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羊痘病在近几年的发展过程中,其发病率呈现出持续上涨的情况,部分地区还出现爆发流行的现象,使得地区的养殖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本文通过羊痘病的相关方面研究,旨在通过相关方面的研究,使养殖户在生产管理过程中能够掌握防治技术,从而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一定帮助。
【关键词】羊痘病;防治;养殖户
一、引言
羊痘病在临床上属于发病率较高的传染病之一,世卫组织在分类上,将其划入A类传染病,国内则将其归类于一类动物疾病,临床上的主要症状为发热、无毛与少毛部位的皮肤黏膜出现丘疹与疱疹。羊痘病在致死率上保持着较高水平,妊娠羊在该传染病的影响下容易出现流产的情况,进而造成生产力下降的情况。从发病诱因的角度上看,引起羊痘病出现的因素较多,气候因素、环境因素与养殖工作因素等,都可以该病症的进步拓展,使养羊业的经济发展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在进行羊群养殖的工作上,需要对羊痘病的发病因素、预防措施与治疗措施等实施进一步研究,以此为后续的养殖工作提供良好保障,
二、羊痘病病原分析
羊痘病病毒为痘病毒科-脊椎动物痘病毒亚科-羊痘病读属,双股DNA构成,粒子形态呈现出砖形与卵圆形,大小处在170-250nm×300-325nm,呈囊膜包裹。在类型上,总共有绵羊痘病病毒和山羊痘病病毒,可以感染绵羊与山羊等,使其出现绵羊痘、山羊痘等情况。这种病状造成的血清交叉反应在一般情况下发生交叉感染的几率较低。羊痘病属于亲上皮性病毒,大部分存在于病羊皮肤、粘膜丘疹与脓疮等部位。鼻粘膜分泌物也存在病毒,通过血液进行传播一般处在初期,病羊体温上升时,血液部分也存在病毒。羊痘病病毒对于高温、一定酸度、碱度的环境下通常能够失去稳定性,常规的消毒药可以起到较好的消杀效果。而在干燥的环境下,羊痘病病毒的存活时间较长,一般长达6-8个月,在适宜的干燥环境下,羊痘病病毒可以在病羊的痂皮中具备数年的存活时间。
三、羊痘病的流行性质分析
羊痘病的爆发与季节性因素之间的关联性较弱,每个季节均有可能爆发,其中春、秋两季的发病率为羊痘病的爆发集中期,具有地方性与区域性传播的特点,在新疫情爆发的地区,羊群具有较为敏感的状态。气候因素进行转变的过程中,若饲养工作出现缺失的情况,容易使该传染病的范围扩大,进而进一步增加损失。羊群的品种与年龄都容易受该病毒传染,羊羔的死亡率在统计的数据中占比最大,将近不同年龄羊群死亡的一半,成年羊群的死亡几率仅占1%-2%,从毛质上看,细毛羊的患病几率高于粗毛羊,患病情况也较为严重,妊娠母羊感染该病毒容易出现流产的情况。牛也容易感染上该病,病羊与痊愈后带有病毒的羊群是造成大范围羊群感染的主要传染源,病毒经过呼吸道与消化道实施传播,或者接触损伤的皮肤与粘膜完成传播。饲养人员、各种器具、饮用水源与饲料等都是羊痘病病毒传播的主要媒介。此外,蚊蝇等也能够携带羊痘病病毒进行传播。在自然感染的情况下,同一类型的羊痘病病毒只会感染特定主体,不同种类之间的病毒类型不会产生较差感染的情况,康复过后的山羊后期具备了一定抗体,幼羊能够在哺乳的过程中形成母源抗体,自身的免疫能力能够得到较大提升。
四、羊痘病的临床症状分析
羊痘病的临床症状的临床表现较为明显,该病症的潜伏期持续在一周左右,病程最长接近三周。临床症状主要以发热为主,体温呈现逐渐升高的趋势,早期的体温就能达到41°C左右,同时病羊感染上的病毒的临床表现还有进食欲望低下、精神萎靡、鼻粘膜与眼结膜潮红等,鼻腔的液体流出较为明显,后续可发展为脓性鼻液。病羊的呼吸频率较快,并且存在寒颤的情况,直到两至三天过后,病羊无毛与少毛部位发生痘疹,早期呈现出红色与淡紫色,后续可发展为水疱。从并发症的角度上看,该病症还会造成病羊出现传染性胸膜肺炎与或脓性乳房炎等,进而导致妊娠期间的母羊出现流产的情况。此外,羊痘病的病症表现还可以由丘疹结节变硬后形成水疱,部分病羊由于水痘处出现化脓的情况,使得其他病菌的入侵,进而引发后续的病症感染,使得病羊出现皮肤大量化脓与坏死等情况,病灶容易挥发出刺鼻恶臭的气味。少数病羊的临床表现为疹疱积血的情况,病羊的体重迅速削减,并伴随呼吸困难等情况,严重者还会出现败血症的情况,不到一周病羊就会出现死亡的情况。[1]
五、病理变化分析
通过剖检的方式,可以看出病羊的瘤胃与真胃黏膜出现半圆形结节,并呈现较为密集的分布,部分病羊还会出现糜烂与溃疡等情况,病羊在咽部与支气管等部位的粘膜也会出现痘疹的情况,而呼吸道粘膜还能出现出血性炎症的情况,肉眼能够观察到形状不一的白色增生病灶。肺部结节与卡他性肺炎区淋巴结出现异样,形状上和腺瘤较为接近,常见于肺表层,切面的分布较为集中,并伴随一定硬度,此外还能观察到肝脏脂肪的变性与心肌变性等。
六、预防和治疗
养殖户在进行羊痘病预防工作上,需要对其进行严格的饲养监管,如自繁自养的模式,若需要进行外引,尽量避免在疫区进行引进,同时对于引种羊需要进行三十天的隔离观察,确认引进羊的健康情况后方可进行混养。其次,在日常饲养工作中,需要观察羊群的飼养情况,对圈舍、周边环境与器具等进行定期消毒处理,避免出现病原滋生的情况。对于健康羊群需要定期对其进行疫苗注射工作,饲养人员也需要在进行饲养工作的过程中做好相应的保护措施,注重羊群疫病的高发季节,在常发地区制定合理的疫苗注射预防方案。以此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较好的预防管理工作。[2]
在进行治疗方面,需要关注羊群的发病期间,通过免疫血清的一定剂量注射,对于体型较大的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注射量的增加。对于病情发展过程中具有的差异性,可准备浓盐水、碳酸氢钠液或者青霉素进行注射准备,在进行注射治疗的过程中,需要做好相应的准备。
结语:
综上,在进行羊痘病的预防、治疗与饲养管理的过程中,养殖户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羊群的病症观察、记录与整理,根据统一的病症特征进行相关方面的研究,并根据羊群的反应制定治疗方案与预防方案。
参考文献:
[1]朱先杰.羊痘病的流行特点、临床表现、诊断与防控措施[J].现代畜牧科技,2017:106.
[2]张亮.浅谈羊病的流行特点、病因分析与防治措施[J].兽医导刊,2017
【关键词】羊痘病;防治;养殖户
一、引言
羊痘病在临床上属于发病率较高的传染病之一,世卫组织在分类上,将其划入A类传染病,国内则将其归类于一类动物疾病,临床上的主要症状为发热、无毛与少毛部位的皮肤黏膜出现丘疹与疱疹。羊痘病在致死率上保持着较高水平,妊娠羊在该传染病的影响下容易出现流产的情况,进而造成生产力下降的情况。从发病诱因的角度上看,引起羊痘病出现的因素较多,气候因素、环境因素与养殖工作因素等,都可以该病症的进步拓展,使养羊业的经济发展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在进行羊群养殖的工作上,需要对羊痘病的发病因素、预防措施与治疗措施等实施进一步研究,以此为后续的养殖工作提供良好保障,
二、羊痘病病原分析
羊痘病病毒为痘病毒科-脊椎动物痘病毒亚科-羊痘病读属,双股DNA构成,粒子形态呈现出砖形与卵圆形,大小处在170-250nm×300-325nm,呈囊膜包裹。在类型上,总共有绵羊痘病病毒和山羊痘病病毒,可以感染绵羊与山羊等,使其出现绵羊痘、山羊痘等情况。这种病状造成的血清交叉反应在一般情况下发生交叉感染的几率较低。羊痘病属于亲上皮性病毒,大部分存在于病羊皮肤、粘膜丘疹与脓疮等部位。鼻粘膜分泌物也存在病毒,通过血液进行传播一般处在初期,病羊体温上升时,血液部分也存在病毒。羊痘病病毒对于高温、一定酸度、碱度的环境下通常能够失去稳定性,常规的消毒药可以起到较好的消杀效果。而在干燥的环境下,羊痘病病毒的存活时间较长,一般长达6-8个月,在适宜的干燥环境下,羊痘病病毒可以在病羊的痂皮中具备数年的存活时间。
三、羊痘病的流行性质分析
羊痘病的爆发与季节性因素之间的关联性较弱,每个季节均有可能爆发,其中春、秋两季的发病率为羊痘病的爆发集中期,具有地方性与区域性传播的特点,在新疫情爆发的地区,羊群具有较为敏感的状态。气候因素进行转变的过程中,若饲养工作出现缺失的情况,容易使该传染病的范围扩大,进而进一步增加损失。羊群的品种与年龄都容易受该病毒传染,羊羔的死亡率在统计的数据中占比最大,将近不同年龄羊群死亡的一半,成年羊群的死亡几率仅占1%-2%,从毛质上看,细毛羊的患病几率高于粗毛羊,患病情况也较为严重,妊娠母羊感染该病毒容易出现流产的情况。牛也容易感染上该病,病羊与痊愈后带有病毒的羊群是造成大范围羊群感染的主要传染源,病毒经过呼吸道与消化道实施传播,或者接触损伤的皮肤与粘膜完成传播。饲养人员、各种器具、饮用水源与饲料等都是羊痘病病毒传播的主要媒介。此外,蚊蝇等也能够携带羊痘病病毒进行传播。在自然感染的情况下,同一类型的羊痘病病毒只会感染特定主体,不同种类之间的病毒类型不会产生较差感染的情况,康复过后的山羊后期具备了一定抗体,幼羊能够在哺乳的过程中形成母源抗体,自身的免疫能力能够得到较大提升。
四、羊痘病的临床症状分析
羊痘病的临床症状的临床表现较为明显,该病症的潜伏期持续在一周左右,病程最长接近三周。临床症状主要以发热为主,体温呈现逐渐升高的趋势,早期的体温就能达到41°C左右,同时病羊感染上的病毒的临床表现还有进食欲望低下、精神萎靡、鼻粘膜与眼结膜潮红等,鼻腔的液体流出较为明显,后续可发展为脓性鼻液。病羊的呼吸频率较快,并且存在寒颤的情况,直到两至三天过后,病羊无毛与少毛部位发生痘疹,早期呈现出红色与淡紫色,后续可发展为水疱。从并发症的角度上看,该病症还会造成病羊出现传染性胸膜肺炎与或脓性乳房炎等,进而导致妊娠期间的母羊出现流产的情况。此外,羊痘病的病症表现还可以由丘疹结节变硬后形成水疱,部分病羊由于水痘处出现化脓的情况,使得其他病菌的入侵,进而引发后续的病症感染,使得病羊出现皮肤大量化脓与坏死等情况,病灶容易挥发出刺鼻恶臭的气味。少数病羊的临床表现为疹疱积血的情况,病羊的体重迅速削减,并伴随呼吸困难等情况,严重者还会出现败血症的情况,不到一周病羊就会出现死亡的情况。[1]
五、病理变化分析
通过剖检的方式,可以看出病羊的瘤胃与真胃黏膜出现半圆形结节,并呈现较为密集的分布,部分病羊还会出现糜烂与溃疡等情况,病羊在咽部与支气管等部位的粘膜也会出现痘疹的情况,而呼吸道粘膜还能出现出血性炎症的情况,肉眼能够观察到形状不一的白色增生病灶。肺部结节与卡他性肺炎区淋巴结出现异样,形状上和腺瘤较为接近,常见于肺表层,切面的分布较为集中,并伴随一定硬度,此外还能观察到肝脏脂肪的变性与心肌变性等。
六、预防和治疗
养殖户在进行羊痘病预防工作上,需要对其进行严格的饲养监管,如自繁自养的模式,若需要进行外引,尽量避免在疫区进行引进,同时对于引种羊需要进行三十天的隔离观察,确认引进羊的健康情况后方可进行混养。其次,在日常饲养工作中,需要观察羊群的飼养情况,对圈舍、周边环境与器具等进行定期消毒处理,避免出现病原滋生的情况。对于健康羊群需要定期对其进行疫苗注射工作,饲养人员也需要在进行饲养工作的过程中做好相应的保护措施,注重羊群疫病的高发季节,在常发地区制定合理的疫苗注射预防方案。以此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较好的预防管理工作。[2]
在进行治疗方面,需要关注羊群的发病期间,通过免疫血清的一定剂量注射,对于体型较大的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注射量的增加。对于病情发展过程中具有的差异性,可准备浓盐水、碳酸氢钠液或者青霉素进行注射准备,在进行注射治疗的过程中,需要做好相应的准备。
结语:
综上,在进行羊痘病的预防、治疗与饲养管理的过程中,养殖户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羊群的病症观察、记录与整理,根据统一的病症特征进行相关方面的研究,并根据羊群的反应制定治疗方案与预防方案。
参考文献:
[1]朱先杰.羊痘病的流行特点、临床表现、诊断与防控措施[J].现代畜牧科技,2017:106.
[2]张亮.浅谈羊病的流行特点、病因分析与防治措施[J].兽医导刊,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