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倡导合作学习。课堂上,教师有计划地向学习小组提出共同的学习任务,诱发各类学生积极主动地根据各自的能力学习新知识,这样既能发挥每个学生的优势,有利于组内成员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团队的意识和集体的观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与竞争能力;便于开展组间竞赛、公平竞争,发掘小组群体智慧;还有助于因材施教,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教学的不足,从而真正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下面,我以自己授课过程中合作学习为例,谈一下合作学习在课堂上的运用。
案例1《成长的烦恼》。这是七年级第一单元的语文综合活动,它以写作为主,结合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通过这次活动,力图使学生能认识自我,正确对待成长过程中出现的烦恼,采取积极的生活态度,并能帮同学或朋友解除烦恼。
步骤一:建议学生阅读2002第13期《有问题是因为活着》,并采访自己的父母或其他长辈,他们曾经有过什么烦恼,又是怎样解决的。做好记录。
步骤二:在黑板上画一棵“烦恼树”,让每个学生将自己的烦恼写下来,制作成树叶的形状,贴在“烦恼树”上。
步骤三:以小组为单位,去认领“烦恼叶”,组内具体讨论如何解决这些烦恼,然后分工,每人针对一片“烦恼叶”,以书信的形式帮助同学解决这个烦恼。
步骤四:小组内交流书信,提出修改意见,评出写得最好的书信在班上交流。
步骤五:每人根据自己书信的内容写一句名言或较精练的句子,抄在自己制作的一朵小红花上,把小红花贴在烦恼叶的上面。最后让学生把“烦恼树”三字换成了“欢乐树”。
是啊,“每一棵树的枝叶都有它的问题,但也是一棵树的全部”,只要有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烦恼树也就变成了“欢乐树”。整个活动,通过学生与家长的合作、学生与学生的合作,最后以语文的形式——书信解决了烦恼的问题,不仅使学生敞开心扉,互吐心声,解决了烦恼,端正了生活态度,而且在合作中还提高了写作能力。
案例2《孙权劝学》。这是七年级(下)第三单元的一篇文言文,属略读课文。文章篇幅短小,且文中词语的用法和意思基本上在前面的文言文中学过,因此翻译课文的教学环节较适宜通过学生合作学习来完成。
步骤一:四人小组内轮流朗读课文,讨论纠正断句的错误。教师巡视指点。
步骤二:请断句正确的一小组齐读课文(巡视时已摸清情况),并予以表扬。
步骤三:各人根据注解和已有的文言知识翻译全文,落实到每一个字词。
步骤四:四人小组内共同讨论解决各人在翻译中遇到的困难,教师巡视并点拨解疑。
步骤五:请自认为有把握翻译全文的小组到台上当老师,一人一句翻译全文。
步骤六:其他学生提问不解之处或提出不同见解,由台上“小老师”解答。教师在旁顺势点拨。
步骤七:由“小老师”向下面学生提问,以检查是否真正掌握。
步骤八:学生评价“小老师”是否称职,如称职,则每人百分制加两分。并评出“最有水平提问者组”,予以加分。
整个环节始终在学生饶有兴趣的气氛中进行,学生钻研、探究得很仔细,小组成员之间相互支持,十分配合,学习效果比教师讲授要好得多。
反思:通过以上几个案例,我认为,在组织合作学习时,我们必须考虑到如何使每个学生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否则,合作将流于形式;我们还应要求小组对于个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在小组合作中得到提高;合作结束后还应对合作的成效进行评估,才能促使学生去寻求提高有效性的途径。
同时,也要认识到,合作学习的成功与否,同教师的引导与参与是分不开的,在此,教师不是更清闲了,而是担负起了更大的管理和调控职责。在合作学习中,教师的重点是如何精心设计合作学习,从学生分析、目标设置、任务选择、策略匹配、教学过程展开与评估等全程把握。但是,要使合作学习能始终卓有成效,仅仅依靠教师事先的设计是远远不够的。在开展合作学习过程中,随时都会有意外的问题发生,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往往会阻碍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因此,除了事先宣布合作规则外,在很多情况下,教师必须对各个小组的合作学习进行现场的观察和介入,为他们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比如说:①小组活动开展得顺利时,教师应给予及时的表扬。②对小组的任务还不清楚时,教师要有耐心,向学生反复说明任务的内容及操作程序。③小组讨论的声音过大,教师可以抽取小组中的一人做噪音监督员,或让这组学生的位置互相移近一点。如果小组接下来讨论的声音小多了,教师应及时返回去表扬。④小组活动出现问题时,教师应及时进行干预和指导。虽然小组出现问题的原因和方式都不会相同,但教师如果事先在准备阶段做出问题预测,并采取一些措施,也能避免临时的手忙脚乱。⑤小组提前完成任务时,教师应检验他们是否正确完成了任务。如果是真正完成了任务,教师可以开展一些备用活动:帮助其他组完成任务或可以自由活动,前提是不影响他人。⑥小组讨论偏离主题或讨论一时受阻时,教师应及时发现,及时制止,或为小组讨论提供及时的点拨,使小组讨论顺利开展。
除了这些,还可能出现别的情况,比如说学生不愿意参加小组活动、学生经常缺席,等等。当然,这些头疼的问题也不是一朝一夕能解决的。教师应有耐心和爱心,经常鼓励和帮助这些学生,让他们充分体会到合作学习的乐趣、被人尊重的滋味,然后慢慢引导他们加入小组学习。
合作方式有多种,合作手段也有许多,我们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本班学生的特点,设计不同的合作方式和手段。但这些方法与手段,都是为合作的意义而存在的,即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合作的技能技巧,偏离了这一点,合作也就失去了其应有的价值。
案例1《成长的烦恼》。这是七年级第一单元的语文综合活动,它以写作为主,结合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通过这次活动,力图使学生能认识自我,正确对待成长过程中出现的烦恼,采取积极的生活态度,并能帮同学或朋友解除烦恼。
步骤一:建议学生阅读2002第13期《有问题是因为活着》,并采访自己的父母或其他长辈,他们曾经有过什么烦恼,又是怎样解决的。做好记录。
步骤二:在黑板上画一棵“烦恼树”,让每个学生将自己的烦恼写下来,制作成树叶的形状,贴在“烦恼树”上。
步骤三:以小组为单位,去认领“烦恼叶”,组内具体讨论如何解决这些烦恼,然后分工,每人针对一片“烦恼叶”,以书信的形式帮助同学解决这个烦恼。
步骤四:小组内交流书信,提出修改意见,评出写得最好的书信在班上交流。
步骤五:每人根据自己书信的内容写一句名言或较精练的句子,抄在自己制作的一朵小红花上,把小红花贴在烦恼叶的上面。最后让学生把“烦恼树”三字换成了“欢乐树”。
是啊,“每一棵树的枝叶都有它的问题,但也是一棵树的全部”,只要有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烦恼树也就变成了“欢乐树”。整个活动,通过学生与家长的合作、学生与学生的合作,最后以语文的形式——书信解决了烦恼的问题,不仅使学生敞开心扉,互吐心声,解决了烦恼,端正了生活态度,而且在合作中还提高了写作能力。
案例2《孙权劝学》。这是七年级(下)第三单元的一篇文言文,属略读课文。文章篇幅短小,且文中词语的用法和意思基本上在前面的文言文中学过,因此翻译课文的教学环节较适宜通过学生合作学习来完成。
步骤一:四人小组内轮流朗读课文,讨论纠正断句的错误。教师巡视指点。
步骤二:请断句正确的一小组齐读课文(巡视时已摸清情况),并予以表扬。
步骤三:各人根据注解和已有的文言知识翻译全文,落实到每一个字词。
步骤四:四人小组内共同讨论解决各人在翻译中遇到的困难,教师巡视并点拨解疑。
步骤五:请自认为有把握翻译全文的小组到台上当老师,一人一句翻译全文。
步骤六:其他学生提问不解之处或提出不同见解,由台上“小老师”解答。教师在旁顺势点拨。
步骤七:由“小老师”向下面学生提问,以检查是否真正掌握。
步骤八:学生评价“小老师”是否称职,如称职,则每人百分制加两分。并评出“最有水平提问者组”,予以加分。
整个环节始终在学生饶有兴趣的气氛中进行,学生钻研、探究得很仔细,小组成员之间相互支持,十分配合,学习效果比教师讲授要好得多。
反思:通过以上几个案例,我认为,在组织合作学习时,我们必须考虑到如何使每个学生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否则,合作将流于形式;我们还应要求小组对于个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在小组合作中得到提高;合作结束后还应对合作的成效进行评估,才能促使学生去寻求提高有效性的途径。
同时,也要认识到,合作学习的成功与否,同教师的引导与参与是分不开的,在此,教师不是更清闲了,而是担负起了更大的管理和调控职责。在合作学习中,教师的重点是如何精心设计合作学习,从学生分析、目标设置、任务选择、策略匹配、教学过程展开与评估等全程把握。但是,要使合作学习能始终卓有成效,仅仅依靠教师事先的设计是远远不够的。在开展合作学习过程中,随时都会有意外的问题发生,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往往会阻碍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因此,除了事先宣布合作规则外,在很多情况下,教师必须对各个小组的合作学习进行现场的观察和介入,为他们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比如说:①小组活动开展得顺利时,教师应给予及时的表扬。②对小组的任务还不清楚时,教师要有耐心,向学生反复说明任务的内容及操作程序。③小组讨论的声音过大,教师可以抽取小组中的一人做噪音监督员,或让这组学生的位置互相移近一点。如果小组接下来讨论的声音小多了,教师应及时返回去表扬。④小组活动出现问题时,教师应及时进行干预和指导。虽然小组出现问题的原因和方式都不会相同,但教师如果事先在准备阶段做出问题预测,并采取一些措施,也能避免临时的手忙脚乱。⑤小组提前完成任务时,教师应检验他们是否正确完成了任务。如果是真正完成了任务,教师可以开展一些备用活动:帮助其他组完成任务或可以自由活动,前提是不影响他人。⑥小组讨论偏离主题或讨论一时受阻时,教师应及时发现,及时制止,或为小组讨论提供及时的点拨,使小组讨论顺利开展。
除了这些,还可能出现别的情况,比如说学生不愿意参加小组活动、学生经常缺席,等等。当然,这些头疼的问题也不是一朝一夕能解决的。教师应有耐心和爱心,经常鼓励和帮助这些学生,让他们充分体会到合作学习的乐趣、被人尊重的滋味,然后慢慢引导他们加入小组学习。
合作方式有多种,合作手段也有许多,我们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本班学生的特点,设计不同的合作方式和手段。但这些方法与手段,都是为合作的意义而存在的,即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合作的技能技巧,偏离了这一点,合作也就失去了其应有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