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叶圣陶老先生说过:大凡一辈子需用的事最需养成好习惯,同时又说明:养成好习惯,要从“早”抓起,从“小”抓起。3~6岁的幼儿园生活就是孩子养成好习惯的最好时机,孩子们通过饮食起居,嬉戏玩耍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而幼儿园最有效直接的方法就是通过指令性的音乐贯穿活动各环节,运用优美的音乐培养孩子的习惯。
【关键词】 幼儿;习惯;音乐
“行动养成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良好行为习惯对于人一生的重大影响。孩子的命运从思想、行为开端,都要落实于行为习惯之中。而有一句俗话说道“3岁定终身”,足以说明3~6岁幼儿习惯养成的重要性,我们幼教事业者在孩子进入校园的那一刻就开始为培养孩子的习惯而努力着,奋斗着。
一、制定指令音乐,形成常规
幼儿园的一日活动的内容包括:接待幼儿入园、早操、教育活动、间隙活动、自由游戏活动、盥洗、进餐、睡眠、午点、离园等。这一系列的活动都需要教师有组织有目的地引导孩子慢慢养成习惯,形成常规。可以说这个过程是艰辛的,习惯并非一日两日可以养成,我们聪明的教师意识到了这一点,尝试运用音乐来组织幼儿的一日活动。
当幼儿听到活泼、欢快的《幸福拍手舞》 《宝贝爱读书》时,就自觉地搬好小椅子准备上课,这时他们知道应该认真专心;当听到《钟声》时,就会提醒幼儿盥洗、喝水;当听到轻松、舒畅的《杜鹃圆舞曲》时,幼儿就有序就座,愉快进餐;当听到悠扬的《牧歌》时,幼儿就会走路轻、说话轻、动作轻;当听到军歌《我是小海军》时,幼儿就像军人一般踏着整整齐齐的步子排队出发。音乐就像一张拟好的作息时间表,可以使孩子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什么时候做;这样在音乐的伴随下一个好的常规就慢慢养成了,保证了一日生活的有序进行。
指令音乐不仅增加幼儿对音乐的兴趣,而且会增加对活动本身的兴趣,有利于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幼儿在自然状态下学会自己指导自己的行为、有序做事。他不用正面的说教和直接的说明,同时顺利自然的由一个环节向另一个环节过渡,提高了一日活动的整体性。
二、运用不同特色音乐,养成习惯
音乐的指令化效果共分为两种:一种为显性音乐指令:这种音乐向语言指令一样,传达命令的信息,告诉幼儿下面该做的事是什么,就如上文所述的如收、放玩具指令、盥洗指令等;另一种则是隐形音乐指令,如进餐、午睡时的音乐,主要靠音乐氛围的渲染提醒幼儿该怎样做。
1.在安静的音乐下操作,学会专注。在幼儿园幼儿有很多的操作机会,如区域活动、桌面游戏、课堂探索活动、绘画等等,在这些时候,需要孩子全身心的投入,否则孩子就是在瞎玩乱玩,学不到任何知识。我们曾经尝试过在绘画时不播放音乐,这时孩子们的操作氛围会比较吵闹,他们会停下手中的操作看看别人的,或是调笑或是聊天,等到老师催促时才奋笔疾书的继续绘画。而相反如果播放了音乐,情况就会相对好很多,不需要老师提醒大部分孩子都能认真的操作。由此我们就可以看出操作音乐的重要性,所以我们可以选择一些轻柔的音乐如:《绿野仙踪》 《月光曲》 《渔舟唱晚》等等,让幼儿伴随着动听的旋律专心操作,并在音乐的氛围下建立一个自己想象中的五彩世界,久而久之孩子们肯定可以养成认真专注操作的好习惯。
2.在轻快的音乐下整理,学会整理。在小班上学的第一天常出现这样一些问题:在孩子游戏后,玩具往往撒了一地,需要老师不断地提醒才能把玩具收拾好,有的甚至看着别人收拾还是无动于衷,对掉在地上的玩具也视而不见。其实,让孩子整理玩具益处多多:有利于培养孩子责任感,有利于形成孩子做事认真、仔细的良好习惯,通过共同收拾,还有利于培养孩子互助协作的精神,发展语言能力等。
因此,在幼儿园幼儿整理玩具是一个重要的习惯,每次孩子都要将自己的玩具迅速整理好放回原位,在家里也有这样的要求,目的就是为了让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这时,我们常常会运用一些活泼轻快的音乐,如《小看戏》《瑶族舞曲》等等,以音乐的节奏韵律提醒孩子加快速度,如果不用音乐,单以言语催促的话,不仅老师疲惫,也会让孩子形成焦虑感,反而达不到好的效果。
3.在热烈的音乐下游戏,学会交往。当然在幼儿园也并非只是让孩子安静的养成习惯,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社会交往能力。现在由于孩子出生后缺少玩伴,胆小的孩子越来越多,幼儿园是一个大集体,孩子们在这里通过游戏结交朋友,学会沟通,在其中娃娃家是孩子们最喜欢的,很多胆小的孩子在玩娃娃家的时候也能慢慢学会开口,因此,在这个游戏的时候我们也不妨放一些热烈,喜悦的歌曲,如:《喜羊羊》《阿里里》等,这些音乐能起到一个推波助澜的作用,在音乐的带领下让孩子们能更大胆,更大方的进行游戏,很快的他们就能交到朋友,充满自信,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良性的循环。
4.在柔和的音乐下用餐,学会用餐礼仪。好的进餐习惯可以让孩子健康成长,并且终生受益。经医学实验证明,音乐的类型会影响脑部血液的循环,有的音乐会增加脑部的血量,使血液活动顺畅;有的相反,会降低血液循环的速度,缓和外界的刺激。因此在餐前我们可以通过弹琴的方式,让孩子从兴奋逐渐地安静下来,用餐时可以播放柔和的背景音乐,帮助提高食欲,饭后可以听听舒缓的音乐,帮助消化,但是如果用餐时如果播放节奏快的舞曲或电子乐则会起到相反的作用,使用餐者的心情紧张,不能尽兴。
综上所述,音乐是我们所有人的良师益友,它不但帮助老师以轻松的形式教给幼儿习惯与常规,还让幼儿在优美的音乐中乐意并开心的培养习惯。但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幼儿园、家庭、社会,共同努力为幼儿创造一个有利于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氛围,使幼儿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逐步养成各种良好行为习惯,把幼儿塑造出一个身体健全的、健康的幼儿,一个“愉快”“大胆”“主动”“自信”“乐于交往”“不怕困难”的幼儿!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教育文集(第2卷)[M].南京:人民教育出版,1998.
[2]王艳.经典音乐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的运用[J].新课程学习,下,2011,(12):18-19.
[3]贾广兰,李学云.以音乐指令优化幼儿一日活动环节[J].山东教育,2014,(14).
【关键词】 幼儿;习惯;音乐
“行动养成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良好行为习惯对于人一生的重大影响。孩子的命运从思想、行为开端,都要落实于行为习惯之中。而有一句俗话说道“3岁定终身”,足以说明3~6岁幼儿习惯养成的重要性,我们幼教事业者在孩子进入校园的那一刻就开始为培养孩子的习惯而努力着,奋斗着。
一、制定指令音乐,形成常规
幼儿园的一日活动的内容包括:接待幼儿入园、早操、教育活动、间隙活动、自由游戏活动、盥洗、进餐、睡眠、午点、离园等。这一系列的活动都需要教师有组织有目的地引导孩子慢慢养成习惯,形成常规。可以说这个过程是艰辛的,习惯并非一日两日可以养成,我们聪明的教师意识到了这一点,尝试运用音乐来组织幼儿的一日活动。
当幼儿听到活泼、欢快的《幸福拍手舞》 《宝贝爱读书》时,就自觉地搬好小椅子准备上课,这时他们知道应该认真专心;当听到《钟声》时,就会提醒幼儿盥洗、喝水;当听到轻松、舒畅的《杜鹃圆舞曲》时,幼儿就有序就座,愉快进餐;当听到悠扬的《牧歌》时,幼儿就会走路轻、说话轻、动作轻;当听到军歌《我是小海军》时,幼儿就像军人一般踏着整整齐齐的步子排队出发。音乐就像一张拟好的作息时间表,可以使孩子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什么时候做;这样在音乐的伴随下一个好的常规就慢慢养成了,保证了一日生活的有序进行。
指令音乐不仅增加幼儿对音乐的兴趣,而且会增加对活动本身的兴趣,有利于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幼儿在自然状态下学会自己指导自己的行为、有序做事。他不用正面的说教和直接的说明,同时顺利自然的由一个环节向另一个环节过渡,提高了一日活动的整体性。
二、运用不同特色音乐,养成习惯
音乐的指令化效果共分为两种:一种为显性音乐指令:这种音乐向语言指令一样,传达命令的信息,告诉幼儿下面该做的事是什么,就如上文所述的如收、放玩具指令、盥洗指令等;另一种则是隐形音乐指令,如进餐、午睡时的音乐,主要靠音乐氛围的渲染提醒幼儿该怎样做。
1.在安静的音乐下操作,学会专注。在幼儿园幼儿有很多的操作机会,如区域活动、桌面游戏、课堂探索活动、绘画等等,在这些时候,需要孩子全身心的投入,否则孩子就是在瞎玩乱玩,学不到任何知识。我们曾经尝试过在绘画时不播放音乐,这时孩子们的操作氛围会比较吵闹,他们会停下手中的操作看看别人的,或是调笑或是聊天,等到老师催促时才奋笔疾书的继续绘画。而相反如果播放了音乐,情况就会相对好很多,不需要老师提醒大部分孩子都能认真的操作。由此我们就可以看出操作音乐的重要性,所以我们可以选择一些轻柔的音乐如:《绿野仙踪》 《月光曲》 《渔舟唱晚》等等,让幼儿伴随着动听的旋律专心操作,并在音乐的氛围下建立一个自己想象中的五彩世界,久而久之孩子们肯定可以养成认真专注操作的好习惯。
2.在轻快的音乐下整理,学会整理。在小班上学的第一天常出现这样一些问题:在孩子游戏后,玩具往往撒了一地,需要老师不断地提醒才能把玩具收拾好,有的甚至看着别人收拾还是无动于衷,对掉在地上的玩具也视而不见。其实,让孩子整理玩具益处多多:有利于培养孩子责任感,有利于形成孩子做事认真、仔细的良好习惯,通过共同收拾,还有利于培养孩子互助协作的精神,发展语言能力等。
因此,在幼儿园幼儿整理玩具是一个重要的习惯,每次孩子都要将自己的玩具迅速整理好放回原位,在家里也有这样的要求,目的就是为了让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这时,我们常常会运用一些活泼轻快的音乐,如《小看戏》《瑶族舞曲》等等,以音乐的节奏韵律提醒孩子加快速度,如果不用音乐,单以言语催促的话,不仅老师疲惫,也会让孩子形成焦虑感,反而达不到好的效果。
3.在热烈的音乐下游戏,学会交往。当然在幼儿园也并非只是让孩子安静的养成习惯,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社会交往能力。现在由于孩子出生后缺少玩伴,胆小的孩子越来越多,幼儿园是一个大集体,孩子们在这里通过游戏结交朋友,学会沟通,在其中娃娃家是孩子们最喜欢的,很多胆小的孩子在玩娃娃家的时候也能慢慢学会开口,因此,在这个游戏的时候我们也不妨放一些热烈,喜悦的歌曲,如:《喜羊羊》《阿里里》等,这些音乐能起到一个推波助澜的作用,在音乐的带领下让孩子们能更大胆,更大方的进行游戏,很快的他们就能交到朋友,充满自信,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良性的循环。
4.在柔和的音乐下用餐,学会用餐礼仪。好的进餐习惯可以让孩子健康成长,并且终生受益。经医学实验证明,音乐的类型会影响脑部血液的循环,有的音乐会增加脑部的血量,使血液活动顺畅;有的相反,会降低血液循环的速度,缓和外界的刺激。因此在餐前我们可以通过弹琴的方式,让孩子从兴奋逐渐地安静下来,用餐时可以播放柔和的背景音乐,帮助提高食欲,饭后可以听听舒缓的音乐,帮助消化,但是如果用餐时如果播放节奏快的舞曲或电子乐则会起到相反的作用,使用餐者的心情紧张,不能尽兴。
综上所述,音乐是我们所有人的良师益友,它不但帮助老师以轻松的形式教给幼儿习惯与常规,还让幼儿在优美的音乐中乐意并开心的培养习惯。但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幼儿园、家庭、社会,共同努力为幼儿创造一个有利于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氛围,使幼儿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逐步养成各种良好行为习惯,把幼儿塑造出一个身体健全的、健康的幼儿,一个“愉快”“大胆”“主动”“自信”“乐于交往”“不怕困难”的幼儿!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教育文集(第2卷)[M].南京:人民教育出版,1998.
[2]王艳.经典音乐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的运用[J].新课程学习,下,2011,(12):18-19.
[3]贾广兰,李学云.以音乐指令优化幼儿一日活动环节[J].山东教育,201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