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伴随着新课标的广泛推广和深入实施,初中生思想道德成为教育培养的重要目标。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重要的课程,这门课程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回归实际生活开展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有助于深化学生的认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作者结合多年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经验,探讨了应用生活化教学构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高效课堂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生活化教学;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
任何教育都与实际生活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作为基础教育不可替代的重要内容,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与日常生活有着极高的契合性。社会生活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源泉,只有回归社会生活,才能为课堂教学提供更多的素材,帮助学生深化理解,加强体验。
一、生活化教学简述
生活化教学是一种新型的现代化教学方式,将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作为活动开展的平台,鼓励学生以学习主体和生活个体的身份投入到各种学习实践当中,通过学习内化为自身的发展与能力,并将知识与能力贯穿到生活当中,指导生活,使自身在生活中获取更多的动力,提升综合能力[1]。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将学生的生活作为基础,引导和发展学生的道德层面与法治理解层面。在实施生活化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并掌握初中生现有的成长经历、生活经历、学习需求及未来的发展目的,采用丰富多样的学习方式展现文本的知识点,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再通过合理使用教材,活用教材,优化整合教材内容,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最大限度地融合生活与学习[2]。
二、利用生活化教学构建高效课堂的有效措施
(一)借助生活化素材补充教学内容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的知识学习中,很多内容都是从学生实际生活中发生的小事件进行选择和探讨的,但由于教材整体遵循普适性的指导原则,因此依旧存在一些内容具有生活性质却不一定适用于所有学生学习和满足所有学生实际的情况。因此,教师需要借助生活化素材,利用生活化教学手段,结合教材的主要内容,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原有的知识与内容进行升级改造,尽可能引入与学生实际生活相符的知识点,引起学生共鸣,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率、构建高效课堂的目的[3]。
比如在学习“走进初中”时,为了让学生了解独立的重要性,教师就需要立足学生初中生活的实际情况,选择学生深有体会、感同身受的事情作为案例进行讲解。如初中住校生与走读生之间的生活对比,学生通过回忆、总结,发现住校生日常生活中很多事情需要亲自打理,如洗衣、打水、打扫等等,走读生很多则是在父母的精心照顾下生活与学习。在对比中发现,不同的学生对于走进初中,尤其是生活上的感受各不相同,而独立对初中生的生活学习非常重要。利用典型的生活案例为学生解读知识,才能让学生在感受与对比中更深入地进行了解,并结合所学知识更好地反思自我日常行为。另外,教师除了利用学生的实际生活补充学习内容外,还可以引入一些乡土资源,进一步拉近学生与道德与法治课程之间的距离,使其更好地消化所学知识。
(二)借助生活化教学手段提高有效性
生活化教学法是推动课程教学的有效手段,有助于融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及课程的学习内容,将其贯穿于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始终,这样学生才能进一步感受到学习与生活之间的紧密关联,逐渐了解课程学习的重要意义,激发学习的动力。
应用生活化教学的手段有很多,比如生活化导入。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丰富多样的生活化导入方式往往能很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不少教师喜欢用故事导入的方式进行教学导入。如学习“尊重自由平等”时,教师可以导入学生熟知的“晏子使楚”故事——晏子出使楚国时,楚王三次侮辱晏子,但晏子使用高超的外交手段与辞令还击楚王,维护了本国的尊严,也使得楚王自取其辱。教师讲述这个故事时,除了让学生感受到晏子高超的语言技巧和外交技巧外,还要揭露“人必自辱而后人辱之”的道理,引导出“尊重”“自由”“平等”的内涵,为后续教学内容的学习奠定基础。再比如生活化教学还可以通过创设情境的手段,将抽象理论直观呈现,给学生清晰的感知,强化理解。比如在学习“做大自然的朋友”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当地土地被重金属污染的各种图片。在展示过程中,除了图片视觉上的直观冲击外,教师还需要搜索相关的数据,供学生参照,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当下环境污染的严重程度,从而引起学生共鸣。随后,教师再让学生一一探讨自己所亲历的一些环境污染的情况,总结做大自然朋友的重要性。
(三)借助情感感染力升华生活化教学
真实的情感再现是生活化教学实施的前提,而极具感染力的情感生活化最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尤其是涉及亲情的部分,学生往往能透过日常生活的点滴,对思想道德学习有更深的认识。教师利用情感感染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加以深化分析后锻炼学生的分析能力,在分析中总结,在总结中升华,最终促进学生正确价值觀的形成。
比如在学习“走进父母”一课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与亲情有关的音乐或视频,如《天亮了》《时间都去哪了》,让学生在动人的旋律和优美的节奏中激发情感,产生共鸣。随后,教师可以有选择性地为学生播放九寨沟地震中发生的真实故事片段:在山体滑坡灾难发生的瞬间,汽车中的父亲毅然将自己的孩子推出车外,最终孩子幸免,而孩子的父母却被坍塌的山体掩埋。很少有学生经历过生离死别的亲情,因此教师可以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回忆日常生活中感受到的点滴深刻的亲情,各自表达生活细节里父母给自己无微不至的关爱,并在交流探讨中尝试去理解其他学生对父母关爱的体会。此外,教师还可以从反面引出部分学生与父母产生的生活矛盾,从问题本身进行分析与开导,让学生换位思考自己作为父母对待各种分歧的态度,学生往往会发现父母的出发点都是疼爱儿女,这样很多的生活矛盾都能消除或避免。真实生活情境的创设不但能够让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而且能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和自我反省,强化认知,并学会用感恩的心回报父母的关爱。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生活化教学是现代化高效课堂构建的重要内容,也是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具有与时俱进的特征与表现。生活化教学从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角度出发,在应用实施下进一步深度融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生活实践,提高融合度,也增强感染力,往往能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此,在融合道德与法治课程及生活化教学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日常生活情况,从学生的思维角度与实际感受出发,确保生活化教学方法的应用更具现实意义,使其在课堂教学的应用中发挥最大的价值。
【参考文献】
[1]王灵锐.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模式探究[J].教育现代化,2018,10(41):375-376.
[2]莫素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研究[J].教育观察,2017,6(08):134-135.
[3]刘亮.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8,1(44):55.
【关键词】生活化教学;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
任何教育都与实际生活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作为基础教育不可替代的重要内容,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与日常生活有着极高的契合性。社会生活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源泉,只有回归社会生活,才能为课堂教学提供更多的素材,帮助学生深化理解,加强体验。
一、生活化教学简述
生活化教学是一种新型的现代化教学方式,将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作为活动开展的平台,鼓励学生以学习主体和生活个体的身份投入到各种学习实践当中,通过学习内化为自身的发展与能力,并将知识与能力贯穿到生活当中,指导生活,使自身在生活中获取更多的动力,提升综合能力[1]。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将学生的生活作为基础,引导和发展学生的道德层面与法治理解层面。在实施生活化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并掌握初中生现有的成长经历、生活经历、学习需求及未来的发展目的,采用丰富多样的学习方式展现文本的知识点,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再通过合理使用教材,活用教材,优化整合教材内容,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最大限度地融合生活与学习[2]。
二、利用生活化教学构建高效课堂的有效措施
(一)借助生活化素材补充教学内容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的知识学习中,很多内容都是从学生实际生活中发生的小事件进行选择和探讨的,但由于教材整体遵循普适性的指导原则,因此依旧存在一些内容具有生活性质却不一定适用于所有学生学习和满足所有学生实际的情况。因此,教师需要借助生活化素材,利用生活化教学手段,结合教材的主要内容,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原有的知识与内容进行升级改造,尽可能引入与学生实际生活相符的知识点,引起学生共鸣,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率、构建高效课堂的目的[3]。
比如在学习“走进初中”时,为了让学生了解独立的重要性,教师就需要立足学生初中生活的实际情况,选择学生深有体会、感同身受的事情作为案例进行讲解。如初中住校生与走读生之间的生活对比,学生通过回忆、总结,发现住校生日常生活中很多事情需要亲自打理,如洗衣、打水、打扫等等,走读生很多则是在父母的精心照顾下生活与学习。在对比中发现,不同的学生对于走进初中,尤其是生活上的感受各不相同,而独立对初中生的生活学习非常重要。利用典型的生活案例为学生解读知识,才能让学生在感受与对比中更深入地进行了解,并结合所学知识更好地反思自我日常行为。另外,教师除了利用学生的实际生活补充学习内容外,还可以引入一些乡土资源,进一步拉近学生与道德与法治课程之间的距离,使其更好地消化所学知识。
(二)借助生活化教学手段提高有效性
生活化教学法是推动课程教学的有效手段,有助于融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及课程的学习内容,将其贯穿于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始终,这样学生才能进一步感受到学习与生活之间的紧密关联,逐渐了解课程学习的重要意义,激发学习的动力。
应用生活化教学的手段有很多,比如生活化导入。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丰富多样的生活化导入方式往往能很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不少教师喜欢用故事导入的方式进行教学导入。如学习“尊重自由平等”时,教师可以导入学生熟知的“晏子使楚”故事——晏子出使楚国时,楚王三次侮辱晏子,但晏子使用高超的外交手段与辞令还击楚王,维护了本国的尊严,也使得楚王自取其辱。教师讲述这个故事时,除了让学生感受到晏子高超的语言技巧和外交技巧外,还要揭露“人必自辱而后人辱之”的道理,引导出“尊重”“自由”“平等”的内涵,为后续教学内容的学习奠定基础。再比如生活化教学还可以通过创设情境的手段,将抽象理论直观呈现,给学生清晰的感知,强化理解。比如在学习“做大自然的朋友”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当地土地被重金属污染的各种图片。在展示过程中,除了图片视觉上的直观冲击外,教师还需要搜索相关的数据,供学生参照,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当下环境污染的严重程度,从而引起学生共鸣。随后,教师再让学生一一探讨自己所亲历的一些环境污染的情况,总结做大自然朋友的重要性。
(三)借助情感感染力升华生活化教学
真实的情感再现是生活化教学实施的前提,而极具感染力的情感生活化最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尤其是涉及亲情的部分,学生往往能透过日常生活的点滴,对思想道德学习有更深的认识。教师利用情感感染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加以深化分析后锻炼学生的分析能力,在分析中总结,在总结中升华,最终促进学生正确价值觀的形成。
比如在学习“走进父母”一课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与亲情有关的音乐或视频,如《天亮了》《时间都去哪了》,让学生在动人的旋律和优美的节奏中激发情感,产生共鸣。随后,教师可以有选择性地为学生播放九寨沟地震中发生的真实故事片段:在山体滑坡灾难发生的瞬间,汽车中的父亲毅然将自己的孩子推出车外,最终孩子幸免,而孩子的父母却被坍塌的山体掩埋。很少有学生经历过生离死别的亲情,因此教师可以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回忆日常生活中感受到的点滴深刻的亲情,各自表达生活细节里父母给自己无微不至的关爱,并在交流探讨中尝试去理解其他学生对父母关爱的体会。此外,教师还可以从反面引出部分学生与父母产生的生活矛盾,从问题本身进行分析与开导,让学生换位思考自己作为父母对待各种分歧的态度,学生往往会发现父母的出发点都是疼爱儿女,这样很多的生活矛盾都能消除或避免。真实生活情境的创设不但能够让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而且能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和自我反省,强化认知,并学会用感恩的心回报父母的关爱。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生活化教学是现代化高效课堂构建的重要内容,也是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具有与时俱进的特征与表现。生活化教学从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角度出发,在应用实施下进一步深度融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生活实践,提高融合度,也增强感染力,往往能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此,在融合道德与法治课程及生活化教学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日常生活情况,从学生的思维角度与实际感受出发,确保生活化教学方法的应用更具现实意义,使其在课堂教学的应用中发挥最大的价值。
【参考文献】
[1]王灵锐.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模式探究[J].教育现代化,2018,10(41):375-376.
[2]莫素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研究[J].教育观察,2017,6(08):134-135.
[3]刘亮.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8,1(4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