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 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8例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患有慢性浅表性胃炎的68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采用西药枸橼酸铋钾联合四环素货阿莫西林加用甲硝唑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用药的基础上加用自拟中药,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4.12%(32/34),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3.53%(25/34),两组结果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较西医治疗具有疗效好,见效快,安全性高等优点,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慢性浅表性胃炎
慢性胃炎包括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和特殊类型胃炎三种,其中慢性浅表性胃炎在临床中较为常见。临床检查中,胃镜检查所占胃炎的比例达到50%-80%左右。该病好发于中老年男性,年龄分布大致在30-50岁。临床表现主要为持续性的反复上腹部隐痛不适、反酸嗳气、恶心呕吐,进食后加重。目前临床治疗上主要采用西药消炎止痛类、抑制胃酸分泌、中和胃酸类及促进胃肠道动力类药物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但以上方法一次性治疗效果欠佳,而且有较多的不良反应。近年来,笔者通过研究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所有对象均选自2012年5月——2012年5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慢性浅表性胃炎的患者,且所有患者均符合《内科学》关于慢性浅表性胃炎诊断标准[1]。所有患者就诊时都有上腹部隐痛不適、反酸嗳气、恶心呕吐,进食后加重等典型症状,且均排除腹部肿瘤、消化道出血、腹部手术史等疾病。68例患者中,男性48例,女性20例,年龄24-65岁,平均35.75岁。病程0.5-8年,平均4.25年。根据治疗方案,随机将68例患者平均分成两组各34人,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长短及病重程度上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口服枸橼酸铋钾480mg/d加四环素货阿莫西林1.5g/d再加甲硝唑0.8g/d,分成2-4次服用;观察组:在对照组用药的基础上加用自拟中药,益胃汤合叶氏养胃汤加减,处方:白术、半夏、陈皮、神曲、党参、白芍、蒲公英各15g,柴胡、枳壳、茯苓各12g,川芎、砂仁、甘草各6g。疼痛加延胡索、川楝子、郁金各10g;腹满、厌食加用鸡内金、焦神曲、焦麦芽、焦山各12g;呕吐严重者加旋覆花、竹茹、代赭石9g;若反酸严重,可加用瓦楞子或乌贼骨。治疗期间,切忌暴饮暴食,食辛辣食品,烟酒,过度劳累。
两组患者的疗程均为一个月,治疗结束后,观察其治疗效果。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 慢性浅表性威严的主要临床表现为上腹部隐痛不适、反酸嗳气、恶心呕吐,进食后加重,可通过胃镜检出。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疗效评定参照陈良金[2]等研究标准。疗效评定标准:治愈:胃痛及其他症状消失,胃镜检查显示充血、水肿、糜烂均消失;有效:胃痛症状有所缓解,发作次数相对减少,其他症状明显减轻,胃镜检查充血、水肿、糜烂减轻或消失50%以上;无效:症状无明显改善,胃镜检查无明显变化。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本实验所用数据均采用SPSS14.0统计学软件计算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检验标准取0.05,当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两组疗效对比,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4.12%明显高于对照组73.53%的总有效率,两者对比有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 论
慢性浅表性胃炎是最常见的慢性胃炎。主要变现为胃黏膜水肿、充血,或伴有炎性渗出物、糜烂及出血。组织学改变以胃小凹之间的固有膜内有炎性细胞浸润为特征。慢性浅表性胃炎预后良好,长期不愈可演变成萎缩性胃炎。研究表明[3]慢性浅表性胃炎的病因主要为外来的物理或化学性损伤、十二指肠液反流、幽门螺杆菌(Hp)感染、免疫因素等,Hp是其中的主要病因。近年研究表明[4],中药能够清除幽门螺杆菌、抑酸、保护胃黏膜、促进胃黏膜修复,并可调整平滑肌功能、减缓和阻断胃黏膜向胃癌转化。目前针对慢性浅表性胃炎的治疗方法很多,在对症治疗的基础上,主要目的是缓解症状和改善胃黏膜炎症。西药方面,主要采用抗生素杀菌类药物,抑制幽门螺杆菌的感染;胃黏膜保护药主要增强胃黏膜的耐受性;抗酸药中和胃酸,保护胃黏膜;抑制胃酸分泌药控制胃酸在胃内的过量,保护受损的胃黏膜;幽门螺杆菌属于格兰阴性杆菌,生存特点为微需氧类型。利用甲硝唑配合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可以有效地杀灭幽门螺杆菌,保护胃黏膜不再受病菌侵犯,达到根治的第一步。笔者在近年来使用西药的基础上联合应用中医治疗该病,在临床上取得了较为显著的疗效。在中医领域,慢性浅表性胃炎属于“胃脘痛”、“胃痞”等范畴[5]。病因与病机较为复杂,主要由禀赋不足、饮食不当、感受外邪、情志因素等方面引起,其中肝脾起到了主导作用。该病病位在胃,与脾互为表里。胃主阳性,喜润恶燥,主受纳,胃气主降;脾主阴性,好燥恶湿,主运化,脾气主升,脏腑相辅相成才能催化正常的生理功能。所以治疗上应该以疏肝、健脾、和胃为主。叶氏养胃汤中沙参、麦冬、生地味甘寒,归肺胃经,皆能生津养胃。方中党参可增强免疫力、促进胃黏膜修复、加强胃黏膜屏障作用。蒲公英,味甘苦,性微寒,入肝胃经,性寒却不伤胃,味苦却不败阴,与茯苓配合使用能发挥较好的清热解毒、消炎作用。有关资料表明[6],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疗效显著,不但能根治疾病还能通过中药的调理增强胃黏膜的抵抗力,起到了标本兼治的效果。本研究显示,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4.1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3.53%,两者对比有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方面,笔者认为,应该根据患者的症状轻重加减中药成分,并且要主要控制情绪,调理心境,调整生活规律,注意饮食合理,这样能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疗效显著且副反应少,安全可靠的临床新思路,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龚兰生.内科手册[M].第5版.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05:289-290.
[2] 陈良金.慢性浅表性胃炎辨证分型与治法特点[J].实用医学进修杂志,2009,37(2):127-128.
[3] 潘幼军.克拉霉素联合雷贝拉唑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临床分析[J].临床合理研究,2010,24(3):122.
[4] 薛堂语.柴胡疏肝散合金铃子散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6O例临床观察[J].四川中医,2003,21(9):40-41.
[5] 陈素,熊秀荣.针药并用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48例[J].福建中医药,2008,39(6):26.
[6] 陈为凯.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67例[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3,29(2):101.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慢性浅表性胃炎
慢性胃炎包括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和特殊类型胃炎三种,其中慢性浅表性胃炎在临床中较为常见。临床检查中,胃镜检查所占胃炎的比例达到50%-80%左右。该病好发于中老年男性,年龄分布大致在30-50岁。临床表现主要为持续性的反复上腹部隐痛不适、反酸嗳气、恶心呕吐,进食后加重。目前临床治疗上主要采用西药消炎止痛类、抑制胃酸分泌、中和胃酸类及促进胃肠道动力类药物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但以上方法一次性治疗效果欠佳,而且有较多的不良反应。近年来,笔者通过研究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所有对象均选自2012年5月——2012年5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慢性浅表性胃炎的患者,且所有患者均符合《内科学》关于慢性浅表性胃炎诊断标准[1]。所有患者就诊时都有上腹部隐痛不適、反酸嗳气、恶心呕吐,进食后加重等典型症状,且均排除腹部肿瘤、消化道出血、腹部手术史等疾病。68例患者中,男性48例,女性20例,年龄24-65岁,平均35.75岁。病程0.5-8年,平均4.25年。根据治疗方案,随机将68例患者平均分成两组各34人,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长短及病重程度上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口服枸橼酸铋钾480mg/d加四环素货阿莫西林1.5g/d再加甲硝唑0.8g/d,分成2-4次服用;观察组:在对照组用药的基础上加用自拟中药,益胃汤合叶氏养胃汤加减,处方:白术、半夏、陈皮、神曲、党参、白芍、蒲公英各15g,柴胡、枳壳、茯苓各12g,川芎、砂仁、甘草各6g。疼痛加延胡索、川楝子、郁金各10g;腹满、厌食加用鸡内金、焦神曲、焦麦芽、焦山各12g;呕吐严重者加旋覆花、竹茹、代赭石9g;若反酸严重,可加用瓦楞子或乌贼骨。治疗期间,切忌暴饮暴食,食辛辣食品,烟酒,过度劳累。
两组患者的疗程均为一个月,治疗结束后,观察其治疗效果。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 慢性浅表性威严的主要临床表现为上腹部隐痛不适、反酸嗳气、恶心呕吐,进食后加重,可通过胃镜检出。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疗效评定参照陈良金[2]等研究标准。疗效评定标准:治愈:胃痛及其他症状消失,胃镜检查显示充血、水肿、糜烂均消失;有效:胃痛症状有所缓解,发作次数相对减少,其他症状明显减轻,胃镜检查充血、水肿、糜烂减轻或消失50%以上;无效:症状无明显改善,胃镜检查无明显变化。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本实验所用数据均采用SPSS14.0统计学软件计算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检验标准取0.05,当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两组疗效对比,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4.12%明显高于对照组73.53%的总有效率,两者对比有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 论
慢性浅表性胃炎是最常见的慢性胃炎。主要变现为胃黏膜水肿、充血,或伴有炎性渗出物、糜烂及出血。组织学改变以胃小凹之间的固有膜内有炎性细胞浸润为特征。慢性浅表性胃炎预后良好,长期不愈可演变成萎缩性胃炎。研究表明[3]慢性浅表性胃炎的病因主要为外来的物理或化学性损伤、十二指肠液反流、幽门螺杆菌(Hp)感染、免疫因素等,Hp是其中的主要病因。近年研究表明[4],中药能够清除幽门螺杆菌、抑酸、保护胃黏膜、促进胃黏膜修复,并可调整平滑肌功能、减缓和阻断胃黏膜向胃癌转化。目前针对慢性浅表性胃炎的治疗方法很多,在对症治疗的基础上,主要目的是缓解症状和改善胃黏膜炎症。西药方面,主要采用抗生素杀菌类药物,抑制幽门螺杆菌的感染;胃黏膜保护药主要增强胃黏膜的耐受性;抗酸药中和胃酸,保护胃黏膜;抑制胃酸分泌药控制胃酸在胃内的过量,保护受损的胃黏膜;幽门螺杆菌属于格兰阴性杆菌,生存特点为微需氧类型。利用甲硝唑配合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可以有效地杀灭幽门螺杆菌,保护胃黏膜不再受病菌侵犯,达到根治的第一步。笔者在近年来使用西药的基础上联合应用中医治疗该病,在临床上取得了较为显著的疗效。在中医领域,慢性浅表性胃炎属于“胃脘痛”、“胃痞”等范畴[5]。病因与病机较为复杂,主要由禀赋不足、饮食不当、感受外邪、情志因素等方面引起,其中肝脾起到了主导作用。该病病位在胃,与脾互为表里。胃主阳性,喜润恶燥,主受纳,胃气主降;脾主阴性,好燥恶湿,主运化,脾气主升,脏腑相辅相成才能催化正常的生理功能。所以治疗上应该以疏肝、健脾、和胃为主。叶氏养胃汤中沙参、麦冬、生地味甘寒,归肺胃经,皆能生津养胃。方中党参可增强免疫力、促进胃黏膜修复、加强胃黏膜屏障作用。蒲公英,味甘苦,性微寒,入肝胃经,性寒却不伤胃,味苦却不败阴,与茯苓配合使用能发挥较好的清热解毒、消炎作用。有关资料表明[6],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疗效显著,不但能根治疾病还能通过中药的调理增强胃黏膜的抵抗力,起到了标本兼治的效果。本研究显示,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4.1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3.53%,两者对比有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方面,笔者认为,应该根据患者的症状轻重加减中药成分,并且要主要控制情绪,调理心境,调整生活规律,注意饮食合理,这样能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疗效显著且副反应少,安全可靠的临床新思路,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龚兰生.内科手册[M].第5版.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05:289-290.
[2] 陈良金.慢性浅表性胃炎辨证分型与治法特点[J].实用医学进修杂志,2009,37(2):127-128.
[3] 潘幼军.克拉霉素联合雷贝拉唑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临床分析[J].临床合理研究,2010,24(3):122.
[4] 薛堂语.柴胡疏肝散合金铃子散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6O例临床观察[J].四川中医,2003,21(9):40-41.
[5] 陈素,熊秀荣.针药并用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48例[J].福建中医药,2008,39(6):26.
[6] 陈为凯.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67例[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3,29(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