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任重道远

来源 :作文周刊·高二读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shasim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聚焦热点
  精准扶贫,是指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精准扶贫”重要思想最早是在2013年11月,习近平到湖南湘西考察时提出的。而“到2020年底,实现农村人口全部脱贫”,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鄭重承诺。
  据统计,“十三五(2016-2020年)”期间我们共需要脱贫的人数达到5575万人,要使得这部分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任务很艰巨。我们也要看到,按照我国现行扶贫标准衡量,农村贫困人口比例从1990年的73.5%,下降到2014年的7.2%,取得的成果还是很巨大的。
  我们深刻意识到“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确保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全部脱贫”的庄严承诺,时刻敦促我们紧抓战略机遇期,把扶贫攻坚工作推向新的起点。
  2020年的扶贫攻坚战已经打响,让我们踏实精准扶贫的节奏,带领贫困群众在脱贫奔小康的路上“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
  频道
  “今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解决好贫困群众就业问题非常重要。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加大扶持力度,通过各种方法保障贫困群众就业”“要瞄准突出问题精准施策,做好剩余贫困人口脱贫工作”“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摘自《人民日报》2020年4月26日)
  脱贫攻坚收官之年遭遇疫情影响,各项工作任务更重、要求更高,必须较真碰硬。“建立更加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确保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重要指引。
  (摘自《人民日报》2020年4月24日)
  解读
  扶贫工作任重道远,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扶贫要精准。用好精准扶贫政策,增强针对性、突出创新性、注重实效性,才能真正让贫困群众去贫根,奔富路。扶贫包括经济扶贫、公共卫生扶贫、教育扶贫、精神扶贫等。
  2.扶贫要扶志。在《摆脱贫困》一书的跋中,习近平指出,“全书的题目叫做‘摆脱贫困’,其意义首先在于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只有首先‘摆脱’了我们头脑中的‘贫困’,才能使我们所主管的区域‘摆脱贫困’,才能使我们整个国家民族‘摆脱贫困’,走上繁荣富裕之路。”充分调动贫困群众主观能动性,坚决“扶志”精准,扶贫举措才更有威力,扶贫成效才能更加持久。
  3.扶贫要长扶。脱贫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要有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扶贫实践提醒我们,幻想毕其功于一役,寄希望上重大项目一下子抱个“金娃娃”,往往是不负责任的脱离实际,是好大喜功的政绩心理作祟。只有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拿出敢为总体成功牺牲的“滴水穿石”的韧劲,实事求是地,一茬接着一茬地干,才能扎实推进扶贫工作向前走。
  观点
  扶贫,是人民心窝窝里的福音和盼头。从世代居住在山沟里到受益于搬迁造福工程,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这是美滋滋的幸福感;从全家挤在一条渔船上到搬上岸住新房,做海产品加工致富,这是油然而生的自豪感;从靠种田砍柴艰难度日到大搞水蜜桃经济、发展美丽乡村游,带领乡亲脱贫奔小康,这是满满的存在感。感恩国家与社会,让每一个你,每一个我,每一个他,都能共享碧水蓝天。
  (作者:陈佑恩)
  科学脱贫,智慧脱贫。要想使弱鸟先飞,飞得快,飞得高,必须探讨出一条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路子。扶贫中有船民上岸、边远贫困村整村搬迁,有“山海田经”、发展特色生态产业,他们一直在探索因地制宜、因村制宜的发展路子。加之各种务实的政策设计、高效的机制配套,一条体制活、产业优、百姓福、生态美的脱贫路径被生动演绎。开动脑筋,铆足劲,力争上游,才能过上属于自己的好日子。
  (作者:陈洋)
  扶贫关键要摆脱贫困,其意义首先在于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扶贫开发是甩掉等靠要、穷自在等落后思想的“扶志”过程,也是从输血到造血的“扶智”过程。幸福不会从天而降,美好的生活最终要靠勤劳的双手创造。撸起袖子加油干,每一份辛勤都会有收获,每一份辛苦都值得。
  (作者:聂言羽)
  扶贫,教育亦为重
  教育是立国之本,是强国之道,扶贫,当然不能缺失教育这一环节。知识启蒙、科学素养、人文情感、道德情操,这些精神上的养分与雨露,靠的是教师,靠的是教学,靠的是教育。然而,不要说这点点光芒映照每一处的山川河流,能照亮每一个清澈而明媚的心,就是绝大多数人能获得这样的滋养都是不容易的。
  知识是良药,可以医愚,扶贫教育就是启智明心,播洒阳光。教育好一个贫困孩子,就有可能彻底挖掉一个家庭的穷根。当年因一张《我要读书》的照片而家喻户晓的“大眼睛”女孩苏明娟,如今已是一名青年干部。因为教育,她不仅走出农村,成功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也改变了整个家庭的贫困境遇,甚至帮助他人,改变了更多家庭的贫困境遇。没有教育的启迪,他们很可能仍然在黑暗中摸爬滚打,在困境中独自战斗,在沼泽中苦苦挣扎。我们要给每一个“苏明娟”,送去知识的源泉与福音。
  美丽乡村,美丽教育,然而现状堪忧,不甚美丽。乡村在快速沦陷,农村教育问题重重。留不住老师,教师专业不对口,课程开不齐,音体美教学无从谈起,农村教师队伍总量不足、年龄偏大、学历偏低,有条件的家长纷纷把孩子送到城镇上学,没条件的只能留在甚至几个年级共用一个老师的“麻雀小学”。教学质量堪忧,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的差距越来越大,在一些地方甚至出现因教返贫现象,新的读书无用论也开始蔓延。
  特岗教师已上岗,如何做到让他们既来之则安之,我想需要做到两点:
  第一,制度先行,切实物质保障。各地要确保中央政策落到实处,让服务期满且愿意留任的特岗教师有编有岗,将其工资发放纳入当地财政统发范围,保证其享受当地教师同等待遇,城市、县镇学校教师空缺需补充人员时,同等条件下应优先聘用服务期满特岗教师。通过逐年提高贫困地区教师的师资待遇,提供必要的住房条件,让他们留下来没有生存压力,提高职业吸引力。
  第二,精神满足,事业留人心。要建立乡村学校与镇中心学校的结对帮扶与师资轮岗机制,让乡村学校的教师也能够找到职业上升的空间,实现荣誉感与责任感的平衡。
  共同的教育理想,万古不变的发展,幸福靠你,靠我,靠大家!发光,发热,发时,发力,日积月累,点滴而行,山川异域,教育同光!
  教育扶贫,功在当下,利在千秋,望吾辈努力!
其他文献
在一般人看来,一篇好的议论文就像一道精美的大餐,必得有新鲜上好的食材方能完成;也如一件华美的衣袍,必得有上好的丝线方能织就。但是作文题目变化无穷,古今中外的人事典故浩如烟海,若没有非常深厚的语文功底和素养积累,没有博闻强记的天才大脑,我们能在考试中想得到、记得起、用得上的素材是十分有限的,甚至是陈旧过时的。考场作文就像要求一位绣娘只用几把棉条织成华服霓裳,这看起来不可能的事,现实中却完全可以做到,
期刊
我们通常所说的传统文化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它其实是由一些基本元素构成的。传统文化如何进入学生的作文呢?最基本的方法是读写结合,基本的抓手则是传统文化的一些基本元素。比如,古诗词就是传统文化的一个基本元素。还比如,典故、文化专著等,都是典型的传统文化的基本元素。我们在教学中要首先开展阅读活动,然后再以此为主体内容(素材)组织写作活动。学生通过实实在在的读写活动,既丰富了知识,濡养了心灵,也自然而然地提
期刊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用自己成长的经历现身说法:奋斗的青春最美丽。然而现实生活中不少青少年却不思进取,啃老族盛行,让人担忧。你认为青春应该是怎样的?是拼搏奋斗,还是佛系随安?请写一篇论述性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呈现  青春不放手搏,可好?  【这样的标题不适合作论述文的题目。文字戏谑,
期刊
【例文展示】  夜深了才到家,望见窗下对着台灯绣花的母亲。(情境营造,有情有味。)  我想起了这些年来许多相似的场景。弧灯,银针,彩线,还有一个渐渐老去的女人,不由得为之动容。(弧灯,银针,彩线,一组意象勾勒出了一幅温馨、亲切的画面。)  母亲开始绣花已经是好多年前的事了,似乎这一习惯自她年少时就孕育而生,那颗绣心好像丢在了唐朝,不经意间就长出了平地秋兰。(不忘绣心,犹如“平地生秋兰”。)  记得
期刊
【技法梳理】  “文似看山不喜平”,说理除了神游万仞,精骛八极,还应在锤炼语句上下足功夫,从生活中检索意象,诠释出生动之理;从人事中辨析功过,剖析出客观之理;从时代中撷取元素,推导出新颖之理。  一、检索生活意象,诠释生动之理趣  文章中有些概念不容易分析,这时就要选择一些与之相关的形象事物来诠释,这不仅有助于对核心概念内涵的理解,让说理更加深刻、透彻,而且往往能让读者获得生动、有趣、美妙的艺术享
期刊
电影《云上的日子》里有一句台词:“如果走太快了,灵魂跟不上,你就要停下来,等一等自己的灵魂。”从中国的百家争鸣、西方的文艺复兴开始,灵魂一直是走在前头的,可当我们的肉体坐上高速前进的时代列车时,灵魂逐渐掉队了。  无论是经济、科技、文化,还是教育,毋庸置疑,乡村永远比不了城市。而随着时代发展,这个差异将越来越大。于是绝大多数新一代乡村青年选择投向城市的怀抱。城市在一天天膨胀,乡村在一天天瘪下去,像
期刊
同学们写作文时至少要突破三个重点:审题、立意与点题。高考作文要求考生审题清楚、立意准确、呼应主题(标题)。审题和立意是确立文章核心的基础,但点题的作用也不容小觑。俗话说:“失之分毫,差之千里。”作文内容如果不能紧扣标题,整篇文章就给人结构不严谨、内容不集中、中心不突出的感觉。那么,在写作时,如何组织语言,将文意与主题有机结合而又不显得做作呢?点题的时机是关键。  一、标题点题,一目了然  标题是作
期刊
2020年的3月12日、13日,深圳市进行了2020年普通高中高三年级线上统一测试。这是首次高三年级线上考试。对于学生而言,一场没有老师监管、没有同学互相监督的在线考试,不仅是一次阶段性的学业测试,更是一次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的机会,是对学生终身学习意识及学习能力的考验。考前,各学校注意引导学生用比平常考试更加认真严谨的态度去面对这次考试,以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和良好的心理状态去参加考试。  解读
期刊
7月28日下午3点,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就深化出租汽车行业改革等相关情况举行发布会。最令人关注的是,网约车合法地位获得明确。  千呼万唤始出来。随着手机族、低头党的猛增和微商微店的蓬勃涌现,每个人都被“卷”入了互联网所缔造的汪洋大海之中,逆流堵还是顺流疏,网约车的合法化给出了一个响亮的答案——不能眼睁睁看着出租车和专车司机带着怨气PK,也不能对“互联网+”中的红利视而不见,将分享经济引入健康之路,更体
期刊
古风(其十)  ◎〔唐〕李 白  齐有倜傥生,鲁连①特高妙。  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  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  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②笑。  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  注释  ①鲁连:鲁仲连,战国齐人。他说服魏与赵合力抗秦。  ②平原:即平原君,赵国重臣。  译文  齐国素有风流倜傥的才俊,其中尤以鲁仲连特别高妙。他犹如一轮明月深藏海底,一朝涌现就绽放璀璨光芒。击退强秦的声威振动天地,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