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所学校的精彩不在于装备多么完美,而在于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在于校园文化的追求与创造,在于生命理念的尊重与执行。开发与利用的过程是文化整合的过程,追求与创造的过程是生命成长的过程,尊重与执行的过程是精神建构的过程,它包容着丰富的文化意蕴,跳动着生生不息的文化命脉。
一、物质文化奏响生命之音
1.标语文化:校园心语吐心声
几年前,头灶镇小学认识到,环境教育只有从触动学生心灵出发,环保意识才能深入其心,环保教育才能收到成效,为此以班为单位征集各班清洁区的“校园心语”,让学生们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爱护环境的希望和要求。活动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各班学生踊跃参加,涌现出许多“金句”,如 “小草青青,小脚轻轻” “弯下你的腰,就可以欣赏别样的风景;抬起你的头,就能仰望异样的天空” “一花一草皆生命,一枝一叶总关情”等,一句句“心语”文字简洁而意蕴深涵。半年后学校再要求每班对“校园心语”进行修改,年终进行评比。这一举措促使“校园心语”转化为学习的内在需求,成为陶冶人、激励人、提升人的精神食粮,并进一步上升到人生哲理高度,成为了校园文化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2.墙壁文化:儿童书画展个性
漫步校园,你会看到宽敞明亮的学生礼堂前,一幅幅极富个性、充满童真童趣的学生书画作品,如三年级的电脑绘画,四年级的名著插图,五年级的古诗配画,六年级的幽默漫画等,与校园绿化相映成趣。学生奇思妙想的绘画,风格迥异的书法,琳琅满目的证书,装饰着画廊、板报、橱窗,让校园的每一寸土地都散发着艺术的芳香,每一堵墙都成为学生施展才华的舞台。
3.雕塑文化:经典文化聚内力
学校有三尊雕塑,为了让其成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学校有意用经典文化引路,以经典文化来雕塑学生人文品格,为此面向全体老师及社会有识之士征名,要求具有教育性和艺术性,追求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经讨论,最后定名为“天行健”“地势坤” “时境新”,前两句源自《易经》,后一句取义现实,本意是立足奋斗自强不息,强调兼容厚德载物,追求创新与时俱进。各班组织学生参观校园雕塑,了解雕塑所蕴含的深刻意义,并抓住契机引导学生习作,努力让这三块“玩石”具有灵性。这无声的一切提促着学校办学,熏染着师生审美。
二、精神文化凸显生命之魂
1.校训导引愿景和合的主人情怀
头灶小学校训“头小有我,我就是主人”将使命与责任联在一起,为实现人生的价值找到一个支点,寄托着最美好的教育理想,演绎着最动人的教育乐章。它让“头小”人意识到:学校的事就是自己的事,人人愿意为学校的发展献计献策,寄托了鲲鹏展翅的壮志豪情和兴校报国的重大责任;做主人首先要管好自己,做学习的主人,做生活的主人,还要做时代的主人,其次要练好本领,上下互动通达,左右互助和谐,内外互补融合,有能力当好主人。为了让校训真正发挥训导之功,学校把校训的确定、修订和解读作为全员参与的师生自我教育活动,使校训精神渗透人心。学校各项工作与活动,都应当能推动校训的贯彻执行,使学生由认同理念到付诸行动,再由付诸行动到内化品格,真正收到教育作用。
2.校风追求包容至和的宽广襟怀
头灶小学的校风是“敬”“静”“净”“竞”。“敬”字关注的是如何做人,体现了学校德育为首的理念,力倡全体同学敬爱国家,敬尊学问,敬畏生命,敬重劳动,不仅有“敬”的意识,而且要有“敬”的行为,让学生在学会“敬”体验“敬”的活动中,感受做人的幸福与快乐。“静”不仅指感官层次上的“安静”,更指精神状态与人生境界上的宁静致远,心平气和,宽容他人,海纳百川,静观潮起潮落,笑看成败得失,平静面对人生。“净”同样不仅指物态层次上的“净洁”,更指心灵胸襟与人生志向上的心性纯净,心存感激,心胸开阔,心志远大。“竞”意为竞争进取,以此励志勤学,自强不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锲而不舍,追求永无止境。校风建设的高质量,筑起一道固若金汤的人心方阵。
三、行为文化畅游生命之旅
1.感恩育德:构造“感恩型”行为文化
感恩教育是感化心灵的教育,只有让学生从心灵深处受到震撼,教育才能收到良好效果。为此学校开展了以“感恩教育”为主线的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活动,让学生心存感恩,学做真人。比如开展每周一次的真情点播活动,让学生为自己的父母、老师点播歌曲,送去祝福;开展每月一次的感恩系列活动,如三月感恩自然,四月感恩先烈,五月感恩父母等。感恩教育让学生了解了在自己成长的过程中家庭、社会的付出,唤起了学生对学习、对前途、对人生的理性思考,培养了感激父母的亲情、感激社会的胸怀、感激人生的激情。
2.疑思并进:构造“反思型”行为文化
学校实行了课堂教学的“课时反思制”,分析教学操作成败,阐释教学理念,审视教学效果。“一课一反思”的施行使教学高质高效进行,并使教学经验逐渐理论化。在“教学反思”的启引下,学校还将提出并践行管理反思、教研反思、读书反思,力图让“反思”成为学校师生经常化、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3.触类旁通:构造“对话型”行为文化
学校力倡“与文本对话”,要求每位教师每学期都要在自荐和指定的双向结合中扎扎实实地读几本理论专著,写一点读书心得,与新课程同生共进;推行“与同事对话”,开展“青蓝工程”和“自由论坛”,实现全校教师参与“对话”,组内成员头脑共振;鼓励“与大师对话”,攀高亲,结远缘,拜大师,让权威人物成为全校老师课改的引路人;要求“与学生对话”,“蹲下身来倾听学生的声音”“放下架子与学生对话”,深刻感受“后喻时代”的体温,并从中受益。此外还要求“与自我对话”,“温故知新”,在不断否定旧我的基础上建构新我。
(韩 峰、杨佑东供稿)
责任编辑余志全
一、物质文化奏响生命之音
1.标语文化:校园心语吐心声
几年前,头灶镇小学认识到,环境教育只有从触动学生心灵出发,环保意识才能深入其心,环保教育才能收到成效,为此以班为单位征集各班清洁区的“校园心语”,让学生们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爱护环境的希望和要求。活动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各班学生踊跃参加,涌现出许多“金句”,如 “小草青青,小脚轻轻” “弯下你的腰,就可以欣赏别样的风景;抬起你的头,就能仰望异样的天空” “一花一草皆生命,一枝一叶总关情”等,一句句“心语”文字简洁而意蕴深涵。半年后学校再要求每班对“校园心语”进行修改,年终进行评比。这一举措促使“校园心语”转化为学习的内在需求,成为陶冶人、激励人、提升人的精神食粮,并进一步上升到人生哲理高度,成为了校园文化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2.墙壁文化:儿童书画展个性
漫步校园,你会看到宽敞明亮的学生礼堂前,一幅幅极富个性、充满童真童趣的学生书画作品,如三年级的电脑绘画,四年级的名著插图,五年级的古诗配画,六年级的幽默漫画等,与校园绿化相映成趣。学生奇思妙想的绘画,风格迥异的书法,琳琅满目的证书,装饰着画廊、板报、橱窗,让校园的每一寸土地都散发着艺术的芳香,每一堵墙都成为学生施展才华的舞台。
3.雕塑文化:经典文化聚内力
学校有三尊雕塑,为了让其成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学校有意用经典文化引路,以经典文化来雕塑学生人文品格,为此面向全体老师及社会有识之士征名,要求具有教育性和艺术性,追求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经讨论,最后定名为“天行健”“地势坤” “时境新”,前两句源自《易经》,后一句取义现实,本意是立足奋斗自强不息,强调兼容厚德载物,追求创新与时俱进。各班组织学生参观校园雕塑,了解雕塑所蕴含的深刻意义,并抓住契机引导学生习作,努力让这三块“玩石”具有灵性。这无声的一切提促着学校办学,熏染着师生审美。
二、精神文化凸显生命之魂
1.校训导引愿景和合的主人情怀
头灶小学校训“头小有我,我就是主人”将使命与责任联在一起,为实现人生的价值找到一个支点,寄托着最美好的教育理想,演绎着最动人的教育乐章。它让“头小”人意识到:学校的事就是自己的事,人人愿意为学校的发展献计献策,寄托了鲲鹏展翅的壮志豪情和兴校报国的重大责任;做主人首先要管好自己,做学习的主人,做生活的主人,还要做时代的主人,其次要练好本领,上下互动通达,左右互助和谐,内外互补融合,有能力当好主人。为了让校训真正发挥训导之功,学校把校训的确定、修订和解读作为全员参与的师生自我教育活动,使校训精神渗透人心。学校各项工作与活动,都应当能推动校训的贯彻执行,使学生由认同理念到付诸行动,再由付诸行动到内化品格,真正收到教育作用。
2.校风追求包容至和的宽广襟怀
头灶小学的校风是“敬”“静”“净”“竞”。“敬”字关注的是如何做人,体现了学校德育为首的理念,力倡全体同学敬爱国家,敬尊学问,敬畏生命,敬重劳动,不仅有“敬”的意识,而且要有“敬”的行为,让学生在学会“敬”体验“敬”的活动中,感受做人的幸福与快乐。“静”不仅指感官层次上的“安静”,更指精神状态与人生境界上的宁静致远,心平气和,宽容他人,海纳百川,静观潮起潮落,笑看成败得失,平静面对人生。“净”同样不仅指物态层次上的“净洁”,更指心灵胸襟与人生志向上的心性纯净,心存感激,心胸开阔,心志远大。“竞”意为竞争进取,以此励志勤学,自强不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锲而不舍,追求永无止境。校风建设的高质量,筑起一道固若金汤的人心方阵。
三、行为文化畅游生命之旅
1.感恩育德:构造“感恩型”行为文化
感恩教育是感化心灵的教育,只有让学生从心灵深处受到震撼,教育才能收到良好效果。为此学校开展了以“感恩教育”为主线的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活动,让学生心存感恩,学做真人。比如开展每周一次的真情点播活动,让学生为自己的父母、老师点播歌曲,送去祝福;开展每月一次的感恩系列活动,如三月感恩自然,四月感恩先烈,五月感恩父母等。感恩教育让学生了解了在自己成长的过程中家庭、社会的付出,唤起了学生对学习、对前途、对人生的理性思考,培养了感激父母的亲情、感激社会的胸怀、感激人生的激情。
2.疑思并进:构造“反思型”行为文化
学校实行了课堂教学的“课时反思制”,分析教学操作成败,阐释教学理念,审视教学效果。“一课一反思”的施行使教学高质高效进行,并使教学经验逐渐理论化。在“教学反思”的启引下,学校还将提出并践行管理反思、教研反思、读书反思,力图让“反思”成为学校师生经常化、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3.触类旁通:构造“对话型”行为文化
学校力倡“与文本对话”,要求每位教师每学期都要在自荐和指定的双向结合中扎扎实实地读几本理论专著,写一点读书心得,与新课程同生共进;推行“与同事对话”,开展“青蓝工程”和“自由论坛”,实现全校教师参与“对话”,组内成员头脑共振;鼓励“与大师对话”,攀高亲,结远缘,拜大师,让权威人物成为全校老师课改的引路人;要求“与学生对话”,“蹲下身来倾听学生的声音”“放下架子与学生对话”,深刻感受“后喻时代”的体温,并从中受益。此外还要求“与自我对话”,“温故知新”,在不断否定旧我的基础上建构新我。
(韩 峰、杨佑东供稿)
责任编辑余志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