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思想品德新课程教学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同行们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已经发生巨大变化,但是在教学中也存在不少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探讨、提高。现结合实际情况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更新观念,准确把握课程标准的内涵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是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它具有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综合性四大特点。思想品德课教学应遵循四个原则: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强调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同时新课程标准确立了思想品德课以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为首,兼顾能力目标、知识目标三位一体的课程教学目标。
新课程改革没有模板可仿,只有靠每一位教师“摸着石头过河”。因此我认为广大教师应认真学习和吸取最新的教育理念,特别是要认真学习《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在教学中树立以下观点: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在尊重学生个性和独特发展需要的基础上,着眼于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不断开发学生的潜能,帮助他们形成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鼓励大胆合理的想象,提倡探索富有挑战性的问题,通过讨论、调查、查阅资料、访谈等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完成学习任务。
二、课本资源和校本资源的选择利用
新教材不再以学科知识为系统,而是按学生生活中的问题、成长中的矛盾,把心理、道德、法律、国情四方面的学习内容有机整合为统一的整体。新教材内容呈现方法更加新颖、活泼,主要采用问题、情境、体验等形式。可以说新教材中处处有活动,时时有活动,这些活动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情景,学生能在各种各样的活动中找到自己的“影子”,真正体现了“内容活动化,活动内容化”。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提高解读、分析、整合、驾驭教材的能力,根据教学需要对教材中的活动要精选巧用,灵活处理,合理、有效地对教材进行补充、延伸、拓展、重组,开发与教材相关的教学资源,并注重教材与社会生活和学生生活实际经验的联系和融合,以达到让学生在生活中获取知识之目的。
三、活动课中的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的把握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的问题,通过调查、讨论、访谈等活动,在合作和分享中丰富、扩展自己的经验,不断激发道德学习的愿望,提升自我成长的需求。” 因此新课程中学生的学习要体现出五性:即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合作性。毋庸置疑,活动课在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凸现学生能力、彰显学生个性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广大教师在教学中对活动课进行了尝试,然而一些教师由于理解偏差、不当操作等,使活动课更多地浮于表面、流于形式,甚至用“满堂动”代替了“满堂灌”,不仅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反而降低了课堂效率。如教师设计的活动课中的问题没有一定的深度,也缺乏一定的难度;而且出示问题后,马上组织讨论,并没有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结果要么因为问题简单易懂、使讨论索然无味;要么因为学生觉得高不可攀,“无功而返”。并且学生因没有一个“缓冲”的时间和空间,课堂要么冷场,要么东拉西扯,往往成了空热闹、假正经。另一种情况是在活动时,学生们往往“各自为政”。有的学生搞“一言堂”,其他学生一言不发故作沉默状;有的“你争我夺”,谁也不听谁,只顾表达自己的“意见”;还有的干脆天南海北高谈阔论,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偏离主题。这热闹的课堂背后是只“作”不“合”、只“议”不“思”、只“说”不“听”。还有一种情况是学生进入课堂活动后,很多教师并没有真正参与和投入到课堂活动的过程中去,更没有对学生进行指导和调控。有的像蝴蝶般地穿梭在每个小组之间,看似很忙,实际上大多在摆样子,装门面;有的不知所措地在讲台边等待;有的正在准备下一环节的教学等。
有鉴于此,我认为教师首先在设计活动课问题时要适度。设计的问题既要有一定的深度,也要有一定的难度。要放在学习的重点和难点;要放在学生思维的敏感区,能使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开展合作学习,有所收获,有所发展。其次,活动课的形式要多样化。可以是竞赛、辩论、调查、模拟表演、访谈、分组讨论、自主学习等。能给学生提供一个开放的探究平台。第三,教师要提高对活动的指导水平。教师提出问题后,一定要给学生“缓冲”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进行深入的独立思考,这样学生才会有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才能有话可说,有观点可讲,才会有新知识、新观点的不断涌现和迸发。同时教师要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去,亲切地与学生交流、探讨。并且要善于捕捉学生发言中有价值的东西,对学生独到见解或创新思维,要及时给以鼓励和表扬,以激发其继续探讨的兴趣和热情。
四、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板书的关系
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把动画、图象、立体声融合起来,真正做到“图文并茂”,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收到良好的效果。但在教学过程中应遵循适度原则和实效原则,力求避免形式主义。多媒体材料内容要符合新课标要求,力求准确到位;课件制作讲求精益求精,以达到最佳视听效果为标准;展示过程中教师既要熟悉多媒体操作,又要准确把握教材;要细心观察,逐步引导学生。特别要防止因使用多媒体手段而削弱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和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的现象。学生对知识的获取、能力的培养过程,实际上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在主体意识支配下的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而其中教师的主导地位主要体现在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用教材理论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当我们纠正以往过于偏重“教教材”的做法时,也应注意不能走向非常随意地处理教材的极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缺乏必要的知识支撑,是很难产生持久效应的。因此,对新课程理念我们不能作肤浅的、表层的理解,应正确处理好“三维目标”的教学关系。教师要充分利用黑板来作为辅助,以利于学生掌握基础知识。
(作者联通:261308山东省昌邑市围子镇仓街初级中学)
一、更新观念,准确把握课程标准的内涵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是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它具有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综合性四大特点。思想品德课教学应遵循四个原则: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强调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同时新课程标准确立了思想品德课以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为首,兼顾能力目标、知识目标三位一体的课程教学目标。
新课程改革没有模板可仿,只有靠每一位教师“摸着石头过河”。因此我认为广大教师应认真学习和吸取最新的教育理念,特别是要认真学习《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在教学中树立以下观点: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在尊重学生个性和独特发展需要的基础上,着眼于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不断开发学生的潜能,帮助他们形成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鼓励大胆合理的想象,提倡探索富有挑战性的问题,通过讨论、调查、查阅资料、访谈等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完成学习任务。
二、课本资源和校本资源的选择利用
新教材不再以学科知识为系统,而是按学生生活中的问题、成长中的矛盾,把心理、道德、法律、国情四方面的学习内容有机整合为统一的整体。新教材内容呈现方法更加新颖、活泼,主要采用问题、情境、体验等形式。可以说新教材中处处有活动,时时有活动,这些活动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情景,学生能在各种各样的活动中找到自己的“影子”,真正体现了“内容活动化,活动内容化”。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提高解读、分析、整合、驾驭教材的能力,根据教学需要对教材中的活动要精选巧用,灵活处理,合理、有效地对教材进行补充、延伸、拓展、重组,开发与教材相关的教学资源,并注重教材与社会生活和学生生活实际经验的联系和融合,以达到让学生在生活中获取知识之目的。
三、活动课中的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的把握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的问题,通过调查、讨论、访谈等活动,在合作和分享中丰富、扩展自己的经验,不断激发道德学习的愿望,提升自我成长的需求。” 因此新课程中学生的学习要体现出五性:即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合作性。毋庸置疑,活动课在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凸现学生能力、彰显学生个性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广大教师在教学中对活动课进行了尝试,然而一些教师由于理解偏差、不当操作等,使活动课更多地浮于表面、流于形式,甚至用“满堂动”代替了“满堂灌”,不仅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反而降低了课堂效率。如教师设计的活动课中的问题没有一定的深度,也缺乏一定的难度;而且出示问题后,马上组织讨论,并没有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结果要么因为问题简单易懂、使讨论索然无味;要么因为学生觉得高不可攀,“无功而返”。并且学生因没有一个“缓冲”的时间和空间,课堂要么冷场,要么东拉西扯,往往成了空热闹、假正经。另一种情况是在活动时,学生们往往“各自为政”。有的学生搞“一言堂”,其他学生一言不发故作沉默状;有的“你争我夺”,谁也不听谁,只顾表达自己的“意见”;还有的干脆天南海北高谈阔论,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偏离主题。这热闹的课堂背后是只“作”不“合”、只“议”不“思”、只“说”不“听”。还有一种情况是学生进入课堂活动后,很多教师并没有真正参与和投入到课堂活动的过程中去,更没有对学生进行指导和调控。有的像蝴蝶般地穿梭在每个小组之间,看似很忙,实际上大多在摆样子,装门面;有的不知所措地在讲台边等待;有的正在准备下一环节的教学等。
有鉴于此,我认为教师首先在设计活动课问题时要适度。设计的问题既要有一定的深度,也要有一定的难度。要放在学习的重点和难点;要放在学生思维的敏感区,能使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开展合作学习,有所收获,有所发展。其次,活动课的形式要多样化。可以是竞赛、辩论、调查、模拟表演、访谈、分组讨论、自主学习等。能给学生提供一个开放的探究平台。第三,教师要提高对活动的指导水平。教师提出问题后,一定要给学生“缓冲”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进行深入的独立思考,这样学生才会有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才能有话可说,有观点可讲,才会有新知识、新观点的不断涌现和迸发。同时教师要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去,亲切地与学生交流、探讨。并且要善于捕捉学生发言中有价值的东西,对学生独到见解或创新思维,要及时给以鼓励和表扬,以激发其继续探讨的兴趣和热情。
四、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板书的关系
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把动画、图象、立体声融合起来,真正做到“图文并茂”,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收到良好的效果。但在教学过程中应遵循适度原则和实效原则,力求避免形式主义。多媒体材料内容要符合新课标要求,力求准确到位;课件制作讲求精益求精,以达到最佳视听效果为标准;展示过程中教师既要熟悉多媒体操作,又要准确把握教材;要细心观察,逐步引导学生。特别要防止因使用多媒体手段而削弱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和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的现象。学生对知识的获取、能力的培养过程,实际上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在主体意识支配下的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而其中教师的主导地位主要体现在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用教材理论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当我们纠正以往过于偏重“教教材”的做法时,也应注意不能走向非常随意地处理教材的极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缺乏必要的知识支撑,是很难产生持久效应的。因此,对新课程理念我们不能作肤浅的、表层的理解,应正确处理好“三维目标”的教学关系。教师要充分利用黑板来作为辅助,以利于学生掌握基础知识。
(作者联通:261308山东省昌邑市围子镇仓街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