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教育现代化的不断深入,多媒体辅助教学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重视。探索以多媒体技术为基础的新型的教学模式已成为每个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多媒体教学已成为现代教育的一种教学模式,对教学各环节的确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多媒体进入语文课堂是现代信息技术向语文教学渗透的必然。但是,就我国目前职教语文教学使用多媒体辅助手段的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误区。
一、忽视了学生的语感培养与文本教育
“语感”的培养在语文教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朱熹提了“涵泳”的读书方法,强调通过“诵读”,读出“情”、悟出“理”,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再现作品的意境美和形式美,从而深刻体会文章的文意、文思、文气、培养“语感”。所谓“语感”是一种近乎直觉的语言感知和表述能力,是一种语言经验的反映。多媒体技术中的声、像、画永远替代不了教材中的文章以及师生双方的语言交流。而语文教学中的“文本教育”则强调以现有的教材文学文本为主进行细读。古今中外,一切负责的、敬业的文学批评家都会赞同并实践细读,“撰写《三国志》的晋代学者陈寿和南朝历史学家裴松之先后都说过,‘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天资卓绝的大文学家苏轼在《送安惇秀才失解西归》诗中说: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些主张细读文本的良言佳策,都值得我们借鉴。然而在目前的中学语文教学中,有许多教师过多的依靠多媒体手段的应用,迫不及待地用多媒体课件出示文本中相关的景物照片,学生根本来不及去体验文字、想象场景,一切都用多媒体手段取而代之,从而忽略了语文教学中所强调的在字里行间细细的品味文章蕴涵的原则。
二、淡化了语文课堂上师生情感的交流
课堂教学的精妙在于艺术性地激发学生的情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其产生顿悟,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而不是把预先设计的教案表演得如何淋漓尽致。每个有经验的教师都能从学生的眼神和面部表情接收信息,然后做出相应的反映;而学生也可以从教师的面部表情和手势得到鼓励,受到启发。这种交流是无声却必不可少的。虽然多媒体网络拓展了师生的交流渠道,促进师生非面对面的沟通,但是它始终代替不了传统授课方式中,师生面对面的情感交流。滥用多媒体手段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课堂上师生之间的交流。教师手不离鼠标,学生眼不离屏幕就隔断了这种无声的交流,使师生面对面教学相长的热烈与融洽的交流气氛大减。
三、限制了语文教学个性化的发挥
多媒体的操作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语文教学的个性化。语文教学最讲究个性化,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地调动自己的情绪,进入文本所营造的意境氛围之中,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调动学生的情感,从而让师生共同进入课堂情景,真正实现师生互动、师生交流,用教师的个性去感染学生。教师的个性包括教师不俗的仪态、澎湃的激情、富有亲和力的语言、流畅的书写,尤其是处理突变事件的能力。课堂需要教师恰当的调度,但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教学时如果遇到需要朗诵时便加入录音,需要板书处则直接通过屏幕来展示,却不见教师激情的朗诵、流畅的书写,自然就少了那份情绪的感染、文字的魅力。一个教师就是一本书,教师自身的人格修养每时每刻都影响着学生的成长与发展,现在提倡教师要写一手好字,讲一口标准普通话,这是多媒体所不能代替的。写出的一手好字,讲的一口纯正标准的普通话,都可以起到审美教育的作用,包括老师的一言一行,个性化的人格魅力都会带给学生在多媒体媒介中无法学到的东西。
四、固化了语文课堂的教学流程
多媒体的制作如果细化就不可避免地限制了教学的基本流程,教学过程只能根据已经制作好了的多媒体课件亦步亦趋,无法做太多的更改。可以说,多媒体制作的教学流程越细致,课堂教学受到的束缚就越大。教学是师生的双边的活动,教师不能完全预设教学流程,也不能完全按照自己的教学流程去制约整个动态的教学过程。多媒体介入过多后,教师成为了多媒体的工具,而不是多媒体成为教师的工具。如一位老师所制作的《南州六月荔枝丹》多媒体课件,从组织教学到课堂讲授,从巩固练习到课堂作业,每个细节都有与画面相匹配的解说与分析,上课时老师只是在点鼠标,配解说词。整堂课亦步亦趋地跟着课件走,学生已经很明白的知识了,但在预设的课件里还要反复的出现,师生的手脚被束缚着,教与学地活动都死死的被绑定在这一节的多媒体课件上,教师与学生都在为这既定的课件“服务”。
五、制约了思维想象的空间
多媒体能给教学带来直观和生动的“画面式”教学方法,但是对于语文课而言,不是任何时候都能够用多媒体技术来“形象生动”的。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课堂上老师引导学生通过想象感悟文采,感悟其深意,体会其意境,学生在脑海里进行再思索再创造,于是就有了自己的体会和认识,这就培养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如果老师用多媒体把自己或他人的感悟用画面、音乐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把自己的意志和理解强加到学生的思维当中,这就严重影响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个性化感悟,阻碍了学生独特的想象与体验。因此,我们尽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来营造气氛,唤起情感,引导想象,但决不能用屏幕、画面这种虚拟的想象代替文学作品的意境。所以仅仅借直观手段来组织教学,是不利于学生思考力、想象力、联想力的培养的。因此,我们尽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来营造气氛,唤起情感,引导想象,但决不能用屏幕、画面这种虚拟的想象代替文学作品的意境。正如霍拉勃在《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中所说:“既定作品的具体化形态,由于读者不同便会不同。甚至同一读者的这次阅读与下次阅读也不同。”所以仅仅借直观手段来组织教学,是不利于学生思考力、想象力、联想力的培养的。
六、偏离了自主学习的方向
在传统的以“教”为中心的教学结构中,教师是教学进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实施者,这种传承多年的主宰课堂的教学方式为我国广大教师所普遍接受。而现在强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是改变传统教学中的教师全权控制为新型教学环境下尽量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回归,实现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多媒体教学具有人机交互式的特点,在这种学习环境下,会触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然而借助于信息技术中的网络教学,有些教师由于缺乏对学生必要的指导和有效的控制,过度弱化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致使把主体回归的课堂变成了主体放任自流的课堂。于是在教学中出现了放手让学生在网络中自学而不进行监控,让他们在讨论区中自由发言而不围绕主题的现象。最终大部分学生获得的都是无层次、不系统、针对性差的素材性资源,以至不但信息技术环境下数字化学习的优势没有发挥出来,连传统语文教学中教学任务都没有完成。这种完全由网络代替了教师的言传身教“自主”化的学习与教学无补,与自主,探究、合作式的学习要求更是不相符合。
因此,要把计算机融合到职教语文教学中去,使之成为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决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而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教学改革任务。传统语文教学的“少慢差费”早已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一块黑板,一张嘴、一支粉笔”的传统教学模式已是明日黄花,而多媒体教学只是手段,并不是目的,何况还有“辅助”二字限定,所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多媒体辅助,真正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做到“教育创新,与时俱进”,路尚长,这将是我今后继续探索的课题。相信经过我们无数教育同仁的不懈努力,一定会迎来职教语文现代化建设的美好未来。
参考文献:
[1]刘华.运用信息技术,触及语文教学的灵魂[J].中学语文教学,2004.
[2]黄伟.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引论[J].合肥:安徽皖西学院学报,2003.
(作者单位:福建省连江职业中专学校)
一、忽视了学生的语感培养与文本教育
“语感”的培养在语文教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朱熹提了“涵泳”的读书方法,强调通过“诵读”,读出“情”、悟出“理”,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再现作品的意境美和形式美,从而深刻体会文章的文意、文思、文气、培养“语感”。所谓“语感”是一种近乎直觉的语言感知和表述能力,是一种语言经验的反映。多媒体技术中的声、像、画永远替代不了教材中的文章以及师生双方的语言交流。而语文教学中的“文本教育”则强调以现有的教材文学文本为主进行细读。古今中外,一切负责的、敬业的文学批评家都会赞同并实践细读,“撰写《三国志》的晋代学者陈寿和南朝历史学家裴松之先后都说过,‘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天资卓绝的大文学家苏轼在《送安惇秀才失解西归》诗中说: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些主张细读文本的良言佳策,都值得我们借鉴。然而在目前的中学语文教学中,有许多教师过多的依靠多媒体手段的应用,迫不及待地用多媒体课件出示文本中相关的景物照片,学生根本来不及去体验文字、想象场景,一切都用多媒体手段取而代之,从而忽略了语文教学中所强调的在字里行间细细的品味文章蕴涵的原则。
二、淡化了语文课堂上师生情感的交流
课堂教学的精妙在于艺术性地激发学生的情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其产生顿悟,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而不是把预先设计的教案表演得如何淋漓尽致。每个有经验的教师都能从学生的眼神和面部表情接收信息,然后做出相应的反映;而学生也可以从教师的面部表情和手势得到鼓励,受到启发。这种交流是无声却必不可少的。虽然多媒体网络拓展了师生的交流渠道,促进师生非面对面的沟通,但是它始终代替不了传统授课方式中,师生面对面的情感交流。滥用多媒体手段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课堂上师生之间的交流。教师手不离鼠标,学生眼不离屏幕就隔断了这种无声的交流,使师生面对面教学相长的热烈与融洽的交流气氛大减。
三、限制了语文教学个性化的发挥
多媒体的操作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语文教学的个性化。语文教学最讲究个性化,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地调动自己的情绪,进入文本所营造的意境氛围之中,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调动学生的情感,从而让师生共同进入课堂情景,真正实现师生互动、师生交流,用教师的个性去感染学生。教师的个性包括教师不俗的仪态、澎湃的激情、富有亲和力的语言、流畅的书写,尤其是处理突变事件的能力。课堂需要教师恰当的调度,但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教学时如果遇到需要朗诵时便加入录音,需要板书处则直接通过屏幕来展示,却不见教师激情的朗诵、流畅的书写,自然就少了那份情绪的感染、文字的魅力。一个教师就是一本书,教师自身的人格修养每时每刻都影响着学生的成长与发展,现在提倡教师要写一手好字,讲一口标准普通话,这是多媒体所不能代替的。写出的一手好字,讲的一口纯正标准的普通话,都可以起到审美教育的作用,包括老师的一言一行,个性化的人格魅力都会带给学生在多媒体媒介中无法学到的东西。
四、固化了语文课堂的教学流程
多媒体的制作如果细化就不可避免地限制了教学的基本流程,教学过程只能根据已经制作好了的多媒体课件亦步亦趋,无法做太多的更改。可以说,多媒体制作的教学流程越细致,课堂教学受到的束缚就越大。教学是师生的双边的活动,教师不能完全预设教学流程,也不能完全按照自己的教学流程去制约整个动态的教学过程。多媒体介入过多后,教师成为了多媒体的工具,而不是多媒体成为教师的工具。如一位老师所制作的《南州六月荔枝丹》多媒体课件,从组织教学到课堂讲授,从巩固练习到课堂作业,每个细节都有与画面相匹配的解说与分析,上课时老师只是在点鼠标,配解说词。整堂课亦步亦趋地跟着课件走,学生已经很明白的知识了,但在预设的课件里还要反复的出现,师生的手脚被束缚着,教与学地活动都死死的被绑定在这一节的多媒体课件上,教师与学生都在为这既定的课件“服务”。
五、制约了思维想象的空间
多媒体能给教学带来直观和生动的“画面式”教学方法,但是对于语文课而言,不是任何时候都能够用多媒体技术来“形象生动”的。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课堂上老师引导学生通过想象感悟文采,感悟其深意,体会其意境,学生在脑海里进行再思索再创造,于是就有了自己的体会和认识,这就培养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如果老师用多媒体把自己或他人的感悟用画面、音乐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把自己的意志和理解强加到学生的思维当中,这就严重影响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个性化感悟,阻碍了学生独特的想象与体验。因此,我们尽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来营造气氛,唤起情感,引导想象,但决不能用屏幕、画面这种虚拟的想象代替文学作品的意境。所以仅仅借直观手段来组织教学,是不利于学生思考力、想象力、联想力的培养的。因此,我们尽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来营造气氛,唤起情感,引导想象,但决不能用屏幕、画面这种虚拟的想象代替文学作品的意境。正如霍拉勃在《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中所说:“既定作品的具体化形态,由于读者不同便会不同。甚至同一读者的这次阅读与下次阅读也不同。”所以仅仅借直观手段来组织教学,是不利于学生思考力、想象力、联想力的培养的。
六、偏离了自主学习的方向
在传统的以“教”为中心的教学结构中,教师是教学进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实施者,这种传承多年的主宰课堂的教学方式为我国广大教师所普遍接受。而现在强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是改变传统教学中的教师全权控制为新型教学环境下尽量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回归,实现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多媒体教学具有人机交互式的特点,在这种学习环境下,会触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然而借助于信息技术中的网络教学,有些教师由于缺乏对学生必要的指导和有效的控制,过度弱化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致使把主体回归的课堂变成了主体放任自流的课堂。于是在教学中出现了放手让学生在网络中自学而不进行监控,让他们在讨论区中自由发言而不围绕主题的现象。最终大部分学生获得的都是无层次、不系统、针对性差的素材性资源,以至不但信息技术环境下数字化学习的优势没有发挥出来,连传统语文教学中教学任务都没有完成。这种完全由网络代替了教师的言传身教“自主”化的学习与教学无补,与自主,探究、合作式的学习要求更是不相符合。
因此,要把计算机融合到职教语文教学中去,使之成为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决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而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教学改革任务。传统语文教学的“少慢差费”早已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一块黑板,一张嘴、一支粉笔”的传统教学模式已是明日黄花,而多媒体教学只是手段,并不是目的,何况还有“辅助”二字限定,所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多媒体辅助,真正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做到“教育创新,与时俱进”,路尚长,这将是我今后继续探索的课题。相信经过我们无数教育同仁的不懈努力,一定会迎来职教语文现代化建设的美好未来。
参考文献:
[1]刘华.运用信息技术,触及语文教学的灵魂[J].中学语文教学,2004.
[2]黄伟.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引论[J].合肥:安徽皖西学院学报,2003.
(作者单位:福建省连江职业中专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