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玉龙西村小学”在甘孜藏族自治州一个偏远牧区,海拔3900米,这里一共只有两个班级,20来名学生。2007年,一家报纸的记者报道了在这里坚持执教的四朗罗布老师的故事后,玉龙西村小学被人们关注。重庆工商大学学生何霞是2007年暑假第一批来到这里支教的志愿者中的一员。2008年,她又来到这里。2009年,她又自己发起,在应征中挑选了一位中大研究生和清华研究生志愿者,再次来到玉龙西村小学支教。
2010年暑假即将到来,而已经大四马上就要毕业了的何霞,说到“玉龙西”的时候,感情复杂: “因为解决民办老师的问题,原来玉龙西村小学唯一的那位老师,被调到乡上的学校去了,玉龙西村小学现在就没有老师了。”而从玉龙西村到乡上坐车也需要两个小时左右的时间,当地愿意送孩子到乡上上学的家长,也只有用摩托车或者面包车接送,很不方便,还有一些学生,就不再上学了。 何霞说,她原本计划今年再多组织几批志愿者过去,而自己临近大学毕业,许多现实的问题,也让她没有太多的精力来顾及这件事情。5月底,她就将去上海,开始自己走出大学后的第一份工作,但是“玉龙西”,是她时时都想回去的“家”。
又快到暑假,这两年,每到这个时候,就会天天想起一个地方,康定,贡嘎山。2007年,我成为“感恩中国”活动的志愿者之一,第一次来到这里,度过了三十天的支教生活。
玉龙西,在川西高原,属藏区,海拔3900米,离贡嘎山很近,驱车大约两个小时,走路的话六七个小时就能到山下,不过这算很近的了,中间只隔了两个村子,很多驴友去贡嘎山都要经过这里。
从重庆或成都坐长途汽车大约10小时左右到达康定县城。至此,不再有班车前往玉龙西,只能包车前去,一般都是玉龙西当地居民到县城办事而出来的面包车,10个小时左右的车程。
驶出康定县城,车子盘山蜿蜒而上,一路群山连绵,风景迷人。进入高原后,看到的藏族民居都是稀稀落落的,常常从一户人家到另一户需要步行几十分钟。玉龙西小学的位置,还算居中,附近就有好几户人家,说起来人烟也算多的了。
2007年7月,第一次走进玉龙西的时候,我们四个人挤在一间屋子里,女生住床,男生打地铺。在城市里呆惯了,第一天自己烧火做饭,操作起那些家伙来还真不适应。第一顿饭做好,几乎都是可以吃晚饭的时间了。洗衣洗菜,倒是有自来水,但是从山上流下来的雪化水,冰冷刺骨。中午学生娃娃在学校吃方便面,所以得烧一大锅水才够泡面,忙得不亦乐乎。更糟糕的是,高原气候,每天必下几次雨,风吹得凛冽,刚开始皮肤干燥很难适应,嘴唇龟裂得几乎要脱落。原来, ”实践活动”遇到的问题会这么实际,真是出人意料。
结束了三十天的支教生活后,和娃娃们在泪眼中分别,我向他们保证: “兔子老师一定还会回来的!”
接下来的2008年和2009年我都回去了。我已越来越熟悉这里的一切,再回到这里,就如回到自己的另一个“家”,围坐在藏式火炉旁,熟练地架柴生火,喝滚热的酥油茶,捏弄一个糌粑给自己吃,给新去的志愿者滔滔不绝地介绍情况。
200g年回去的时候,学生比前两年多了很多。正式上课那天,很多学生到得出奇的早,要知道他们很多是需要步行一两小时才能够到达学校的。他们像往年一样乖巧地在进校门时很大声地对站在教室门口的我们叫“老师好”,有新来上课不懂得这一“规矩”的孩子,会有其他学生主动教会他们。
第一天上课,学生来得不多,接下来每天都以十来个的数量增加,壤后基本保持在六七十个学生,从小学到高三的都有。2009年多了很多外村的学生,由家长领着来报到。家长们都极谦和恭敬,来的时候大都带了酥油等他们认为可当作礼品的好东西。
人一多,我们三个志愿者就有些忙不过来,把小学的分成大小班上课,初中、高中则各自在教室和办公室里看书,有问题才来询问。最喜欢上的课是音乐课,教完后可轻松娱乐,听学生们唱歌,实在让人赞叹。索闻康巴男女,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这一点绝对不用怀疑。
外村过来的学生,路途太远,都是借住在玉龙西村里,问他们住哪户家里,很多人都说“罗让云登家”。有天吃过晚饭后,我们仨约好过去一探究竟,到了一看,罗让云登家住了近20个学生,都是为了来这里上课到他家暂住的。看到那情形,只有告诫自己得可着劲儿认真上课!
由于当地教育资源匮乏,学生上学都较晚,初高中的学生年纪跟我们不相上下,甚至高中的比我们大两三岁的都有。但同为年轻人,一起闲谈玩耍也相当活泛,加上他们生性友好热情,很快成了朋友。村里二十岁上下的青年们有时也到学校里来玩。年轻人的交流来得极其容易,熟识之后,他们就邀我们三个支教的老师去参加家庭晚会。
第一次是在巴珠家,下午放学后,步行半个多小时到他家,已经有七八个人在二楼客厅围着火炉坐下。时值七月,大人们去了牧场,家里都只剩这些上学的娃娃或者少许不必帮家里放牧的青年。等到被邀请的朋友到齐,大家就开始游戏,没想到竟跟我们毫无区别,都是较常见的,像真心话大冒险这些,玩得很带劲儿,还有击鼓传花,接到球的就表演节目。
这些藏族朋友,皆是能歌善舞,我们只能在KTV乱嚎的嗓子自然上不得台面,只能以喝一杯啤酒的惩罚替代唱歌。听他们唱歌,比听很多娱乐明星的演唱会有意思得多。晚会的氛围营造得很好,相比我们有时朋友聚会,绞尽脑汁却仍无聊的状况有趣多了。一个游戏接着一个游戏地玩过后,便是高潮。客厅里大大的音响放起跳锅庄的曲子,大家便在偌大的房间里欢快地舞蹈起来。我们眼巴巴地看着,瞅见有简单步伐的曲目,赶紧夹在他们中间跳上一段,并在心里暗下决心,回家后一定下载锅庄教程来好好学习,等明年来的时候,得在他们面前露一手。
尽管每次晚会玩到凌晨两三点,第二天还得早起给学生们上课,但仍旧乐此不疲不愿拒绝这有意思的聚会邀请。
玉龙西村离贡嘎寺不远,前两年就一直特想去看看,终因时间短暂舍不得放弃给学生上课未成行。2009年实在忍不住,下决心停了学生两天课,走路去了那儿,算是了了一桩心愿。
下午三点多钟,我们奇迹般地提前几个小时到达贡嘎寺。进入贡嘎寺时,寺庙免去了我们的门票。在寺庙里,见到了一张熟悉的面孔,他本是学校的学生,才到寺庙当喇嘛几天。见到彼此,我们激动不已。闲聊后,他带我们参观,大转经筒、供奉活佛的房间、喇嘛们做功课的场景,才得以看到。
他问,兔子老师,明年你还会去学校么?
我说,会。
他说,那再到贡嘎寺来吧。
我明白他的意思,却不能准确地答应他。只有记下他的话,并希望还有机会来看望他。他叫扎西将措,曾经是我的学生,以后就会是一个受人尊敬的喇嘛。
第二天,我们起早离开贡嘎寺。走前,我在门口留言墙上用水红色的心形便笺留言,贴在墙上,它在白纸黑字中显得格外招摇。如果有一天你去那儿,定能认出它来。
曾经以为, “玉龙西”只是自己的一段旅途,停歇之后还会继续上路,见识更多别样的风景。再去时才发现,不管走到哪儿,我都会再回去。 “生是旅途”,这是留在贡嘎寺留言墙上的话,但不管每个人的旅途会走到哪里,家都是绝对会回去的地方,而玉龙西,已经是我的“家乡”。
2010年暑假即将到来,而已经大四马上就要毕业了的何霞,说到“玉龙西”的时候,感情复杂: “因为解决民办老师的问题,原来玉龙西村小学唯一的那位老师,被调到乡上的学校去了,玉龙西村小学现在就没有老师了。”而从玉龙西村到乡上坐车也需要两个小时左右的时间,当地愿意送孩子到乡上上学的家长,也只有用摩托车或者面包车接送,很不方便,还有一些学生,就不再上学了。 何霞说,她原本计划今年再多组织几批志愿者过去,而自己临近大学毕业,许多现实的问题,也让她没有太多的精力来顾及这件事情。5月底,她就将去上海,开始自己走出大学后的第一份工作,但是“玉龙西”,是她时时都想回去的“家”。
又快到暑假,这两年,每到这个时候,就会天天想起一个地方,康定,贡嘎山。2007年,我成为“感恩中国”活动的志愿者之一,第一次来到这里,度过了三十天的支教生活。
玉龙西,在川西高原,属藏区,海拔3900米,离贡嘎山很近,驱车大约两个小时,走路的话六七个小时就能到山下,不过这算很近的了,中间只隔了两个村子,很多驴友去贡嘎山都要经过这里。
从重庆或成都坐长途汽车大约10小时左右到达康定县城。至此,不再有班车前往玉龙西,只能包车前去,一般都是玉龙西当地居民到县城办事而出来的面包车,10个小时左右的车程。
驶出康定县城,车子盘山蜿蜒而上,一路群山连绵,风景迷人。进入高原后,看到的藏族民居都是稀稀落落的,常常从一户人家到另一户需要步行几十分钟。玉龙西小学的位置,还算居中,附近就有好几户人家,说起来人烟也算多的了。
2007年7月,第一次走进玉龙西的时候,我们四个人挤在一间屋子里,女生住床,男生打地铺。在城市里呆惯了,第一天自己烧火做饭,操作起那些家伙来还真不适应。第一顿饭做好,几乎都是可以吃晚饭的时间了。洗衣洗菜,倒是有自来水,但是从山上流下来的雪化水,冰冷刺骨。中午学生娃娃在学校吃方便面,所以得烧一大锅水才够泡面,忙得不亦乐乎。更糟糕的是,高原气候,每天必下几次雨,风吹得凛冽,刚开始皮肤干燥很难适应,嘴唇龟裂得几乎要脱落。原来, ”实践活动”遇到的问题会这么实际,真是出人意料。
结束了三十天的支教生活后,和娃娃们在泪眼中分别,我向他们保证: “兔子老师一定还会回来的!”
接下来的2008年和2009年我都回去了。我已越来越熟悉这里的一切,再回到这里,就如回到自己的另一个“家”,围坐在藏式火炉旁,熟练地架柴生火,喝滚热的酥油茶,捏弄一个糌粑给自己吃,给新去的志愿者滔滔不绝地介绍情况。
200g年回去的时候,学生比前两年多了很多。正式上课那天,很多学生到得出奇的早,要知道他们很多是需要步行一两小时才能够到达学校的。他们像往年一样乖巧地在进校门时很大声地对站在教室门口的我们叫“老师好”,有新来上课不懂得这一“规矩”的孩子,会有其他学生主动教会他们。
第一天上课,学生来得不多,接下来每天都以十来个的数量增加,壤后基本保持在六七十个学生,从小学到高三的都有。2009年多了很多外村的学生,由家长领着来报到。家长们都极谦和恭敬,来的时候大都带了酥油等他们认为可当作礼品的好东西。
人一多,我们三个志愿者就有些忙不过来,把小学的分成大小班上课,初中、高中则各自在教室和办公室里看书,有问题才来询问。最喜欢上的课是音乐课,教完后可轻松娱乐,听学生们唱歌,实在让人赞叹。索闻康巴男女,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这一点绝对不用怀疑。
外村过来的学生,路途太远,都是借住在玉龙西村里,问他们住哪户家里,很多人都说“罗让云登家”。有天吃过晚饭后,我们仨约好过去一探究竟,到了一看,罗让云登家住了近20个学生,都是为了来这里上课到他家暂住的。看到那情形,只有告诫自己得可着劲儿认真上课!
由于当地教育资源匮乏,学生上学都较晚,初高中的学生年纪跟我们不相上下,甚至高中的比我们大两三岁的都有。但同为年轻人,一起闲谈玩耍也相当活泛,加上他们生性友好热情,很快成了朋友。村里二十岁上下的青年们有时也到学校里来玩。年轻人的交流来得极其容易,熟识之后,他们就邀我们三个支教的老师去参加家庭晚会。
第一次是在巴珠家,下午放学后,步行半个多小时到他家,已经有七八个人在二楼客厅围着火炉坐下。时值七月,大人们去了牧场,家里都只剩这些上学的娃娃或者少许不必帮家里放牧的青年。等到被邀请的朋友到齐,大家就开始游戏,没想到竟跟我们毫无区别,都是较常见的,像真心话大冒险这些,玩得很带劲儿,还有击鼓传花,接到球的就表演节目。
这些藏族朋友,皆是能歌善舞,我们只能在KTV乱嚎的嗓子自然上不得台面,只能以喝一杯啤酒的惩罚替代唱歌。听他们唱歌,比听很多娱乐明星的演唱会有意思得多。晚会的氛围营造得很好,相比我们有时朋友聚会,绞尽脑汁却仍无聊的状况有趣多了。一个游戏接着一个游戏地玩过后,便是高潮。客厅里大大的音响放起跳锅庄的曲子,大家便在偌大的房间里欢快地舞蹈起来。我们眼巴巴地看着,瞅见有简单步伐的曲目,赶紧夹在他们中间跳上一段,并在心里暗下决心,回家后一定下载锅庄教程来好好学习,等明年来的时候,得在他们面前露一手。
尽管每次晚会玩到凌晨两三点,第二天还得早起给学生们上课,但仍旧乐此不疲不愿拒绝这有意思的聚会邀请。
玉龙西村离贡嘎寺不远,前两年就一直特想去看看,终因时间短暂舍不得放弃给学生上课未成行。2009年实在忍不住,下决心停了学生两天课,走路去了那儿,算是了了一桩心愿。
下午三点多钟,我们奇迹般地提前几个小时到达贡嘎寺。进入贡嘎寺时,寺庙免去了我们的门票。在寺庙里,见到了一张熟悉的面孔,他本是学校的学生,才到寺庙当喇嘛几天。见到彼此,我们激动不已。闲聊后,他带我们参观,大转经筒、供奉活佛的房间、喇嘛们做功课的场景,才得以看到。
他问,兔子老师,明年你还会去学校么?
我说,会。
他说,那再到贡嘎寺来吧。
我明白他的意思,却不能准确地答应他。只有记下他的话,并希望还有机会来看望他。他叫扎西将措,曾经是我的学生,以后就会是一个受人尊敬的喇嘛。
第二天,我们起早离开贡嘎寺。走前,我在门口留言墙上用水红色的心形便笺留言,贴在墙上,它在白纸黑字中显得格外招摇。如果有一天你去那儿,定能认出它来。
曾经以为, “玉龙西”只是自己的一段旅途,停歇之后还会继续上路,见识更多别样的风景。再去时才发现,不管走到哪儿,我都会再回去。 “生是旅途”,这是留在贡嘎寺留言墙上的话,但不管每个人的旅途会走到哪里,家都是绝对会回去的地方,而玉龙西,已经是我的“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