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学预设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最重要环节之一。从文本的价值取向、模块的主题、文本的特点、教师的引导、学生的主体地位及互动生成策略等视角进行思考和预设。
【關键词】教学预设;视角;文本特点;文本价值;合作探究
教学预设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最重要环节之一,是决定课堂是否成功的重要指标。教师在预设教学时,应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选择最合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从文本的价值取向、模块的主题、文本的特点、教师的引导、学生的主体地位及互动生成策略等视角进行思考和预设,以期在课堂上能有效地教学。
一、以动态生成的教育教学观关注教学预设
新课程理念强调,师生之间是对话与沟通的关系,双方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教师以一个“平等者中的首席”身份,充分运用对话策略,促进学生读书、思考、体验、交流。每一位学生都是课堂真正的主人,是课堂上主动求知、探索的主体,而教师则是这个动态过程的创设者、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预设中创设最佳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重视课堂的互动生成。
片段:
分析《祝福》中的人物形象,当我问:“祥林嫂是一个具有怎样性格的人”时,有一个学生说“祥林嫂是一个非常迷信的人。”依据是:“当柳妈告诉她捐一条门槛让千人跨,万人踏以后,可以免去到阴司后被两个男人锯成两半的痛苦,祥林嫂就相信了这个老女人的话,可到最后,还是被剥夺了祭祀时动手祭品的权利。这难道不是说明了她迷信吗?”学生的回答出乎我的意料,我先肯定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同时把这个问题让学生来思考,同时我也作了暗示,在当时的社会里,我们应该怎样看待祥林嫂的这种迷信行为?要求学生分析隐藏在现象背后的深层次的含义,学生纷纷思考,继而,有学生回答:“祥林嫂想通过捐门槛赎了这一世的罪名,和平常的女人一样不受歧视,这也是人之常情。”另一位学生说:“祥林嫂积极主动地想改变被人们歧视的现状是值得肯定的,她只想做一个正常的人”接着,又一位学生说:“祥林嫂经历了人生的多次打击却没倒下,正是这么一个生命力旺盛的人,求生欲望这么强烈的人,在封建迷信和封建礼教的摧残下,在人们的祝福声中寂然死去,这不是对当时社会的最强烈的控诉吗?”
反思:预设中教师要运用动态生成的教学观组织教学,把握解决问题的策略,引发学生的理解和讨论,学生对一个问题的理解,可能不是老师希望的答案,但老师可以及时把学生的思考纳入自己动态的教学中,变成点燃学生思维火花的良机,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通过不同观点的碰撞、交流与探讨,学生在互动生成中获得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感悟,保证课堂教学的优质高效。
二、以合作探究的学习观关注教学预设
现今的课堂不乏有这样的现象:教师为了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问题一个接着一个,留给学生思考和活动的时间相当少,教师用自己预设好的一套来框住富于个性、富于灵性的学生。要扭转这种局面,教师必须转变观念,通过改变学习内容的呈现方式,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促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在预设中教师充分相信并积极发掘学生的能力,把机会留给学生,使学习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使原先教学过程中的单向枯燥交往变成了双向交往或多向交往,从而促进教学动态的生成,也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反思:在课堂上,尽可能为学生铺设问题情境和平台,大胆地将此预设在教师的生成性教学环节中,这是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前提。这样的预设既激活了课堂的气氛,激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学生的思维、智慧在课堂活动中得以培养和展示,课堂生成的鲜活资源,极大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思考、探究、表达成了学生在课堂上主要的活动内容,学生所表现出来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思维能力丝毫不比老师讲解的逊色,同时长期坚持更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习惯。老师的创设者、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角色得以充分体现,很好地化教师的传授为学生主动地探究,很好地完成了课文的教学目标,使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
三、从文本具体特点关注教学预设
教师开展课堂教学预设时,首先要对课文的体裁、结构、思路、内容、语言、主题等特点做深入地思考和安排,以便找到学习课文的最佳切入点,能激发起学生阅读的兴趣,能起到以简驭繁、纲举目张之效。抓住课文的显著特点来进行预设,就是找准打开课文的钥匙,犹如庖丁解牛般顺利推进课文的教学,追求课堂的高效性。反之,则不然。
反思:老师按照预设教学,整节课下来,内容清楚条理,可是老师和学生都觉得索然寡味,课文中的那种神秘感并没有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学生的回答只是在老师的步步提问下完成,并没有真实的情感体验,教师的预设禁锢住了学生的思维。究其原因,是教师没有抓住课文内容的神秘性这一特点,忽视了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心理,强烈的求知欲望,没有诱发学生探索课文中的神秘。老师应充分利用文本的内容特点,来激发学生认知冲突的矛盾点,不仅为学生的质疑做了心理的铺垫,而且营造了探讨的氛围,通过以学生自己的思维来思考和理解,来提出学生真实的内心感受,使学生更好地体会虚构和真实的关系,小说虽然是虚构的,但却更好地表达了心灵的真实,即人类在面对着这无限之物的感受是一样的。抓住课文的内容特点,把握学生的认知心理,环环相扣,能收到引人入胜的效果,课堂自然就意味盎然了。
参考文献:
[1]晏本秀,试论中学语文的创新教育[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3期
[2]刘善华,王柏秋,新课改落实素质教育必须解决的四个矛盾[J];保定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3]蔺焕林,对话型语文课堂教学初探[J];才智;2009年20期
[4]朱玉贞,提高初中语文课堂的有效利用率[J];成才之路;2011年36期
[5]何强生,语文探究性学习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6]杨晓,语文课程中人文精神的传承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作者简介:郝洁(1985.7-),性别:女,民族:汉,籍贯:山西省朔州市,职称:小学二级,学位:学士,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關键词】教学预设;视角;文本特点;文本价值;合作探究
教学预设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最重要环节之一,是决定课堂是否成功的重要指标。教师在预设教学时,应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选择最合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从文本的价值取向、模块的主题、文本的特点、教师的引导、学生的主体地位及互动生成策略等视角进行思考和预设,以期在课堂上能有效地教学。
一、以动态生成的教育教学观关注教学预设
新课程理念强调,师生之间是对话与沟通的关系,双方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教师以一个“平等者中的首席”身份,充分运用对话策略,促进学生读书、思考、体验、交流。每一位学生都是课堂真正的主人,是课堂上主动求知、探索的主体,而教师则是这个动态过程的创设者、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预设中创设最佳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重视课堂的互动生成。
片段:
分析《祝福》中的人物形象,当我问:“祥林嫂是一个具有怎样性格的人”时,有一个学生说“祥林嫂是一个非常迷信的人。”依据是:“当柳妈告诉她捐一条门槛让千人跨,万人踏以后,可以免去到阴司后被两个男人锯成两半的痛苦,祥林嫂就相信了这个老女人的话,可到最后,还是被剥夺了祭祀时动手祭品的权利。这难道不是说明了她迷信吗?”学生的回答出乎我的意料,我先肯定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同时把这个问题让学生来思考,同时我也作了暗示,在当时的社会里,我们应该怎样看待祥林嫂的这种迷信行为?要求学生分析隐藏在现象背后的深层次的含义,学生纷纷思考,继而,有学生回答:“祥林嫂想通过捐门槛赎了这一世的罪名,和平常的女人一样不受歧视,这也是人之常情。”另一位学生说:“祥林嫂积极主动地想改变被人们歧视的现状是值得肯定的,她只想做一个正常的人”接着,又一位学生说:“祥林嫂经历了人生的多次打击却没倒下,正是这么一个生命力旺盛的人,求生欲望这么强烈的人,在封建迷信和封建礼教的摧残下,在人们的祝福声中寂然死去,这不是对当时社会的最强烈的控诉吗?”
反思:预设中教师要运用动态生成的教学观组织教学,把握解决问题的策略,引发学生的理解和讨论,学生对一个问题的理解,可能不是老师希望的答案,但老师可以及时把学生的思考纳入自己动态的教学中,变成点燃学生思维火花的良机,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通过不同观点的碰撞、交流与探讨,学生在互动生成中获得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感悟,保证课堂教学的优质高效。
二、以合作探究的学习观关注教学预设
现今的课堂不乏有这样的现象:教师为了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问题一个接着一个,留给学生思考和活动的时间相当少,教师用自己预设好的一套来框住富于个性、富于灵性的学生。要扭转这种局面,教师必须转变观念,通过改变学习内容的呈现方式,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促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在预设中教师充分相信并积极发掘学生的能力,把机会留给学生,使学习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使原先教学过程中的单向枯燥交往变成了双向交往或多向交往,从而促进教学动态的生成,也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反思:在课堂上,尽可能为学生铺设问题情境和平台,大胆地将此预设在教师的生成性教学环节中,这是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前提。这样的预设既激活了课堂的气氛,激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学生的思维、智慧在课堂活动中得以培养和展示,课堂生成的鲜活资源,极大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思考、探究、表达成了学生在课堂上主要的活动内容,学生所表现出来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思维能力丝毫不比老师讲解的逊色,同时长期坚持更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习惯。老师的创设者、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角色得以充分体现,很好地化教师的传授为学生主动地探究,很好地完成了课文的教学目标,使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
三、从文本具体特点关注教学预设
教师开展课堂教学预设时,首先要对课文的体裁、结构、思路、内容、语言、主题等特点做深入地思考和安排,以便找到学习课文的最佳切入点,能激发起学生阅读的兴趣,能起到以简驭繁、纲举目张之效。抓住课文的显著特点来进行预设,就是找准打开课文的钥匙,犹如庖丁解牛般顺利推进课文的教学,追求课堂的高效性。反之,则不然。
反思:老师按照预设教学,整节课下来,内容清楚条理,可是老师和学生都觉得索然寡味,课文中的那种神秘感并没有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学生的回答只是在老师的步步提问下完成,并没有真实的情感体验,教师的预设禁锢住了学生的思维。究其原因,是教师没有抓住课文内容的神秘性这一特点,忽视了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心理,强烈的求知欲望,没有诱发学生探索课文中的神秘。老师应充分利用文本的内容特点,来激发学生认知冲突的矛盾点,不仅为学生的质疑做了心理的铺垫,而且营造了探讨的氛围,通过以学生自己的思维来思考和理解,来提出学生真实的内心感受,使学生更好地体会虚构和真实的关系,小说虽然是虚构的,但却更好地表达了心灵的真实,即人类在面对着这无限之物的感受是一样的。抓住课文的内容特点,把握学生的认知心理,环环相扣,能收到引人入胜的效果,课堂自然就意味盎然了。
参考文献:
[1]晏本秀,试论中学语文的创新教育[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3期
[2]刘善华,王柏秋,新课改落实素质教育必须解决的四个矛盾[J];保定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3]蔺焕林,对话型语文课堂教学初探[J];才智;2009年20期
[4]朱玉贞,提高初中语文课堂的有效利用率[J];成才之路;2011年36期
[5]何强生,语文探究性学习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6]杨晓,语文课程中人文精神的传承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作者简介:郝洁(1985.7-),性别:女,民族:汉,籍贯:山西省朔州市,职称:小学二级,学位:学士,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