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的陌生感是指教师对于阅读的文本必须时常保持一种新鲜感,尤其是对那些熟悉的课文要常读,要读出新的体验、新的发现、新的感悟,要读出时代的气息、时代的精神。
有些语文教师在上一些老课文的时候,常常会觉得教学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课堂气氛出不来,整堂课没有亮点,有时甚至会觉得还没有第一次上课效果好。
教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问题的关键在于教师在上这些老课文的时候,缺乏阅读的陌生感、新鲜感,产生了审美疲劳,他们觉得这不过是基于旧有的经验在上课而已,从另一种意义上来说就是“照本宣科”。语文教师如果没有新的阅读体会和感悟,就不会有上课的激情,也就不可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上课的效果自然也就差了。
怎样才能获得或者保持阅读的陌生感呢?笔者认为,这需要重新认真研读课文,努力读出新意来。
例如,《孔乙己》是中学语文教材的传统篇目,当一次又一次地重复上这篇课文时,教师能上出什么新意来呢?能不能找到新的切入点呢?笔者把课文认真地看了一遍,边看边找边思考,有了两点新的收获:第一点,是关于“茴”字的四种写法。小说中写到“茴”字有四种写法,但是“茴”字的第四种写法其实没有什么用处和意义,这与孔乙己的“多余的人”的形象不是有几分相似吗?孔乙己把“茴”字的四种写法等这样一些没有什么用处的知识当作学问、当作本领,作为自我炫耀的资本,这又说明什么呢?能不能在这一点上作些深入的探讨呢?第二点,我发现孔乙己其实是一个心理很单纯的人,他的心理年龄和生理年龄反差较大。孔乙己不能被成人的社会所接纳,因为在成人的社会里,他是一个多余的人,是一个被取笑的对象,他想从小孩子们那里找到快乐、尊严和价值。这样一来,对于文本的解读就有了新的问题和新的发现。把这些作为课堂教学的切入点,教学内容就有了新意,加深了学生对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也使学生懂得了文本解读的一些方法。
又如,《变色龙》也是中学语文的传统篇目。奥楚蔑洛夫的军大衣,奥楚蔑洛夫的“变”与“不变”,赫留金的空虚和无聊,看客们的空虚、无聊与麻木,这些当然是要讲的,但这些内容学生很容易就能注意到。有没有不太容易被学生注意到的内容呢?当然有。“法律”这个词以及和“法律”一词意义相近的词“法令”在文中出现了四次。还有,赫留金说:“这年月咬人可不行。”他还说:“我的兄弟就在当宪兵。”教学中我把这些作为新的切入点,引导学生理解这些词句所包含的信息以及它们所反映出来的时代特征,进而认识作者笔下俄罗斯的社会特点和这篇小说的主题。这些新的解读和新的切入点,给课堂带来了新鲜的气息和活力。
再如《智取生辰纲》,这个故事是《水浒传》中一个非常著名的情节,老师、学生都非常熟悉,如果没有什么新意,这课是很难上的,很容易流于平淡。我通过重新阅读后发现:吴用等人的计谋及在实施的过程中,其实是有破绽的。这些破绽是作者有意为之,还是作者的笔误?假设是作者有意为之,那么作者的用意是什么?杨志这样一个老江湖,为什么没有看出其中的破绽?这与杨志的性格和为人处世的特点有什么关系?我把这些发现转化为问题让学生去讨论,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优秀的文学作品之所以优秀,就在于它们能使人们常读常新,这也为我们语文教师保持或获得阅读的陌生感提供了可能性。
教学名师于漪在谈到上老课文的时候,就曾指出教师要像第一次上新课文那样去上课,这句话其实就有语文教师要保持阅读的陌生感的意思。这一见解是非常精辟的,对广大的语文教师具有很强的启示性。愿我们的语文教师能克服自身的惰性,保持阅读的陌生感,把每一节语文课都上出新意来。
(作者单位:江西省婺源中学)
有些语文教师在上一些老课文的时候,常常会觉得教学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课堂气氛出不来,整堂课没有亮点,有时甚至会觉得还没有第一次上课效果好。
教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问题的关键在于教师在上这些老课文的时候,缺乏阅读的陌生感、新鲜感,产生了审美疲劳,他们觉得这不过是基于旧有的经验在上课而已,从另一种意义上来说就是“照本宣科”。语文教师如果没有新的阅读体会和感悟,就不会有上课的激情,也就不可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上课的效果自然也就差了。
怎样才能获得或者保持阅读的陌生感呢?笔者认为,这需要重新认真研读课文,努力读出新意来。
例如,《孔乙己》是中学语文教材的传统篇目,当一次又一次地重复上这篇课文时,教师能上出什么新意来呢?能不能找到新的切入点呢?笔者把课文认真地看了一遍,边看边找边思考,有了两点新的收获:第一点,是关于“茴”字的四种写法。小说中写到“茴”字有四种写法,但是“茴”字的第四种写法其实没有什么用处和意义,这与孔乙己的“多余的人”的形象不是有几分相似吗?孔乙己把“茴”字的四种写法等这样一些没有什么用处的知识当作学问、当作本领,作为自我炫耀的资本,这又说明什么呢?能不能在这一点上作些深入的探讨呢?第二点,我发现孔乙己其实是一个心理很单纯的人,他的心理年龄和生理年龄反差较大。孔乙己不能被成人的社会所接纳,因为在成人的社会里,他是一个多余的人,是一个被取笑的对象,他想从小孩子们那里找到快乐、尊严和价值。这样一来,对于文本的解读就有了新的问题和新的发现。把这些作为课堂教学的切入点,教学内容就有了新意,加深了学生对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也使学生懂得了文本解读的一些方法。
又如,《变色龙》也是中学语文的传统篇目。奥楚蔑洛夫的军大衣,奥楚蔑洛夫的“变”与“不变”,赫留金的空虚和无聊,看客们的空虚、无聊与麻木,这些当然是要讲的,但这些内容学生很容易就能注意到。有没有不太容易被学生注意到的内容呢?当然有。“法律”这个词以及和“法律”一词意义相近的词“法令”在文中出现了四次。还有,赫留金说:“这年月咬人可不行。”他还说:“我的兄弟就在当宪兵。”教学中我把这些作为新的切入点,引导学生理解这些词句所包含的信息以及它们所反映出来的时代特征,进而认识作者笔下俄罗斯的社会特点和这篇小说的主题。这些新的解读和新的切入点,给课堂带来了新鲜的气息和活力。
再如《智取生辰纲》,这个故事是《水浒传》中一个非常著名的情节,老师、学生都非常熟悉,如果没有什么新意,这课是很难上的,很容易流于平淡。我通过重新阅读后发现:吴用等人的计谋及在实施的过程中,其实是有破绽的。这些破绽是作者有意为之,还是作者的笔误?假设是作者有意为之,那么作者的用意是什么?杨志这样一个老江湖,为什么没有看出其中的破绽?这与杨志的性格和为人处世的特点有什么关系?我把这些发现转化为问题让学生去讨论,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优秀的文学作品之所以优秀,就在于它们能使人们常读常新,这也为我们语文教师保持或获得阅读的陌生感提供了可能性。
教学名师于漪在谈到上老课文的时候,就曾指出教师要像第一次上新课文那样去上课,这句话其实就有语文教师要保持阅读的陌生感的意思。这一见解是非常精辟的,对广大的语文教师具有很强的启示性。愿我们的语文教师能克服自身的惰性,保持阅读的陌生感,把每一节语文课都上出新意来。
(作者单位:江西省婺源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