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知名艺术歌曲《玫瑰三愿》汇集了中西方文化的精髓,于1932年由黄自先生作曲、龙榆生先生填词创作完成,是黄自先生的代表性作品。黄自先生作为我国20世纪30年代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其《玫瑰三愿》更是代表了我国上世纪三十年代艺术歌曲创作的最高水平,极好地继承了我国传统作曲技巧以及艺术文化。本文从黄自先生与《玫瑰三愿》的创作入手,通过分析了《玫瑰三愿》的时代背景、歌曲结构以及艺术价值,进而对《玫瑰三愿》的音乐特点进行探索。
【关键词】艺术歌曲;黄自;《玫瑰三愿》;作品分析
1 黄自与其艺术歌曲《玫瑰三愿》
黄自先生(1904~1938)是我国20世纪上半叶著名的作曲家和音乐理论家,是最早将西方作曲技术理论传授到中国的音乐教育家。黄自早年间于北京清华学校就学,接触到了西方音乐,之后先后于美国欧柏林学院及耶鲁大学学习作曲,其艺术歌曲创作中实现了将西方的艺术形式与中国民族音乐风格巧妙的结合起来,使中西方音乐文化完美的融合。1929年回国后,黄自先生投身于音乐教育事业,为我国培养了大批优秀音乐人才,并称为我国早期音乐教育的奠基人。对于《玫瑰三愿》这首作品,是黄自先生已回国担任了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院的作曲理论教授时所创作的。整首作品词曲结合度较高,富于细腻的情感表现力,旋律委婉跌宕却不失精致考究,可以说《玫瑰三愿》这首作品可谓是黄自先生为其音乐作曲专业的学生们做出的优秀示范。
2 《玫瑰三愿》作品分析
2.1 《玫瑰三愿》创作的时代背景
《玫瑰三愿》这首诗词是当时任教于上海国立音乐学院的文学老师龙榆生先生(1902~1966),于1932年淞沪会战后创作而成,面对校园内的玫瑰花凋零感慨不已而创作的,随后于1933年由黄自先生谱曲创作完成。《玫瑰三愿》的创作正值我国抗日战争最为艰难的时期,在这阶段创作的艺术歌曲题材以及内涵大多与战争、民族存在千丝万缕的关系,《玫瑰三愿》表面上写的是玫瑰花的三个愿望,但其本质上是通过借花喻人表示国破家亡的愤懑与伤感,使人在欣赏歌曲之后,可以感受到龙榆生先生弄弄的哀思与忧愁。
2.2 《玫瑰三愿》歌曲结构
2.2.1 曲式
《玫瑰三愿》这首歌曲由3小节的引子和一个单二部构成。全曲中每个乐句都以弱拍起音,利用直白的表达方式变现出了龙榆生先生以及黄自先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玫瑰三愿》的曲式结构在中国民族音乐元素的基础上,运用了西方音乐大小调体系,较好地实现了中西方音乐文化的融合,它。E大调转#c小调(B乐段第三乐句)再回E大调。单二部曲式中A段为4至12小节(a+a’),是利用动机模进手法扩展的方整性的乐段,而B段则属于A乐段的递进与扩张,同时13至28小节(c+d)体现出了曲式的层次感。
2.2.2 和声
A段运用大量的七和弦,为歌曲赋予了一种离调的和声特色,但和声依旧遵循着西方传统的功能进行。B段的几个乐句功能进行都是从“属”到“主”,简单的和声配合着激情的音乐情绪,达到了一种协调之美。谱例图三中“红颜常好不凋谢”为歌曲22~24小节,安排了三级的七和弦到六级和弦的进行,通过E大调向关系小调#c小调的偏离转移,使乐句在减七和弦上结束,表现出有无限感慨的韵味,使音乐在激动之余又有些凄婉的感觉。
2.2.3 旋律
《玫瑰三愿》A乐段第一个乐句的旋律表现形式较为朴素,而第二个乐句的旋律结构与表现形式更为精致巧妙,且出现了变化音#sol。A乐段主要利用十六音符以及附点八分音符进行结合,为整个乐段赋予了祥和的艺术氛围。B乐段“三愿”的力度分别是emf-p-f,第一个愿望的旋律最高音在小字二组的#mi,第二个愿望旋律最高音在小字二组的#re,,而第三个愿望的旋律最高音在小字二组的#sol。整个B乐段的音区向两端进行伸展,同时音程跳进较之A乐段也明显增大,黄自先生通过旋律音区以及旋律力度的变化,递进式地对“玫瑰”的三个愿望进行表达,在第一个愿望的基础上利用富于变化的旋律抒发了玫瑰花的心声。B乐段的第四个乐句“好教我留住芳华”运用低音区宣叙调式的曲调旋律,像是长叹一口气结束全曲,完成了对三个愿望的概括。《玫瑰三愿》的旋律采用了顶针格的创作方式。那么何为“顶针”呢?即在中國文学的诗词中,下句首字为上句的末字。同理,在音乐上,上句的末音与下句句首的音相同,则为顶针格旋律。在文学上这种句型可使语句的衔接更加通顺、紧凑,在音乐上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2.3 艺术性的伴奏
艺术歌曲中艺术性的伴奏,与曲式、和声以及旋律等歌曲结构一样,决定着艺术歌曲的表达效果以及艺术魅力。在我国早期的艺术歌曲作曲过程中,四五度叠置的方法最为常见,这种和弦结构的组成部分包括倚音、延留音等外音形式,通过旋律的跌宕起伏为乐曲增添相应的层次感,而这一手法在《玫瑰三愿》中更是发挥的淋漓尽致。《玫瑰三愿》的伴奏主要通过钢琴以及小提琴两种乐曲完成,而钢琴更是主要的伴奏乐器。在歌曲的引子部分,黄自先生在谱曲过程中灵活运用了对比式二声部、自由模仿以及严格模仿的手法,并利用小提琴与钢琴的配合进一步烘托了整体气氛。
《玫瑰三愿》在精雕细琢的方面达到了极致,而独特和创新之处在于独立的、别开生面的钢琴演奏部分,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伴奏功能,而升华为一种无可替代的有机成分,甚至可以独立成章。
2.4 艺术价值
《玫瑰三愿》运用了西方艺术歌曲的大小调体系,同时其歌词部分还是由中国式诗歌组成,充满了东方韵味,是20世纪30年代最受欢迎的艺术歌曲之一。对于那个时局动荡的年代,这首作品带给人们的早已达到了一种心灵震撼的深度,不仅仅是音乐试听层面的享受,它所营造出来的艺术意境极尽含蓄而丝毫不显浮夸,让人们不禁感受到它的情绪,一朵令人倍感怜惜的玫瑰花,体会它的内涵。在那兵荒马乱的30年代,人们依然渴望并追求着美好的生活。
黄自先生在《玫瑰三愿》中巧妙地将我国传统的“宫商角徵羽”五音阶与西方艺术歌曲作曲技巧结合起来,如图一所示,引子部分利用大气和弦以及四五度叠置的结合,使乐曲整体更偏向于我国传统的五声音阶,实现了中国传统民族音乐元素以及西方浪漫主义艺术歌曲形式的结合,从这一方面看,黄自先生不愧被誉为是“20世纪华人音乐创作史一代宗师”以及我国早期音乐教育奠基人。
作者单位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方洲小学 江苏省苏州市 215028
【关键词】艺术歌曲;黄自;《玫瑰三愿》;作品分析
1 黄自与其艺术歌曲《玫瑰三愿》
黄自先生(1904~1938)是我国20世纪上半叶著名的作曲家和音乐理论家,是最早将西方作曲技术理论传授到中国的音乐教育家。黄自早年间于北京清华学校就学,接触到了西方音乐,之后先后于美国欧柏林学院及耶鲁大学学习作曲,其艺术歌曲创作中实现了将西方的艺术形式与中国民族音乐风格巧妙的结合起来,使中西方音乐文化完美的融合。1929年回国后,黄自先生投身于音乐教育事业,为我国培养了大批优秀音乐人才,并称为我国早期音乐教育的奠基人。对于《玫瑰三愿》这首作品,是黄自先生已回国担任了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院的作曲理论教授时所创作的。整首作品词曲结合度较高,富于细腻的情感表现力,旋律委婉跌宕却不失精致考究,可以说《玫瑰三愿》这首作品可谓是黄自先生为其音乐作曲专业的学生们做出的优秀示范。
2 《玫瑰三愿》作品分析
2.1 《玫瑰三愿》创作的时代背景
《玫瑰三愿》这首诗词是当时任教于上海国立音乐学院的文学老师龙榆生先生(1902~1966),于1932年淞沪会战后创作而成,面对校园内的玫瑰花凋零感慨不已而创作的,随后于1933年由黄自先生谱曲创作完成。《玫瑰三愿》的创作正值我国抗日战争最为艰难的时期,在这阶段创作的艺术歌曲题材以及内涵大多与战争、民族存在千丝万缕的关系,《玫瑰三愿》表面上写的是玫瑰花的三个愿望,但其本质上是通过借花喻人表示国破家亡的愤懑与伤感,使人在欣赏歌曲之后,可以感受到龙榆生先生弄弄的哀思与忧愁。
2.2 《玫瑰三愿》歌曲结构
2.2.1 曲式
《玫瑰三愿》这首歌曲由3小节的引子和一个单二部构成。全曲中每个乐句都以弱拍起音,利用直白的表达方式变现出了龙榆生先生以及黄自先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玫瑰三愿》的曲式结构在中国民族音乐元素的基础上,运用了西方音乐大小调体系,较好地实现了中西方音乐文化的融合,它。E大调转#c小调(B乐段第三乐句)再回E大调。单二部曲式中A段为4至12小节(a+a’),是利用动机模进手法扩展的方整性的乐段,而B段则属于A乐段的递进与扩张,同时13至28小节(c+d)体现出了曲式的层次感。
2.2.2 和声
A段运用大量的七和弦,为歌曲赋予了一种离调的和声特色,但和声依旧遵循着西方传统的功能进行。B段的几个乐句功能进行都是从“属”到“主”,简单的和声配合着激情的音乐情绪,达到了一种协调之美。谱例图三中“红颜常好不凋谢”为歌曲22~24小节,安排了三级的七和弦到六级和弦的进行,通过E大调向关系小调#c小调的偏离转移,使乐句在减七和弦上结束,表现出有无限感慨的韵味,使音乐在激动之余又有些凄婉的感觉。
2.2.3 旋律
《玫瑰三愿》A乐段第一个乐句的旋律表现形式较为朴素,而第二个乐句的旋律结构与表现形式更为精致巧妙,且出现了变化音#sol。A乐段主要利用十六音符以及附点八分音符进行结合,为整个乐段赋予了祥和的艺术氛围。B乐段“三愿”的力度分别是emf-p-f,第一个愿望的旋律最高音在小字二组的#mi,第二个愿望旋律最高音在小字二组的#re,,而第三个愿望的旋律最高音在小字二组的#sol。整个B乐段的音区向两端进行伸展,同时音程跳进较之A乐段也明显增大,黄自先生通过旋律音区以及旋律力度的变化,递进式地对“玫瑰”的三个愿望进行表达,在第一个愿望的基础上利用富于变化的旋律抒发了玫瑰花的心声。B乐段的第四个乐句“好教我留住芳华”运用低音区宣叙调式的曲调旋律,像是长叹一口气结束全曲,完成了对三个愿望的概括。《玫瑰三愿》的旋律采用了顶针格的创作方式。那么何为“顶针”呢?即在中國文学的诗词中,下句首字为上句的末字。同理,在音乐上,上句的末音与下句句首的音相同,则为顶针格旋律。在文学上这种句型可使语句的衔接更加通顺、紧凑,在音乐上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2.3 艺术性的伴奏
艺术歌曲中艺术性的伴奏,与曲式、和声以及旋律等歌曲结构一样,决定着艺术歌曲的表达效果以及艺术魅力。在我国早期的艺术歌曲作曲过程中,四五度叠置的方法最为常见,这种和弦结构的组成部分包括倚音、延留音等外音形式,通过旋律的跌宕起伏为乐曲增添相应的层次感,而这一手法在《玫瑰三愿》中更是发挥的淋漓尽致。《玫瑰三愿》的伴奏主要通过钢琴以及小提琴两种乐曲完成,而钢琴更是主要的伴奏乐器。在歌曲的引子部分,黄自先生在谱曲过程中灵活运用了对比式二声部、自由模仿以及严格模仿的手法,并利用小提琴与钢琴的配合进一步烘托了整体气氛。
《玫瑰三愿》在精雕细琢的方面达到了极致,而独特和创新之处在于独立的、别开生面的钢琴演奏部分,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伴奏功能,而升华为一种无可替代的有机成分,甚至可以独立成章。
2.4 艺术价值
《玫瑰三愿》运用了西方艺术歌曲的大小调体系,同时其歌词部分还是由中国式诗歌组成,充满了东方韵味,是20世纪30年代最受欢迎的艺术歌曲之一。对于那个时局动荡的年代,这首作品带给人们的早已达到了一种心灵震撼的深度,不仅仅是音乐试听层面的享受,它所营造出来的艺术意境极尽含蓄而丝毫不显浮夸,让人们不禁感受到它的情绪,一朵令人倍感怜惜的玫瑰花,体会它的内涵。在那兵荒马乱的30年代,人们依然渴望并追求着美好的生活。
黄自先生在《玫瑰三愿》中巧妙地将我国传统的“宫商角徵羽”五音阶与西方艺术歌曲作曲技巧结合起来,如图一所示,引子部分利用大气和弦以及四五度叠置的结合,使乐曲整体更偏向于我国传统的五声音阶,实现了中国传统民族音乐元素以及西方浪漫主义艺术歌曲形式的结合,从这一方面看,黄自先生不愧被誉为是“20世纪华人音乐创作史一代宗师”以及我国早期音乐教育奠基人。
作者单位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方洲小学 江苏省苏州市 215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