,还要承担部分资料费等,加之收费额由培训单位确定,普遍相对较高,而各类培训又接二连三,教师很难承受工作和经济的双重负担。
(5)继续教育水平不高,质量难保证。多年来,县域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主要依靠当地的县教师进修学校,早些年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重点在学历教育,当这一任务基本完成以后,普遍开办了面向社会的成人高等教育和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仅占整个学校工作的很小部分,师资力量不仅不足,而且不专,部分教师能力水平有限,要当教师的教师力不从心,新课改新理念许多困惑自身都解决不了,与受教育者的愿望要求相距甚远。况且新课改已经实施多年,中小学教师们已经不满足于简单的、低层次的培训教育,他们需要更高水平的教师来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需要更高技能的教师来增强自己的实际教学本领。显然,单靠现在的县教师进修学校和教研室的力量难担此任。
二、对策,多管齐下
针对当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关于继续教育领域改革发展的目标任务,我们必须着眼长远,立足当前,多管齐下,标本兼治,努力使这一工作尽快走出一条优质高效的路子。
(1)要深化对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认识。认识是行动的先导,只有正确的认识,才有正确的行动。既然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是事关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大事,其实质也是事关基础教育乃至整个国民教育的大事,那么,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教师就要真正将其作为大事来抓,摆在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对这一工作要加强调查研究,加强组织领导,协调各方力量,形成工作合力,切实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多办实事,多做好事,决不能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每个中小学教师要充分认识接受继续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明白接受继续教育既是自己的权利,也是自己的义务,端正态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克服困难,妥善处理工学矛盾,积极参加继续教育。
(2)要增加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投入。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点多、面广、线长,参加人数多,教育内容多,活动次数多,需要的经费也多。各级政府要按政策据实拨足,并专项预算,专项管理,专项使用,为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保证。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不仅不能挤占,挪作他用,而且应该节省不必要的开支,补充其不足,将教师个人的负担控制在合理的能够承受的范围内,教师个人也应适当考虑安排必要的钱用于自身的学习提高。
(3)要改革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组织者、实施者和管理者,包括从事这一工作的教师要深入实际,广泛调查研究,到学校、到教师、到课堂中去,了解掌握第一手材料,更多地倾听基层和教师对这一工作的意见、建议和要求,将继续教育的内容、形式、时间,乃至收费标准建立在科学、准确、合理的基础上,使培训的内容更具针对性和适应性,培训的形式更具多样性、灵活性,时间和收费更符合受训者的实际,便于其参加和接受。
继续教育的内容应当根据教师的特点和教学的实际需要来确定,做到有的放矢,缺什么补什么,使之学有所得,训有所果,学以致用,训以示教。形式也应重心下移,贴近基层,方便教师,多种多样,丰富多彩,吸引和利于教师乐于参学,既可集中面授,也可分散辅导,既可脱产,也可在职,既可召上来,也可走下去,尤其要大力发展远程教育,为方便教师提供更近的平台。
(4)要改进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方法。要积极探索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规律,加强这一教育特点、方法的研究,不断改进教育教学的方法,使教育者善于教育,受教育者乐于学习。尤其要考虑如何充分调动和发挥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作用,力避“满堂灌”“填鸭式”的传统方法,有效利用受训教师已有的教育资源,使个体积极投入继续教育活动中来,多采用参与式、案例式、观摩讨论式等方法,在比较、交流、合作中体验、反思,从而获得升华和提高。
(5)要加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队伍建设。教师的教育是更高水平的教育,教育者必须具备比受训教师更高的素质。
针对目前这支队伍力量相对不足,整体业务水平不高的实际,要多途径、多渠道尽快予以调整、整顿、充实、提高,使其适应培训工作的需要。首先,要切实加强现有培训者的培训。教育者必须先受教育。凡担任继续教育工作的教师和管理人员都必须接受较高层次的正规培训,开拓视野,拓展思维,更新知识,增进技能,使之合格。对经培训仍不合格的教师要作出调整,不得再担任培训工作。其次,要根据实际需要,采取公开选聘、竞争上岗的形式,选聘一批优秀的教师充实到继续教育工作队伍中来。最后,可与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和师范大学联合,高端与低端对接,由大学教师来帮助培训中小学教师,通过高端引领,提高中小学教师专业素质,促进基层教师观念更新、水平提高。这方面,东北师范大学在东北三省进行了有益尝试,取得了好的效果和经验,值得学习借鉴。此外,一些地方还开设了“教育大讲堂”,不定期地邀请教育专家、学者做客讲堂。这些讲座,视野开阔,起点很高,内容丰富且专业,演讲也富感染力,受到中小学教师的普遍欢迎和好评,值得推介。
(作者单位:湖南省双峰县教师进修学校)
一、问题,不容忽视
应当肯定,这些年我们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顺应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客观要求,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在建设高素质中小学教师队伍上发挥了积极作用,取得了不少成绩。但同时我们也不可否认,这一工作与教师队伍建设的现实需要比、与应该取得的质量和实际效果比、与中小学教师的愿望要求比,都还存在不少差距。其主要问题是:
(1)对继续教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问题并没有真正解决。诚然,无论政府、教育主管部门、教师还是社会和家长,没有人会否定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也没有人会说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不重要,但问题的关键是认识仅仅停留于写在纸上,说在嘴上,并没有真正落实到行动上,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仍处于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状况。
突出表现在:一是投入不足,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经费难保证,有限的教育经费中,这一工作安排的经费所占比例极小,与实际工作的需要缺口大,基本是象征性的安排。二是在实际工作中,无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还是学校,存在重其他工作,轻继续教育工作的状况,没有把继续教育工作摆到应有位置。当其他工作与继续教育工作发生矛盾的时候,继续教育工作往往要让路。实践中,不少学校总希望和请求本校教师接受继续教育的任务少就好,部分学校总强调教师编制紧,教学任务重,年年完不成继续教育的任务就是明证。三是部分教师对继续教育工作认识不高,态度不端正,以各种理由和借口不想、不愿甚至不参加继续教育。不是“我要学”,而是“要我学”,明显存在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不够的问题。上述现象的根源,还是在于对继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问题并没有真正解决。
(2)继续教育工作管理体制和组织机制上存在缺陷。目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在组织和管理上,具体到县级,主要由县教育局承担,实则是教师工作股负责,业务工作实施以县教师进修学校为主,县教研室适当配合,WTO知识、科技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普法等人事局、知识产权局、司法局参与,“继续教育登记证书”则由县人事局登记、发放。这种形式,高度集中统一,且强化了接受继续教育的强制性、权威性,便于统一组织,有步骤、有计划全面安排,在某种程度上也能保证受教育率。但问题是很难保障和兼顾受教育者的权力,因为继续教育的对象千差万别,并且他们自身也付出了受教育的成本,应该可以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和自身所处的时空等实际情况,有一定的自主选择教育服务的权力,如受教育的内容、形式、时间、地点等。但在现行体制机制下,继续教育的内容、形式、时间、地点、收费标准、参学对象等都是上边预先制定了方案,做好了计划和安排,然后把任务下达各基层教育单位,再分解到各个学校,学校最后确定到教师,学校和教师几乎没有丝毫自主选择权,只能绝对服从并完成任务,因为完不成任务,学校考核要被扣分,教师职称评定要受影响。这样做的结果是相当部分教师想学的学不到,不想学的只能硬着头皮完成任务式地勉强应付。对此,基层学校和教师反映强烈。
(3)继续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与实际脱节。突出表现在内容缺乏针对性、实效性,形式缺乏多样性、灵活性。目前继续教育的内容名目不少,如骨干教师培训、班主任工作培训、通识培训、学历培训等,这个层次的,那个层次的,但都大而全,面面俱到,并且理论灌输得多,实际操作技能传授得少,有限的时间内只能蜻蜓点水,很难有深入细致的理解和掌握。不少教师反映,受教育后,似乎什么都懂一点,又什么都不懂。某些培训内容,不符合农村基层学校和教师的实际情况,学非所学;一些培训,从理论到理论,从概念到概念,空洞无物,华而不实,可操作性不强,对教育教学实践指导作用弱,解决不了实际问题。继续教育的形式不多不活,主要局限在集中面授,远程教育相当部分流于形式,没有发挥实际作用,农村尤其是边远山区学校受条件限制,基本没有开展起来。教学的方式、方法亦呆板单一,绝大多数实行的仍然是灌输式的“课堂教学”。如此内容、形式和方法,直接影响了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4)继续教育工学矛盾突出,教师负担过重。目前,中小学校尤其是农村中小学校教师编制普遍偏紧,小学低年级一个教师基本包班,初中、高中教师编制配置也普遍远远低于国家规定标准,而且班级人数亦普遍超过规定生员,教师工作负担本来已经超重,而继续教育的项目又繁多,即使相当部分时间安排在节假日,也使教师得不到休息,况且还有部分时间安排在上班时间内,必定与教学时间发生矛盾,就算能找到替代人员,教师培训回校后也得挤时间把耽误的课程补回来,教与学两头不能兼顾,教师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疲于应对,难于招架。同时,继续教育经费由于政府难保证,教师个人除自己负担交通费、住宿费、伙食费之外,还要承担部分资料费等,加之收费额由培训单位确定,普遍相对较高,而各类培训又接二连三,教师很难承受工作和经济的双重负担。
(5)继续教育水平不高,质量难保证。多年来,县域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主要依靠当地的县教师进修学校,早些年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重点在学历教育,当这一任务基本完成以后,普遍开办了面向社会的成人高等教育和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仅占整个学校工作的很小部分,师资力量不仅不足,而且不专,部分教师能力水平有限,要当教师的教师力不从心,新课改新理念许多困惑自身都解决不了,与受教育者的愿望要求相距甚远。况且新课改已经实施多年,中小学教师们已经不满足于简单的、低层次的培训教育,他们需要更高水平的教师来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需要更高技能的教师来增强自己的实际教学本领。显然,单靠现在的县教师进修学校和教研室的力量难担此任。
二、对策,多管齐下
针对当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关于继续教育领域改革发展的目标任务,我们必须着眼长远,立足当前,多管齐下,标本兼治,努力使这一工作尽快走出一条优质高效的路子。
(1)要深化对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认识。认识是行动的先导,只有正确的认识,才有正确的行动。既然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是事关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大事,其实质也是事关基础教育乃至整个国民教育的大事,那么,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教师就要真正将其作为大事来抓,摆在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对这一工作要加强调查研究,加强组织领导,协调各方力量,形成工作合力,切实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多办实事,多做好事,决不能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每个中小学教师要充分认识接受继续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明白接受继续教育既是自己的权利,也是自己的义务,端正态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克服困难,妥善处理工学矛盾,积极参加继续教育。
(2)要增加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投入。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点多、面广、线长,参加人数多,教育内容多,活动次数多,需要的经费也多。各级政府要按政策据实拨足,并专项预算,专项管理,专项使用,为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保证。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不仅不能挤占,挪作他用,而且应该节省不必要的开支,补充其不足,将教师个人的负担控制在合理的能够承受的范围内,教师个人也应适当考虑安排必要的钱用于自身的学习提高。
(3)要改革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组织者、实施者和管理者,包括从事这一工作的教师要深入实际,广泛调查研究,到学校、到教师、到课堂中去,了解掌握第一手材料,更多地倾听基层和教师对这一工作的意见、建议和要求,将继续教育的内容、形式、时间,乃至收费标准建立在科学、准确、合理的基础上,使培训的内容更具针对性和适应性,培训的形式更具多样性、灵活性,时间和收费更符合受训者的实际,便于其参加和接受。
继续教育的内容应当根据教师的特点和教学的实际需要来确定,做到有的放矢,缺什么补什么,使之学有所得,训有所果,学以致用,训以示教。形式也应重心下移,贴近基层,方便教师,多种多样,丰富多彩,吸引和利于教师乐于参学,既可集中面授,也可分散辅导,既可脱产,也可在职,既可召上来,也可走下去,尤其要大力发展远程教育,为方便教师提供更近的平台。
(4)要改进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方法。要积极探索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规律,加强这一教育特点、方法的研究,不断改进教育教学的方法,使教育者善于教育,受教育者乐于学习。尤其要考虑如何充分调动和发挥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作用,力避“满堂灌”“填鸭式”的传统方法,有效利用受训教师已有的教育资源,使个体积极投入继续教育活动中来,多采用参与式、案例式、观摩讨论式等方法,在比较、交流、合作中体验、反思,从而获得升华和提高。
(5)要加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队伍建设。教师的教育是更高水平的教育,教育者必须具备比受训教师更高的素质。
针对目前这支队伍力量相对不足,整体业务水平不高的实际,要多途径、多渠道尽快予以调整、整顿、充实、提高,使其适应培训工作的需要。首先,要切实加强现有培训者的培训。教育者必须先受教育。凡担任继续教育工作的教师和管理人员都必须接受较高层次的正规培训,开拓视野,拓展思维,更新知识,增进技能,使之合格。对经培训仍不合格的教师要作出调整,不得再担任培训工作。其次,要根据实际需要,采取公开选聘、竞争上岗的形式,选聘一批优秀的教师充实到继续教育工作队伍中来。最后,可与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和师范大学联合,高端与低端对接,由大学教师来帮助培训中小学教师,通过高端引领,提高中小学教师专业素质,促进基层教师观念更新、水平提高。这方面,东北师范大学在东北三省进行了有益尝试,取得了好的效果和经验,值得学习借鉴。此外,一些地方还开设了“教育大讲堂”,不定期地邀请教育专家、学者做客讲堂。这些讲座,视野开阔,起点很高,内容丰富且专业,演讲也富感染力,受到中小学教师的普遍欢迎和好评,值得推介。
(作者单位:湖南省双峰县教师进修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