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师群体专业化水平的提升,需要教师个体工作中的自我“修行”,立足学校实际,提高教师素质,促进学生、教师和学校共同发展是学校必然的选择。
【关键词】思考;实践;引领;专业发展
教师是学校发展的中坚力量,只有教师的发展才有可能助推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学校发展是教师走向成功的基础,是助力教师专业发展的“加油站”,只有当学校发展时,才会有教师充分、主动的发展。
1引领教师规划 做有目标的人
一个好教师就是一种好教育。一所学校的教育质量,一节课的教学质量,决定因素是教师素质。学校办学的根本依赖是老师,一个好校长如果不能够培养师队伍,那么办学和管理就是等于空话。决定课堂质量的最重要因素是老师素质,那我们又怎么来看待今天教师素质的发展?
一是提升职业精神。职业精神反映一个老师履职的态度和品格。我们中国教师传承的优秀职业精神就是诲人不倦、无私奉献。我们说平庸的老师,首先不是教学方法的平庸,而是职业品质的平庸。他的表现是不奉献、不钻研、不投入、不负责,视教学工作为流程性工作。
其实,教育的工作,教学的工作不是流程性的,不是简单的备课、上课、作业、辅导几个环节就行了。不是把这个教学的活儿干了就有质量,不一定,甚至干不好还有负面影响。我们做老师,只有摆脱了平庸,才能提升这种精神,特别是在今天,在“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这个背景下,没有奉献精神就没有中国教育。在课堂教学的质量上,要想提高,教师上课的功夫都要在课外做足,在研究教材教法上下一番功夫。功夫在课外需要什么?需要奉献的精神。
二是提高专业能力。真正好的方法就是没有方法,“教无定法”,必须根据这堂课的内容和这批学生的实际确定怎么教。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上,应该从“学科教学”走到“学科育人”。教师钻研教材、驾驭教学,一定要从“学科教学”提升到“学科育人”的层面。再有就是从专业型素质走向复合型素质。年级越低,越需要复合型的教师。复合型人才并不是要求一个教师什么学科都得会教,是教师的素质要综合,要丰厚,要能够打通学科的界限,穿越学科的边界。教学质量是学生的发展,而不是教学方法本身。一味追求方法的花样翻新,而忽视教学目标、教学落点是不行的。
三是教师的工作方式变革。在网络时代,教师的工作方式是研究型的。尽管中小学的实践性很强,但是不研究就无法跟上学生发展的需要,不研究就无法面对教育复杂的问题,而且今天的研究要加强学理的成分,也就是说,要像学术研究那样严肃、认真、严谨地对待中小学的教育教学的问题。
对于教师的工作方式,我认为只有发生变革,才能够提高质量。从他主型变为自主型。从消费型变成创生型。从技术型变为人格型。实现了这三种变化才能够使我们的教师站在课堂上底气十足,才能让他成为一个真正的专业工作者。教师必须是真正的专业工作者,用专业的眼睛看课堂,用专业的眼睛看学生学习所存在的问题,用专业的语言给家长、给他人去解答问题。所以,好教师就是好教学、好教育、好质量。
2引领教师学习 做有思想的人
课堂上,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志气。为什么要教师少讲、学生多参与?就是因为在参与的过程中,学生内心强大的动力系统被解放了。知识只是一个凭证、一个载体,知识是有限的,但是内心的强大是无限的,当学生有了强大的动力,他就会抓紧一切时间学习、钻研。把时间、空间还给学生。
教师同样也是一个学习者,要与学生PK、碰撞。人的志气是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课堂上学生的眼光炯炯有神,争论得满脸通红,课堂教学就达到了效果。课堂上,教师要修炼自身的高尚人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学生的民主性和平等性,要与学生建立起良好关系。提高学习和教育质量,教师是关键因素,教师的素养决定着教育的质量,教师个人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学生的未来走向。不断地自我学习是教师提升专业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是讀书提升教师教育智慧。在知识经济大潮中,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应该认准自己的人生坐标,找准自己的价值空间。身为教师,必须成为学习者。“做一辈子教师”必须“一辈子学做教师”。 教师,要做好教书育人的工作,做个真正的读书人。
林语堂先生说:“人生不能无梦,世界上做大事业的人,都是由梦得来,无梦则无望,无望则无成,生活也就没有兴趣。”这里的“梦”,即是“理想”。拥抱理想,读书是一条捷径。读书,能让人长见识、明是非、坚心志。“心安茅屋稳,情定菜羹香。”如果教师没有甘于寂寞、安于清贫、锐意求索的心志,置身于物欲炽烈、思想浮躁的时代之中,实难坚守自己的三尺讲台。
以书为伴,与书对话,会使你心无旁骛、沉醉于书香之中书是心灵寻找宁静的阶梯,不读书,我们的心灵就会积满灰尘、脆弱无比。读书,应该成为教师的一种生活方式。唯其如此,教师才能以自己的书卷之气,去熏陶学生,使之热爱读书,与书为伴,成为未来书香社会的“读书人口”。
二是教师制定个人读书计划,明确读书目标。切实做到五个“一”:即每天读书一小时;每天上一次网浏览教育信息;每周至少写读书笔记一篇;每半个月至少看刊物一册;每学期至少读书一本。提倡教师读先进的教育理论及专业类书籍,做学习型、专家型教师;读教育经典著作、名家名著,与智者对话,做智慧型教师;读自己喜欢的个性化书籍,做有特色的教师。
教师要阅读三类书籍,第一类是教育理论书籍,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必须有深厚的理论素养。第二类是与学科密切相关的书籍或者期刊,读好学科教学专业类的书籍,在学科教学方面达到了一定高度以后,才开始进行系统的理论学习。第三类是中外名著,这一类的书籍会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形成不同视角。此外,在信息化发达的今天,网络学习也应当成为教师的一种习惯。
3引领教师研究与反思 做会合作、有学问的人
通过“名师课堂”,充分发挥名师示范、辐射和指导作用,提升广大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通过“名校网络课堂”,鼓励名校带动薄弱学校,使优质教育资源得到共享。教师的综合素养的提升要求教师必须转变自己的知识观和学习观,转变自己在知识传递方面的角色态度和行为方式,塑造新的职业形象和职业信念,要求教师发展为师德高尚、人格健全、身心健康、教艺精湛的综合素养高的新型教师,对学生具备较强的影响力、感召力、亲和力和创造力。 一是研究升华教师职业灵气。教师应时时留心周围的一切,自觉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分析和解决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开展课题研究的关键步骤是:分析教育教学问题——寻找解决方法——尝试解决教育教学问题——把解决问题的过程总结出来——把总结出来的方法运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各级各类学校应对处于职业适应期、职业熟练期、职业成熟期、职业发展期的各类教师进行合理调配和组合,按照教师个人发展规划和成长规律,以自愿为原则,结成师徒关系,达到“师徒结对、齐头并进”,“以老带新、以新促老、‘辅’‘学’相长”的理想效果。
同伴互助作为一种平等的合作互助方式,弥补了师徒结对年龄、思维、经验、地位、心理的差距。它是以发现和解决教师现有的问題为基础,通过团体合作、经验分享、对话交流等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活动,同伴间的交流合作定能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开展 “同上一节课”活动,促进教师由经验型向研究型转变。同一教材,同一目标,同样的重难点,同样的教学环节设计;不同的学生,不同的理解把握,不同的教法学法渗透,不同的教学机智,让每一堂课都有独特的亮点和风格。同时,教师在集体备课、磨课实践、反思交流中,驾驭课堂的能力得到提高,教学研究的意识也随之浓厚起来。
实践证明,教师在互动中不仅能形成相互接纳、彼此依存的群体关系,保持旺盛的职业生命活力与发展动力,还能在团体力量的作用下,提高自身实践水平和专业品质,生成教育智慧,从而实现各自的最优化发展。
二是反思积淀教师专业睿智。反思是指对已经发生或经历过的事情再度进行回顾、分析、归纳、总结,从中找出其经验与教训,进而重新编制新的方案或策略。勤于学习,善于反思,距离名师就会越来越近;勤于反思,善于积累,便会在成长的旅程里凝聚为“珍珠”,厚积而薄发。
“让生命和使命结伴同行,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用心学习,做一个有“内涵”的教师,用心反思,做一个有“智慧”的教师,用心交流,做一个有“思想”的教师,用心互助,做一个有“价值”的教师,让研究促进教师专业素养生命成长。
余东林,女,汉族,中共党员,大学本科,中小学一级教师。1978年1月出生,1996年7月参加工作。多次承担学校的研究课、观摩课。曾获民族团结说课竞赛省级三等奖,小学语文、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竞赛区级一等奖,论文多次获国家、省、市、区级一、二、三等奖,被区教体局评为“巾帼建功标兵”,学校多次评为优秀教师、骨干教师。
参考文献
[1]郑友训 《校长使命:引领教师专业成长》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13年1月
[2]高利民、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上册)《教育周报·教育论坛》 2019年3期
曲靖市麒麟区北关小学 云南 曲靖 655000
【关键词】思考;实践;引领;专业发展
教师是学校发展的中坚力量,只有教师的发展才有可能助推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学校发展是教师走向成功的基础,是助力教师专业发展的“加油站”,只有当学校发展时,才会有教师充分、主动的发展。
1引领教师规划 做有目标的人
一个好教师就是一种好教育。一所学校的教育质量,一节课的教学质量,决定因素是教师素质。学校办学的根本依赖是老师,一个好校长如果不能够培养师队伍,那么办学和管理就是等于空话。决定课堂质量的最重要因素是老师素质,那我们又怎么来看待今天教师素质的发展?
一是提升职业精神。职业精神反映一个老师履职的态度和品格。我们中国教师传承的优秀职业精神就是诲人不倦、无私奉献。我们说平庸的老师,首先不是教学方法的平庸,而是职业品质的平庸。他的表现是不奉献、不钻研、不投入、不负责,视教学工作为流程性工作。
其实,教育的工作,教学的工作不是流程性的,不是简单的备课、上课、作业、辅导几个环节就行了。不是把这个教学的活儿干了就有质量,不一定,甚至干不好还有负面影响。我们做老师,只有摆脱了平庸,才能提升这种精神,特别是在今天,在“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这个背景下,没有奉献精神就没有中国教育。在课堂教学的质量上,要想提高,教师上课的功夫都要在课外做足,在研究教材教法上下一番功夫。功夫在课外需要什么?需要奉献的精神。
二是提高专业能力。真正好的方法就是没有方法,“教无定法”,必须根据这堂课的内容和这批学生的实际确定怎么教。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上,应该从“学科教学”走到“学科育人”。教师钻研教材、驾驭教学,一定要从“学科教学”提升到“学科育人”的层面。再有就是从专业型素质走向复合型素质。年级越低,越需要复合型的教师。复合型人才并不是要求一个教师什么学科都得会教,是教师的素质要综合,要丰厚,要能够打通学科的界限,穿越学科的边界。教学质量是学生的发展,而不是教学方法本身。一味追求方法的花样翻新,而忽视教学目标、教学落点是不行的。
三是教师的工作方式变革。在网络时代,教师的工作方式是研究型的。尽管中小学的实践性很强,但是不研究就无法跟上学生发展的需要,不研究就无法面对教育复杂的问题,而且今天的研究要加强学理的成分,也就是说,要像学术研究那样严肃、认真、严谨地对待中小学的教育教学的问题。
对于教师的工作方式,我认为只有发生变革,才能够提高质量。从他主型变为自主型。从消费型变成创生型。从技术型变为人格型。实现了这三种变化才能够使我们的教师站在课堂上底气十足,才能让他成为一个真正的专业工作者。教师必须是真正的专业工作者,用专业的眼睛看课堂,用专业的眼睛看学生学习所存在的问题,用专业的语言给家长、给他人去解答问题。所以,好教师就是好教学、好教育、好质量。
2引领教师学习 做有思想的人
课堂上,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志气。为什么要教师少讲、学生多参与?就是因为在参与的过程中,学生内心强大的动力系统被解放了。知识只是一个凭证、一个载体,知识是有限的,但是内心的强大是无限的,当学生有了强大的动力,他就会抓紧一切时间学习、钻研。把时间、空间还给学生。
教师同样也是一个学习者,要与学生PK、碰撞。人的志气是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课堂上学生的眼光炯炯有神,争论得满脸通红,课堂教学就达到了效果。课堂上,教师要修炼自身的高尚人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学生的民主性和平等性,要与学生建立起良好关系。提高学习和教育质量,教师是关键因素,教师的素养决定着教育的质量,教师个人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学生的未来走向。不断地自我学习是教师提升专业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是讀书提升教师教育智慧。在知识经济大潮中,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应该认准自己的人生坐标,找准自己的价值空间。身为教师,必须成为学习者。“做一辈子教师”必须“一辈子学做教师”。 教师,要做好教书育人的工作,做个真正的读书人。
林语堂先生说:“人生不能无梦,世界上做大事业的人,都是由梦得来,无梦则无望,无望则无成,生活也就没有兴趣。”这里的“梦”,即是“理想”。拥抱理想,读书是一条捷径。读书,能让人长见识、明是非、坚心志。“心安茅屋稳,情定菜羹香。”如果教师没有甘于寂寞、安于清贫、锐意求索的心志,置身于物欲炽烈、思想浮躁的时代之中,实难坚守自己的三尺讲台。
以书为伴,与书对话,会使你心无旁骛、沉醉于书香之中书是心灵寻找宁静的阶梯,不读书,我们的心灵就会积满灰尘、脆弱无比。读书,应该成为教师的一种生活方式。唯其如此,教师才能以自己的书卷之气,去熏陶学生,使之热爱读书,与书为伴,成为未来书香社会的“读书人口”。
二是教师制定个人读书计划,明确读书目标。切实做到五个“一”:即每天读书一小时;每天上一次网浏览教育信息;每周至少写读书笔记一篇;每半个月至少看刊物一册;每学期至少读书一本。提倡教师读先进的教育理论及专业类书籍,做学习型、专家型教师;读教育经典著作、名家名著,与智者对话,做智慧型教师;读自己喜欢的个性化书籍,做有特色的教师。
教师要阅读三类书籍,第一类是教育理论书籍,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必须有深厚的理论素养。第二类是与学科密切相关的书籍或者期刊,读好学科教学专业类的书籍,在学科教学方面达到了一定高度以后,才开始进行系统的理论学习。第三类是中外名著,这一类的书籍会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形成不同视角。此外,在信息化发达的今天,网络学习也应当成为教师的一种习惯。
3引领教师研究与反思 做会合作、有学问的人
通过“名师课堂”,充分发挥名师示范、辐射和指导作用,提升广大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通过“名校网络课堂”,鼓励名校带动薄弱学校,使优质教育资源得到共享。教师的综合素养的提升要求教师必须转变自己的知识观和学习观,转变自己在知识传递方面的角色态度和行为方式,塑造新的职业形象和职业信念,要求教师发展为师德高尚、人格健全、身心健康、教艺精湛的综合素养高的新型教师,对学生具备较强的影响力、感召力、亲和力和创造力。 一是研究升华教师职业灵气。教师应时时留心周围的一切,自觉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分析和解决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开展课题研究的关键步骤是:分析教育教学问题——寻找解决方法——尝试解决教育教学问题——把解决问题的过程总结出来——把总结出来的方法运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各级各类学校应对处于职业适应期、职业熟练期、职业成熟期、职业发展期的各类教师进行合理调配和组合,按照教师个人发展规划和成长规律,以自愿为原则,结成师徒关系,达到“师徒结对、齐头并进”,“以老带新、以新促老、‘辅’‘学’相长”的理想效果。
同伴互助作为一种平等的合作互助方式,弥补了师徒结对年龄、思维、经验、地位、心理的差距。它是以发现和解决教师现有的问題为基础,通过团体合作、经验分享、对话交流等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活动,同伴间的交流合作定能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开展 “同上一节课”活动,促进教师由经验型向研究型转变。同一教材,同一目标,同样的重难点,同样的教学环节设计;不同的学生,不同的理解把握,不同的教法学法渗透,不同的教学机智,让每一堂课都有独特的亮点和风格。同时,教师在集体备课、磨课实践、反思交流中,驾驭课堂的能力得到提高,教学研究的意识也随之浓厚起来。
实践证明,教师在互动中不仅能形成相互接纳、彼此依存的群体关系,保持旺盛的职业生命活力与发展动力,还能在团体力量的作用下,提高自身实践水平和专业品质,生成教育智慧,从而实现各自的最优化发展。
二是反思积淀教师专业睿智。反思是指对已经发生或经历过的事情再度进行回顾、分析、归纳、总结,从中找出其经验与教训,进而重新编制新的方案或策略。勤于学习,善于反思,距离名师就会越来越近;勤于反思,善于积累,便会在成长的旅程里凝聚为“珍珠”,厚积而薄发。
“让生命和使命结伴同行,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用心学习,做一个有“内涵”的教师,用心反思,做一个有“智慧”的教师,用心交流,做一个有“思想”的教师,用心互助,做一个有“价值”的教师,让研究促进教师专业素养生命成长。
余东林,女,汉族,中共党员,大学本科,中小学一级教师。1978年1月出生,1996年7月参加工作。多次承担学校的研究课、观摩课。曾获民族团结说课竞赛省级三等奖,小学语文、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竞赛区级一等奖,论文多次获国家、省、市、区级一、二、三等奖,被区教体局评为“巾帼建功标兵”,学校多次评为优秀教师、骨干教师。
参考文献
[1]郑友训 《校长使命:引领教师专业成长》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13年1月
[2]高利民、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上册)《教育周报·教育论坛》 2019年3期
曲靖市麒麟区北关小学 云南 曲靖 65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