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提升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是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教师应该在深入了解其情感内蕴等的基础上,组织一系列音乐欣赏活动,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通过组织“听乐”活动,提升学生的乐感;通过组织“悟情”活动,深化学生对音乐情感的理解;通过组织“享境”活动,让学生在想象中创生音乐意境。
关键词:音乐欣赏;乐感;情感;音乐意境
提升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是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笔者在深入了解教材音乐作品情感内蕴等的基础上,组织了系列音乐欣赏活动。
一、“听乐”活动
“听乐”,就是让学生掌握和运用一定的聆听技巧感受音乐,自然而然产生情感共鸣,帮助学生提升自身的音乐审美品位和情趣。在教学中组织“听乐”活动,不能仅局限于只让学生对作品的直觉反应,更要让他们对音乐内部的各种要素,包括乐曲的节奏、旋律、情绪、主题等,有初步的认知,提升乐感。
例如,在聆听《外婆桥》B段乐曲时,为了让学生能够体验与了解乐曲的情绪、节奏、旋律、速度等,笔者安排了“听乐”活动。教学片段如下——
(A段部分学习省略。学生聆听B段旋律。)
师与A段相比,B段的情绪如何?
生抒情、优美……
师这段乐曲的节奏又有什么特点呢?
(教师边唱旋律边做手势。)
生节奏型重复。
生有前紧后松的节奏特点。
师可以用怎样的图谱表现这种形态呢?
(师生交流后,画出相应的图谱。)
师请大家用富有线条感的声音,边画图谱边演唱,感受旋律的速度和起伏变化。
(师生再讨论,总结乐曲特点,绘制下页表1。)
師 现在,请大家完整表现A段、B段音乐。
教师将全部教学活动建立在“听”的基础上,遵循了音乐欣赏“以听为中心”的原则。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在积极体验音乐的同时,把相关音乐要素巧妙融入教学活动,既激励学生发表对音乐作品的独立感受与见解,又通过系列听赏活动,让学生经历“感受—体验—探索—认知—表现—运用”的过程,使得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音乐品位和音乐鉴赏能力。
二、“悟情”活动
情感是音乐创作的灵魂,创作者通过音乐抒发内心情感。音乐教学中,教师除了让学生较为系统地学习与音乐相关的基本知识,养成一定的乐感外,还要让学生深入感悟音乐抒发的情感及借由器乐传达情感的方法,以能真正理解音乐,为后面自主创作音乐时抒发自己的情感打下基础。
例如,《二泉映月》是一首经典的二胡独奏曲,听着填词的“听琴声悠悠,观念何人在黄昏后,身背着琵琶沿街走……一声低吟一回首,又似泉水匆匆流……”传递的勾人心弦的婉转旋律,我们一下子就能被拉回那个年代:在悠长的江南胡同里,回响的不仅是催人泪下的旋律,还有盘桓在小巷中的孤独背影。对照乐曲和填词,不难感受到“阿炳”的痛苦郁愤。跟着音乐追溯其脚步,怎能不为盲艺人在那个历史时代饱尝人间的辛酸而深受触动?
学生初次聆听音乐作品,既要感受《二泉映月》强烈和独特的演奏风格,还要感悟曲子深远的情感意境,是有难度的。此时,教师就必须做充分准备:备作品、备学生;研究作品,研究学生。为激发学生对作品的真切情感体验,可让学生触摸二胡并了解它。“摸”是为了了解二胡的质感和形状,“触”是为了更好地感受二胡的音色。教师可以让学生触把位、试拉弓,认识外弦和内弦,再引出“连弓”,之后再欣赏《二泉映月》,若能再加入对“阵阵秋风,吹动着他的青衫袖,淡淡的月光,石板路上人影瘦,步履遥遥出巷口,宛转小桥头”的婉转吟诵,就会让音乐中的情感进一步流露,为学生感知、领悟。
三、“享境”活动
音乐中的意境拥有不容忽视的地位和作用。音乐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可以给人无尽的想象,想象才能出“境”,有境才能引出“意”,意境是艺术的生命。没有上升到意境高度的音乐欣赏,则只是机械的听声活动。
例如,在欣赏贝多芬的《田园》时,笔者与学生聊到经典的钢琴曲,同时在现场演奏了其中的第二乐章。悠扬的琴声让学生如沐春风。在音乐中,他们有了想象的兴趣和欲望:在琴声中看到了玫瑰花和小河,看到了绿树发芽和万物生长……
又如,《朝景》是挪威音乐家格里格应邀为易卜生的歌剧《培尔金特》创作的配乐的第一组曲,是再现摩洛哥海岸清晨气氛的音乐,色彩明亮清新。在欣赏之前,可以和学生吟诵陶渊明先生的《饮酒》,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开始,让学生静下心来欣赏音乐,以诗人的情怀去感受大自然的美景:美丽的牧歌响起,长笛开启了田园风光,继而双簧管与之呼应,好似牧笛在回响;然后是移调和转调,描绘太阳冉冉升起,再转回E大调,弦乐组开始加入,大提琴演奏如歌的副题,小提琴如流水为之伴奏。接下来,由大提琴、双簧管和大管再现主题,继而单簧管演奏神经质动机,好似遍地已洒下金辉,万物都已复苏。这时,学生就能特别自然地从《朝景》中想象到“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意境。这何尝又不是格里格音乐中的诗与远方!
关键词:音乐欣赏;乐感;情感;音乐意境
提升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是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笔者在深入了解教材音乐作品情感内蕴等的基础上,组织了系列音乐欣赏活动。
一、“听乐”活动
“听乐”,就是让学生掌握和运用一定的聆听技巧感受音乐,自然而然产生情感共鸣,帮助学生提升自身的音乐审美品位和情趣。在教学中组织“听乐”活动,不能仅局限于只让学生对作品的直觉反应,更要让他们对音乐内部的各种要素,包括乐曲的节奏、旋律、情绪、主题等,有初步的认知,提升乐感。
例如,在聆听《外婆桥》B段乐曲时,为了让学生能够体验与了解乐曲的情绪、节奏、旋律、速度等,笔者安排了“听乐”活动。教学片段如下——
(A段部分学习省略。学生聆听B段旋律。)
师与A段相比,B段的情绪如何?
生抒情、优美……
师这段乐曲的节奏又有什么特点呢?
(教师边唱旋律边做手势。)
生节奏型重复。
生有前紧后松的节奏特点。
师可以用怎样的图谱表现这种形态呢?
(师生交流后,画出相应的图谱。)
师请大家用富有线条感的声音,边画图谱边演唱,感受旋律的速度和起伏变化。
(师生再讨论,总结乐曲特点,绘制下页表1。)
師 现在,请大家完整表现A段、B段音乐。
教师将全部教学活动建立在“听”的基础上,遵循了音乐欣赏“以听为中心”的原则。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在积极体验音乐的同时,把相关音乐要素巧妙融入教学活动,既激励学生发表对音乐作品的独立感受与见解,又通过系列听赏活动,让学生经历“感受—体验—探索—认知—表现—运用”的过程,使得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音乐品位和音乐鉴赏能力。
二、“悟情”活动
情感是音乐创作的灵魂,创作者通过音乐抒发内心情感。音乐教学中,教师除了让学生较为系统地学习与音乐相关的基本知识,养成一定的乐感外,还要让学生深入感悟音乐抒发的情感及借由器乐传达情感的方法,以能真正理解音乐,为后面自主创作音乐时抒发自己的情感打下基础。
例如,《二泉映月》是一首经典的二胡独奏曲,听着填词的“听琴声悠悠,观念何人在黄昏后,身背着琵琶沿街走……一声低吟一回首,又似泉水匆匆流……”传递的勾人心弦的婉转旋律,我们一下子就能被拉回那个年代:在悠长的江南胡同里,回响的不仅是催人泪下的旋律,还有盘桓在小巷中的孤独背影。对照乐曲和填词,不难感受到“阿炳”的痛苦郁愤。跟着音乐追溯其脚步,怎能不为盲艺人在那个历史时代饱尝人间的辛酸而深受触动?
学生初次聆听音乐作品,既要感受《二泉映月》强烈和独特的演奏风格,还要感悟曲子深远的情感意境,是有难度的。此时,教师就必须做充分准备:备作品、备学生;研究作品,研究学生。为激发学生对作品的真切情感体验,可让学生触摸二胡并了解它。“摸”是为了了解二胡的质感和形状,“触”是为了更好地感受二胡的音色。教师可以让学生触把位、试拉弓,认识外弦和内弦,再引出“连弓”,之后再欣赏《二泉映月》,若能再加入对“阵阵秋风,吹动着他的青衫袖,淡淡的月光,石板路上人影瘦,步履遥遥出巷口,宛转小桥头”的婉转吟诵,就会让音乐中的情感进一步流露,为学生感知、领悟。
三、“享境”活动
音乐中的意境拥有不容忽视的地位和作用。音乐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可以给人无尽的想象,想象才能出“境”,有境才能引出“意”,意境是艺术的生命。没有上升到意境高度的音乐欣赏,则只是机械的听声活动。
例如,在欣赏贝多芬的《田园》时,笔者与学生聊到经典的钢琴曲,同时在现场演奏了其中的第二乐章。悠扬的琴声让学生如沐春风。在音乐中,他们有了想象的兴趣和欲望:在琴声中看到了玫瑰花和小河,看到了绿树发芽和万物生长……
又如,《朝景》是挪威音乐家格里格应邀为易卜生的歌剧《培尔金特》创作的配乐的第一组曲,是再现摩洛哥海岸清晨气氛的音乐,色彩明亮清新。在欣赏之前,可以和学生吟诵陶渊明先生的《饮酒》,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开始,让学生静下心来欣赏音乐,以诗人的情怀去感受大自然的美景:美丽的牧歌响起,长笛开启了田园风光,继而双簧管与之呼应,好似牧笛在回响;然后是移调和转调,描绘太阳冉冉升起,再转回E大调,弦乐组开始加入,大提琴演奏如歌的副题,小提琴如流水为之伴奏。接下来,由大提琴、双簧管和大管再现主题,继而单簧管演奏神经质动机,好似遍地已洒下金辉,万物都已复苏。这时,学生就能特别自然地从《朝景》中想象到“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意境。这何尝又不是格里格音乐中的诗与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