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大学是对人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关键时期,大学生能否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不仅关系到他们的人生发展方向和目标,而且关系到他们在毕业时的就业竞争优势。因此研究探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现状及其对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高校 大学生 职业生涯规划 教育
成功的人生需要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进行指导。发达国家从小学就开始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职业生涯辅导和教育,而我国的基础教育对此并未涉及,因而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必须从零起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走向大众化,大学生被日益严峻的就业现实带来的焦虑所压迫,在大学期间如何教会他们科学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成为高校教师的一个新课题。
职业指导工作的最终目标是帮助个人实现职业生涯的发展,而职业生涯规划是其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它的目的不仅仅是协助个体找到工作,还要帮助个体真正了解自己,并结合社会环境等外部因素确定职业发展方向,拟定可行的职业发展规划,以实现个体人生价值的最大化。理想的情况是,每个学生在进入职场之前就应该有一份切实可行的职业规划方案。但事实上职业生涯教育从形式普及、内容提高到实效保证各方面都不尽如人意。
一、我国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现状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发源于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达到高峰,作为一个专业进入美国高等院校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如今在发达国家,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已经非常普及,加拿大、瑞士、德国、法国、英国等国家基本上在中小学就开设了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知识,大学和中等学校都拥有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教师队伍。而在我国,职业生涯规划还是一个比较新的名词,不仅在中小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缺失,就是在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也才刚刚起步。全国高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曾与新浪网、北森测评公司联合进行过一项大型调查,结果显示:超过66%的大学生认为职业生涯规划非常重要,但接受过系统职业生涯规划服务的学生只占被访者的5%;对学校提供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大部分学生表示不太满意。从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现状来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主要问题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理念缺失
提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服务是高校就业指导机构的工作内容之一。但目前,高校就业指导机构的工作大多停留在办理就业手续、提供需求信息和政策制度指导等事务性工作层面上,高层次、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足,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重视不够。
(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师资力量薄弱,专业化程度不高
目前,我国高校普遍缺乏专职的职业生涯规划辅导教师,其中职业心理辅导教师尤为缺乏。专职从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人员不仅数量少,而且素质参差不齐。师资成为制约高校职业生涯教育开展的主要因素。根据教育部规定,在校大学生的人数与就业指导专职队伍的人数比应为500:1,但目前,多数大学的就业指导专职人员尚未达到这个比例。除人手不足,专职工作人员还缺乏系统的专业培训,有不少是“半路出家”的党政部门工作人员,队伍专业化程度不高。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专业人员的严重匮乏和素质不高影响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的开展。
(三)没有形成系统化、全程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
据了解,很多高校都是在学生临近毕业时才开设就业指导课,大一、大二没有相关的职业教育安排,而教育形式也停留在传统的“我讲你听”的单纯课堂授课上。基本上学校只安排一般的讲座,或偶尔邀请一些专家和企业老总来作报告,形式单一、内容零散,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
(四)缺乏有效的个性化辅导
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职业生涯规划应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差异性辅导,每一个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都应不同于他人。另外,在面临人生的多种选择的时候,部分大学生往往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心理不适,这时他们特别需要职业生涯规划与心理咨询有机结合起来的个别咨询辅导,但目前,很多高校职业心理辅导教师不能给学生提供有效的个性化辅导。
二、当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影响因素分析
(一)社会需求
选择职业作为一种社会活动必定受到一定社会制约,任何人选择职业的自由都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如果择业脱离社会需要,将很难被社会接纳。所以大学生在进行职业生涯设计时,应积极把握社会人才需求的动向,把社会需要作为出发点和归宿,以社会对个人的要求为准绳,既要看到眼前利益,又要考虑个人的因素,还要自觉服从社会需要。
(二)根据所学专业设计职业生涯
社会对不同专业的需求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专业优势和劣势很容易成为诱导大学生走人择业误区的陷阱。一方面,广大高中生报考大学吋对优势专业或说“热门”专业趋之若鹜,但事实上,“热门”专业并不等同于自己喜欢的专业;另一方面,扩招过程中,各高校纷纷上马“热门”专业,过多的学生使得就业竞争更加激烈,而学生却因“热门”专业易就业而忽略了提升自己的就业能力,以至于在就业市场上失去了竞争力。
(三)期望值
择业期望值是指择业取向及期望层次对自身在物质、精神上要求的满足程度。如工资收入、福利待遇、工作环境,以及个人能力、特长和抱负能否得以施展等。笔者在对部分高校2006、2007届毕业生的求职情况进行调查后发现,在毕业生对月工资收入的最低要求这一项中,有4332%的人选择了2500元以上。可见,部分毕业生的理想收入偏高。在“你最看重就业单位的哪一点”的调查中,把工资收入放在第一位的占22.71%,住房条件占8.31%,可见毕业生的价值观、人才观和就业观存在偏差。
(四)自我主体意识
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增加,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认知能力也不断增强。但他们的自我认识往往不够全面,对事物的观察和思考容易理想化,心理并不成熟。在新浪网、北森测评网与《中国大学生就业》杂志共同开展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问卷调查显示:仅有12%的人了解自己的个性、兴趣和能力;18%的人清楚自己职业发展面临的优势和劣势。
三、开拓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新局面的对策
职业生涯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美国职业生涯理论家萨帕把人的职业生涯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从萨帕的职业生涯发展理论来看,大学生正处于对个体职业生涯的探索阶段。在这个时期,大学生的个体能力迅速提高,职业兴趣趋于稳定,逐步形成了对未来职业生涯的预期,许多学生往往需要对自己的未来职业生涯作出关键性的决策。因此帮助学生在认识自身的能力、兴趣、价值倾向的基础 上,进行生涯认知、生涯探索、生涯定向、生涯准备,引导学生了解和尝试现实社会中的各种职业,积累一定的社会工作经验,帮助学生在未来较短时间内实现个体人力资本、兴趣和职业的匹配为目标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成为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手段和核心内容。
(一)树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理念,开拓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新思路
高校就业指导机构要充分认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职业指导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改变过去那种把工作停留在办理就业手续、提供需求信息和政策制度指导等事务性工作层面上的做法,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为突破口,开拓职业指导工作的新思路。通过向大学生系统地传授和训练相关的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核心能力的基本知识与技巧,培养他们的生存和发展的能力,教会他们如何根据自己的专业特征和个性特点,结合社会未来的发展,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并最终找到一个能够发挥个人潜力,具有发展空间的理想职业;以大学生职业生涯成功所必备的职业能力为具体训练内容,在对大学生个人优势的认识、职业生涯愿景的建立、组织体制的认同和自我定位以及职场问题与机会的有效察觉等方面,满足大学生职业生涯成长与就业的现实需要,促进每一位大学生核心职业能力的提升。
(二)将职业生涯规划作为课程纳入学生培养体系,加快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建设
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建设是核心。我国职业规划教育起步较晚,目前,90%的高校尚未开设职业生涯教育课程,全国只有40多所高校引进了职业生涯规划系统。让职业生涯规划走进课堂,是推动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有效途径。高校要根据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目标和内容设置课程,形成一个完整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体系,以帮助学生了解个人发展与职业生涯规划的关系及重要性,促进他们建立职业生涯发展愿景,加强自我认识,引导他们学会分析影响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各种因素和运用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正确的职业态度、前瞻性的职业发展观、良好的职业道德、团队合作精神、有效的沟通以及超越障碍、化解冲突的能力,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终身学习的态度。
(三)建立全程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贯穿大学教育的全过程。当然,由于各个年级学生的特点不一样,因而需要采取的方式和途径也不相同。对此,笔者认为:大一阶段,主要是使学生加深对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就业方向的认识,增强大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培养学生的专业学习目标,并让他们初步了解将来所从事的职业,为职业目标打下基础。大二阶段,要让大学生了解未来所从事职业要求具备的各种素质,鼓励学生通过参加各项活动,锻炼自己的各种能力,同时根据个人兴趣和能力修订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到了大三,由于临近毕业,在指导学生加强专业学习和进行毕业实习的同时,还要指导学生把目标锁定在提高职业技能上,培养学生独立创业的能力。这时,大部分学生对自己的出路都应该有了一定规划,学校应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专项指导,除了常规的就业指导课,还应聘请人力资源方面的专业人士为学生介绍各行业的人才需求,组织学生接受择业技巧培训、参加招聘会,让学生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积累和准备,指导学生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的条件和就业指导中心提供的用人公司资料信息。
(四)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教师队伍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需要一支具有较强专业知识、能力和素质的队伍。然而,目前,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师资队伍普遍存在专业化程度不高的情况。因此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需要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师资队伍。高校要定期组织培训和考试,不断提高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教师的业务水平,走专业化、专家化的发展道路。
(五)加强个性化辅导,并借助测评技术和方法提高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实效性
通过开设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教育虽然普及面广,但不能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差异性辅导。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其职业生涯规划应是不同于他人的,因此除了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育,高校还应加强个性化辅导。在个性化辅导中,职业测评的有效运用能提高辅导的实效性。职业测评具有预测、诊断、探测和评估等功能,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倾向性,还可以评定其个性特征和动机需求水平,并据此提供发展建议。应该说,职业测评对帮助大学生客观认识自我、合理调整择业观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六)通过开展职业训练和创业实践活动,强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效果
在确立了职业目标后,行动成为关键环节,没有行动,目标无从实现。因此高校在进行职业生涯教育时,要指导大学生积极参加有益的职业训练,进一步强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效果。如组织大学生参与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青年志愿者活动”、大学生毕业实习、大学生校园创业实践活动等,都是进行职业训练的很好形式。除此之外,高校还可以邀请事业有成的校友、校外知名人士等与大学生座谈交流经验;可以通过勤工俭学的形式,让大学生从事社会兼职工作;组织学生开展模拟性的职业实践活动等。学生通过参加有益的职业训练,能更早、更多地了解将来要从事的职业,掌握职业技能,更好地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规划设计。
责编 韦 微
[关键词]高校 大学生 职业生涯规划 教育
成功的人生需要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进行指导。发达国家从小学就开始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职业生涯辅导和教育,而我国的基础教育对此并未涉及,因而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必须从零起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走向大众化,大学生被日益严峻的就业现实带来的焦虑所压迫,在大学期间如何教会他们科学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成为高校教师的一个新课题。
职业指导工作的最终目标是帮助个人实现职业生涯的发展,而职业生涯规划是其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它的目的不仅仅是协助个体找到工作,还要帮助个体真正了解自己,并结合社会环境等外部因素确定职业发展方向,拟定可行的职业发展规划,以实现个体人生价值的最大化。理想的情况是,每个学生在进入职场之前就应该有一份切实可行的职业规划方案。但事实上职业生涯教育从形式普及、内容提高到实效保证各方面都不尽如人意。
一、我国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现状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发源于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达到高峰,作为一个专业进入美国高等院校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如今在发达国家,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已经非常普及,加拿大、瑞士、德国、法国、英国等国家基本上在中小学就开设了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知识,大学和中等学校都拥有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教师队伍。而在我国,职业生涯规划还是一个比较新的名词,不仅在中小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缺失,就是在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也才刚刚起步。全国高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曾与新浪网、北森测评公司联合进行过一项大型调查,结果显示:超过66%的大学生认为职业生涯规划非常重要,但接受过系统职业生涯规划服务的学生只占被访者的5%;对学校提供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大部分学生表示不太满意。从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现状来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主要问题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理念缺失
提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服务是高校就业指导机构的工作内容之一。但目前,高校就业指导机构的工作大多停留在办理就业手续、提供需求信息和政策制度指导等事务性工作层面上,高层次、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足,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重视不够。
(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师资力量薄弱,专业化程度不高
目前,我国高校普遍缺乏专职的职业生涯规划辅导教师,其中职业心理辅导教师尤为缺乏。专职从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人员不仅数量少,而且素质参差不齐。师资成为制约高校职业生涯教育开展的主要因素。根据教育部规定,在校大学生的人数与就业指导专职队伍的人数比应为500:1,但目前,多数大学的就业指导专职人员尚未达到这个比例。除人手不足,专职工作人员还缺乏系统的专业培训,有不少是“半路出家”的党政部门工作人员,队伍专业化程度不高。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专业人员的严重匮乏和素质不高影响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的开展。
(三)没有形成系统化、全程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
据了解,很多高校都是在学生临近毕业时才开设就业指导课,大一、大二没有相关的职业教育安排,而教育形式也停留在传统的“我讲你听”的单纯课堂授课上。基本上学校只安排一般的讲座,或偶尔邀请一些专家和企业老总来作报告,形式单一、内容零散,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
(四)缺乏有效的个性化辅导
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职业生涯规划应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差异性辅导,每一个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都应不同于他人。另外,在面临人生的多种选择的时候,部分大学生往往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心理不适,这时他们特别需要职业生涯规划与心理咨询有机结合起来的个别咨询辅导,但目前,很多高校职业心理辅导教师不能给学生提供有效的个性化辅导。
二、当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影响因素分析
(一)社会需求
选择职业作为一种社会活动必定受到一定社会制约,任何人选择职业的自由都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如果择业脱离社会需要,将很难被社会接纳。所以大学生在进行职业生涯设计时,应积极把握社会人才需求的动向,把社会需要作为出发点和归宿,以社会对个人的要求为准绳,既要看到眼前利益,又要考虑个人的因素,还要自觉服从社会需要。
(二)根据所学专业设计职业生涯
社会对不同专业的需求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专业优势和劣势很容易成为诱导大学生走人择业误区的陷阱。一方面,广大高中生报考大学吋对优势专业或说“热门”专业趋之若鹜,但事实上,“热门”专业并不等同于自己喜欢的专业;另一方面,扩招过程中,各高校纷纷上马“热门”专业,过多的学生使得就业竞争更加激烈,而学生却因“热门”专业易就业而忽略了提升自己的就业能力,以至于在就业市场上失去了竞争力。
(三)期望值
择业期望值是指择业取向及期望层次对自身在物质、精神上要求的满足程度。如工资收入、福利待遇、工作环境,以及个人能力、特长和抱负能否得以施展等。笔者在对部分高校2006、2007届毕业生的求职情况进行调查后发现,在毕业生对月工资收入的最低要求这一项中,有4332%的人选择了2500元以上。可见,部分毕业生的理想收入偏高。在“你最看重就业单位的哪一点”的调查中,把工资收入放在第一位的占22.71%,住房条件占8.31%,可见毕业生的价值观、人才观和就业观存在偏差。
(四)自我主体意识
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增加,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认知能力也不断增强。但他们的自我认识往往不够全面,对事物的观察和思考容易理想化,心理并不成熟。在新浪网、北森测评网与《中国大学生就业》杂志共同开展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问卷调查显示:仅有12%的人了解自己的个性、兴趣和能力;18%的人清楚自己职业发展面临的优势和劣势。
三、开拓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新局面的对策
职业生涯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美国职业生涯理论家萨帕把人的职业生涯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从萨帕的职业生涯发展理论来看,大学生正处于对个体职业生涯的探索阶段。在这个时期,大学生的个体能力迅速提高,职业兴趣趋于稳定,逐步形成了对未来职业生涯的预期,许多学生往往需要对自己的未来职业生涯作出关键性的决策。因此帮助学生在认识自身的能力、兴趣、价值倾向的基础 上,进行生涯认知、生涯探索、生涯定向、生涯准备,引导学生了解和尝试现实社会中的各种职业,积累一定的社会工作经验,帮助学生在未来较短时间内实现个体人力资本、兴趣和职业的匹配为目标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成为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手段和核心内容。
(一)树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理念,开拓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新思路
高校就业指导机构要充分认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职业指导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改变过去那种把工作停留在办理就业手续、提供需求信息和政策制度指导等事务性工作层面上的做法,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为突破口,开拓职业指导工作的新思路。通过向大学生系统地传授和训练相关的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核心能力的基本知识与技巧,培养他们的生存和发展的能力,教会他们如何根据自己的专业特征和个性特点,结合社会未来的发展,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并最终找到一个能够发挥个人潜力,具有发展空间的理想职业;以大学生职业生涯成功所必备的职业能力为具体训练内容,在对大学生个人优势的认识、职业生涯愿景的建立、组织体制的认同和自我定位以及职场问题与机会的有效察觉等方面,满足大学生职业生涯成长与就业的现实需要,促进每一位大学生核心职业能力的提升。
(二)将职业生涯规划作为课程纳入学生培养体系,加快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建设
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建设是核心。我国职业规划教育起步较晚,目前,90%的高校尚未开设职业生涯教育课程,全国只有40多所高校引进了职业生涯规划系统。让职业生涯规划走进课堂,是推动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有效途径。高校要根据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目标和内容设置课程,形成一个完整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体系,以帮助学生了解个人发展与职业生涯规划的关系及重要性,促进他们建立职业生涯发展愿景,加强自我认识,引导他们学会分析影响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各种因素和运用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正确的职业态度、前瞻性的职业发展观、良好的职业道德、团队合作精神、有效的沟通以及超越障碍、化解冲突的能力,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终身学习的态度。
(三)建立全程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贯穿大学教育的全过程。当然,由于各个年级学生的特点不一样,因而需要采取的方式和途径也不相同。对此,笔者认为:大一阶段,主要是使学生加深对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就业方向的认识,增强大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培养学生的专业学习目标,并让他们初步了解将来所从事的职业,为职业目标打下基础。大二阶段,要让大学生了解未来所从事职业要求具备的各种素质,鼓励学生通过参加各项活动,锻炼自己的各种能力,同时根据个人兴趣和能力修订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到了大三,由于临近毕业,在指导学生加强专业学习和进行毕业实习的同时,还要指导学生把目标锁定在提高职业技能上,培养学生独立创业的能力。这时,大部分学生对自己的出路都应该有了一定规划,学校应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专项指导,除了常规的就业指导课,还应聘请人力资源方面的专业人士为学生介绍各行业的人才需求,组织学生接受择业技巧培训、参加招聘会,让学生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积累和准备,指导学生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的条件和就业指导中心提供的用人公司资料信息。
(四)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教师队伍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需要一支具有较强专业知识、能力和素质的队伍。然而,目前,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师资队伍普遍存在专业化程度不高的情况。因此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需要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师资队伍。高校要定期组织培训和考试,不断提高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教师的业务水平,走专业化、专家化的发展道路。
(五)加强个性化辅导,并借助测评技术和方法提高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实效性
通过开设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教育虽然普及面广,但不能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差异性辅导。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其职业生涯规划应是不同于他人的,因此除了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育,高校还应加强个性化辅导。在个性化辅导中,职业测评的有效运用能提高辅导的实效性。职业测评具有预测、诊断、探测和评估等功能,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倾向性,还可以评定其个性特征和动机需求水平,并据此提供发展建议。应该说,职业测评对帮助大学生客观认识自我、合理调整择业观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六)通过开展职业训练和创业实践活动,强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效果
在确立了职业目标后,行动成为关键环节,没有行动,目标无从实现。因此高校在进行职业生涯教育时,要指导大学生积极参加有益的职业训练,进一步强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效果。如组织大学生参与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青年志愿者活动”、大学生毕业实习、大学生校园创业实践活动等,都是进行职业训练的很好形式。除此之外,高校还可以邀请事业有成的校友、校外知名人士等与大学生座谈交流经验;可以通过勤工俭学的形式,让大学生从事社会兼职工作;组织学生开展模拟性的职业实践活动等。学生通过参加有益的职业训练,能更早、更多地了解将来要从事的职业,掌握职业技能,更好地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规划设计。
责编 韦 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