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平日居家,衣食住行,熟视无睹。特别是一日三餐,更是无可置言。那年途径澳门,才有了感触,原来“食”竟有许多讲究。
据澳门美食家梁锡雄说:“400多年的积淀,打造了今日澳门美食业的现状。”然而,步调之快,尤以近百年为最。
首先,上世纪葡萄牙人入侵以来,特别是战乱频仍年代,埠内外达官贵人纷纷来此偏安一隅。他们腰缠万贯,资金雄厚,舉家携府,各有绝活;食不厌精,烩不厌细;天长日久,菜系林立。
其次,二战胜利后,流落海外的华侨落叶归根,又逢内战,便权寄澳门,凭着一手擅以中国调料烹制西餐的技艺,自成一系。同时,大陆也有一批富商带着厨师前来落脚,引进了传统中餐技艺。
其三,上世纪越柬内战,印尼、缅甸排华,逼迫大批华人来澳门安身立命,又带来了各色东南亚美食技艺,也丰富了热带饮食。
民以食为天,在澳门这片不足25平方公里的弹丸之地,竟集中了世界千万种美食。不怕你遇不到,只怕你想不到。大街小巷,只要你吸吸鼻子,总能闻到各种饭菜味道,真的食味冲天。中国已然是美食大国,粤、鲁、川、扬,五花八门,菜系如林,名厨如云,遍布澳门自不必说,世界各式菜系也挤了进来,就似乎有点不堪重负了。诸如法国大菜、日本料理、美国快餐、韩国烧烤,直至越南小吃、非洲风味,海纳百川,无所不包。然而,市场毕竟是市场,直挤得那些脚无立锥之地者不玩了;根深叶茂者继续挤,谁有绝活谁就活而不绝。因此,现存下来的餐厅皆非等闲之辈。最终受益的自然是消费者。其实,人的生活水准高低,说到底还是要先看吃得怎样。从这一点讲,澳门人是有福的,过往澳门的人也是与食有缘的。
食以味为先。这个味不仅是气味,还有风味、口味、文化味。俗话说,众口难调。澳门的厨师偏偏就会调,不管是中国的五大湖四大海,还是世界的七大洲四大洋,都不在话下。因为澳门的厨师们有中国传统烹饪技艺垫底,就什么样的菜谱都能对付。比如,将四川菜系的辣味调到澳门人既感兴趣又能忍受的程度;将葡萄牙烤肉加上咖喱、椰汁和牛奶,使之既刺激食欲,又滑嫩可口等等。
调好了众人的口味,还得讲究各种菜系的韵味。吃什么菜,就得有什么环境,才能加强感受,增强效果。比如,吃中国菜,或画梁雕栋、古色古香;或小桥流水,田园风光;或秦砖汉瓦、古朴粗犷。吃葡国菜,又是一番里斯本风格,西洋色彩装饰,就连店名也是“公鸡”、“青蛙”、“蒙娜丽莎”一通乱叫。
一切就绪,这就开始向文化味过度了。翠竹清溪的东坡居,明月高阁的太白楼之类。让我眼前一亮、脑中一闪的,是一家门脸不大的小饭馆,门楣挂着一块发旧的木牌,上用隶书写着“食堂”二字,不知是真的年代久远所致,还是人工做旧所为,反正看着挺特别,耐人寻味。
走进去一看,生意还挺红火。堂内壁挂山水墨画;厅内摆布红木桌椅;窗明几净,古董梵香;餐具也是金边细瓷,食客举止谈吐不俗;饭菜远非上世纪“三年困难时期”的“瓜菜代”可比。虽以素菜为主,但做工用料十分考究,价格比荤菜还贵,全无昔日“食堂”踪影。一问店家,妙语惊人:“食堂本来就该是这样,饭店才俗呢!”
这话听着新鲜,耐人琢磨,半天才回过味来。按照说文解字,这“食”确比“饭”雅,而“堂”也确比“店”阔。食,当名词讲,泛指一切入口之物;当动词用,则指随时进食。饭,则专指煮熟的谷类,或定时要吃的食物。严格讲,馒头、面条之类都不能算作饭,只是后来被扩大为饭而已。再说这“堂”字,是指正屋,用于讲礼仪、做学问、办公事之处,比如礼堂、课堂、大雅之堂等等。而“店”字,通常是做买卖之地,比如商店、客店、车马店、鸡毛店之类。然而明显的问题是,怎么就偏偏把“饭”与“店”这两个俗不可耐的汉字连在一起,反而被公认为豪华气派之所。而“食”与“堂”这两个风雅之至的汉字连在一起,反而被公认为再俗不过之处呢?实在匪夷所思!既然约定俗成,想改也万不可能,呜呼冤哉!看来,还是识多见广的澳门人真有文化!
据澳门美食家梁锡雄说:“400多年的积淀,打造了今日澳门美食业的现状。”然而,步调之快,尤以近百年为最。
首先,上世纪葡萄牙人入侵以来,特别是战乱频仍年代,埠内外达官贵人纷纷来此偏安一隅。他们腰缠万贯,资金雄厚,舉家携府,各有绝活;食不厌精,烩不厌细;天长日久,菜系林立。
其次,二战胜利后,流落海外的华侨落叶归根,又逢内战,便权寄澳门,凭着一手擅以中国调料烹制西餐的技艺,自成一系。同时,大陆也有一批富商带着厨师前来落脚,引进了传统中餐技艺。
其三,上世纪越柬内战,印尼、缅甸排华,逼迫大批华人来澳门安身立命,又带来了各色东南亚美食技艺,也丰富了热带饮食。
民以食为天,在澳门这片不足25平方公里的弹丸之地,竟集中了世界千万种美食。不怕你遇不到,只怕你想不到。大街小巷,只要你吸吸鼻子,总能闻到各种饭菜味道,真的食味冲天。中国已然是美食大国,粤、鲁、川、扬,五花八门,菜系如林,名厨如云,遍布澳门自不必说,世界各式菜系也挤了进来,就似乎有点不堪重负了。诸如法国大菜、日本料理、美国快餐、韩国烧烤,直至越南小吃、非洲风味,海纳百川,无所不包。然而,市场毕竟是市场,直挤得那些脚无立锥之地者不玩了;根深叶茂者继续挤,谁有绝活谁就活而不绝。因此,现存下来的餐厅皆非等闲之辈。最终受益的自然是消费者。其实,人的生活水准高低,说到底还是要先看吃得怎样。从这一点讲,澳门人是有福的,过往澳门的人也是与食有缘的。
食以味为先。这个味不仅是气味,还有风味、口味、文化味。俗话说,众口难调。澳门的厨师偏偏就会调,不管是中国的五大湖四大海,还是世界的七大洲四大洋,都不在话下。因为澳门的厨师们有中国传统烹饪技艺垫底,就什么样的菜谱都能对付。比如,将四川菜系的辣味调到澳门人既感兴趣又能忍受的程度;将葡萄牙烤肉加上咖喱、椰汁和牛奶,使之既刺激食欲,又滑嫩可口等等。
调好了众人的口味,还得讲究各种菜系的韵味。吃什么菜,就得有什么环境,才能加强感受,增强效果。比如,吃中国菜,或画梁雕栋、古色古香;或小桥流水,田园风光;或秦砖汉瓦、古朴粗犷。吃葡国菜,又是一番里斯本风格,西洋色彩装饰,就连店名也是“公鸡”、“青蛙”、“蒙娜丽莎”一通乱叫。
一切就绪,这就开始向文化味过度了。翠竹清溪的东坡居,明月高阁的太白楼之类。让我眼前一亮、脑中一闪的,是一家门脸不大的小饭馆,门楣挂着一块发旧的木牌,上用隶书写着“食堂”二字,不知是真的年代久远所致,还是人工做旧所为,反正看着挺特别,耐人寻味。
走进去一看,生意还挺红火。堂内壁挂山水墨画;厅内摆布红木桌椅;窗明几净,古董梵香;餐具也是金边细瓷,食客举止谈吐不俗;饭菜远非上世纪“三年困难时期”的“瓜菜代”可比。虽以素菜为主,但做工用料十分考究,价格比荤菜还贵,全无昔日“食堂”踪影。一问店家,妙语惊人:“食堂本来就该是这样,饭店才俗呢!”
这话听着新鲜,耐人琢磨,半天才回过味来。按照说文解字,这“食”确比“饭”雅,而“堂”也确比“店”阔。食,当名词讲,泛指一切入口之物;当动词用,则指随时进食。饭,则专指煮熟的谷类,或定时要吃的食物。严格讲,馒头、面条之类都不能算作饭,只是后来被扩大为饭而已。再说这“堂”字,是指正屋,用于讲礼仪、做学问、办公事之处,比如礼堂、课堂、大雅之堂等等。而“店”字,通常是做买卖之地,比如商店、客店、车马店、鸡毛店之类。然而明显的问题是,怎么就偏偏把“饭”与“店”这两个俗不可耐的汉字连在一起,反而被公认为豪华气派之所。而“食”与“堂”这两个风雅之至的汉字连在一起,反而被公认为再俗不过之处呢?实在匪夷所思!既然约定俗成,想改也万不可能,呜呼冤哉!看来,还是识多见广的澳门人真有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