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汉代瓦当艺术是我国瓦当艺术发展的鼎盛时代,其表现了当时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反映了道教思想在汉代艺术上的体现和谶纬学说对汉代艺术产生的影响。福建地区汉代瓦当分图案、文字及文图并茂三类,是在中原地区深厚的汉文化影响下出现的,同时又独具越文化风格。
【关键词】 福建;汉代瓦当;装饰艺术
[中图分类号]J52 [文献标识码]A
瓦当是古代建筑材料之一,质地一般为陶质,当面多饰有图案、画像、文字等。中国目前最早的瓦当出现于西周时期,春秋时期各国均有发现饰于建筑上的瓦当;至战国时期,使用瓦当的分布地域更加广泛,黄河流域的山西、陕西、河南、河北、甘肃、山东等地,长江流域的湖北、安徽等地,以及内蒙古、辽宁、广东等地均有出土;而秦汉时期的瓦当数量巨大,种类繁多。[1]早期的瓦当多不施色彩,但却独具一种朴素美和装饰美,在保护屋檐不受风雨侵蚀的同时,还起美化建筑的作用,是实用和艺术的有机统一。
福建地区在汉代以前,基本为土著越人的生活区域,各类建筑基本是以杆栏式建筑或窝棚式地面建筑为主,并无使用砖瓦和瓦当的传统。至秦汉之际,闽越王无诸在秦末随诸侯反秦,又在楚汉争雄中佐汉击楚,并于汉高祖五年受封为王。随之而来的是闽越国与中原等北方地区的密切来往,在建筑、制陶、冶铁等,甚至官制、文字等方面打上了汉文化的烙印,而瓦当就是其中建筑、制陶、文字等方面综合反映出中原汉文化影响福建的重要表现形式。
福建地区出土的汉代瓦当主要集中在武夷山城村汉代城址[2]和福州市城区[3],均属西汉闽越国时期。从当面纹饰看,可分成三类,即图案瓦当、文字瓦当、文图并饰瓦当,均为圆瓦当,纹饰题材以云纹、云树纹及文字为主。
一、图案类瓦当
“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瓦当纹饰的发展遵循着从具体到抽象的演变序列,图案瓦当的出现是人们对生活中的自然现象进行提炼加工。”[4]运用简洁的线条来达到形式美观生动的效果,并且明确表达了主题。
从瓦当的造型看,福建地区出土的云纹或云树纹瓦当圆形当面上均饰有十字界格,或单或双,其象征天圆地方。《诗经》云:“卿云烂兮,纠缦缦兮。”饰抽象化云纹的陶质瓦当装饰在建筑上,有如朵朵缭绕的祥云,绕于建筑之上,似瑶台琼阁,含有吉祥之义,更衬托出那些宫殿楼阁雄伟巍峨、高耸入云的非凡气势,间接反映了人们渴求求仙升天的思想。
福建地区发现的汉代图案类瓦当多出土于武夷山城村汉城,福州屏山也有少量发现。其图案纹饰主要有云纹和云树纹及两者的组合三类,艺术手法讲究线条的运用,对当面图案加双线十字界格线,并使用了四方连续、对称等表现手法,来达到整体构图和谐的效果。
(一)云纹瓦当
云纹瓦当中的图案多以阳线来体现,当面中心为圆,双线十字界格穿过中心圆成四界格;中心圆内饰一颗或五颗乳钉纹,四界格内各饰两反向对称单线单圈云纹,由内中心圆伸出,云头卷曲,云纹间饰二至三颗乳钉纹,或粗或细,整体图案显得疏朗大方、朴实无华。
云纹瓦当中的当面有边廓者,宽厚边廓与线条纤细的云纹和十字界格,粗细搭配,匀称协调,于古拙中透灵秀、厚重中显轻盈。部分瓦当十字界格内夹有细密“米”字形纹,使当面图案繁密紧凑。当面无边廓者,其当边有隐约可见纤细突棱一周,与当面内线条纤细之云纹和十字突棱组合后,更显其祥云升腾之势,再衬以瓦当本身陶质又使图案不失厚重之韵。还有一类云纹瓦当,考古发掘出土该类万当数量极少,其当面图案以阴线条来表现,当面无十字界格,当心隆凸瓦柱,外饰三圈弦纹,线条较宽,其外饰四组云纹,每组云纹顶部相连,云头内卷,形似羊角,图案富丽华美。
(二)云树纹瓦当
云树纹瓦当的当面以云纹为主图案,衬之以树木纹,亦有称之谓箭镞者。其构图通常分成三重,内重即当心为圆形隆凸瓦柱,瓦柱外饰一至三圈阳弦纹,中重为主题纹饰即云纹和树纹,以双线分成四界格,外重为一或二圈凸弦纹。主题纹饰——云树纹基本构图相似,但细微处多有变化,其云纹表现形式较之云纹瓦当中的云纹更加丰富多样,卷云或长卷或圆卷,或大卷或小卷,或对向或背向,或分离或相连,或由内圆伸出或由外圆伸出,配以大小不一、数量不等、伸向各异的树纹或其它纹饰,于对称和谐中见变化,使整体图案纹样有繁密有舒朗,有纤秀亦有粗犷,构图颇具匠心,当面效果独具闽越文化风格。
云树纹瓦当中的无界格者,其当面四角饰四组相互对称卷云纹,上部云纹间饰树纹,下部左右云纹内分饰“立鸟纹”和“线形蛇纹”。鸟和蛇为闽越人的图腾,饰之于瓦当与云纹、树纹结合,更突出了瓦当装饰的神圣和神秘。
二、文字瓦当
文字瓦当是瓦当纹饰发展的一个变革阶段,也是瓦当艺术发展的又一次辉煌。至汉代,文字瓦当已占据主要地位,作为一种线与线的结构图案,瓦当文字在瓦当当面这一特定的“圆形”内,进行着促长行短、互为辟就的变化,进行着一字到多字的变化,进行着书体上的变化。这些文字瓦当以茂美的章法和饱满、质朴、醇厚的气韵给人以安定、丰满、舒畅的感觉。
武夷山城村汉城出土的文字瓦当有“常乐”“乐未央”“常乐万岁”等,福州屏山农贸工地发现的文字瓦当有“万岁未央”等。“常乐”源出“长乐”,“长乐”和“未央”原为建筑物名称,即指长乐宫和未央宫,于此则与“乐”“万岁”等均为颂词吉语。如果说图案类瓦当所表达的人们的思想是间接的、潜在的,那么吉语类文字瓦当则直接表达了人们的意志和愿望。如“万岁”“常乐”“乐”等言简意赅,渴望长生不老,追求幸福快乐,充分反映了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些文字瓦当在当面布局和形式结构上,有二、三、四等单元分区,字形结构按当面均衡、对称布排。
从字体上看,当面文字皆篆书,这是汉代瓦当文字中使用最多的一种书法形式,部分又带有缪篆和虫书的元素。根据当面特殊圆形范围内,字体一般呈随势屈曲、方正匀满和曲折回绕、简繁有致两种,福建地区发现的文字瓦当多属前者,这一类瓦文,一般都保持原有书体的风貌,只是限于圆形当面,布排随势屈曲,促长引短,且字体优美秀麗,具有很高的艺术效果。 其中,“常樂”瓦当,呈二单元结构,左右中轴对称;结字端正,字体修长,线条匀称平直;折处多用方笔,竖笔如悬针,劲健有力、规整。“乐未央”瓦当,上字为“乐”,下读“未央”,上下对称,下部“未央”又左右对称,构思巧妙、匀称圆满;结体疏密有致,略显疏朗;用笔方圆兼有,方笔者方折宽厚,圆笔者随屈曲、弯转勾连,笔画圆润。“常乐万岁”瓦当,左右排列,四均分单元结构;用笔方圆结合,圆笔为主,刚柔并济、厚重古拙、气势雄浑;当面排列匀满、结体紧凑。“万岁未央”瓦当,左上有缺,四字由左及右、由上至下布排,当心瓦柱隆突,下饰交叉双点,当面构图相异,独居美感。
三、文图并饰瓦当
福建地区发现的文图并饰瓦当主要有兽面凤鸟纹万岁瓦当和云树纹万岁瓦当,这类瓦当将文字和抽象的线条化图案如云纹、动物纹进行布排,不仅巧妙填补了文字周围的留白空间,使整体画面和谐生动,增强了装饰效果,又将图案和文字各自表述的思想通过组合更强烈地表现出来。
该类瓦当当面中心为隆凸圆形瓦柱和一圈阳弦纹,环绕周围的文字和图案呈三或四结构单元布排。云树纹万岁瓦当,下部为篆书“万岁”二字,结构左右对称,与上方的云纹又形成上下对称;文字以方笔为主,圆笔为辅,字体匀称端正,略显古拙;上部的一朵卷云纹,细棱连结瓦心,两侧各一树纹;文字、图案搭配疏密相间,均衡美观,装饰感强烈。
兽面凤鸟纹万岁瓦当,篆书“万岁”二字,居于瓦柱左右两侧;上兽下凤,兽面怒目圆睛,狭颌长须,画面线条疏朗;凤鸟引颈卷尾,迈足舒爪,尾连万字,颈靠岁字,紧凑平稳;上下形成协调对比,华丽畅达,极具美感。
四、结语
汉代是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一个鼎盛时期,但在西汉建立的初期,由于战乱导致的社会经济遭受较大的破坏,汉政府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在政治上趋于稳定的同时,经济上也逐渐繁荣,使文化艺术得到飞跃发展。在这个时期,不仅整个国家需要休养生息,民众也渴望安静、厌恶离乱,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早期的道家黄老无为思想和学说一度盛行,使得因果报应、长生不老、引魂成仙等观念甚为流行,这种现象对汉代的艺术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也间接反映在瓦当装饰艺术中。[4]其当面装饰纹样,从战国至秦时期以具象、写实来表现的动植物等反映农牧生活的内容,转变为以抽象、写意的手法通过线条的形式来表现的四神、云纹、文字和其它几何变形纹。作为建筑上最醒目的元素之一,瓦当上的祥云和吉祥文字正是当时社会思想和人民意愿的体现。
福建地区出土的闽越国时期瓦当在内容和表现形式等都与陕西、河南等地区为主的中原地区西汉时期瓦当具有相似的特点[1],但又有所不同。这是由于闽越国与中原地区联系的逐步加深,这种当面的云纹图案以及吉语文字等所蕴含的思想、寓意,也随之传入福建,被当地土著闽越人所接受的同时,又加入了表示闽越人自身特征的部分元素,从而独具闽越文化风格。
参考文献:
[1]申云艳.中国古代瓦当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
[2]福建博物院,福建闽越王城博物馆.武夷山城村汉城遗址发掘报告(1980—1996)[R].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
[3]范雪春.冶城在福州的考古新证据[G]//王培伦,黄展岳.冶城历史与福州城市考古论文集.福州:海风出版社,1993.
[4]傅嘉儀.中国瓦当艺术[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8.
【关键词】 福建;汉代瓦当;装饰艺术
[中图分类号]J52 [文献标识码]A
瓦当是古代建筑材料之一,质地一般为陶质,当面多饰有图案、画像、文字等。中国目前最早的瓦当出现于西周时期,春秋时期各国均有发现饰于建筑上的瓦当;至战国时期,使用瓦当的分布地域更加广泛,黄河流域的山西、陕西、河南、河北、甘肃、山东等地,长江流域的湖北、安徽等地,以及内蒙古、辽宁、广东等地均有出土;而秦汉时期的瓦当数量巨大,种类繁多。[1]早期的瓦当多不施色彩,但却独具一种朴素美和装饰美,在保护屋檐不受风雨侵蚀的同时,还起美化建筑的作用,是实用和艺术的有机统一。
福建地区在汉代以前,基本为土著越人的生活区域,各类建筑基本是以杆栏式建筑或窝棚式地面建筑为主,并无使用砖瓦和瓦当的传统。至秦汉之际,闽越王无诸在秦末随诸侯反秦,又在楚汉争雄中佐汉击楚,并于汉高祖五年受封为王。随之而来的是闽越国与中原等北方地区的密切来往,在建筑、制陶、冶铁等,甚至官制、文字等方面打上了汉文化的烙印,而瓦当就是其中建筑、制陶、文字等方面综合反映出中原汉文化影响福建的重要表现形式。
福建地区出土的汉代瓦当主要集中在武夷山城村汉代城址[2]和福州市城区[3],均属西汉闽越国时期。从当面纹饰看,可分成三类,即图案瓦当、文字瓦当、文图并饰瓦当,均为圆瓦当,纹饰题材以云纹、云树纹及文字为主。
一、图案类瓦当
“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瓦当纹饰的发展遵循着从具体到抽象的演变序列,图案瓦当的出现是人们对生活中的自然现象进行提炼加工。”[4]运用简洁的线条来达到形式美观生动的效果,并且明确表达了主题。
从瓦当的造型看,福建地区出土的云纹或云树纹瓦当圆形当面上均饰有十字界格,或单或双,其象征天圆地方。《诗经》云:“卿云烂兮,纠缦缦兮。”饰抽象化云纹的陶质瓦当装饰在建筑上,有如朵朵缭绕的祥云,绕于建筑之上,似瑶台琼阁,含有吉祥之义,更衬托出那些宫殿楼阁雄伟巍峨、高耸入云的非凡气势,间接反映了人们渴求求仙升天的思想。
福建地区发现的汉代图案类瓦当多出土于武夷山城村汉城,福州屏山也有少量发现。其图案纹饰主要有云纹和云树纹及两者的组合三类,艺术手法讲究线条的运用,对当面图案加双线十字界格线,并使用了四方连续、对称等表现手法,来达到整体构图和谐的效果。
(一)云纹瓦当
云纹瓦当中的图案多以阳线来体现,当面中心为圆,双线十字界格穿过中心圆成四界格;中心圆内饰一颗或五颗乳钉纹,四界格内各饰两反向对称单线单圈云纹,由内中心圆伸出,云头卷曲,云纹间饰二至三颗乳钉纹,或粗或细,整体图案显得疏朗大方、朴实无华。
云纹瓦当中的当面有边廓者,宽厚边廓与线条纤细的云纹和十字界格,粗细搭配,匀称协调,于古拙中透灵秀、厚重中显轻盈。部分瓦当十字界格内夹有细密“米”字形纹,使当面图案繁密紧凑。当面无边廓者,其当边有隐约可见纤细突棱一周,与当面内线条纤细之云纹和十字突棱组合后,更显其祥云升腾之势,再衬以瓦当本身陶质又使图案不失厚重之韵。还有一类云纹瓦当,考古发掘出土该类万当数量极少,其当面图案以阴线条来表现,当面无十字界格,当心隆凸瓦柱,外饰三圈弦纹,线条较宽,其外饰四组云纹,每组云纹顶部相连,云头内卷,形似羊角,图案富丽华美。
(二)云树纹瓦当
云树纹瓦当的当面以云纹为主图案,衬之以树木纹,亦有称之谓箭镞者。其构图通常分成三重,内重即当心为圆形隆凸瓦柱,瓦柱外饰一至三圈阳弦纹,中重为主题纹饰即云纹和树纹,以双线分成四界格,外重为一或二圈凸弦纹。主题纹饰——云树纹基本构图相似,但细微处多有变化,其云纹表现形式较之云纹瓦当中的云纹更加丰富多样,卷云或长卷或圆卷,或大卷或小卷,或对向或背向,或分离或相连,或由内圆伸出或由外圆伸出,配以大小不一、数量不等、伸向各异的树纹或其它纹饰,于对称和谐中见变化,使整体图案纹样有繁密有舒朗,有纤秀亦有粗犷,构图颇具匠心,当面效果独具闽越文化风格。
云树纹瓦当中的无界格者,其当面四角饰四组相互对称卷云纹,上部云纹间饰树纹,下部左右云纹内分饰“立鸟纹”和“线形蛇纹”。鸟和蛇为闽越人的图腾,饰之于瓦当与云纹、树纹结合,更突出了瓦当装饰的神圣和神秘。
二、文字瓦当
文字瓦当是瓦当纹饰发展的一个变革阶段,也是瓦当艺术发展的又一次辉煌。至汉代,文字瓦当已占据主要地位,作为一种线与线的结构图案,瓦当文字在瓦当当面这一特定的“圆形”内,进行着促长行短、互为辟就的变化,进行着一字到多字的变化,进行着书体上的变化。这些文字瓦当以茂美的章法和饱满、质朴、醇厚的气韵给人以安定、丰满、舒畅的感觉。
武夷山城村汉城出土的文字瓦当有“常乐”“乐未央”“常乐万岁”等,福州屏山农贸工地发现的文字瓦当有“万岁未央”等。“常乐”源出“长乐”,“长乐”和“未央”原为建筑物名称,即指长乐宫和未央宫,于此则与“乐”“万岁”等均为颂词吉语。如果说图案类瓦当所表达的人们的思想是间接的、潜在的,那么吉语类文字瓦当则直接表达了人们的意志和愿望。如“万岁”“常乐”“乐”等言简意赅,渴望长生不老,追求幸福快乐,充分反映了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些文字瓦当在当面布局和形式结构上,有二、三、四等单元分区,字形结构按当面均衡、对称布排。
从字体上看,当面文字皆篆书,这是汉代瓦当文字中使用最多的一种书法形式,部分又带有缪篆和虫书的元素。根据当面特殊圆形范围内,字体一般呈随势屈曲、方正匀满和曲折回绕、简繁有致两种,福建地区发现的文字瓦当多属前者,这一类瓦文,一般都保持原有书体的风貌,只是限于圆形当面,布排随势屈曲,促长引短,且字体优美秀麗,具有很高的艺术效果。 其中,“常樂”瓦当,呈二单元结构,左右中轴对称;结字端正,字体修长,线条匀称平直;折处多用方笔,竖笔如悬针,劲健有力、规整。“乐未央”瓦当,上字为“乐”,下读“未央”,上下对称,下部“未央”又左右对称,构思巧妙、匀称圆满;结体疏密有致,略显疏朗;用笔方圆兼有,方笔者方折宽厚,圆笔者随屈曲、弯转勾连,笔画圆润。“常乐万岁”瓦当,左右排列,四均分单元结构;用笔方圆结合,圆笔为主,刚柔并济、厚重古拙、气势雄浑;当面排列匀满、结体紧凑。“万岁未央”瓦当,左上有缺,四字由左及右、由上至下布排,当心瓦柱隆突,下饰交叉双点,当面构图相异,独居美感。
三、文图并饰瓦当
福建地区发现的文图并饰瓦当主要有兽面凤鸟纹万岁瓦当和云树纹万岁瓦当,这类瓦当将文字和抽象的线条化图案如云纹、动物纹进行布排,不仅巧妙填补了文字周围的留白空间,使整体画面和谐生动,增强了装饰效果,又将图案和文字各自表述的思想通过组合更强烈地表现出来。
该类瓦当当面中心为隆凸圆形瓦柱和一圈阳弦纹,环绕周围的文字和图案呈三或四结构单元布排。云树纹万岁瓦当,下部为篆书“万岁”二字,结构左右对称,与上方的云纹又形成上下对称;文字以方笔为主,圆笔为辅,字体匀称端正,略显古拙;上部的一朵卷云纹,细棱连结瓦心,两侧各一树纹;文字、图案搭配疏密相间,均衡美观,装饰感强烈。
兽面凤鸟纹万岁瓦当,篆书“万岁”二字,居于瓦柱左右两侧;上兽下凤,兽面怒目圆睛,狭颌长须,画面线条疏朗;凤鸟引颈卷尾,迈足舒爪,尾连万字,颈靠岁字,紧凑平稳;上下形成协调对比,华丽畅达,极具美感。
四、结语
汉代是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一个鼎盛时期,但在西汉建立的初期,由于战乱导致的社会经济遭受较大的破坏,汉政府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在政治上趋于稳定的同时,经济上也逐渐繁荣,使文化艺术得到飞跃发展。在这个时期,不仅整个国家需要休养生息,民众也渴望安静、厌恶离乱,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早期的道家黄老无为思想和学说一度盛行,使得因果报应、长生不老、引魂成仙等观念甚为流行,这种现象对汉代的艺术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也间接反映在瓦当装饰艺术中。[4]其当面装饰纹样,从战国至秦时期以具象、写实来表现的动植物等反映农牧生活的内容,转变为以抽象、写意的手法通过线条的形式来表现的四神、云纹、文字和其它几何变形纹。作为建筑上最醒目的元素之一,瓦当上的祥云和吉祥文字正是当时社会思想和人民意愿的体现。
福建地区出土的闽越国时期瓦当在内容和表现形式等都与陕西、河南等地区为主的中原地区西汉时期瓦当具有相似的特点[1],但又有所不同。这是由于闽越国与中原地区联系的逐步加深,这种当面的云纹图案以及吉语文字等所蕴含的思想、寓意,也随之传入福建,被当地土著闽越人所接受的同时,又加入了表示闽越人自身特征的部分元素,从而独具闽越文化风格。
参考文献:
[1]申云艳.中国古代瓦当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
[2]福建博物院,福建闽越王城博物馆.武夷山城村汉城遗址发掘报告(1980—1996)[R].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
[3]范雪春.冶城在福州的考古新证据[G]//王培伦,黄展岳.冶城历史与福州城市考古论文集.福州:海风出版社,1993.
[4]傅嘉儀.中国瓦当艺术[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8.