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朗读是架起语言输入与语言输出间的重要桥梁,是语言习得的关键一环,在培养学生听说能力、提升学生语言能力方面发挥着天然优势.本文在Swain的“输出假设”理论框架下通过对国内外关于朗读,尤其是英语朗读的研究进行系统回顾,介绍和探讨了有关朗读优势的各类理论模型,如“运动记忆”“产出效应”模型等,并试图结合理论和神经科学等实践以缕析朗读发挥优势的适用条件,阐释和丰富了“朗读优势论”,以期为我国的英语教学产生启示.
【关键词】朗读默读产出效应外语学习
一、前言
Swain[1]在1985年提出了“输出假设”,把关注点聚焦于“说”语言、用语言上,不同于Krashen[2]提出的“可理解的语言输入是语言习得的关键”这一论断,Swain指出“可理解的语言输入不是语言习得的充分条件,不一定导致语言习得”,除可理解的语言输入之外,还要引导学习者可理解地输出语言.该理论自创立至今已有30年,一直得到国内外研究者的普遍关注,其对语言习得的重要功能不容忽视:第一,注意功能(Noticing),有助于输出者注意到自己“想说”和“能说”之间的差距;第二,检测假设功能(Hypothesis testing function),有助于输出者检验自己对语言所形成的假设是否正确;第三,元语言功能(Metalinguistic function),有助于输出者内化语言知识[1].
我国目前的外语教学过分注重语言输入的作用,却忽略了语言输出的功能[3].要实现语言输入向语言输出的过渡转变,朗读的优势显而易见.因为,作为出声的阅读——朗读,既是语言“输出”,又在“听”与“说”的自我反馈中实现了语言“输入”与“输出”之间的交互作用(Interaction).Swain[4]从“社会文化理论”角度出发,提出“说”在“语言输出”中的关键性作用:调节内化、外化内在心理活动、建构与解构知识、监控人体机能的重要认知工具.张霞[5]也曾在文章中指出,朗读在二语习得中兼有语言输入和输出的功能,可在输入与输出之间搭起一座桥梁,是学习者提高语言意识,进行自我检验的一个有力工具.
近年来,随着“运动记忆—感官配合”模型、“产出效应” 模型以及一系列实验记忆范式的推进和神经科学相关研究的进展,“朗读优势论”的呼声日渐高涨并成为相关领域研究的热点.本文将围绕朗读优势这一主线展开,以期为“输出理论”框架下的“朗读优势论”提供更为可靠的依据.
二、朗读优势理论及研究进展
1“运动记忆”与“感官配合”模型
事实上,朗读不是一个简单的发声过程,而是在视觉器官感知文字材料的基础上,由言语器官发出声音,再由听觉器官将信息传到大脑进而达到理解的阅读方法,这是一种眼、口、手、脑协同动作的过程[6].这种“协同作用”的发挥,让“运动记忆”与“感官配合”模型理论应运而生,并成为解释其优势成因的两个基本依据.第一,除了同默读时所产生的视觉记忆外,朗读时口腔肌肉的细微运动在大量反复运动后还会形成稳固的运动记忆,相比视觉记忆,这一记忆能维持较长的时间.第二,朗读能最大限度地调动眼、口、耳、脑等感官的相互配合,能产生协同效应对大脑产生共振,更有利于记忆.相比朗读,默读则缺失了听觉记忆和运动记忆的加深和巩固.总之,将视、听、说全面运用的朗读,对说一种语言,尤其是一种新的语言能提供良好的反馈、修正机制.
一般而言,像学游泳、弹钢琴或学说话这种依赖于小脑功能的肌肉运动的记忆称为“运动记忆”,但是运动记忆不限于躯干和四肢,还包括身体各局部肌肉细微运动的记忆,如“读英语”这种口腔肌肉的运动记忆.当发声“读”英语材料时,口腔和喉头的肌肉都在头脑的统一指挥下运动,口腔肌肉在很短的时间内要做一连串运动:舌头的升降进退、嘴唇的张开闭合、口腔及喉头肌肉的各种振颤等,构成了千万种不同的组合;不同的单词发音对应不同的组合,经过多次重复,对应于这个发音的运动组合就会形成牢固的“运动记忆”[7].相比“视觉符号记忆”,运动记忆的记忆效果更为深刻与持久.“运动保持比词语概念记忆持久”且人对于肌肉运动形成的“运动记忆”可维持很长时间,甚至终身不忘[8,9].但是一般来讲,运动记忆的识记比较难,如“说英语”这类口腔肌肉的运动,如果长时间不进行练习,则会变得生疏和笨拙.因为语言是唇、舌、下颌的肌肉运动,只有通过大量练习,肌肉才能按照小脑指令熟练做出一系列动作,形成运动记忆,打破根深蒂固的母语习惯的干扰,形成近乎条件反射的习惯[10].因而,在学“说英语”的过程中,要实现从学习外语初级阶段到“冲口而出”的自动化过程(Automatic process)转变[11]需要考虑语音、词汇、句法、话语和语用各层面知识的控制过程(Controlled process),应让“说”成为习惯,为“脱口而出”准备充分条件.
朗读优势还体现在朗读过程中,各个器官运动过程的相互配合.众所周知,朗读时首先会形成视觉记忆,而朗读时发出的声音会刺激听觉器官,形成听觉记忆,且口腔肌肉的运动又可形成运动记忆[8].朗读英文材料时,眼盯词句、口读音调、耳听读音、脑思语义,口、耳、脑并用,调动了发音器官、听觉器官、大脑皮层(动觉与感觉神经)等各个神经系统来积极参与,构成了综合的训练方式,有助于建立起英语词形、声音符号和语义内涵之间的联系,使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材料,形成最基本的英语语言系统,直接促使英语语感的形成与发展[7].
2“区别性特征”与“产出效应”模型
20世纪60年代,Ekstrand[12]等研究者通过对发声与不发声读词的对比研究,倾向认为朗读比默读的记忆效果好.而到了70年代,Hopkins和Edwards[13]在对朗读和默读进行更为精准的分组对比后发现,朗读优势只存在于组内,较之默读,是通过增强的“区别性特征”加强记忆效果.进入80年代,Conway和Gathercole[14]提出了阐述朗读与默读在编码阶段造成不同记忆效果的“產出效应”模型.近年来,在“产出效应”的框架内,研究者们通过实验法对比朗读和默读的研究集中于语言、语言认知以及记忆等领域.其中,通过记忆再认范式,实验性控制朗读与默读,进而对比两种控制所得到的因变量的差异,为朗读与默读的对比研究提供最直接和最有效的实验证据,也进一步证实了朗读的优势所在.
【关键词】朗读默读产出效应外语学习
一、前言
Swain[1]在1985年提出了“输出假设”,把关注点聚焦于“说”语言、用语言上,不同于Krashen[2]提出的“可理解的语言输入是语言习得的关键”这一论断,Swain指出“可理解的语言输入不是语言习得的充分条件,不一定导致语言习得”,除可理解的语言输入之外,还要引导学习者可理解地输出语言.该理论自创立至今已有30年,一直得到国内外研究者的普遍关注,其对语言习得的重要功能不容忽视:第一,注意功能(Noticing),有助于输出者注意到自己“想说”和“能说”之间的差距;第二,检测假设功能(Hypothesis testing function),有助于输出者检验自己对语言所形成的假设是否正确;第三,元语言功能(Metalinguistic function),有助于输出者内化语言知识[1].
我国目前的外语教学过分注重语言输入的作用,却忽略了语言输出的功能[3].要实现语言输入向语言输出的过渡转变,朗读的优势显而易见.因为,作为出声的阅读——朗读,既是语言“输出”,又在“听”与“说”的自我反馈中实现了语言“输入”与“输出”之间的交互作用(Interaction).Swain[4]从“社会文化理论”角度出发,提出“说”在“语言输出”中的关键性作用:调节内化、外化内在心理活动、建构与解构知识、监控人体机能的重要认知工具.张霞[5]也曾在文章中指出,朗读在二语习得中兼有语言输入和输出的功能,可在输入与输出之间搭起一座桥梁,是学习者提高语言意识,进行自我检验的一个有力工具.
近年来,随着“运动记忆—感官配合”模型、“产出效应” 模型以及一系列实验记忆范式的推进和神经科学相关研究的进展,“朗读优势论”的呼声日渐高涨并成为相关领域研究的热点.本文将围绕朗读优势这一主线展开,以期为“输出理论”框架下的“朗读优势论”提供更为可靠的依据.
二、朗读优势理论及研究进展
1“运动记忆”与“感官配合”模型
事实上,朗读不是一个简单的发声过程,而是在视觉器官感知文字材料的基础上,由言语器官发出声音,再由听觉器官将信息传到大脑进而达到理解的阅读方法,这是一种眼、口、手、脑协同动作的过程[6].这种“协同作用”的发挥,让“运动记忆”与“感官配合”模型理论应运而生,并成为解释其优势成因的两个基本依据.第一,除了同默读时所产生的视觉记忆外,朗读时口腔肌肉的细微运动在大量反复运动后还会形成稳固的运动记忆,相比视觉记忆,这一记忆能维持较长的时间.第二,朗读能最大限度地调动眼、口、耳、脑等感官的相互配合,能产生协同效应对大脑产生共振,更有利于记忆.相比朗读,默读则缺失了听觉记忆和运动记忆的加深和巩固.总之,将视、听、说全面运用的朗读,对说一种语言,尤其是一种新的语言能提供良好的反馈、修正机制.
一般而言,像学游泳、弹钢琴或学说话这种依赖于小脑功能的肌肉运动的记忆称为“运动记忆”,但是运动记忆不限于躯干和四肢,还包括身体各局部肌肉细微运动的记忆,如“读英语”这种口腔肌肉的运动记忆.当发声“读”英语材料时,口腔和喉头的肌肉都在头脑的统一指挥下运动,口腔肌肉在很短的时间内要做一连串运动:舌头的升降进退、嘴唇的张开闭合、口腔及喉头肌肉的各种振颤等,构成了千万种不同的组合;不同的单词发音对应不同的组合,经过多次重复,对应于这个发音的运动组合就会形成牢固的“运动记忆”[7].相比“视觉符号记忆”,运动记忆的记忆效果更为深刻与持久.“运动保持比词语概念记忆持久”且人对于肌肉运动形成的“运动记忆”可维持很长时间,甚至终身不忘[8,9].但是一般来讲,运动记忆的识记比较难,如“说英语”这类口腔肌肉的运动,如果长时间不进行练习,则会变得生疏和笨拙.因为语言是唇、舌、下颌的肌肉运动,只有通过大量练习,肌肉才能按照小脑指令熟练做出一系列动作,形成运动记忆,打破根深蒂固的母语习惯的干扰,形成近乎条件反射的习惯[10].因而,在学“说英语”的过程中,要实现从学习外语初级阶段到“冲口而出”的自动化过程(Automatic process)转变[11]需要考虑语音、词汇、句法、话语和语用各层面知识的控制过程(Controlled process),应让“说”成为习惯,为“脱口而出”准备充分条件.
朗读优势还体现在朗读过程中,各个器官运动过程的相互配合.众所周知,朗读时首先会形成视觉记忆,而朗读时发出的声音会刺激听觉器官,形成听觉记忆,且口腔肌肉的运动又可形成运动记忆[8].朗读英文材料时,眼盯词句、口读音调、耳听读音、脑思语义,口、耳、脑并用,调动了发音器官、听觉器官、大脑皮层(动觉与感觉神经)等各个神经系统来积极参与,构成了综合的训练方式,有助于建立起英语词形、声音符号和语义内涵之间的联系,使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材料,形成最基本的英语语言系统,直接促使英语语感的形成与发展[7].
2“区别性特征”与“产出效应”模型
20世纪60年代,Ekstrand[12]等研究者通过对发声与不发声读词的对比研究,倾向认为朗读比默读的记忆效果好.而到了70年代,Hopkins和Edwards[13]在对朗读和默读进行更为精准的分组对比后发现,朗读优势只存在于组内,较之默读,是通过增强的“区别性特征”加强记忆效果.进入80年代,Conway和Gathercole[14]提出了阐述朗读与默读在编码阶段造成不同记忆效果的“產出效应”模型.近年来,在“产出效应”的框架内,研究者们通过实验法对比朗读和默读的研究集中于语言、语言认知以及记忆等领域.其中,通过记忆再认范式,实验性控制朗读与默读,进而对比两种控制所得到的因变量的差异,为朗读与默读的对比研究提供最直接和最有效的实验证据,也进一步证实了朗读的优势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