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从推进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入手,研究“职业口语”课程创设及教材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以期为建设高职院校汉语言教育教学的新体系以及新时期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提出有价值的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职业口语 核心能力 课程与教材 研发与创新
[作者简介]张少华,女,呼和浩特职业学院汉语言文学系,教授,研究方向为应用语言学和高等职业教育。(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51)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02-0100-02
“职业口语”是一门应用语言学科,是综合运用语言学等方面的知识,研究人们从事各种职业所必备的基本口语交际能力的一般规律的学科。
一、高职院校“职业口语”的特点和框架体系
(一)职业性
“职业口语”的首要特点是“职业性”,即它是根据职业院校学生的专业方向、灵活的就业目标、多样的职业岗位等职业特点来定位的。因此,“职业口语”课程设置与教材建设都力求突出高职院校的“职业性”,不同职业、不同岗位的口语要体现出差异。
(二)实践性
口语本身是一种具有实践性的语言。实践的重要方法就是“练”,实践不够,训练不足,光靠听课或听话,口语能力不可能提高。为了突出实践性特点,“职业口语”按照“以能力为本位”的原则,拟采用三种实训模式:第一,边学边练。伴随着教学内容,进行专门训练。第二,职场模拟。根据教学内容,设定相关职业场景进行模拟训练。第三,实地锻炼。选择实地场所,设身处地体验角色,切实提高从业人员的口语表达能力。
(三)应用性
学以致用,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应用。为适应我国职业教育的新形势,同时与“国家职业汉语能力测试”相适应,以“必需”“够用”为原则,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职业口语”的体例、内容安排、训练模式等都侧重于学生毕业后工作生活的实际应用。“职业口语”教授给学生的是用得上、用得对的口语技能。
(四)平实性
“职业口语”并不是讲究口语表达的“才”“艺”“巧”,重点并不在于训练学生的“口才”“辩才”,培养朗诵家、演说家、辩论家。如果这样,在工作中会给人轻浮、华而不实、只说不干等不切合的语境感。“职业口语”平实性的特点,要求我们在口语训练中务实求稳,练就扎实的基本功。
同时,“职业口语”的框架体系由三大板块构建而成,即上编——普通话训练,中编——一般口语交际训练,下编——职业口语交际训练。“普通话”是学习职业口语技能、提高职业口语表达能力的基础,旨在培养良好的语音面貌,是“职业口语”的语音基础部分;“一般口语”是社会生活和工作学习中基本的语言交际活动,是人们从事各种活动、适应交际所需要的最一般、最基本的能力,是“职业口语”的基础部分,旨在训练口语交际中基本的语言表达技能;“职业口语”是从事各种职业所必备的基本能力,旨在提高各不同职业的专业口语技能,是“职业口语”的专业部分。
二、高职院校“职业口语”研发与创新的原则
(一)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
“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原则,也是“职业口语”研发与创新的根本原则。“职业口语”的宗旨及其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训练模式、教学环节等,都要体现“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原则,都围绕“能力”这一主线展开。
(二)“必需”与“够用”
以“必需”“够用”为尺度研发“职业口语”,在内容上突出专业知识的“必需”,可有可无的不讲;在知识量上突出专业能力的“够用”,延伸性知识可以不讲。对于高职学生来说,并不需要“知其所以然”,“知其然”便可。
(三)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
把学生真正看做学习的主体,按照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让学生通过“职业口语”课程的学习获得从事某个职业或某类专业所需的实际口语表达技能和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保证学生未来的社会生活需要。
(四)主动且有计划
“职业口语”是一个新的命题,有待于进行深入地分析研究和实践检验,并且很多方面都会受到观念意识、课程、师资、教材等条件的限制。所以,研发“职业口语”要具有主动积极、勇于改革的态度,循序渐进地、有计划地安排课程,尤其要协调好与其他课程的关系,从而使“职业口语”能够按照预期的目标顺利地进行课程设置与教材建设。
三、高职院校“职业口语”研发的目标及要解决的问题
(一)适应知识经济,加强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启动的《国家技能振兴战略》国家课题研究着力阐发了“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全方位的人力资源开发体系”,并制定出《核心技能标准体系》,即交流表达、数字运算、革新创新、自我学习、与人合作、解决问题、信息处理、外语应用。其中交流表达和数字运算两项技能直接与语言有关,这就为职业教育汉语言教学的改革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依据。“职业口语”研发与创新、加强“交流表达”等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成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加强新时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推行汉语“职业口语”教育教学,既适应国家职业核心能力的研究、培训、测评等各项改革,也适应我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和我国经济的发展。
(二)倡导母语理念,增强说汉语意识
改革开放以来,外语以前所未有的强势受到中国人的空前关注。中国人学好外语固然重要,但与学习外语相比,学习并学好母语应该是最重要、最根本的任务。因此,“职业口语”要倡导这样一种理念:热爱母语,学习母语,用好母语。我们应大力提倡学好汉语,要改变目前普遍“重外语”而“轻汉语”的现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鉴定中心副主任张永麟阐述了开发“职业汉语能力测试”的初衷:作为合格劳动者,不仅需要学好外语,更要学好母语;中国人找工作,首先汉语水平要过关,其次才是外语。可见,国家必须引起高度重视,提升汉语的重要地位。
(三)培养语言技能,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为适应新经济时代的要求,高职院校在加强职业专业技术教育的同时,必须着力推进核心能力的培养与提高。要提高语言素质,提高交流表达能力,加强“职业口语”交流表达技能的培养,走出重“读写”轻“听说”、重“语文能力”轻“语言能力”的误区。而且,“交流表达”技能是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核心技能标准体系》中确定的我国八项职业核心技能体系框架中的第一项。这足以证明语言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地位,是从事各种职业所必备的基本的能力,是职业生涯中求职竞争、入职发展和晋职成功的重要因素。
(四)开发“职业口语”课程,整合语言课程
“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已成为当前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指导方针,职业院校的课程设置与教材建设都应在此目标指引下进行。但是,有较多的高职院校是经多所教育院校整合而成的,“重理论”依然是教育教学的主流,偏离职业教育的方向,超越了“必需”“够用”的度。就汉语语言课的设置情况而言,各高职院校语言课程是外语课程“遍地开花”,而汉语课程却“门庭冷落”。而当学生走入社会在职场上从业的时候,汉语能力的高低则成为不可或缺的竞争要素。因此,很有必要在高等职业院校开设“职业口语”课程,从而为提高职业语言素质、提高交流表达能力、培养职业核心能力搭建平台。以“必需”“够用”为度设置“职业口语”课程,打破原有的课程体系,对内在联系紧密、知识点交叉多的课程适当优化、综合成一门课程。
(五)建设“职业口语”教材,填补高职教材空白
目前,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课程的教材往往不能体现高职专业的特点。教材建设尚且不够完善,缺乏合理性,职业性不强,方向不明确。因此,我们应该以“就业为导向”为精神实质,阐述“职业口语”教材建设的意义、推广价值及可操作性,解决师生无相应教材使用的难题。与“职业口语”课程相配套,构建“职业口语”教材的框架体系,从而编写有高职专业特点的“职业口语”教材,以此填补高职院校专业教材上的空白。这对于推进高职教育发展,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教育体系有着重要的意义。
四、高职院校“职业口语”研发重点及创新点
“职业口语”是一个具有创新意义的最新命题。这一新命题的研发目标及要解决的问题如前所述,即适应知识经济,加强职业教育改革;倡导母语理念,增强说汉语的母语意识;培养语言技能,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开发“职业口语”课程,整合语言课程;建设“职业口语”教材,填补高职教材空白。研发“职业口语”,还能适应“国家职业汉语能力测试”及职业核心能力研究、培训、测评等各项改革需要,从而推进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创新。
(一)“职业口语”教学与交流表达核心能力培养研究
“交流表达”核心能力,就是通过口头或者书面语言形式以及其他适当形式,准确清晰地表达主体意图,和他人进行双向信息传递,以达到相互了解、沟通和影响的能力。在此,我们着重从“职业口语”方面研究如何提高人们在职业活动中运用汉语进行交际和沟通的能力,以及运用汉语获得和传递信息的能力。
(二)“职业口语”课程开发研究
致力于“职业口语”课程在高职高专院校的开发研究,阐述其必要性与可行性,以“必需”的原则强调“职业口语”与外语课的同等地位。职业教育不仅教给从业者“谋生”的技能,而且要通过该课程的教学教给从业者“发展性”的关键能力。
(三)“职业口语”教材建设研究
在“职业口语”课程研发的同时,我们还应该进行配套教材的研究和编撰。通过这项工作,进一步明确“职业口语”的培养目标、任务、目的、要求,梳理整个教学内容,并作为“职业口语”创设研究的一个全面总结。“职业口语”教材必须突出职业性、实践性、应用性、平实性的特点,以提高职业口语交际能力为目标,以行为为导向,以操练为手段,做到既有学科知识体系,又有能力训练体系,从而构建“职业口语”教材框架体系。
(四)高职院校“职业口语”研究的创新点
第一,“职业口语”新命题的研发。第二,在高职院校创设“职业口语”课程。第三,与“职业口语”课程相适应的“职业口语”教材建设。第四,填补高职教育教学上的空白,与“国家职业汉语能力测试”及职业核心能力研究相适应。
五、高职院校“职业口语”研发与创新的推广价值
“职业口语”是职业核心能力的重要体现。一般来说,核心能力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和广泛的可迁移性,对人的终身发展和终身成就影响极其深远。开发和培育后备劳动者和在职劳动者的“职业口语”核心能力,能为他们提供最普遍、最实用的从业能力,奠定终身发展的基础。
我们的研究将致力于为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与优化、教材建设与开发提供具体的思路和可操作性的方案,为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决策提供切实可行的理论框架,为高职院校汉语言类课程的开发设置及教材建设填补空白,促进“国家职业汉语能力测试·口语测试”的实施,促进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核心能力测评”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最终为高职学生学习汉语母语、提高语言能力、培养职业核心能力搭建平台、创造良机、开辟新途径。
[参考文献]
[1]陈宇.走向世界技能强国[M].北京:长城出版社,2001.
[2]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国家职业汉语能力测试大纲[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
[3]童山东.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探索[J].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3).
[关键词]职业口语 核心能力 课程与教材 研发与创新
[作者简介]张少华,女,呼和浩特职业学院汉语言文学系,教授,研究方向为应用语言学和高等职业教育。(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51)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02-0100-02
“职业口语”是一门应用语言学科,是综合运用语言学等方面的知识,研究人们从事各种职业所必备的基本口语交际能力的一般规律的学科。
一、高职院校“职业口语”的特点和框架体系
(一)职业性
“职业口语”的首要特点是“职业性”,即它是根据职业院校学生的专业方向、灵活的就业目标、多样的职业岗位等职业特点来定位的。因此,“职业口语”课程设置与教材建设都力求突出高职院校的“职业性”,不同职业、不同岗位的口语要体现出差异。
(二)实践性
口语本身是一种具有实践性的语言。实践的重要方法就是“练”,实践不够,训练不足,光靠听课或听话,口语能力不可能提高。为了突出实践性特点,“职业口语”按照“以能力为本位”的原则,拟采用三种实训模式:第一,边学边练。伴随着教学内容,进行专门训练。第二,职场模拟。根据教学内容,设定相关职业场景进行模拟训练。第三,实地锻炼。选择实地场所,设身处地体验角色,切实提高从业人员的口语表达能力。
(三)应用性
学以致用,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应用。为适应我国职业教育的新形势,同时与“国家职业汉语能力测试”相适应,以“必需”“够用”为原则,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职业口语”的体例、内容安排、训练模式等都侧重于学生毕业后工作生活的实际应用。“职业口语”教授给学生的是用得上、用得对的口语技能。
(四)平实性
“职业口语”并不是讲究口语表达的“才”“艺”“巧”,重点并不在于训练学生的“口才”“辩才”,培养朗诵家、演说家、辩论家。如果这样,在工作中会给人轻浮、华而不实、只说不干等不切合的语境感。“职业口语”平实性的特点,要求我们在口语训练中务实求稳,练就扎实的基本功。
同时,“职业口语”的框架体系由三大板块构建而成,即上编——普通话训练,中编——一般口语交际训练,下编——职业口语交际训练。“普通话”是学习职业口语技能、提高职业口语表达能力的基础,旨在培养良好的语音面貌,是“职业口语”的语音基础部分;“一般口语”是社会生活和工作学习中基本的语言交际活动,是人们从事各种活动、适应交际所需要的最一般、最基本的能力,是“职业口语”的基础部分,旨在训练口语交际中基本的语言表达技能;“职业口语”是从事各种职业所必备的基本能力,旨在提高各不同职业的专业口语技能,是“职业口语”的专业部分。
二、高职院校“职业口语”研发与创新的原则
(一)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
“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原则,也是“职业口语”研发与创新的根本原则。“职业口语”的宗旨及其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训练模式、教学环节等,都要体现“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原则,都围绕“能力”这一主线展开。
(二)“必需”与“够用”
以“必需”“够用”为尺度研发“职业口语”,在内容上突出专业知识的“必需”,可有可无的不讲;在知识量上突出专业能力的“够用”,延伸性知识可以不讲。对于高职学生来说,并不需要“知其所以然”,“知其然”便可。
(三)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
把学生真正看做学习的主体,按照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让学生通过“职业口语”课程的学习获得从事某个职业或某类专业所需的实际口语表达技能和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保证学生未来的社会生活需要。
(四)主动且有计划
“职业口语”是一个新的命题,有待于进行深入地分析研究和实践检验,并且很多方面都会受到观念意识、课程、师资、教材等条件的限制。所以,研发“职业口语”要具有主动积极、勇于改革的态度,循序渐进地、有计划地安排课程,尤其要协调好与其他课程的关系,从而使“职业口语”能够按照预期的目标顺利地进行课程设置与教材建设。
三、高职院校“职业口语”研发的目标及要解决的问题
(一)适应知识经济,加强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启动的《国家技能振兴战略》国家课题研究着力阐发了“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全方位的人力资源开发体系”,并制定出《核心技能标准体系》,即交流表达、数字运算、革新创新、自我学习、与人合作、解决问题、信息处理、外语应用。其中交流表达和数字运算两项技能直接与语言有关,这就为职业教育汉语言教学的改革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依据。“职业口语”研发与创新、加强“交流表达”等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成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加强新时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推行汉语“职业口语”教育教学,既适应国家职业核心能力的研究、培训、测评等各项改革,也适应我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和我国经济的发展。
(二)倡导母语理念,增强说汉语意识
改革开放以来,外语以前所未有的强势受到中国人的空前关注。中国人学好外语固然重要,但与学习外语相比,学习并学好母语应该是最重要、最根本的任务。因此,“职业口语”要倡导这样一种理念:热爱母语,学习母语,用好母语。我们应大力提倡学好汉语,要改变目前普遍“重外语”而“轻汉语”的现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鉴定中心副主任张永麟阐述了开发“职业汉语能力测试”的初衷:作为合格劳动者,不仅需要学好外语,更要学好母语;中国人找工作,首先汉语水平要过关,其次才是外语。可见,国家必须引起高度重视,提升汉语的重要地位。
(三)培养语言技能,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为适应新经济时代的要求,高职院校在加强职业专业技术教育的同时,必须着力推进核心能力的培养与提高。要提高语言素质,提高交流表达能力,加强“职业口语”交流表达技能的培养,走出重“读写”轻“听说”、重“语文能力”轻“语言能力”的误区。而且,“交流表达”技能是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核心技能标准体系》中确定的我国八项职业核心技能体系框架中的第一项。这足以证明语言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地位,是从事各种职业所必备的基本的能力,是职业生涯中求职竞争、入职发展和晋职成功的重要因素。
(四)开发“职业口语”课程,整合语言课程
“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已成为当前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指导方针,职业院校的课程设置与教材建设都应在此目标指引下进行。但是,有较多的高职院校是经多所教育院校整合而成的,“重理论”依然是教育教学的主流,偏离职业教育的方向,超越了“必需”“够用”的度。就汉语语言课的设置情况而言,各高职院校语言课程是外语课程“遍地开花”,而汉语课程却“门庭冷落”。而当学生走入社会在职场上从业的时候,汉语能力的高低则成为不可或缺的竞争要素。因此,很有必要在高等职业院校开设“职业口语”课程,从而为提高职业语言素质、提高交流表达能力、培养职业核心能力搭建平台。以“必需”“够用”为度设置“职业口语”课程,打破原有的课程体系,对内在联系紧密、知识点交叉多的课程适当优化、综合成一门课程。
(五)建设“职业口语”教材,填补高职教材空白
目前,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课程的教材往往不能体现高职专业的特点。教材建设尚且不够完善,缺乏合理性,职业性不强,方向不明确。因此,我们应该以“就业为导向”为精神实质,阐述“职业口语”教材建设的意义、推广价值及可操作性,解决师生无相应教材使用的难题。与“职业口语”课程相配套,构建“职业口语”教材的框架体系,从而编写有高职专业特点的“职业口语”教材,以此填补高职院校专业教材上的空白。这对于推进高职教育发展,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教育体系有着重要的意义。
四、高职院校“职业口语”研发重点及创新点
“职业口语”是一个具有创新意义的最新命题。这一新命题的研发目标及要解决的问题如前所述,即适应知识经济,加强职业教育改革;倡导母语理念,增强说汉语的母语意识;培养语言技能,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开发“职业口语”课程,整合语言课程;建设“职业口语”教材,填补高职教材空白。研发“职业口语”,还能适应“国家职业汉语能力测试”及职业核心能力研究、培训、测评等各项改革需要,从而推进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创新。
(一)“职业口语”教学与交流表达核心能力培养研究
“交流表达”核心能力,就是通过口头或者书面语言形式以及其他适当形式,准确清晰地表达主体意图,和他人进行双向信息传递,以达到相互了解、沟通和影响的能力。在此,我们着重从“职业口语”方面研究如何提高人们在职业活动中运用汉语进行交际和沟通的能力,以及运用汉语获得和传递信息的能力。
(二)“职业口语”课程开发研究
致力于“职业口语”课程在高职高专院校的开发研究,阐述其必要性与可行性,以“必需”的原则强调“职业口语”与外语课的同等地位。职业教育不仅教给从业者“谋生”的技能,而且要通过该课程的教学教给从业者“发展性”的关键能力。
(三)“职业口语”教材建设研究
在“职业口语”课程研发的同时,我们还应该进行配套教材的研究和编撰。通过这项工作,进一步明确“职业口语”的培养目标、任务、目的、要求,梳理整个教学内容,并作为“职业口语”创设研究的一个全面总结。“职业口语”教材必须突出职业性、实践性、应用性、平实性的特点,以提高职业口语交际能力为目标,以行为为导向,以操练为手段,做到既有学科知识体系,又有能力训练体系,从而构建“职业口语”教材框架体系。
(四)高职院校“职业口语”研究的创新点
第一,“职业口语”新命题的研发。第二,在高职院校创设“职业口语”课程。第三,与“职业口语”课程相适应的“职业口语”教材建设。第四,填补高职教育教学上的空白,与“国家职业汉语能力测试”及职业核心能力研究相适应。
五、高职院校“职业口语”研发与创新的推广价值
“职业口语”是职业核心能力的重要体现。一般来说,核心能力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和广泛的可迁移性,对人的终身发展和终身成就影响极其深远。开发和培育后备劳动者和在职劳动者的“职业口语”核心能力,能为他们提供最普遍、最实用的从业能力,奠定终身发展的基础。
我们的研究将致力于为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与优化、教材建设与开发提供具体的思路和可操作性的方案,为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决策提供切实可行的理论框架,为高职院校汉语言类课程的开发设置及教材建设填补空白,促进“国家职业汉语能力测试·口语测试”的实施,促进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核心能力测评”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最终为高职学生学习汉语母语、提高语言能力、培养职业核心能力搭建平台、创造良机、开辟新途径。
[参考文献]
[1]陈宇.走向世界技能强国[M].北京:长城出版社,2001.
[2]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国家职业汉语能力测试大纲[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
[3]童山东.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探索[J].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