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作为中国式休闲的活动场所,这一空间类型,在设计的手法和思路上必然和平面设计理念有着共通之处。下文将对平面设计中的一些观念与茶室设计的手法作简要的联系说明。
关键词:三大构成、跨界、发展趋势、创造性
一、简述平面设计
平面设计师以“视觉”作为沟通和表现的方式,透过多种方式来创造和结合符号、图片、文字,借此做出用来传达想法或讯息的视觉表现形式。出自英文“graphic”,常与“设计”一词连用,统称为“graphic design”。其中核心部分是三大构成;即平面构成、立体构成和色彩构成。
二、中国茶室的形态阶段
1. 源远流长的中国茶文化
中国汉族人饮茶,据说始于神农时代;《神农本草经》中记载了神农尝百草的传说,证明战国前人们己熟悉茶。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国不仅最早发现了茶,同时也最早使用茶并使之称之为文化的国家。它将茶作为一种媒介,进而展现出精神的内容。
2. 中国茶室的渊源
茶室是由茶及饮茶的行为聚集而成的空间。茶室设计,是茶本身的发展和建筑发展过程中的交叉地带,也是一种很重要的建筑类型。而在今天的中国社会,茶室的建设数量和规模都越来越大。中国古老的休闲场所茶室在晋代萌芽,在唐代兴起,在宋代得以兴盛,在明清得到普及,在近代不幸衰落,却在当代得到了再次复兴。“
最早使饮茶成为营业性和服务性行业的是“茶摊”,可谓茶室的雏形。这种简易的流动的茶摊没有固定的场所,随走随卖,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的“没有空间的茶室”,茶室经营的雏形。唐代,是中国茶室真正形成的时期,谓之“茶坊”、“茶肆”。唐代佛教兴盛,僧人多且好饮茶,遍游天下,对茶的推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开元年间,为了满足人们效仿禅茶的需求,店铺形式的茶室初步形成,到了宋代,茶叶产量的大增和价格的低廉使饮茶更为普及,城市规模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更是促进了茶馆的发展,茶室己经具备了丰富的社会功能,担当着社会文化传播和人文交流的重要角色。
明清时候的茶室,己经在市井街头得到了广泛的普及和大众的认可,品茗之风更加兴盛。茶室在晚清到民国初年这一段时间,依旧兴盛,但是在经历了战争的磨难和打击之后,开始淡出人们的视线,逐渐丧失了其文化传播、社会交往的功能。
三、中国茶室形态的设计构成
公众需求的多样化使茶室的类型也更加精致化,因此在探讨当代茶室设计手
法时,需要对茶室的形态和其与平面构成中的联系做出一定的研究。本文从公众需求的多元化角度对茶室类型进行精致化分类后,选择众多类型中发展相对成熟,对茶室进行全面和深入的设计手法解读。
1. 平面设计中视觉层次观念在茶空间形态构成中的体现
视觉层次感是茶室设计的核心部分。设计师设计建筑的过程好比导演创作电影,一部难忘的电影需要有精彩的剧本、戏剧化的编排、生动的场景、合适的道具。设计一个充满精彩体验过程的建筑,也是同样的道理。设计的题材和概念、场景的设定、空间顺序的编排、道具的选择、节奏的把握,这些要素无疑都是使茶室这个重在体验的空间类型充满惊喜的必要考虑。从构成角度看,‘合’是指街道两侧界面所形成的较封闭的狭长空间,‘开’则指围合界面的一边或两边开敞。构成关系中的变化引起了茶空间的微变,有给空间划分段落的意味,使长向线性空间不再均质和单调”。
虚实是美学原理中的一个基本命题。虚与实是一对既抽象又概括的范畴,虚与实互根互存,对立存在,因相辅相成而统一。虚实指的还是一种计手法,而且这种设计手法与疏密、藏露、浅深是相互联系的。平面构成是研究在平面空间内按照形式美的法则进行分解、组合,来构成理想的形態,是最基本的造型活动之一。
3. 平面构成的观念运用
平面构成在培养室内陈设计的创造力和基础造型能力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其构成形式包括:重复、渐变、近似、特异、发射、对比等。
重复,在室内设计中重复构成的应用十分广泛,重复构成能产生统一协调的观感,也易产生单调乏味的效果。发射具有强烈的焦点和光芒感,富有节奏和韵律。在室内设计中发射的构成原理常应用到灯具的设计上。对比是相互比较,求差异,使互异的地方强调、突出。
4. 立体构成在茶室设计中的应用
立体构成是如何在三维空间中将立体造型要素按照一定的原则组合成富于个性的、美的立体形态。
面材与室内陈设方面在茶室的设计方面也有体现。面有长度和宽度,还有深度,但深度受一定尺寸制约。块材是立体造型最基本的表现形式,它是具有长、宽、高三维空间的封闭实体。在现代的茶室设计中有机体越来越受到设计师的欢迎,在崇尚“人性化”设计的今天,设计师应该更多的从自然界中得到灵感,设计出人们喜爱的茶空间。
5. 色彩构成在茶室设计中的应用
色彩构成是从人对色彩的知觉和心理效果出发,按一定的色彩规律去组合、搭配,构成新的理想的色彩关系。色彩对比是两种或两种以上颜色在空间或时间上相互比较的关系,主要是色彩三要素对比、冷暖对比、面积对比等。
色彩的调和构成与茶室形态的关系。运用同一调和构成,在强烈刺激的色彩中都混人同一色,增加各色的同一因素,达到调和感强的色彩。
四、从平面设计角度看中国茶室形态构成发展趋势
1. 功能与形式的发展趋势
在以平面设计的视角解读茶室设计的功能和形式的过程中发现,首先,茶室作为品茶过程中必要的物质环境,在功能与形式上需要做出创新。其次,在茶室品茶的过程决定了茶室建筑需要有空间层次的划分,以创造更易于交往的空间。根据需求的不同,不同类型的茶室在必备功能的基础上,产生了附加的功能,这种功能的趋势不但满足了受众对茶室的需求,也增加了茶室在受众体验过程中的感染力。
2. 材料与构造发展趋势
材料不但是茶室设计得以实现的物质基础,在功能上也具备着划分空间、文化功能、交流功能和情感功能。以平面设计的视角解读茶室设计,其中可采用的材料类型分为三种,分别是:现代材料、传统材料和创新材料。笔者认为,通过传统材料的着重运用,设计师可以向品茶的人讲述空间的故事和场所的情感,材料中质朴自然的色彩,是创造茶室内部空间氛围、把握情绪基调、烘托设计主题的有效手段之一。
虽然,我竭尽所能收集相关领域最新的素材和资料,运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进行理论研究和论文写作,但还是在很多地方感到力不从心,比如从实践的层面论述现代茶室所应具备的特征,传统茶室中包含的若干审美意识以及一些材料和细部做法的判定等等,另外如何通过对茶室的研究课题,如何从平面设计的视角解读中国茶空间设计,将理论和研究一步运用于实践,真正为中国茶室营造做出贡献还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参考文献
[1]赵亦珺.归根曰静—现代茶室空间形式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6.
[2]吕焕琴.《三大构成》在平面设计专业中的反思与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0,22(04):259-260.
[3]王丽阳.基于案例分析的当代茶室设计手法初探[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3.
[4]霍利琴.当代茶室的内空间环境精神层面设计[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
[5]张闻芯.日本茶室设计及案例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7.
[6]张澎.基于现代茶室设计的视觉整合分析[J].美与时代(上),2016(12):68-70.
[7]曾繁仁.生态美学:后现代语境下崭新的生态存在论美学观[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03):5-16.
[8]刘恒健.论生态美学的本源性──生态美学:一种新视域[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02):11-17.
[9]曾繁仁.生态美学建设的反思与未来发展[J].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10,13(01):31-42.
[10]程相占.生态美学的中国话语[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6(03):35-40.
关键词:三大构成、跨界、发展趋势、创造性
一、简述平面设计
平面设计师以“视觉”作为沟通和表现的方式,透过多种方式来创造和结合符号、图片、文字,借此做出用来传达想法或讯息的视觉表现形式。出自英文“graphic”,常与“设计”一词连用,统称为“graphic design”。其中核心部分是三大构成;即平面构成、立体构成和色彩构成。
二、中国茶室的形态阶段
1. 源远流长的中国茶文化
中国汉族人饮茶,据说始于神农时代;《神农本草经》中记载了神农尝百草的传说,证明战国前人们己熟悉茶。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国不仅最早发现了茶,同时也最早使用茶并使之称之为文化的国家。它将茶作为一种媒介,进而展现出精神的内容。
2. 中国茶室的渊源
茶室是由茶及饮茶的行为聚集而成的空间。茶室设计,是茶本身的发展和建筑发展过程中的交叉地带,也是一种很重要的建筑类型。而在今天的中国社会,茶室的建设数量和规模都越来越大。中国古老的休闲场所茶室在晋代萌芽,在唐代兴起,在宋代得以兴盛,在明清得到普及,在近代不幸衰落,却在当代得到了再次复兴。“
最早使饮茶成为营业性和服务性行业的是“茶摊”,可谓茶室的雏形。这种简易的流动的茶摊没有固定的场所,随走随卖,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的“没有空间的茶室”,茶室经营的雏形。唐代,是中国茶室真正形成的时期,谓之“茶坊”、“茶肆”。唐代佛教兴盛,僧人多且好饮茶,遍游天下,对茶的推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开元年间,为了满足人们效仿禅茶的需求,店铺形式的茶室初步形成,到了宋代,茶叶产量的大增和价格的低廉使饮茶更为普及,城市规模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更是促进了茶馆的发展,茶室己经具备了丰富的社会功能,担当着社会文化传播和人文交流的重要角色。
明清时候的茶室,己经在市井街头得到了广泛的普及和大众的认可,品茗之风更加兴盛。茶室在晚清到民国初年这一段时间,依旧兴盛,但是在经历了战争的磨难和打击之后,开始淡出人们的视线,逐渐丧失了其文化传播、社会交往的功能。
三、中国茶室形态的设计构成
公众需求的多样化使茶室的类型也更加精致化,因此在探讨当代茶室设计手
法时,需要对茶室的形态和其与平面构成中的联系做出一定的研究。本文从公众需求的多元化角度对茶室类型进行精致化分类后,选择众多类型中发展相对成熟,对茶室进行全面和深入的设计手法解读。
1. 平面设计中视觉层次观念在茶空间形态构成中的体现
视觉层次感是茶室设计的核心部分。设计师设计建筑的过程好比导演创作电影,一部难忘的电影需要有精彩的剧本、戏剧化的编排、生动的场景、合适的道具。设计一个充满精彩体验过程的建筑,也是同样的道理。设计的题材和概念、场景的设定、空间顺序的编排、道具的选择、节奏的把握,这些要素无疑都是使茶室这个重在体验的空间类型充满惊喜的必要考虑。从构成角度看,‘合’是指街道两侧界面所形成的较封闭的狭长空间,‘开’则指围合界面的一边或两边开敞。构成关系中的变化引起了茶空间的微变,有给空间划分段落的意味,使长向线性空间不再均质和单调”。
虚实是美学原理中的一个基本命题。虚与实是一对既抽象又概括的范畴,虚与实互根互存,对立存在,因相辅相成而统一。虚实指的还是一种计手法,而且这种设计手法与疏密、藏露、浅深是相互联系的。平面构成是研究在平面空间内按照形式美的法则进行分解、组合,来构成理想的形態,是最基本的造型活动之一。
3. 平面构成的观念运用
平面构成在培养室内陈设计的创造力和基础造型能力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其构成形式包括:重复、渐变、近似、特异、发射、对比等。
重复,在室内设计中重复构成的应用十分广泛,重复构成能产生统一协调的观感,也易产生单调乏味的效果。发射具有强烈的焦点和光芒感,富有节奏和韵律。在室内设计中发射的构成原理常应用到灯具的设计上。对比是相互比较,求差异,使互异的地方强调、突出。
4. 立体构成在茶室设计中的应用
立体构成是如何在三维空间中将立体造型要素按照一定的原则组合成富于个性的、美的立体形态。
面材与室内陈设方面在茶室的设计方面也有体现。面有长度和宽度,还有深度,但深度受一定尺寸制约。块材是立体造型最基本的表现形式,它是具有长、宽、高三维空间的封闭实体。在现代的茶室设计中有机体越来越受到设计师的欢迎,在崇尚“人性化”设计的今天,设计师应该更多的从自然界中得到灵感,设计出人们喜爱的茶空间。
5. 色彩构成在茶室设计中的应用
色彩构成是从人对色彩的知觉和心理效果出发,按一定的色彩规律去组合、搭配,构成新的理想的色彩关系。色彩对比是两种或两种以上颜色在空间或时间上相互比较的关系,主要是色彩三要素对比、冷暖对比、面积对比等。
色彩的调和构成与茶室形态的关系。运用同一调和构成,在强烈刺激的色彩中都混人同一色,增加各色的同一因素,达到调和感强的色彩。
四、从平面设计角度看中国茶室形态构成发展趋势
1. 功能与形式的发展趋势
在以平面设计的视角解读茶室设计的功能和形式的过程中发现,首先,茶室作为品茶过程中必要的物质环境,在功能与形式上需要做出创新。其次,在茶室品茶的过程决定了茶室建筑需要有空间层次的划分,以创造更易于交往的空间。根据需求的不同,不同类型的茶室在必备功能的基础上,产生了附加的功能,这种功能的趋势不但满足了受众对茶室的需求,也增加了茶室在受众体验过程中的感染力。
2. 材料与构造发展趋势
材料不但是茶室设计得以实现的物质基础,在功能上也具备着划分空间、文化功能、交流功能和情感功能。以平面设计的视角解读茶室设计,其中可采用的材料类型分为三种,分别是:现代材料、传统材料和创新材料。笔者认为,通过传统材料的着重运用,设计师可以向品茶的人讲述空间的故事和场所的情感,材料中质朴自然的色彩,是创造茶室内部空间氛围、把握情绪基调、烘托设计主题的有效手段之一。
虽然,我竭尽所能收集相关领域最新的素材和资料,运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进行理论研究和论文写作,但还是在很多地方感到力不从心,比如从实践的层面论述现代茶室所应具备的特征,传统茶室中包含的若干审美意识以及一些材料和细部做法的判定等等,另外如何通过对茶室的研究课题,如何从平面设计的视角解读中国茶空间设计,将理论和研究一步运用于实践,真正为中国茶室营造做出贡献还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参考文献
[1]赵亦珺.归根曰静—现代茶室空间形式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6.
[2]吕焕琴.《三大构成》在平面设计专业中的反思与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0,22(04):259-260.
[3]王丽阳.基于案例分析的当代茶室设计手法初探[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3.
[4]霍利琴.当代茶室的内空间环境精神层面设计[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
[5]张闻芯.日本茶室设计及案例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7.
[6]张澎.基于现代茶室设计的视觉整合分析[J].美与时代(上),2016(12):68-70.
[7]曾繁仁.生态美学:后现代语境下崭新的生态存在论美学观[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03):5-16.
[8]刘恒健.论生态美学的本源性──生态美学:一种新视域[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02):11-17.
[9]曾繁仁.生态美学建设的反思与未来发展[J].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10,13(01):31-42.
[10]程相占.生态美学的中国话语[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6(03):3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