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朗讀在阅读教学中占基础性地位,也是整个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点。一味的朗读只是机械的重复,其实并没有实质的意义,要深入进去,有层次地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引领学生反复品读词句,透过文本语言,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张扬阅读个性,升华情感的价值,循序渐进深入浅出。
【关键词】
阅读教学 层次阅读 机械朗读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所谓阅读,不仅仅是简单的朗读,一次又一次机械的重复。阅读应该是教师与学生智慧共同碰撞的结果,是挖掘文字中潜在魅力的过程。一篇课文,如果简单按照先学生自由朗读,再教师范读,最后齐读的流程简单重复,学生就不可能体会到其魅力。这样的阅读课堂就如同白开水一样平淡,如同压缩饼干一样让人难以下咽。
新课标要求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我们也知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朗读在阅读教学中占基础性地位,也是整个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点。朗读可以规范学生的口头表达,也可以增强学生对于语言的感觉,加强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还可以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更多地着眼于学生的“读”,让学生在“读”中迸发思维的火花。
在第一次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多给学生制造朗读的机会,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方法,如:指名读、齐读、引读、小组读,男女生读等,希望学生能在“读”中加强感悟,能在“读”中感受谈迁两次撰写《国榷》的不易,体会谈迁那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上完课后,我和听课的老师普遍都觉得,我的课堂存在一个巨大的问题,那就是学生的读书显得太刻意了,齐读过多,相对的,学生单独的思考就少了。课上我反复地要求学生进行朗读,不同形式的朗读,但是,我忽略了学生的接受能力,一味的朗读只是机械的重复,其实并没有实质的意义,学生的朗读只是浮于文字表面,并没有深入进去,真正体会文字背后的意义,没有从心灵上产生巨大的震颤,在课堂上产生了只有教师一人热情高涨的现象,而坐在下面的同学一脸茫然,被老师牵着鼻子走,单纯地重复或者纠正字音、语速,并不能达到我课前的教学要求。
本篇课文讲述了明末清初的史学家谈迁面对人生中的种种厄运,编写成明史巨著《国榷》的感人故事,充分表现了谈迁面对厄运不屈不挠,持之以恒的坚强意志和毅力。教学中应围绕“厄运”,走进谈迁悟读“打不垮”,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引领学生反复品读词句,透过文本语言,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张扬阅读个性,升华情感的价值。而我在教学时,过多地强调了朗读的量和形式,而忽略了学生的情感的体验。我的教学设计应该更多地为学生理解课文做铺垫,循序渐进深入浅出,而不是走进追求形式的死胡同。
经过修改,在我的二次教案中,不再刻意地走各种朗读的形式,而是更多地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去思考,思考如何能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得出人生体悟,我不再做出太多的课前预设,以达到不将教师的理解代替学生的解读。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阳光下我的孩子们都拥有一颗颗玻璃心,闪耀着光芒而不掺杂任何尘滓,他们应该拥有更自由的阅读体验,学会阅读,使情感在阅读中激荡,从而引导学生自己从文中寻找原因,于是课文的重点也就自然而然的呈现在学生们的面前了。
在第二次的课堂教学中,我尽量做到每一次朗读都是有目的的,每一次朗读都是有情感积淀的。如在朗读“经过4年的努力”时,不是一味地重复,而是用一个一个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从“这4年谈迁是怎样度过的”到“你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这4年吗”最后到“没有这4年会有新的《国榷》吗”,从而加深学生的体悟。又如在朗读“在北京的那段时间,他四处寻访,广泛搜集前朝的逸闻,并亲自到郊外去考察历史的遗迹。他一袭破衫,终日奔波在扑面而来的风沙中。面对孤灯,他不顾年老体弱,奋笔疾书,他知道生命留给自己的时间已经不多”时,我结合了多媒体课件,给学生总结了“四处寻访图”“风沙奔波图”“孤灯奋笔图”三幅图片,激发学生的思考与想象,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同时我适时地播放背景音乐,使学生的情感得到进一步的激荡。
根据二次教案实施的课堂教学,明显有了巨大的变化,因为这次不再是学生被教师生硬地牵着鼻子走,有了一系列的问题和情景的设置,学生能够一步一步地深入了解谈迁这个人,了解这个为了一点史料,能带着干粮走一百多里路的谈迁。学生在面对谈迁的二十多年的心血化为乌有时,也能跟随谈迁一起眼眶泛泪。当看到年老体弱的谈迁终日奔波于黄沙之中,最后终于写成更完整更翔实的《国榷》时,学生们能够不自觉地跟着谈迁一起紧握双拳。
作品本身是没有生命的,是读者的阅读赋予了作品无穷的意义。冷冰冰的文字本没有意义,却因为读者的阅读经验,而在心底产生了变化。文本上的内容其实是有限的,但通过想象却能无限地丰富它。可以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知识是有限的,而知识因为有了想象力就会无限生长,蔓延开来,最后枝繁叶茂。语文教学本就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想要立竿见影几乎是天方夜谭,只有踏踏实实“厚积”才有“薄发”的可能。
【参考文献】
【1】齐敏,李维佳.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中小学教研教改,2012(06)
【2】谈志霞.还语文朗读一片“晴朗的天”——试谈小学语文朗读指导机械匮乏的问题及对策【J】.小学生(教学实践),2016(04)
【3】石鸿云.“读”的层次性规律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课程教学,2012(08)
朗讀在阅读教学中占基础性地位,也是整个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点。一味的朗读只是机械的重复,其实并没有实质的意义,要深入进去,有层次地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引领学生反复品读词句,透过文本语言,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张扬阅读个性,升华情感的价值,循序渐进深入浅出。
【关键词】
阅读教学 层次阅读 机械朗读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所谓阅读,不仅仅是简单的朗读,一次又一次机械的重复。阅读应该是教师与学生智慧共同碰撞的结果,是挖掘文字中潜在魅力的过程。一篇课文,如果简单按照先学生自由朗读,再教师范读,最后齐读的流程简单重复,学生就不可能体会到其魅力。这样的阅读课堂就如同白开水一样平淡,如同压缩饼干一样让人难以下咽。
新课标要求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我们也知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朗读在阅读教学中占基础性地位,也是整个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点。朗读可以规范学生的口头表达,也可以增强学生对于语言的感觉,加强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还可以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更多地着眼于学生的“读”,让学生在“读”中迸发思维的火花。
在第一次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多给学生制造朗读的机会,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方法,如:指名读、齐读、引读、小组读,男女生读等,希望学生能在“读”中加强感悟,能在“读”中感受谈迁两次撰写《国榷》的不易,体会谈迁那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上完课后,我和听课的老师普遍都觉得,我的课堂存在一个巨大的问题,那就是学生的读书显得太刻意了,齐读过多,相对的,学生单独的思考就少了。课上我反复地要求学生进行朗读,不同形式的朗读,但是,我忽略了学生的接受能力,一味的朗读只是机械的重复,其实并没有实质的意义,学生的朗读只是浮于文字表面,并没有深入进去,真正体会文字背后的意义,没有从心灵上产生巨大的震颤,在课堂上产生了只有教师一人热情高涨的现象,而坐在下面的同学一脸茫然,被老师牵着鼻子走,单纯地重复或者纠正字音、语速,并不能达到我课前的教学要求。
本篇课文讲述了明末清初的史学家谈迁面对人生中的种种厄运,编写成明史巨著《国榷》的感人故事,充分表现了谈迁面对厄运不屈不挠,持之以恒的坚强意志和毅力。教学中应围绕“厄运”,走进谈迁悟读“打不垮”,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引领学生反复品读词句,透过文本语言,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张扬阅读个性,升华情感的价值。而我在教学时,过多地强调了朗读的量和形式,而忽略了学生的情感的体验。我的教学设计应该更多地为学生理解课文做铺垫,循序渐进深入浅出,而不是走进追求形式的死胡同。
经过修改,在我的二次教案中,不再刻意地走各种朗读的形式,而是更多地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去思考,思考如何能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得出人生体悟,我不再做出太多的课前预设,以达到不将教师的理解代替学生的解读。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阳光下我的孩子们都拥有一颗颗玻璃心,闪耀着光芒而不掺杂任何尘滓,他们应该拥有更自由的阅读体验,学会阅读,使情感在阅读中激荡,从而引导学生自己从文中寻找原因,于是课文的重点也就自然而然的呈现在学生们的面前了。
在第二次的课堂教学中,我尽量做到每一次朗读都是有目的的,每一次朗读都是有情感积淀的。如在朗读“经过4年的努力”时,不是一味地重复,而是用一个一个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从“这4年谈迁是怎样度过的”到“你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这4年吗”最后到“没有这4年会有新的《国榷》吗”,从而加深学生的体悟。又如在朗读“在北京的那段时间,他四处寻访,广泛搜集前朝的逸闻,并亲自到郊外去考察历史的遗迹。他一袭破衫,终日奔波在扑面而来的风沙中。面对孤灯,他不顾年老体弱,奋笔疾书,他知道生命留给自己的时间已经不多”时,我结合了多媒体课件,给学生总结了“四处寻访图”“风沙奔波图”“孤灯奋笔图”三幅图片,激发学生的思考与想象,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同时我适时地播放背景音乐,使学生的情感得到进一步的激荡。
根据二次教案实施的课堂教学,明显有了巨大的变化,因为这次不再是学生被教师生硬地牵着鼻子走,有了一系列的问题和情景的设置,学生能够一步一步地深入了解谈迁这个人,了解这个为了一点史料,能带着干粮走一百多里路的谈迁。学生在面对谈迁的二十多年的心血化为乌有时,也能跟随谈迁一起眼眶泛泪。当看到年老体弱的谈迁终日奔波于黄沙之中,最后终于写成更完整更翔实的《国榷》时,学生们能够不自觉地跟着谈迁一起紧握双拳。
作品本身是没有生命的,是读者的阅读赋予了作品无穷的意义。冷冰冰的文字本没有意义,却因为读者的阅读经验,而在心底产生了变化。文本上的内容其实是有限的,但通过想象却能无限地丰富它。可以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知识是有限的,而知识因为有了想象力就会无限生长,蔓延开来,最后枝繁叶茂。语文教学本就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想要立竿见影几乎是天方夜谭,只有踏踏实实“厚积”才有“薄发”的可能。
【参考文献】
【1】齐敏,李维佳.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中小学教研教改,2012(06)
【2】谈志霞.还语文朗读一片“晴朗的天”——试谈小学语文朗读指导机械匮乏的问题及对策【J】.小学生(教学实践),2016(04)
【3】石鸿云.“读”的层次性规律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课程教学,20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